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也。”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6分)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3)宁信度()() 9、翻译下列句子。
(6分)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只允许回答三个)(6分)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四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2——14题(14分)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8分)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 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 ④是故聪与敏___________ 1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_______。(4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至17题(15分)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5、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③儿痴如此④恬若不见⑤父怒挞之⑥曷不听其所为?16、翻译下列句子:①王冕者,诸暨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17、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8至19题(10分) (季梁)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②,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④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⑤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注释:①大行(háng):大路。
②方:正在。③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
④奚为:何为,做什么。⑤御者:车夫。
18.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吾欲之楚。
②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19.(6分)①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内容,这个成语是②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七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20至22题(13分) 北人生而不识菱1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2强不知以为知也。[注释]1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2坐:因为。20.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
(6分)(1)席上食菱食 (2)欲以去热也去2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22.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3分) 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参考答案1、C 2、D 3、多读古人的文章只是致力于读书. 4.他狡诈,怕自己形陋,叫人扮自己接待使者:他多疑,事毕后派间谍听消息;他残酷,怕匈奴使对自己不利,派人追杀。5.曹操叫崔琰代替自己接见匈奴使臣,自己却持刀站立床头。
接见完毕,叫人问匈奴使臣:“魏王何如?”回答说:“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见于《世说新语•容止》)后来把代替别人做文章(代人做事)叫捉刀。
6.不恰当。因为匈奴使就是从相貌上看出“此乃英雄也”的;而“人不可貌相”常用在外表上看不出,实际上却很有本领的场合。
7.能写出传神的眼神和气势,就是佳作。8.(1)dúo量(长短)(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9.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自己测量脚的尺码,然后把测量出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10.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11.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12.①边境。
②到。③反而。
④所以。13.您凭借什么到(南海)?14.对比,立志。
15.给加点字解释捉:捡掷:扔废:放下观:观看16.句子翻译:管宁划开席位分开而坐,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17.略。
言之成理即可。18、①我想要去楚国②马虽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19、①南辕北辙或背道而驰②。
2.【高分悬赏】初中文言文读本答案第70篇以上的答案初中文言文读本答案第70篇以上的答案79.译文: 张元,字孝始,是河北芮城人。
祖父叫成,做过平阳郡守。父亲叫延俊,在州郡当官,曾经作过功曹主簿。
并且因为至纯被乡里人所推荐。本性谦虚谨慎,孝顺父母。
有一次,张元在森林小道里看见一条被人丢弃的小狗,就把小狗抱回家养着。他的叔父骂他:“你这样做有什么用?”就想把小狗重新丢掉。
张元反驳叔父说:“有生命的东西,没有不应该重视它生命的。如果是符合实际,出生老死,这是自然的道理,没办法阻止。
但现在它是被人所遗弃,将导致它的死亡,这并不是不可以阻止的。倘若看见它将死而不收养的话,就没有仁慈之心了。
所以要把它收养了。”张元的叔父被他的话感动了,所以就允许张元抚养小狗了。
过了不多久,小狗的妈妈衔着一只死了的兔子放到张元面前,然后走掉了(这似乎是为了感谢张元收养其子之恩)。后人把张元饲养被人丢弃的小狗的故事,简称为张元饲弃狗。
71.任末削荆为笔 译文: 东汉时的任末,是个学识渊博的人。他14岁时就拜了很多老师,只要听到有名师可从,就不怕路途遥远,总要背着书箱上门求教。
他常说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他贫穷无家,有时没有宿处,只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
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
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为了要研读他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不是古代圣贤的著作他是不看的。
临死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 80.何岳两次还金 秀才何岳,自号畏斋,曾经在夜晚走路时捡到200余两白银,但是不敢和家人说起这件事,担心家人劝他留下这笔钱。
第二天早晨,他携带着银子来到他捡到钱的地方,看到有一个人正在寻找,便上前问他,回答的数目与封存的标记都与他捡到的相符合。那人想从中取出一部分钱作为酬谢,何岳说:“捡到钱而没有人知道,就可以算都是我的东西了,(我连这写都不要),又怎么会贪图这些钱呢?”那人拜谢而走。
他又曾经在做官的人家中教书,官吏有事要去京城,将一个箱子寄放在何岳那里,里面有金数百两,(官吏)说:“等到他日我回来再来取。”,去了许多年,没有一点音信,(后来)听说官吏的侄子为了他的事情南下,但并非取箱子。
(何岳)得以托官吏的侄子把箱子带回官吏那儿。秀才何岳,只是一个穷书生而已,捡到钱归还,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金钱寄放在他那数年却一点也不动心,凭着一点就可以看出他远过与常人 苛政猛于虎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孔子路过泰山的一侧,有一个在坟墓前哭的妇人看上去十分忧伤。
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派遣子路去问讯那个妇人。孔子说:“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很伤心的事。”
那个妇人说:“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苛刻的暴政。”
