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一 诗 1卢仝,自号玉川子,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中亚圣,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即《饮茶歌》是他在品尝友人谏议大夫孟简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之作,是一首著名的咏茶的七言古诗: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月团喻指茶饼) 该诗又称《七碗茶诗》。它以神逸的笔墨,描写了饮茶的好处,为世人称奇。
诗中描述诗人关闭柴门,独自煎茶品尝,茶汤明亮清澈,精华浮于碗面。碧云般的热气袅袅而上,吹也吹不散。
诗人刚饮一碗,便觉喉舌生润,干渴顿解; 两碗下肚,胸中孤寂消失; 三碗之后,精神倍增,满腹文字油然而生; 四碗饮后,身上汗水漫漫冒出;平生不快乐的事情,随着毛孔散发出去了; 喝了第五碗,浑身都感到轻松、舒服; 第六碗喝下去,仿佛进入了仙境; 第七碗可不能再喝了,这时只觉两胶 生出习习清风,飘飘然,悠悠地飞上了青天,“蓬莱山,在何处?”诗人要乘此清风而去! 优美的诗句,高雅的立意,深受历代文人的喜爱。 诗人把茶饼比喻为月,于是后代诗作反复摹拟其意。
如苏武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特别是“唯有两 习习清风生”一句,文人尤爱引用,梅尧臣“亦欲清风生两 ,以教吹去月轮旁。”卢仝的号玉川子,也因而为人们津津乐道。
陈继儒“山中日月试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 《七碗茶诗》在描绘饮茶好处之时,同时对帝王们凭借显赫权势为所欲为的骄横也作了巧妙的讽刺:“天子欲尝阳羡茶,百草不放先开花”,既把贡茶采制的季节(在百花开放之前采摘)烘托显示出来,又把帝王凌驾一切的嚣张之势暗示出来。
2齐已的《咏茶十二韵》是一首优美五言排律。 百草让为灵,功先百草成。
甘传天下口,贵占火前名。 出处春无雁,收时谷有莺。
封题从泽国,贡献入秦京。 嗅觉精新极,尝知骨自轻。
研通天柱响,摘绕蜀山明。 赋客秋吟起,禅师昼卧惊。
角开香满室,炉动绿凝铛。 晚忆凉泉对,闲思异果平。
松黄干旋泛,云母滑随倾。 颇贵高人寄,尤宜别柜盛。
曾寻修事法,妙尽陆先生. 齐己名德生,姓胡氏,潭之益阳人,出家大沩山同庆寺,复栖衡岳东林,自号衡岳沙门。 这首五言排律的茶诗共有十二联。
前二联首先介绍了百草之灵的茶所具有的品性,后十联分别描绘了茶的生长、采摘、入贡、功效、烹煮、寄赠等一系列茶事,语言上的对仗堪称一绝,除首尾二联外,每联上下两句都对仗工整,极显语言的优美整饬。 3唐朝诗人元稹的宝塔诗《一字至七字茶诗》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这是一道饶有趣味的诗,在描写上,有动人的芬芳:香叶,有楚楚的形态:嫩芽,曲尘花,还有生动的色彩:“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饮茶之时,应是夜后陪明月,晨前对朝霞,真是如神仙般的生活,可谓“睡起有茶饴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痴绝翁》);而茶可洗尽古今人不倦,又是何等的妙用啊。
4关于采茶的,我们来看唐朝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节选): 山僧后檐茶数从,春来映竹抽新茸。 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
暮春时节的清晨,那时山上晨气清稀,露香犹在,在山寺后的绿茶丛中采摘形如鹰嘴的嫩芽,让人感受到的是幻术般的露的芬芳和风雅发生。 煮茶、煎茶需要洁净的茶具, 5“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唐·陆士修《五言月夜啜茶联句》), 6“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唐·徐夤《茶盏》); 讲究用轻清之水煎茶,用泉水、江水,甚至用松上雪、梅花蕊上雪,清高鹗在《茶》中就曾写道:7“瓦铫煮春雪,淡香生古瓷。
