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一、章惇与苏东坡的友谊。
章惇与苏东坡两个人的才华相当,苏东坡的才华就不用多说,说说章惇。1057年,章惇22岁,参加了当年的科考。
章惇这次科考本来也考得不差,中了进士,然而,当他得知自己的侄子章衡在这次考试中中了状元后,觉得是种耻辱,竟然而去。1059年,他再次参加科考,最后高中进士甲科,终于出了一口气,可见他的自负,也可见他的才华出众。
章惇与苏东坡年龄差不多,年轻的时候,两人腥腥相惜,互相因才而亲近,关系不错二、章惇平步青云。章惇步入仕途后,因才华和见地被时任宰相的王安石和皇帝宋神宗看中,历任编修三司条例官、知制诰、三司使,官至参知政事,成了副宰相,积极参加 “熙宁变法”,成为了坚定的改革派。
之后,因为家人在家乡横行霸道,章惇受牵连,一度罢官。直到1082年,才又被宋神宗召回,出任门下侍郎。
三、两人为何交恶。1094年,亲政后的宋哲宗,因为章惇是坚定的改革派,便启用为宰相,重启改革。
而章惇呢,因为自己曾经遭到反对派的排挤和打击,他上台后,便利用推行新法任免官员时,大肆对曾经反对过他的官员进行报复。他把已去世的宰相司马光的牌坊拆了,甚至动员皇帝对司马光开棺鞭尸。
同时,因为苏东坡以前反对过变法,章惇便毫不手软地将苏东坡贬至惠州,后又将苏东坡贬至海南,这时,苏东坡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章惇因为政治,真把人给做绝了。
2.章惇到底是奸臣还是良相 章惇和苏轼的关系如何既不是奸臣,但也算不上是良相;
王安石变法的时候,他参与熙宁变法。而苏轼【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属于反对新法的人,两者政治立场不一样,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章惇反对废除新法,朝争失败【高太后垂帘听政,以司马光为门下侍郎、宰相,全部罢废新法,举朝没有敢说话的人,章惇多次与司马光争论】,被贬知汝州。
后来当了宰相,章惇执政,严刑峻法,控制言论。政治上贬斥旧党,流放诸臣。法令上逐步恢复免役法、保甲法、青苗法等并加以完善。文化上废除诗赋,代以二经。军事上征服西夏,攻灭唃厮啰。外交上签订元符和议,招降吐蕃诸部。地方上设置晋宁军与陇右节度军。水利上治理黄河,沟通水系。吏治上改革官制,非治科、进士、上舍生而入官之人皆罢之。
不过章惇请求掘司马光【司马光要割地给西夏,得到旧党的支持,章惇很生气,说议者可斩】、吕公著的坟,砍他们的棺材。宋哲宗没答应,这个就有点过分了,他这一身主要贡献就是在联合于阗并命章楶、王愍出兵西夏、吐蕃,收复失地,开疆拓土,驱逐西夏人并以沙漠为界,为北宋取得对西夏战争的优势奠定了一定基础。
他和苏轼关系应该不好,苏轼因为乌台诗案【1079年,苏轼给宋神宗上《湖州谢表》,他们(新党)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这个时候章惇还在地方任职,跟这件事关系应该不是很大。
3.章子厚书绝壁文言文 章惇的人物形象章惇尝与苏轼同游南山,抵仙游潭,潭下临绝壁万仞,岸甚狭。子厚推轼下潭书壁,轼不敢。子厚履险而下,以漆墨濡笔大书石壁上曰:“苏轼章某来。”厚曰:“何也?”轼曰:“能自拼命者能杀人也。”子厚大笑。
章淳曾经和苏轼一同游南山,到了仙游潭,潭的下面面对万丈悬崖,两岸非常的狭窄。章子厚要求苏轼下仙游潭在石壁上写大字留念,苏轼不敢,章淳踩着险石下去,用毛笔蘸着墨在石壁上写了几个大字,说“苏轼、章某来此”苏轼拍章淳的背说:“章淳往后得志,必定能杀人。”章淳说:“为什么?”苏轼说:“能自己拼命的人必能杀人。”章淳大笑。
胆子大,敢于冒险。
4.★章惇为什么和苏轼绝交,章惇为何对司马光鞭尸苏东坡与章惇年轻时是十分要好的朋友,苏东坡比章惇小一岁。宋人笔记《高斋漫录》中记载了这样一则轶事:苏东坡任凤翔府节度判官,章惇任商州令时,两人出游仙游潭,前面是悬崖峭壁,只有一根独木桥相通,独木桥下深渊万丈。章惇提出让苏东坡过桥,在绝壁上留下墨迹,苏东坡不敢。
章惇却神色平静,用绳子把自己系在树上,探身过桥,在陡峭的石壁上写了“苏轼章惇来此”几个字。苏轼不禁抚着他的背长叹:“能自拼命者能杀人也!”章惇大笑。苏东坡认为,不珍惜自己生命的人,也不会珍惜别人的生命。
