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是 形容词义:1、会意字。
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是,直也。——《说文》。
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而疑是精粗之体。
——《礼记·玉藻》。疏:“谓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易·未济》2、对的;正确的。
王弗是。——《国语·楚语》。
注:“理也。”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
——《荀子·劝学》。注:“谓正道也。”
立是废非。——《淮南子·脩务》。
注:“善也。” 彼人是哉。
——《诗·魏风·园有桃》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清·林觉民《与妻书》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3、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代词义:1、此;这。是谓伐德。
——《诗·小雅·宾之初筵》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汉·贾谊《论积贮疏》动词义:1、赞同;认为正确;肯定。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刘开《问说》2、订正。
如是正:订正;校正。3、遵从;以为法则。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荀子》。
杨柳桥诂:“《尔雅》:‘是,则也。’”4、关系词。
表示肯定判断之词。正是四国。
——《诗·曹风·鸤鸠》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清·林觉民《与妻书》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5、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宋·沈括《梦溪笔谈》6、表示让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宋·柳永《雨霖铃》7、尝试。用同“试”。
如是猜:试猜。8、像;似。
如是言不是语:似说非说;旁敲侧击。副词义:1、表示肯定。
如是必:一定要;务必。是须:必须;务须。
是致:以致;因此。连词义:1、表示让步,有虽然的意思。
如是则:虽然,虽则。是则是:是即是;虽则是。
名词义:1、商业、职业或政府的事务、业务或国务。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
——范晔《后汉书》2、姓。助词义:1、帮助宾语提前。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清·刘开《问说》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词义梳理:1、正;不偏斜。2、正确。
3、指正确的论断或肯定的结论。4、认为正确;肯定。
5、订正。6、遵从,以为法则。
7、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8、表示肯定判断之词。9、表示加重语气之词。
10、表示答应之词。11、用在动词后面的两个数量结构之间,含有“算作”的意思。
12、代词。此,这;这里。
13、副词。表示范围,相当于“只”。
14、连词。表示承接,相当于“于是”。
15、连词。表示承接,相当于“则”。
16、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而”。
17、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此”、“因为”。
18、连词。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虽”、“虽然”。
19、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即使”。
20、助词。用在宾语和它的动词之间,起着把宾语提前的作用,以达到强调的目的。
21、助词。犹“夫”,表发端。
22、通“视”。23、通“寔”。
足,满。24、通“寔”。
实在;真实。25、通“氏”。
26、通“时”。此时,这时候。
27、用同“试”。尝试。
28、犹“甚”。怎样。
29、犹“甚”。极;很。
30、用同“事”。事情。
31、姓。三国吴有是仪。
见《三国志·吴志》本传。
2.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语语yǔ〈动〉(1)(形声。
从言,吾声。本义:谈论;议论;辩论)(2)同本义语,论也。
——《说文》于时语语。——《诗·大雅·公刘》。
传:“论难曰语。”旦日,卒中往往语。
——《史记》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庄子·秋水》(3)又如:语怪(谈论怪物);语冰(谈论冰);语议(言谈议论)(4)交谈,说话[speak;say;talk]语,言也。——《广雅》语使能也。
——《礼记·文王世子》。注:“语,言也。”
(5)又既歌而语。可与晤语。
——《诗·陈风·东门之池》笑语卒获。——《诗·小雅·楚茨》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庄子·秋水》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史记·哗骇糕较蕹记革席宫芦陈涉世家》食不语,寝不言。
——《论语·乡党》乃向西北奋头,喃喃细语。——《北史》(6)又如:语涩(说话艰难,不流利);语薄言轻(语言轻薄;说话轻佻,不稳重);语吐珠玑(说话、语言像珠玑般优美);语不间歇;语冰(比喻人的识量受到时、地所拘束,见识不广);语语(语其所当语。
即说所该说的话)(7)鸟兽虫类鸣叫[cry;chirp;roar]君裙香暖金泥凤,画梁语燕惊残梦。——前蜀·牛峤《菩萨蛮》--------------------------------------------------------------------------------◎语语yǔ〈名〉(1)说的话张胜闻之,恐前语发。
——《汉书·李广苏建传》语曰:“唇亡则齿寒。”——《谷梁传·僖公二年》齐君之语偷。
——《左传·文公十七年》◎语类楚声yǔlèichǔshēng说话像楚地一带口音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明·魏禧《大铁椎传》◎语焉不详yǔyānbùxiáng[donotspeakindetail;donotelaborate]粗略谈及,没有说得很详细。
焉,语助词,韩愈《原道》:“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荀,荀子。
扬,扬雄语焉不详(说了但不详细。“焉”字另有作兼词“于之”讲,“对烈士的事迹”,供参考)。
——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基本词义--------------------------------------------------------------------------------◎语语yù〈动〉(1)告诉,使知道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吾语女。
——《论语·阳货》若引其许,若至,语人。——《三国志·方使传》夫语妻曰:“为王作剑,三年乃成…往必杀我。”
——晋·干宝《搜神记》贫者语于富者曰…——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2)又如:语言(告诉);语其友;不[可]以语人。
