|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1.张荣传文言文翻译和答案张荣,字世辉,济南历城人,相貌奇伟。曾从军作战,眼眶为箭所中,自己拔不出来,令人用脚抵其额而拔出,他却神色自若。金末,山东盗贼蜂起,张荣也率乡民占据济南之堂岭。后来人渐多,便攻占章丘、邹平、济阳、长山、辛市、蒲台、新城及淄州。官军来,便退入山中,坚壁清野。
太祖二十一年(1226),东平、顺天皆为蒙古军所有,张荣便率领其军队和所占地盘归顺蒙古,按赤台那衍将他引见太祖,问他孤军数年独抗蒙古大军的缘故。他回答说:“山东地广人稠,全为陛下所有,臣若有依恃,也不会归顺了。”太祖称赞他,授金紫光禄大夫、山东行尚书省兼兵马都元帅、知济南府事。当时贸易用银,民争相掘墓盗银,荣下令严禁。
太宗二年(1230),朝廷召集诸侯商议攻取汴京,荣请先于六军清除皇上前进道上的障碍,帝予以嘉奖,赐衣三套,令位列诸侯之上。三年,荣率勇士抢渡黄河。天明,敌兵列阵而来,荣驰马冲杀,夺战船五十艘,大军渡河,乘胜攻破张、盘二山寨,俘敌万余人。大将阿术鲁恐俘虏反抗,欲斩尽杀绝,荣竭力劝止。五年,攻下汴梁后,荣随河术鲁攻睢阳,又要杀尽俘虏,再度为荣劝止。睢阳攻下后,荣单骑入城抚慰百姓。六年,蒙军攻沛。沛城防御较严,守将唆蛾夜来偷营,被荣发觉,追杀唆蛾,乘胜攻下沛县。接着攻徐州,守将国用安领兵出城袭击,被荣战败,徐州攻破,用安投水自尽。七年,攻克邳州。八年,荣随诸王阔端出攻破宋之枣阳等三县。
这时,河南民北迁至济南,荣下令民间分房屋土地与移民。是年,中书考核各地政绩,济南位列第一。李王据有益都,送他马蹄金,荣拒绝。六十一岁时请求辞官。世祖即位,封为济南公,年八十三岁而卒。
2.请翻译文言文《苏章传》原文:苏章字孺文,扶风平陵人也。八世祖建,武帝时为右将军。祖父纯,字桓公,有高名,性强切而持毁誉,士友咸惮之,至乃相谓曰:“见苏桓公,患其教责人,不见,又思之。”三辅号为“大人”。永平中,为奉车都尉窦固军,出击北匈奴、车师有功,封中陵乡侯,官至南阳太守。斋
碌檬章少博学,能属文。安帝时,举贤良方正,对策高第,为议郎。数陈得失,其言甚直。出为武原令,时岁饥,辄开仓廪,活三千余户。顺帝时,迁冀州刺史。故人为清河太守,章行部案其奸臧。乃请太守,为设酒肴,陈平生之好甚次。太守喜曰:“人皆有一天,我独有二天。”章曰:“今夕苏孺文与故人饮者,私恩也;明日冀州刺史案事者,公法也。”遂举正其罪。州境知章无私,望风畏肃。换为并州刺史,以推折权豪,忤旨,坐免。隐身乡里,不交当世。后征为河南尹,不就。时天下日敝,民多悲苦,论者举章有干国才,朝廷不能复用,卒于家
译文:苏章,字孺文,扶风平陵人.他的八代祖上是苏建,武帝在位时担任右将军.他的祖父叫苏纯,字恒公,有很大的名声,性格倔强急性子而且不怕当面指出别人的缺点(就是当面提意见),士子和友人都很忌惮他,见面后都互相说:“见苏桓公,害怕他教诲责备人,见不到他,却又思念他。原文:苏章字孺文,扶风平陵人也。八世祖建,武帝时为右将军。祖父纯,字桓公,有高名,性强切而持毁誉,士友咸惮之,至乃相谓曰:“见苏桓公,患其教责人,不见,又思之。”三辅号为“大人”。永平中,为奉车都尉窦固军,出击北匈奴、车师有功,封中陵乡侯,官至南阳太守。斋
碌檬章少博学,能属文。安帝时,举贤良方正,对策高第,为议郎。数陈得失,其言甚直。出为武原令,时岁饥,辄开仓廪,活三千余户。顺帝时,迁冀州刺史。故人为清河太守,章行部案其奸臧。乃请太守,为设酒肴,陈平生之好甚次。太守喜曰:“人皆有一天,我独有二天。”章曰:“今夕苏孺文与故人饮者,私恩也;明日冀州刺史案事者,公法也。”遂举正其罪。州境知章无私,望风畏肃。换为并州刺史,以推折权豪,忤旨,坐免。隐身乡里,不交当世。后征为河南尹,不就。时天下日敝,民多悲苦,论者举章有干国才,朝廷不能复用,卒于家
译文:苏章,字孺文,扶风平陵人.他的八代祖上是苏建,武帝在位时担任右将军.他的祖父叫苏纯,字恒公,有很大的名声,性格倔强急性子而且不怕当面指出别人的缺点(就是当面提意见),士子和友人都很忌惮他,见面后都互相说:“见苏桓公,害怕他教诲责备人,见不到他,却又思念他.”京城周围的人都称他为“大人”.永平年间,在窦固的军队担任奉车都尉,随军攻打北匈奴、车师有功,受封为中陵乡侯,后来做官到南阳太守.