果然,就是这位章惇,后来当了宰相,大权在握,整治政敌毫不手软,杀人不眨眼,甚至提出掘开司马光的坟墓,暴骨鞭尸。章惇因与苏东坡政见不合,因而对苏东坡也狠狠地往死里整。公元1093年,宋哲宗亲政,章惇当权,把苏东坡贬到偏远的惠州。那可是蛮荒之地啊!在惠州,苏东坡随遇而安,以苦为乐,在诗中写道:“为报诗人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诗传到京城,章惇吃了一惊:“怎么苏轼还不死啊?”他嫌苏东坡在逆境中也如此逍遥,就将他再贬到更远的儋州(今海南岛)。在宋朝,放逐海南岛只比满门抄斩罪减一等,可见章惇之狠毒。
章惇在迫害苏东坡的时候,还不会放过他的弟弟苏辙。曾经做过宰相的苏辙一度被贬为化州别驾(在今雷州半岛),同时不许他占用官舍。苏辙不得已就地租民房居住,章惇又以他强占民房为由,下达文告要求州里严治苏辙,最终因租赁双方手续齐全而中止。
对于章惇几乎将自己置于死地的人,苏东坡还是以大海般的宽容之心宽恕了他。当苏东坡知道65岁的章惇被放逐雷州后,他在给人的信中说:“章惇到雷州,我知道后很惊叹,这么大年纪寄迹海角天涯,心情可想而知。好在雷州一带虽偏远但无瘴气,望以此开导他的母亲。”后来还托人给章捎去治疗当地常见病的药方。
林语堂说:“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称他是“一个快乐的天才子”。苏轼和弟弟苏辙感情十分深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名句,就是他在密州时写给弟弟的。苏轼曾对苏辙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在吾眼中天下没一个不是好人。”无论什么样的人,都能成为他的好友;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会发出真诚爽朗的笑声。
后来,章惇被《宋史》列入《奸臣传》。而苏东坡的精美诗词与他高尚的人格,历经900多年,仍深受世人的喜爱与尊崇!
5.章淳和苏轼是敌是友章惇是苏轼签判凤翔时结交的朋友。
当时任商州令,他性格狂放,胆大敢为,而又志向高远,很投合东坡的脾胃,两人有过一段同游同饮的好日子。
元祐年间,东坡知贡举,阴错阳差的,取了章的儿子章援为第一名,这样,他和章家又多了一层关系。
但谁也想不到,苏轼的后半生,章惇竟然成了他的噩梦。
这原因,说起来也简单,因为章属于王安石变法派的骨干,苏轼则被归为元祐党人。
政治斗争没有不残酷的,即使是在文质彬彬的北宋。
章惇在政坛几起几落,知道其中的利害,所以一朝得势,整起人来也是不要命的。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
要说在政见上积怨之深,章哪里比得上王安石?可是王、苏虽系政敌,彼此却都能欣赏对方的才华,而且不因政见影响这种惺惺相惜的关系。我每读到苏轼到金陵访荆公,诗歌唱和,心里总是觉得感动。苏轼和王安石:“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由于才气的关系,苏、王相知,似乎比苏与同党的司马光等还更深。
章惇心高气傲,不甘为人下,遇到东坡,算是撞上了他“五百年前的孽冤”。论才学,苏轼远超同侪,其他人想一较高低,几乎不可能。整苏轼的人中,出于嫉妒的不在少数。林希也算苏的老朋友了,起草贬谪苏轼的制词,极诋毁之能事,搁笔时不禁哀叹,“坏了一生名节”!可见事理是明白的,但控制不住往人身上狠狠踩一脚的欲望。
说苏、章交恶,其实只是章打击迫害苏,苏轼则一直当子厚为朋友。
朋友变成的敌人,因为相知甚深,关注得格外细腻,整治起来自然整治得格外有“雅趣”。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苏子瞻谪儋州,以瞻与儋字相近也。子由谪雷州,以雷字下有田字也。黄鲁直谪宜州,以宜字类直字也”。都是子厚的主意,拿他们恶作剧。东坡在惠州,做诗曰“为报诗人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诗传京师,子厚又不高兴了,嫌老朋友在逆境中仍能快活,就再贬他到昌化。
苏轼和章惇的故事,是两个朋友的故事,也是两个知识分子的故事。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一个人的人格可以多伟大,另一方面,也可以认识一个人可以多卑鄙。事实上,子厚虽然入了*臣传,若论其人,并不算坏到哪里去,至少比吕惠卿、蔡京之流多点人味。我读章氏故事,念念不忘他怒斥王珪:之唾,亦可食乎!何等义正词严!倘若故事止于此,嘿嘿,历史上不又多了一个义薄云天的男子汉吗?
