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1.高中语文..文言文倒装句式结构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
是。”
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各种宾语前置例子: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卿欲何言?(《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客何好?(《冯谖客孟尝君》) 沛公安在?(《鸿门宴》) 尔何知?(《淆之战》)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淆之战》) 若街亭失守,吾等安归?(《失街亭》) 今方来,我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李朔雪夜入蔡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张衡传》)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
2.文言文倒装高中文言文倒装1有几种倒装句结构如何2列举一些具体的例文言文常见的倒装句式文言句子成分的排列形式与现代汉语大致相同,但也有一些变化,这些变化突出地表现在宾语前置、定语前置和介宾短语作补语上.下面分别说明.一、宾语前置 宾语的前置包括动词的宾语前置和介词的宾语前置.1.动词的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是古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它的语序是"主语+宾语+谓语动词".以下三种情况宾语可以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必定前置.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何、焉、奚、安、曷"等.如:①何有于我哉?(《论语六则》) ②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传?僖公十四年》) ③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例①"何"是疑问代词,提到了动词"有"前,"何有于我哉"就是"有何于我哉",译为:"对我来说有什么呢?"例②疑问代词"安"提到动词"傅"前,"安傅"就是"傅安",相当于"附在哪儿".例③"焉"作"置"的宾语,全句译为"把土石放在哪里?" 这种前置宾语须有两个条件:一是疑问句,二是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缺一不可.(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可能前置.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未、毋、无、莫"等.例如:④城中皆不之觉.(《李朔雪夜入蔡州》) ⑤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 例④中有否定副词"不",表示句子是否定句,"之"指代"官军进城",是动词"觉"的宾语."不之觉"是"不觉之",译为"不知道官军进城了".例 ⑤"莫"是表否定的不定代词,相当于"没有谁","莫我肯顾"即是"莫肯顾我",译为"没有谁肯顾念我".(3)利用结构助词,将宾词前置.有的句子为了强调宾语,可利用结构助词"之"、"是"等,将宾语提到谓语动词前.如: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⑦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例⑥"何陋"作"有"的前置宾语,"之"作标记,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例⑦中,"句读"作"知"的宾语"惑"是"解"的宾语,都是借助"之"提到动词前的.例⑦译为"不知句读,不解疑惑".结构助词"是"作标志的前置,这种用法保留至今,如"唯利是图"、"唯你是问"等.2.介词的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它必须放在介词的前面,构成"宾语+介词"的形式.如:⑧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⑨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例⑧译为"(曹刿)问(他),凭什么作战?"这里疑问代词"何"是介词"以"的宾语,"何以"即"以何"的意思.例⑨"吾谁与归"即"吾与谁归","谁"是介词"与"的宾语.二、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有两种格式:1.在后置定语的末尾,加结构助词"者",形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例如:10.村中少年 好事 者,驯养一虫.(《促织》) 中心词+定语+者 11.求人 可使报秦 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中心词+定语+者 2.在中心词与后置定语之间加进结构助词"之"或"而",形成"中心词+之(而)+定语+者"的格式.例如:12.马 之 千里 者,-食或尽粟-石.(《马说》) 中心词+之+定语+者 13.大阉之乱,缙绅 而 能不易其志 者,四海之大,能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中心词+而十定语十者 三、介词短语后置 介词是"以"、"于(乎)"的介宾短语在动词后作补语,今译时却要把它放在谓语前作状语,这种情况称"介宾短语后置".例如:14.屠惧,投以骨.(《狼》) 15.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例14"投以骨"中"以骨"是介宾短语,在动词"投"后作补语."投(以骨)"应理解为"〔以骨〕投",即"〔把骨头〕投给(狼)".例15"战(于长勺)"应理解为"〔于长勺〕战",译为"在长勺作战".辨别倒装句的基础是掌握各种句式特点.具体方法有二:1.把握倒装句式结构特点,看标记,辨特征.例:16.卒然边境有急,数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论积贮疏》) 17.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例16中一是有疑问代词"胡",二是疑问句,则"胡以"应理解为"以胡",译为"用什么"(宾语前置句).例17中"人马溺死者"属"中心语+定语+者"的结构形式,可直接判定为定语后置句.2.采取成分分析的方法,明辨句式.例如:18.姜民 何 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19.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介宾结构作补语。
3.高一书上文言文倒装句有哪些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忌不自信
不吾知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何以知之?
则何以哉
3.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比如:
夫晋,何厌之有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定语后置
四方之士来者
国之孺子之游者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介宾短语后置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乃号令于三军曰
遂使之行成于吴
十年不收于国
又败之于没
谤讥于市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赵氏求救于齐
和于身也
甚于妇人
贤于长安君
封之以膏腴之地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浴乎沂,风乎舞雩
为国以礼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善假于物也
4.高中文言文里倒装句的种类标志性词语分别都是什么高中文言文里倒装句有四种,分别是:
一、谓语前置
有时为了强调谓语,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这种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二、宾语前置
1.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如: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②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屈原《离骚》)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如: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司马迁《鸿门宴》)
②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宴》)
③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如: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②唯命是听,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如: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2)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
①余是以记之。
②一言以蔽之。(成语)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如: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三、定语后置
定语放在中心词后,我们称它“定语后置”。常见格式: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如:
①楚人有涉江者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③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如: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3. 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四、状语后置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置”。如: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介词结构“以……”有时放在谓语后作后置状语。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如:
①灌油其中,裹以帷幕。(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5.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判断方法简而言之:就是这样的 判断句 1) 用“者……也”表判断 2) 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3) 用“者”表判断 4) 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5) 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否定副词)表示否定判断 6)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被动句 1)用“为”或“为。
所。
..”表被动 2)用“见”或“见。
于。”
表被动 3)用“于” 或“受。
于。”
表被动 【特别提醒】“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不表被动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2)宾语的省略 3)介词的省略(常省略“于”、“以”) 宾语前置[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①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安、胡、何、曷、孰、谁、奚、恶、焉】十动? ②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安、胡、何、曷、孰、谁、奚、恶、焉】十介十动? ③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十介十动 eg: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 eg:夫晋,何罪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⑤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 eg: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状语后置 ①格式:动十以十宾 eg:申之以孝悌之义 (《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②格式:动十于(乎,相当“于”)十宾 eg: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③格式:形十于十宾 eg: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定语后置 ① 格式:中心词十定语十者 eg: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②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eg:马之千里者(《马说》) 译文:“千里马” ③格式:中心语+之+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④格式:中心语+而+定语+者 eg: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⑤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格式:中心语十数量定语 eg: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6.高中素有倒装的文言文句式文言文句式总结: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祝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