苏章从小就十分博学,善于写作。安帝在位的时候,朝廷荐举贤良方正有学识的人,苏章应对得当,策论高妙,得以任用,(就是选拔年轻干部)担任议郎这一职务。在皇帝面前几次议论政策得失,发表的言论切中时弊,群臣都认为他十分正直。不久外放作了武原县令,当年是灾年,苏章立刻打开官仓赈灾,救活了三千多户人。顺帝在位的时候,苏章升职担任了冀州刺史。苏章有老朋友在其属下担任了清河太守,苏章接受任务查证老友的腐败问题 。 后其得知苏章为其上司,便设宴相请。席间清河太守陈述了二人平生的情谊,并说:“人皆有一天,我独有二天”(意即苏章为其保护伞)。苏章称:“今日我与你故人叙旧,是私人关系;明日我是冀州刺史办案,要依法办公事。”第二日公堂之上遂将老友拿下,依律治罪。于是冀州境内都知道苏章是个刚正无私的人,纷纷对其敬畏。后来苏章异地交换做并州刺史,上折得罪了当地权贵,因为违反了皇帝的旨意当即被罢免。苏章隐居在乡间,不与官场来往。后来又被朝廷征召为河南尹,不肯前去就职。当时,天下日益动荡,人民多有疾苦,有评论的人向朝廷举荐苏章有治国之才,然而朝廷始终没有任用他,苏章最后在家乡去世
3.宋史王汉中传文言文 翻译《宋史·王汉忠传》
【原文】
王汉忠,字希杰,徐州彭城人。少豪荡,有膂力,形质魁岸,善骑射。节帅高继冲欲召至帐下,汉不往。因殴杀里中少年遂亡经宿复苏其父遣人追及于萧县汉忠不肯还西至京师太宗在藩邸召见奇其材力置左右即位,补殿前指挥使,累迁内殿直都知。从征太原,先登,流矢中眸,战益急,上壮之,迁东西班指挥使。刘继元降,以所部安抚城中。师还,改殿前左班指挥使,三迁右班都虞候、领涿州刺史。雍熙中,改马步军都军头。端拱初,出为宾州团练使,历冀、贝二州部署,徙天雄军。二年,入为侍卫马军都虞候、领洮州观察使、高阳关副都部署。契丹南侵,汉忠合诸军击败之,斩馘甚众。真宗即位,自中山召归。俄复出为高阳关都部署,进领威塞军节度。成平三年,又为泾原、环庆两路都部署兼安抚使,迁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改镇、定、高阳关都部署、三路都排阵使。契丹掠中山,汉忠率诸将阵于野,契丹遁,追斩甚众,获其贵将。加殿前副都指挥使,改领保静军节度。五年,罢西面经略使,命汉忠为邻宁、环庆两路都部署,李允正、宋沆为钤辖,领戍兵二万五千人,委汉忠分道控制。数月召还,坐违诏无功,责为左屯卫上将军、出知襄州,常奉外增岁给钱二百万。未上道,暴得疾卒。赠太尉,以其长子内殿崇班从吉为阁门祗候,次子从政、从益为左右侍禁。汉忠有识略,军政甚肃,每行师,诘旦,必行香祝日:“愿军民无犯吾令,违者一毫不贷。”故所部无益。性刚果,不务小节,轻财乐施。好读书,颇能诗,喜儒士,待宾佐有礼,名称甚茂,以是自矜尚,群帅不悦。(节选自《宋史·王汉忠传》)
【参考译文】
王汉忠,字希杰,是徐州彭城人。年轻时豪放不羁,膂力过人,身形魁梧高大,擅长骑马射箭。徐州节度使高继冲想将他召至帐下,王汉忠不肯前往。因为斗殴杀了乡里少年,就逃走了。一夜之后,被害者复活了,其父派人在萧县追上了他,王汉忠不肯回去,向西到了京城。太宗在王府,召见了他,很欣赏他的身材和气力,将他安置在身边。太宗即位以后,任命他担任殿前指挥使,屡次升迁为内殿直都知。王汉忠随太宗出征太原,率先登城,被流矢射中眼珠,作战更加奋勇,皇帝赞许他,升为东西班指挥使。刘继元投降后,用他的部下安抚城中。班师回京后,改任殿前左班指挥使,三次升迁为右班都虞候,兼涿州刺史。雍熙年间,改任马步军都军头。端拱初年,出任宾州团练使,历任冀、贝二州部署,迁任天雄军。端拱二年,入朝为侍卫马军都虞候,兼洮州观察使、高阳关副都部署。契丹向南入侵,王汉忠会合诸军将其击败,杀敌甚多。真宗即位后,将他从中山召回朝廷。不久,又外放高阳关都部署,晋升为威塞军节度使。咸平三年,又任泾原、环庆两路都部署兼安抚使,改任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改任镇、定、高阳关都部署、三路都排阵使。契丹掳掠中山,王汉忠率领诸将在郊外布阵迎击,契丹败逃,王汉忠领兵追杀,斩获很多,活捉其地位显要的将领。加封殿前副都指挥使,兼任保静军节度使。咸平五年,罢西面经略使,任命王汉忠为邠宁、环庆两路都部署,李允正、宋沆担任钤辖,统率戍守边疆的士兵二万五千人,交付王汉忠分道控制。数月后召回京城,因为违抗诏令无功获罪,贬为左屯卫上将军,出任襄州知州,在基本俸禄之外每年增加供给钱二百万。尚未赴任,得暴病而死。追赠太尉,以其长子内殿崇班王从吉为阁门祗候,次子王从政、王从益为左右侍禁。王汉忠有见识和谋略,军中政事非常整肃,每次出兵,清晨时一定焚香祷告说:“希望部下将士不要违犯我的命令,违者毫不宽恕。”因此他的部下从无偷盗抢劫之事发生。性格刚强果敢,不拘小节,轻视财物乐善好施。爱好读书,颇能作诗。喜欢儒士,对待幕宾佐吏有礼,名声很大,因此骄矜自大,上级将帅都不太喜欢他。