6.《“章惇豪俊,博学善文”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爱问知识作者: 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5—8题。
إ 章惇豪俊,博学善文。进士登名,耻出侄衡下,委敕而出。
再举甲科,调商洛令。与苏轼游南山,抵仙游潭,潭下临绝壁万仞,横木其上,惇揖轼书壁,轼惧不敢书。
惇平步过之,垂索挽树,摄衣而下,以漆墨濡笔大书石壁曰:“苏轼、章惇来。 ”既还,神彩不动,轼拊其背曰:“君他日必能杀人。”
惇曰:“何也?”轼曰:“能自判命者,能杀人也。”惇大笑。
元丰三年,拜参知政事。朱服为御史,惇密使客达意于服,为服所白。
惇父冒占民沈立田,立遮诉惇,惇系之开封。坐二罪,罢知蔡州,又历陈、定二州。
五年,召拜门下侍郎。丰稷奏曰:“官府肇新而惇首用,非稽古建官意。”
稷坐左迁。谏官赵彦若又疏惇无行,不报。
初,神宗用王安石之言,开熙、河,谋灵、夏,师行十余年不息。迨闻永乐之败,神宗当宁恸哭,循致不豫,故元祐宰辅推本其意,专务怀柔外国。
西夏请故地,以非要害城砦还之。 惇以为蹙国弃地,罪其帅臣,遂用浅攻挠耕之说,肆开边隙,绝夏人岁赐,进筑汝遮等城,陕西诸道兴役五十余所,败军覆将,复弃青唐,死伤不可计。
知天下怨己,欲塞其议,请诏中外察民妄语者论如律。优立赏逻,告讦之风浸盛。
民有被酒狂讹者,诏贷其死,惇竟论杀之。 用刑愈峻,然不能遏也。
为山陵使,灵举陷泽中,逾宿而行。言者劾其不恭,罢知越州,寻贬武昌军节度副使、潭州安置。
右正言任伯雨论其欲追废宣仁后,又贬雷州司户参军。初,苏辙谪雷州,不许占官舍,遂僦民屋,惇又以为强夺民居,下州追民究治,以僦券甚明,乃已。
至是,惇问舍于是民,民曰:“前苏公来,为章丞相几破我家,今不可也。”徙睦州,卒。
惇敏识加人数等,穷凶稔恶,不肯以官爵私所亲,四子连登科,独季子援尝为校书郎,余皆随牒东铨仕州县,讫无显者。إ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三十》,有删节) 5。
对ت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ة ت)(3分) A。垂索挽树,摄衣而下摄:整理 B。
官府肇新而惇首用肇:开始 C。惇以为蹙国弃地蹙:减缩 D。
不许占官舍,遂僦民屋僦:租赁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章惇“穷凶稔恶”的一组是( )(3分) ①朱服为御史,惇密使客达意于服 ②惇父冒占民沈立田,立遮诉惇,惇系之开封 ③请诏中外察民妄语者论如律 ④民有被酒狂讹者,诏贷其死,惇竟论杀之 ⑤为山陵使,灵举陷泽中,逾宿而行 ⑥惇又以为强夺民居,下州追民究治 A。
①④⑤ B。①③⑥ C。
②③⑥ D。②④⑤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认为章惇连自己的命都能豁出去,就更不会珍视别人的生命,所以他能杀人。
此后章惇为人处事的心狠手辣验证了苏轼的推断。 B。
章惇在对待西夏等邻国的态度上与朝廷有分歧,属于“主战派”,他利用浅攻挠耕的战略,大肆开拓边疆,断绝每年给西夏的财物。 C。
章惇知道外交的失利使得天下人都怨恨自己,他想堵住人们的议论,于是请求朝廷审察任意乱说之人,并按照法律对他们从重定罪。 D。