孔子说:“学生们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孟子继承了这个思想 47.明义法师之鸠 浙江盐官县庆善寺明义法师,退居乡里。有一天早晨出门,看见有一只小鸠掉在地上,便带他回去,亲自喂食。
两个月后就能飞了。白天就在林间飞翔,晚上就投宿在法师家屏风和几案间。
十月后,明义法师的徒弟惠月主持了庆善寺,迎接他师傅回来。到了晚上鸠回去,屋里寂静没有人,没看见法师,便绕着房间飞,不停悲伤地鸣叫。
看房子的人可怜它,说:“我送你会到法师那儿。”第二天,他将鸠装在笼子里出发,到法师那儿。
从此不再飞出去,天天和法师作伴,(法师)用手抚摸(它)都不动,但当别人靠近它时,就惊慌地飞走。呜呼!谁说禽兽无情?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
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
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
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
3.石渠记阅读答案求柳宗元《石渠记》译文 [原文]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
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
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酾而盈。
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鷁渠至大石。
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译文: 从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在渠上有一座便桥。
有一眼泉水幽静的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时不足一尺,有时则有二尺宽,它的长度约有十步左右。
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泓,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
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
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看上去好像没有穷尽,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箭头草,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
风吹动着山顶,像美丽动听的音乐,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虽很宁静,但听起来却很辽远。
我跟随柳州太守发现的它,拨开阴郁的密林和腐烂的朽木,开掘和疏通淤土和乱石,把朽木乱草堆积起来烧掉,石渠里的渠水便很满。可惜从来都没有写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记写下来,留给匠人,刻写在潭北面的石头上,帮助以后喜好游历的人能较容易地看到它。
4.年羹尧用兵初中文言文读本阅读答案年羹尧用兵
年羹尧①征西藏时,一夜漏②三下,忽闻疾风西来,俄倾即寂。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人问其故,年曰:“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此去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鸟群惊起也。”
(选自《啸亭杂录》)
【注释】①年羹尧:人名,清朝名将。②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
1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⑴人问其故( ) ⑵此去西南数里( )
1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3分)
A.忽然听到强劲的西风刮来,片刻之后就没有了。
B.忽然听到强劲的风从西面刮来,片刻之后就静下来。
C.忽然听到强劲的西风刮来,很长时间后才没有了。
D.忽然听到强劲的风从西面刮来,很长时间后才静下来。
13、文中的“疾风”实则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4、请概括年羹尧的用兵之道:(1)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4分)
参考答案:
11.(1)原因、缘故(2分) (2)距离(2分)
12.B(3分)
13.飞鸟振羽声(2分)
14.(1)正确判断敌情(2分) (2)果断、迅捷地出击敌人(2分)
5.跪求10篇初中古文阅读理解题 及答案第一篇 阅读《三峡》,完成1-4小题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湖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囐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词的用法、意思相近的一组是 ( ) A.之:春冬之时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B.其:其间千二百里 其真无马邪 C.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以其境过清 D.故:故渔者歌曰 故自号曰醉翁也 2.试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略无阙处( ) ②不见曦月( ) ③良多趣味( ) ④晴初霜旦(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
②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
4.(链接题)选出下面不是写“水清”的一项 ( ) A.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D.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第二篇 阅读《小石潭记》(节选),完成第1—4题。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影: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悄怆: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有横线两处句子的意思。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请用第④段中的两个四字短语,完成填空。
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到 , 。 4.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
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限在40字以内) 第三篇 阅读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1--6题。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录毕,走送之( ) (2)腰白玉之环( ) (3)寓逆旅主人 ( ) (4)皆被绮绣( )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B.益慕圣贤/之道 C.无/鲜肥滋味之享 D.烨然/若神人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4.第②段将同舍生的豪华穿戴和作者的 作对比,体现作者 的精神追求。 5.选段写了作者幼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的艰难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师的艰难"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6.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
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第四篇 阅读《岳阳楼记》(节选),完成1—3题。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至若春和景明( ) (2) 把酒临风 (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 微斯人,吾谁与归? 3. 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