晴窗分乳后(分乳即泡茶),寒夜客来时”;更需水沸适度: 8“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唐·皮日休《煮茶》),因此煮茶的过程是别具情趣的, 其中宋代苏轼的那首9《汲江煎茶》,刻画情景细致入微,又兼传神写意,颇有独到处: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晚禁三碗,生听荒城长短更。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这样一幅画面:一个凄冷的夜晚,诗人独自到江边汲水,江畔寂寥无人,正是“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景象。
踩在钓石上,用瓢舀水,月影随入;。
2.关于茶的一个古文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 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 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 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 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 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 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 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 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 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 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 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 到头还得苏息否? 卢仝,自号玉川子。这首诗就是同陆羽《茶经》齐名的玉川茶歌。
全诗可分为四段,第三段是作者着力之处,也是全诗重点及诗情洋溢之处。第四段忽然转入为苍生请命,转得干净利落,却仍然保持了第三段以来的饱满酣畅的气势。
头两句:送茶军将的扣门声,惊醒了他日高三丈时的浓睡。军将是受孟谏议派遣来送信和新茶的,他带来了一包白绢密封并加了三道泥印的新茶。
读过信,亲手打开包封,并且点视了三百片圆圆的茶饼。密封、加印以见孟谏议之重视与诚挚;开缄、手阅以见作者之珍惜与喜爱。
字里行间流溢两人的互相尊重与真挚友谊。 第二段写茶的采摘与焙制,以烘托所赠之茶是珍品。
头两句说采茶人的辛苦。三、四句天子要尝新茶,百花因之不敢先茶树而开花。
接着说帝王的“仁德”之风,使茶树先萌珠芽,抢在春天之前就抽出了金色的嫩蕊。以上四句,着重渲染珍品的“珍”。
以下四句,说象这样精工焙制、严密封裹的珍品,本应是天子王公们享受的,现在竟到这山野人家来了。在最后那个感叹句里,既有微讽,也有自嘲。
以上两段,全用朴素的铺叙,给人以亲切之感。诗中虽然出现了天子、仁风、至尊、王公等字样,但并无谄媚之容,而在“何事”一句中,却把自己和他们区别开来,把自己划入野人群中。
作为一个安于山林、地位卑微的诗人,他有一种坦直淡泊的胸襟。卢仝一生爱茶成癖。
茶对他来说,不只是一种口腹之欲,茶似乎给他创造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似乎只有在这片天地中,他那颗对人世冷暖的关注之心,才能略有寄托。第三段的七碗茶,就是展现他内心风云的不平文字。