章惇虽然位高权重,但在封官晋爵上却能不循私情,他的四个儿子都考中进士,却只有章援曾在朝任过校书郎,其余都到州县任职。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谏官赵彦若又疏惇无行,不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有被酒狂讹者,诏贷其死,惇竟论杀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前苏公来,为章丞相几破我家,今不可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宋史《章惇传》原文的翻译是什么【译文】章惇,字子厚,建州浦城人,父亲章俞时迁到苏州。
章俞官至职方郎中,辞官,因章惇的显贵,历官银青光禄大夫,八十九岁时去世。章惇豪爽俊秀,博学善文。
考中进士后,以名字在他侄子章衡之下为耻,辞去了皇上任命官职的诏敕。再次考中甲科后,调为商洛令。
章 惇和苏轼同游南山,到仙游潭,潭下是万丈绝壁,有木头横在上面,章惇请苏轼在绝壁上写字,苏轼害怕不敢写。章惇稳步走过横木,把大绳子拴在树上,他提起衣服,顺着绳子下去,用漆墨软笔在石壁上写下“苏轼、章 惇来”几个大字。
回来后,神色不变,苏轼抚着他的背说“:你他日必能杀人。”章惇问“:为什么?”苏轼说“:能自己判决生命的,就能杀人。”
章 惇大笑。章惇被召用为馆职,遭王陶弹劾被罢去。
熙宁初年,王安石掌权,喜欢章惇的才能,用他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加官为集贤校理、中书检正。当时宋正经制南、北江蛮族,任命他为湖南、北察访使。
提点刑狱赵鼎说,峡州群蛮苦于他们酋长的刻剥,谋求归附,辰州平民张翘也说南、北江群蛮归顺朝廷,宋廷就把这事交给章 惇。章惇召募被流放的人李资、张惇等去招抚群蛮,李资、张惇奸淫蛮族妇女,被他们的酋长杀死,于是宋发兵攻讨,因此两江骚动。
神宗怀疑章 惇违背命令,王安石告诫章惇不要轻举妄动,章惇竟用三路兵平定懿、洽、鼎三州。因蛮人占据潭州的梅山,章惇就乘势南下。
转运副使蔡烨说这件事不能马上成功,神宗也同意,把这事专门委托给蔡烨,王安石支持章 惇,双方争论不止。不久蔡烨得到蛮人的地盘,王安石恨蔡烨阻挠章惇,就给他薄赏,提升章惇修起居注,从此宋在南方久不能撤军。
宋廷召回章惇,提升他为知制诰、直学士院、判军器监。三司着火,神宗在御楼观看,章惇部署役兵赶去救火,经过楼下,神宗问后知道是章 惇,第二天就任命他为三司使。
吕惠卿被罢,邓绾论奏章惇与他一样有恶,章惇被贬出朝任湖州知州,转为杭州知州。章惇入朝任翰林学士。
元丰三年(1080),章 惇被任命为参知政事。朱服为御史,章惇暗中派门客同朱服沟通,被朱服告发。
章惇的父亲强占百姓沈立的土地,沈立拦住章惇并向他诉说,被章 惇抓到开封。章惇因以上二件事获罪,被贬为蔡州知州,又历任陈、定二州知州。
元丰五年,章惇被召入朝任门下侍郎。丰稷上奏说“:官府刚开始刷新就首先任用章 惇,这不是研习古事、设置官府的意思。”
丰稷获罪降职。谏官赵彦若又奏论章惇没有德行,皇上没答复。
哲宗即位,章 惇为知枢密院事。宣仁后掌政,章惇和蔡确诈称有定策功。
蔡确被罢,章惇不安,就驳斥司马光所改的役法,达数千言。大略说:“保甲、保马法一日不罢去,有一日的危害。
役法在熙宁初年就改为免役,后来才有弊端;现在又恢复为差役,应该全面讨论,然后施行,不该马上改变,留下后悔。”吕公著说“:章 惇说的固然有可取之处,但他专在求胜,不顾朝廷大体。”
司马光的建议施行后,章惇愤恨地在太后面前争辩,他的话十分不恭敬。宣仁后大怒,刘挚、苏辙、王觌、朱光庭、王岩叟、孙升接连攻击他,他被贬出朝任汝州知州。