3.文言文各种词是什么意思(介词1、之(1) 代词 1>第三人称 今译为:他、她、它 例释: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2>第一人称 今译为:我例释:①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蔺列传》3>表近指 今译为:这 例释: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2) 助词 1>表结构 今译为:的 例释: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②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韩非子》 2>主谓之间取独 例释: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3>宾前标志 不译 例释:宋何罪之有?《公输》(凡是何…之…均为前置) 4>定后标志 不译 例释: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5>调整音节 不译 例释:①填然鼓之。
《孟子•梁惠王上》②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3)附(3)动词作谓语今译为:到、往 例释:①吾欲之南海《为学》②行不知所之(到…去)《庄子•马蹄》2、乎(1)语气词 1>表疑问、反问 今译为:吗、呢 例释:壮士,能复饮乎! 《鸿门宴》2>表赞美、感叹 今译为:啊、呀 例释: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3>表推测 今译为:吧、呢 例释: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4>表祈使 今译为:吧 例释: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战国策》5>表商榷 今译为:呢 例释: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容乎,失之宰予。《韩非子•显学》17、者(1)特指代词1>组成名词短语今译为:的、的人、的事 例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2>用在数词后 今译为:个、样 例释:请君择于斯二者 《孟子•梁惠王下》3>用在时间词后 今译为:…的时候 例释: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近士为务。《报任安书》 4>用在否定词后 今译为:…的话 例释:不者,若属且为所虏。
《鸿门宴》5>用在主谓短语之后表原因 译为:…的原因例释:吾妻之美我者,私(偏爱)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助词1>引出判断 不译 例释: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蔺列传》2>定后标志 不译 例释: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蔺列传》11、也 助词 句中表句读句尾表判断。
例释:①有梦也难寻觅《长亭送别》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也"前是名词,表判断) ③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10、焉(1)代词 1>作宾语相当"之" 今译为:它 例释:①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2>表疑问 今译为:哪里、怎么例释: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2)兼词 兼"于之" (前面的动词没有宾语或需要有介宾短语做状语时) 今译为:于是、于此 例释:①晋国天下莫强焉《孟子•梁惠王上》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3)助词 1>表语气 今译为:了、呢、啊 例释:①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②故钱塘之人日日候焉。
《柳毅传》2>形容词词尾 今译为:…地、…的样子 例释:①穆穆焉,皇皇焉,济济焉,信天下之壮观也。《东京赋》 ②盘盘焉,囷囷焉(…的样子)《阿房宫赋》9、为(1)介词 1>表对象 今译为:替、给、对 例释:①为君翻作《琵琶行》。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史记•鸿门宴》"2>表原因 今译为:因为、因此 例释: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3>表目的 今译为:为了 例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货殖列传序》4>表被动 今译为:被 例释: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2)助词 语助、提宾 无实义不译 例释:①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球之为听。
《孟子》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3)连词 表假设 今译为:如、如果 例释:①秦为知之,必不救也。《战国策•秦策》②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
《战国策•楚策四》(4)动词 作谓语 今译为:1>做、作 例释: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2>治、治理例释: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国语》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3>担任、充当 例释: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②董卓自为太师《后汉书》4>变为、变作 例释: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逍遥游》5>当作、作为 例释: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墨子•公输》6>算作、算是 例释: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
《公孙丑下》7>叫做、称为 例释: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逍遥游》8>是 例释: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为善,斯不善矣。
《老子•二章》9>有 例释: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小人焉。《孟子》10>参与 例释: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11>认为 例释: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7、若(1)代词 1>第二人称 今译为:你、你的 例释: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2>指示代词 今译为:如此、这样、这个、这些 例释:①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②南宫追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2)连词 1>表选择 今译为:或、或者 例释:以万人若一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