4.周敦颐传文言文翻译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今湖南省道县),原名叫敦实,因为避讳宋英宗赵曙的名字(赵曙原名宗实)而改名叫敦颐。因为当时担任龙图阁学士的舅舅郑尚的推荐,担任了分宁县(今江西省修水县)的主簿。当时分宁县有个案子拖了很久都得不到公正判决,周敦颐到了以后只审讯了一次就把事情的责任划分清楚了,县里的人说:“连那些判决经验丰富的老吏也比不上这小伙子啊。”部使者(巡查地方的使者,)调他到南安(今福建省泉州南安市)担任军司理曹参军(类似于今天的地方法院院长)。当时有个囚犯按法律规定不用判死罪,但转运使(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相当于今天的交通运输局)王逵想重判,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没有人愿意和他争,周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周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并且说:“像这样还出来做什么官呀,靠杀人的做法来博取政绩,取悦上级,这样的行为我做不到。”王逵听到这样的说法,明白过来自己的处理不对,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周敦颐后来改任郴州桂阳县县令(今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政绩显著,当时的郴州知州李初平看敬重周敦颐,曾问周敦颐:“我打算多读些书,你有什么好建议吗?”,周敦颐说:“您年纪大了,让我来给您讲讲吧。”两年后,李初平果然感觉有收获。周敦颐后来调任南昌(今江西省南昌市)知县,当地的老百姓说:“新来的知县就是以前审理分宁县那件疑案 的人,这下子我们就不怕打官司了。”但是当地的那些横行不法的大富人家、地方好强,衙门里那些狡猾贪婪的小吏、恶少都揣揣不安,害怕得罪了这位刚正不阿的新知县,(而在经过周敦颐教育后,)这些人认识到过去的错误,而且以玷污清廉的政治为耻辱了(就是说地方豪强经过周敦颐的教育,变得遵纪守法了)。 周敦颐担任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市)通判后,事情不经他的手,下面的人不敢做决定,即使交下去办,老百姓也不听从。部使者赵抃被一些谎言迷惑,认为周敦颐是个虚伪的人,对周的态度很不哦,周敦颐也不过多解释,处之泰然。后来,周敦颐当了虔州(今江西省赣州市)通判,赵忭是虔州的知州,赵忭与他接触多了,经过仔细观察,了解了他的为人,才明白当初是自己错怪了周敦颐,赵忭握着周敦颐的手道歉,说:“我差点失去了和你这样的人做朋友的机会,从今以后,我算是了解你的为人了。”
熙宁初年,周敦颐担任郴州的知州。因为赵抃和吕公著的推荐,被任命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他以平反昭雪为自己的使命,不辞辛苦的巡视自己管辖的地区,即使是 偏远地区,也要慢慢的视察。后来,因为病重,实在不能坚持,才请求调任南康军的的知军(“军”是宋代县以上的一个行政区域,一般设在冲要之地,一个军等于一个州或府,直辖于路。南康军大致在今天的江西九江一带,治所在今江西星子县)。赵抃第二次担任成都知府时,打算奏请皇帝重用他,还没有来得及敦颐就死了,享年五十七岁。
5.文言文《韩彦直传》翻译韩彦直,字子温。
绥德(今陕西绥德)人。生卒年不详,生活于12世纪。
他出生于将门,是民族英雄、抗金名将韩世忠与梁红玉之子,也是韩世忠的长子。受家庭的影响,少年时的韩彦直就具有强烈的忠君报国思想。
于绍兴十八年考中进士,随后在京城和地方上担任过各种官职。乾道二年出任户部郎官,总领淮东军马钱粮,政绩斐然;乾道七年,担任鄂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严格训练军队。
在淳熙年间初期,他受命就任遣金使。淳熙五年,在知温州任上编撰《永嘉橘录》,为世界上第一部柑橘学专著。