在七八年内,他多次被言官弹劾。哲宗亲政后,有恢复熙宁、元丰时各法的意图,首先任用章 惇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于是章惇专以“绍述”为国事,凡是元惇所改的全都恢复。
引用蔡卞、林希、黄履、来之邵、张商英、周秩、翟思、上官均居要职、任言官,他们朋比奸邪、报复仇怨,大小官僚,无一幸免,死去的殃及妻、子。甚至诋毁宣仁后,说元 惇初年是老奸擅国。
又请求掘司马光、吕公著的坟,砍他们的棺材。哲宗没答应,章惇不满,请求编辑、分类元惇时大臣们的章疏,有见识的人知道祸患没消除。
于是就处治刘安世、范祖禹劝谏宫中雇乳母的事,又用文及甫陷害别人的文书引导蔡渭,让蔡渭告发刘挚、梁焘有反谋,兴起同文馆案,命令蔡京、安..、蹇序辰穷究到底,想使那些人家破人亡。又建议派吕升卿、董必去岭南访察,将把被流放的人全杀死。
哲宗说“:朕遵循祖宗遗制,不曾杀戮大臣,释放他们不要治罪。”但是重新得罪的有十多人,有的被三四次贬谪迁移,天下人都认为他们冤枉。
章惇用邢恕为御史中丞,邢恕用北齐娄太后宫名叫宣训,曾废她的孙子少主而立儿子常山王高演的事,假托司马光对范祖禹说:“如今主少国疑,北齐宣训事仍可忧虑。”又引诱高士充上书,说他父亲高遵裕临死时屏退左右对高士充说“:神宗弥留之际,王王圭派高士充来问:‘不知皇太后想立谁为帝?’我斥责高士充离开。”
这都是想诬陷宣仁后,用这些来证实。章 惇就追贬司马光、王王圭,赠高遵裕为奉国军留后。
章惇勾结宦官郝随,让他帮助自己,想追废宣仁后,皇太后、太妃都极力同他争辩。哲宗感悟,烧了他的奏疏,被郝随侦知,秘密告诉章 惇和蔡卞。
第二天章惇、蔡卞又上奏,哲宗生气地说“:你们不想让我进英宗庙吗?”章惇、蔡卞才作罢。章惇又以孟皇后是元..中期宣仁后所立的,迎合郝随,劝哲宗在后宫兴起狱案,假托邪门旁道,废掉孟后,让她居住瑶华宫。
后来哲宗十分后悔,叹道:“章 惇坏了我的名节。”章惇又与刘友。
8.宋史章惇传翻译章惇字子厚【章惇传】译文 章惇,字子厚,建州浦城人,父亲章俞时迁到苏州。
章俞官至职方郎中,辞官,因章惇的显贵,历官银青光禄大夫,八十九岁时去世。 章惇豪爽俊秀,博学善文。
考中进士后,以名字在他侄子章衡之下为耻,辞去了皇上任命官职的诏敕。再次考中甲科后,调为商洛令。
章 惇和苏轼同游南山,到仙游潭,潭下是万丈绝壁,有木头横在上面,章惇请苏轼在绝壁上写字,苏轼害怕不敢写。章惇稳步走过横木,把大绳子拴在树上,他提起衣服,顺着绳子下去,用漆墨软笔在石壁上写下“苏轼、章 惇来”几个大字。
回来后,神色不变,苏轼抚着他的背说“:你他日必能杀人。”章惇问“:为什么?”苏轼说“:能自己判决生命的,就能杀人。”
章 惇大笑。章惇被召用为馆职,遭王陶弹劾被罢去。
熙宁初年,王安石掌权,喜欢章惇的才能,用他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加官为集贤校理、中书检正。当时宋正经制南、北江蛮族,任命他为湖南、北察访使。
提点刑狱赵鼎说,峡州群蛮苦于他们酋长的刻剥,谋求归附,辰州平民张翘也说南、北江群蛮归顺朝廷,宋廷就把这事交给章 惇。章惇召募被流放的人李资、张惇等去招抚群蛮,李资、张惇奸淫蛮族妇女,被他们的酋长杀死,于是宋发兵攻讨,因此两江骚动。
神宗怀疑章 惇违背命令,王安石告诫章惇不要轻举妄动,章惇竟用三路兵平定懿、洽、鼎三州。因蛮人占据潭州的梅山,章惇就乘势南下。