反关柴门,家无俗客,这是一种极为单纯朴素的精神生活所要求的必要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中,才能摆脱可厌的世俗,过他心灵的生活。
纱帽,这里指一般人用的纱巾之类。纱帽笼头,自煎茶吃,这种平易淡泊的外观,并不说明他内心平静。
读完全诗,才会见到他内心炽热的一面。 碧云,指茶的色泽;风,谓煎茶时的滚沸声。
白花,煎茶时浮起的泡沫。在茶癖的眼里,煎茶自是一种极美好的享受,这里也不单纯是为了修饰字面。
以下全力以赴写饮茶,而所饮之茶就象一阵春雨,使他内心世界一片葱翠。在这里,他集中了奇特的诗情,并打破了句式的工稳。
在文字上作到了“深入浅出”,或说“险入平出”。七碗相连,如珠走坂,气韵流畅,愈进愈美。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看似浅直,实则沉挚。第三碗进入素食者的枯肠,已不易忍受了,而茶水在肠中搜索的结果,却只有无用的文字五千卷!似已想入非非了,却又使人平添无限感慨。
第四碗也是七碗中的要紧处。看他写来轻易,笔力却很厚重。
心中郁积,发为深山狂啸,使人有在奇痒处着力一搔的快感。 饮茶的快感以致到“吃不得也”的程度,可以说是匪夷所思了。
这,虽也容或有之,但也应该说这是对孟谏议这位饮茶知音所送珍品的最高赞誉。同时,从结构上说,作者也要用这第七碗茶所造成的飘飘欲仙的感觉,转入下文为苍生请命的更明确的思想。
这是诗中“针线”,看他把转折处连缝得多么熨贴。 蓬莱山是海上仙山。
卢仝自拟为暂被谪落人间的仙人,现在想借七碗茶所引起的想象中的清风,返回蓬莱。因为那些高高在上的群仙,哪知下界亿万苍生的死活,所以想回蓬莱山,替孟谏议这位朝廷的言官去问一下下界苍生的事,问一问他们究竟何时才能够得到苏息的机会! 这首诗写得挥洒自如,宛然毫不费力,从构思、语言、描绘到夸饰,都恰到好处,能于酣畅中求严紧,有节制,卢仝那种特有的别致的风格,获得完美的表现。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1)茶叶从江、淮一带运来,运茶的车船接连不断,存放处茶叶堆积得像小山,品种数量很多。(2)坐下以后,让人摆设茶具,和常伯熊过去的做法相同,李季卿心里看不起他。 (3) 晋时谢安拜访陆纳,陆纳没有供应制办什么东西,只是摆出茶和水果罢了。
小题1: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C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内容大意可知,胜:有名,出名。所以选C。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原文是“北人初不多饮”,而不是不喝茶。所以选C。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相继”“山积”“色额”、“教摊”“故事”“鄙”、“诣”“无所”,“而已”。
参考译文:
茶,采得早的叫作茶,采得晚的叫作茗。《本草》说:“茶能止渴,使人不想睡觉。”南方人喜欢喝茶,北方人并不多喝茶。开元年间,泰山灵岩寺有位称降魔师的和尚大力提倡禅宗,坐禅时必须不打瞌睡,又不吃晚饭,于是允许和尚们喝茶。和尚们各自携带着茶,到什么地方都煮茶喝。从此,人们互相仿效,喝茶就成了风俗。从邹、齐、沧、棣等州,直到京城,城镇里大都开设店铺煮茶卖,不管是僧道之徒,还是世俗之人,都付钱取茶喝。茶叶从江、淮一带运来,运茶的车船接连不断,存放处茶叶堆积得像小山,品种数量很多。
楚地人陆鸿渐写了一篇《茶沦》,论说茶的功效以及煮茶的方法,又造了二十四件茶具,用大篮子装着。远近四方的都钦佩、羡慕,喜欢新鲜事的人家里也都收藏了一套这样的茶具。有个叫常伯熊的人,又根据陆鸿渐的论说作了大量修订补充。于是茶道盛行,王公朝臣没有不喝茶的。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到临淮县客舍的时候,有人说常伯熊精通茶道,李季卿就请他表演。常伯熊身穿黄披衫,头顶乌纱帽,手拿茶器,口报茶名,安排指点,使旁观者刮目相看。茶煮熟了,李季倾喝了两杯才住口。到了江南以后,又有人说陆鸿渐精通茶道,李季倾又请他来表演。陆鸿渐身穿山野居民的服装,带着茶具进门。坐下以后,吩咐摆设茶具,和常伯熊过去的做法相同。李季卿心里看不起他。茶事结束后,李季卿让奴仆拿出三十文钱,说是酬答煎茶博士的。陆鸿渐游历长江一带,与名流一向交好,受到这次讥笑后感觉羞愧,又写了一篇《毁茶论》。常伯熊喝茶过度,就患了风气病,晚年也不鼓励人多喝茶。