晚年,韩彦直潜心学问,搜集宋以来的史事撰成《水心镜》一书,全书167卷。去世后,皇帝赠其爵位为蕲春郡公。
6.周敦颐传文言文原文:
周敦颐,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英宗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二年果有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熙宁初,知郴州。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冤泽物为己任,刑部不惮劳苦虽瘅疠险远,亦缓视徐按。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抃再镇蜀,将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
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讳英宗旧讳而改了名字。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人敢和他争,周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周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敦颐)改任郴州桂阳县县令,政绩尤其显著。知州李初平很尊重他,对他说:“我想多读些书,怎么样?”敦颐说:“您年龄太大来不及了,请让我给您讲讲吧。”两年后,李初平果然有收获。周敦颐调任南昌知县,南昌人都说:“这是能弄清分宁县那件疑案的人,我们有机会申诉了。”那些富豪大族,狡黠的衙门小吏和恶少都惶恐不安,不仅担忧被县令判为有罪,而且又以玷污清廉的政治为耻辱。担任合州通判时,事情不经他的手,下面的人不敢做决定,即使交下去办,老百姓也不愿意。部使者赵抃被一些毁谤他的话所迷惑,对他的态度很严厉,周敦颐处之泰然。后来(敦颐)当了虔州通判,赵抃是虔州的知州,仔细观察了他的所作所为,才恍然大悟,握着他的手说:“我差点失去你这样的人才,从今以后算是了解你了。”(后传)熙宁初,担任郴州的知州。由于赵抃和吕公著的推荐,做了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他以昭雪蒙冤、泽及万民为己任。巡视所管辖的地区不怕劳苦,即使是有瘴气和险峻遥远之地,也不慌不忙地视察。因为有病请求改任南康军的知军,于是把家安置在庐山的莲花峰下,屋前有条溪水,下游与湓江合渡,于是就借营道县老家所在的濂溪这个名称来称呼这条溪。赵抃第二次担任成都知府时,打算奏请皇帝重用他,还没有来得及敦颐就死了,享年五十七岁。
注释:
1.分宁:地名
2.主簿:官名
3.委:抛弃
4.当:应当
5.狱:案件
6.决:判决
7.莫:没有
8.辩:争辩
9.得:得以
10.元:本来
11.谮[zèn]口:诬赖的话
12.去:离开
13.悟:明白
14.以:因为
15.治:惩处
16.手版:笏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17.任:推荐
18法:按法律
19深:严厉的
7.文言文 张自新传张自新,原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年少读书,聪明绝伦。古《经》中有疑惑难解之处,学友们茫然呆立而无所获,自新随口而答,仿佛很平常很熟识的一样。他性格方正诚实,没有丝毫的矫饰。看见他的人没有不讥讽的,把他看作是乡下人。同舍的书生晚间读书,疲倦而睡去,自新用灯架扔(以提醒他),油污满桌子,他严肃恳切地提出批评,仿佛老师一样。幼年丧父,家计不能支撑,母亲说:“我看见人家读书,宛如捕风捉影,期望做大官,万人中不过一个。况且我们家命运已经到了这种地步,还为什么读书呢?”自新哭泣、长跪,说:“亡父用这来嘱咐我,将离人世时,没有听说别的话,我怎么敢忘却呢?况且我难道因为衣食的缘故而使母亲忧劳吗?”他和他的兄长耕田度日,戴着斗笠扛着锄头,脸色黧黑。晚间归来,就正襟危坐,吟咏古人的诗文,飘飘然仿佛在尘世之外,不知道贫贱是一种悲戚了。