转运副使蔡烨说这件事不能马上成功,神宗也同意,把这事专门委托给蔡烨,王安石支持章 惇,双方争论不止。不久蔡烨得到蛮人的地盘,王安石恨蔡烨阻挠章惇,就给他薄赏,提升章惇修起居注,从此宋在南方久不能撤军。
宋廷召回章 惇,提升他为知制诰、直学士院、判军器监。三司着火,神宗在御楼观看,章惇部署役兵赶去救火,经过楼下,神宗问后知道是章 惇,第二天就任命他为三司使。
吕惠卿被罢,邓绾论奏章惇与他一样有恶,章惇被贬出朝任湖州知州,转为杭州知州。章惇入朝任翰林学士。
元丰三年(1080),章 惇被任命为参知政事。朱服为御史,章惇暗中派门客同朱服沟通,被朱服告发。
章惇的父亲强占百姓沈立的土地,沈立拦住章惇并向他诉说,被章 惇抓到开封。章惇因以上二件事获罪,被贬为蔡州知州,又历任陈、定二州知州。
元丰五年,章惇被召入朝任门下侍郎。丰稷上奏说“:官府刚开始刷新就首先任用章 惇,这不是研习古事、设置官府的意思。”
丰稷获罪降职。谏官赵彦若又奏论章惇没有德行,皇上没答复。
哲宗即位,章 惇为知枢密院事。宣仁后掌政,章惇和蔡确诈称有定策功。
蔡确被罢,章惇不安,就驳斥司马光所改的役法,达数千言。大略说:“保甲、保马法一日不罢去,有一日的危害。
役法在熙宁初年就改为免役,后来才有弊端;现在又恢复为差役,应该全面讨论,然后施行,不该马上改变,留下后悔。”吕公著说“:章 惇说的固然有可取之处,但他专在求胜,不顾朝廷大体。”
司马光的建议施行后,章惇愤恨地在太后面前争辩,他的话十分不恭敬。宣仁后大怒,刘挚、苏辙、王觌、朱光庭、王岩叟、孙升接连攻击他,他被贬出朝任汝州知州。
在七八年内,他多次被言官弹劾。 哲宗亲政后,有恢复熙宁、元丰时各法的意图,首先任用章 惇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于是章惇专以“绍述”为国事,凡是元惇所改的全都恢复。
引用蔡卞、林希、黄履、来之邵、张商英、周秩、翟思、上官均居要职、任言官,他们朋比奸邪、报复仇怨,大小官僚,无一幸免,死去的殃及妻、子。甚至诋毁宣仁后,说元 惇初年是老奸擅国。
又请求掘司马光、吕公著的坟,砍他们的棺材。哲宗没答应,章惇不满,请求编辑、分类元惇时大臣们的章疏,有见识的人知道祸患没消除。
于是就处治刘安世、范祖禹劝谏宫中雇乳母的事,又用文及甫陷害别人的文书引导蔡渭,让蔡渭告发刘挚、梁焘有反谋,兴起同文馆案,命令蔡京、安..、蹇序辰穷究到底,想使那些人家破人亡。又建议派吕升卿、董必去岭南访察,将把被流放的人全杀死。
哲宗说“:朕遵循祖宗遗制,不曾杀戮大臣,释放他们不要治罪。”但是重新得罪的有十多人,有的被三四次贬谪迁移,天下人都认为他们冤枉。
章 惇用邢恕为御史中丞,邢恕用北齐娄太后宫名叫宣训,曾废她的孙子少主而立儿子常山王高演的事,假托司马光对范祖禹说:“如今主少国疑,北齐宣训事仍可忧虑。”又引诱高士充上书,说他父亲高遵裕临死时屏退左右对高士充说“:神宗弥留之际,王王圭派高士充来问:‘不知皇太后想立谁为帝?’我斥责高士充离开。”
这都是想诬陷宣仁后,用这些来证实。章 惇就追贬司马光、王王圭,赠高遵裕为奉国军留后。
章惇勾结宦官郝随,让他帮助自己,想追废宣仁后,皇太后、太妃都极力同他争辩。哲宗感悟,烧了他的奏疏,被郝随侦知,秘密告诉章 惇和蔡卞。
第二天章惇、蔡卞又上奏,哲宗生气地说“:你们不想让我进英宗庙吗?”章惇、蔡卞才作罢。 章 惇又以孟皇后是元..中期宣仁后所立的,迎合郝随,劝哲宗在后宫兴起狱案,假托邪门旁道,废掉孟后,让她居住瑶华宫。
后来哲宗十分后悔,叹道:“章 惇坏了我的名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