吴国皇帝孙晧每次宴请群臣,都强近他们喝醉。韦昭酒量不大,孙晧暗中让用茶代酒。晋时谢安拜访陆纳,陆纳没有供应制办什么东西,只是摆出茶和水果罢了。这说明人也喝茶,但不像现在的人这样过分沉迷,从白天喝到夜晚,几乎成了风气。起初在中原地区流行,后来传到塞外。往年回鹘入京朝见,带来大批好马,买了茶叶回去,也真够奇怪的。
《续搜神记》说:“有个人因为生了病,能喝茶十二斗(一斛为十斗),有客人劝茶,他又喝了五升多,就吐出一个东西来,形状像牛的胰脏。放在盘子里,用茶灌下去,正好装十二斗。客人说:“这叫作茶肿瘤。”
4.帮忙寻几段与茶有关的古文或古诗止为荼荈据,吹嘘对鼎 。《娇女诗》--- 左思
下面的题目自己去找内容
(一)札、传
1、刘琨《与兄子演书》
2、《陆羽传》
3、陆羽《陆文学自传》
4、苏轼《叶嘉传》
(二)记
1、《顾渚山记》
2、欧阳修《大明水记》
3、欧阳修《浮槎山水记》
4、唐庚《斗茶记(1)》
5、杨维祯《煮茶梦记》
6、乾隆《玉泉天下第一泉记》
7、张潮《中泠泉记》
(三)序、跋
1、吕温《三月三日茶宴序》
2、皮日休《茶经》序(1)
3、欧阳修《龙茶录》后序
4、蔡襄 进《茶录》序
5、陈师道《茶经》序(2)
6、黄 儒《品茶要录》序
7、李维贞《茶经》序(3)
8、鲁 彭《茶经》序(4)
9、陈文烛《茶经》序(5)
10、徐同气 《茶经》序(6)
11、曾元迈《茶经》序(7)
12、常 乐《茶经》序(8)
13、欧阳修《陆文学传跋尾》
(四)赋
1、杜育《舛赋》
2、顾况《茶赋》(1)
3、吴淑《茶赋》(2)
4、梅尧臣《南有嘉茗赋》
5、黄庭坚《煎茶赋》
(五)颂、铭、檄
1、周履靖《茶得颂》
2、李贽《茶夹铭》
3、张岱《瓷壶铭》
4、张岱《王二公徐氏家藏壶铭》
5、张岱《斗茶檄》
(六)表、启
1、韩 《为田神玉谢茶表》
2、刘禹锡《代武中丞谢赐新茶第二表》
3、柳宗元《为武中丞谢赐新茶表》
4、丁谓《进新茶表》
5、王安石《谢赐银盒、茶、药表》
6、杨万里《谢傅尚书惠茶启》
7、文徵明《致琴山》
(七)散文
1、张岱《闵老子茶》
2、张岱《兰雪茶》
3、范烟桥《茶烟歇》
4、鲁迅《喝茶》(1)
5、周作人《吃茶》(2)
6、梁实秋《喝茶》 (2)
7、林语堂《谈茶和交友》
8、冰心《我家的茶事》
9、冰心《茶的故乡和我故乡的茉莉花茶》
10、杨绛《将饮茶》
11、杨绛《孟婆茶》
12、徐映璞《清平茶话》
13、王曾祺《寻常茶话》
14、黄裳《茶馆》(2)
15、陈从周《“香”思》
16、邹荻帆《我和茶神》
17、贾平凹《品茶》(2)
18、何为 《佳茗似佳人》
19、苏烈 《茶香》(2)
20、杨羽仪 《水乡茶居》
21、王景山 《茶馆与情味》
22、江艺平 《茶缘》(2)
23、陈学昭 《夜雨沉思》
24、陈学昭 《龙井随想》
(八)小 说
冯梦龙《赵伯升茶肆遇仁宗》
2、兰陵笑笑生《老王婆茶坊说技》
3、兰陵笑笑生《吴月娘扫雪烹茶》
4、李渔《生二女连吃四家茶》
5、吴敬梓《马二先生游湖访茶店》
6、曹雪芹《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7、李汝珍《小才女亭内品茶》
8、刘鹗《三人品茗促膝谈心》
9、李绿园《盛希侨地藏庵品茶》
10、曾朴《清茶话旧侯夫人名噪赛工场》
11、李庆辰《醉茶志怪》
12、李 《死水微澜》
13、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14、陈学昭《春茶》(2)
15、廖琪中《茶仙》(2)
16、寇丹《壶里乾坤》
17、颖明《茶圣陆羽(2)》
18、章士严《茶与血》
19、王旭烽 《南方有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