他的兄长是里长,乡里多有逃亡之人,租税没地方来。每到年终,官府催交租税,把他拷打得体无完肤。自新就到县衙代哥哥受刑,而把哥哥藏匿到别的地方去。县吏为其意气而感到奇怪,刚要施与杖刑,他就阻止了,问:“你是什么人?”自新说:“我是里长,本是一名书生。”县官让他试写一篇文章,他马上就写成了,县官安慰他,并免去了对他的刑罚。年仅二十岁,就在别的地方教授学生。每年回乡探亲三四次,穿着破衣草鞋,徒步往返,为他的母亲准备酒菜饭食,兄弟俩酣笑,把它视为最高兴的事。
自新看那些权豪势要之人,淡然不放在心上。吴中子弟大多轻薄浮华,穿着光鲜华丽的衣服,聚集到一处,用猥亵的语言玩笑,自新一切都不理会。人们和他谈话,他也不回答。谈论古今之事,意气慷慨。酒喝到酣畅时,他大声说:“主宰天下终究怎么样呢?”眼睛往上看,神气勃勃仿佛发怒一样,那些年轻人想要殴打他。他被补授为秀才,学官向他索要礼金很是急迫。自新确实拿不出礼金,屡次遭受鞭笞的侮辱,心里怏怏不乐,想弃官而去,不久得病而死。
自新写文章,渊博高雅而有奇伟气概,人们不知道。我曾把这些文章拿给吴纯甫看,纯甫喜欢奖掖士人,然而其中所赞许的人,不过一两个,而仅称许自新。自新死了,纯甫买来棺材为之安葬。
归子说:我和自新交游最久,看见他当面斥责别人过错,使人无容身之处。大庭广众之下,他讲一句话,不曾看人家的脸色。即便笑骂纷纷扬扬,他也很不放在心上。他是这样的自信。凭借自新的才华,如果让他有所举用,就一定会有凭借自己的才能显现的机会。他沉沦埋没到这种地步,天意可探问吗?世间的乘时得势者,意气扬扬,自认为自己有才能的人,也可以醒悟了。古语说:“丛兰欲茂,秋风败之。”我悲悼自新的死,为此叙述他的事迹。自新家在新洋江口,风雨之夜,江涛声声,声响几里远。野老村氓相互议论,认为自新没有死。
8.管鲍之交文言文和翻译原文: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
译文: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占用鲍叔的一部分财产,鲍叔却一直待他很好,不因这而生怨言。后来鲍叔服侍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侍公子纠。
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匡正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扩展资料:
角色简介
1、管仲
春秋时齐国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据说他早年经营商业,后从事政治活动。在齐国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的斗争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纠。小白取得君位后,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管仲亦辅佐齐桓公,施行改革。
2、鲍叔牙
鲍叔牙又称鲍叔、鲍子(约前723或前716~公元前644年),是鲍敬叔的儿子,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少时与管仲友善,曾一起经商。齐襄公乱政,鲍叔牙随公子小白出奔至莒国,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国。
9.蝜蝂传文言文1. 行 爬行 辄 就 卯 抬起
卒 最后,最终 或 有时 已 停止
2. A
3. 1 背东西 2负担,指小虫身上背的东西。注 没加点实在不知道哪个词
4. 蝜蝂是一种擅长背东西的小虫 句式 判断句
5.
这是一篇寓言小品,借小虫蝜蝂事,讽刺“今世之嗜取者”聚敛资财、贪得无厌、至死不悟的丑恶面目和心态,它的寓意为要懂得知足常乐,不要太贪心。本文虽然短小,却像是一面明镜,映射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作者善于观察生活,写小虫持物负重的本性如可目睹;更善于思考社会人生问题,写贪官污吏的贪婪成性入木三分。文章类比恰切,过渡自然,语言犀利,叙事生动,议论精警,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批判精神。千载至今,仍能警戒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