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思考与练习】1、①诏 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2、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③神格:神条与气质.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⑥火卒:军中伙夫.【文化常识】象棋.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唐时加了“炮”,到北宋时加了“偏”、“禅”,相当于“士”、“象”.至北宋末南宋初,中国象棋才真正定型:一副象棋32枚子,分将、士、象、兵、车、马、炮.。
2.翻译 文言文《板桥诵书》 初中新课标阅读 文言文课外拓展训练 八年级板桥小的时候跟随他的父亲学习,并没有其他的老师。小时候没有什么和别人特别不一样的地方,稍微长大了些,虽然长大了,但容貌丑陋,人们都看不起他。而且他又喜欢说大话,非常自负,说话没有分寸。各长辈都瞧不起他,告诫(大家)不要和他来往。但是他读书能够自己刻苦,自己愤激,从浅的地方到深的地方,从低到高,从近到远,来探求古人创造的深奥学问,酣畅地表现他的没有全部显示出来的性格与才能。人们都说他读书善于记忆,却不知道他不是善于记忆,而是善于背诵罢了。板桥每次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千百遍。有的时候在船上,马上,被子里,有时候在吃饭时忘记了勺子筷子,有的时候对着客人不听他们的话,并且还忘记了他自己说的话,都在记忆书并且默默的背诵。书中还有不被记住的地方吗? 注释⒈幼:小时候 ⒉师:师傅,老师 ⒊殊:特别 ⒋异:不同 ⒌少:渐渐地 ⒍寝陋:丑陋 ⒎易:轻视 ⒏愤:愤发 ⒐迩(ěr):近处 ⒑赴古人之奥区:探求古人高妙的境界。赴:这里是探求的意思。奥区:奥妙的世界。区:区域,境界:这里指难攻的古代学术问题 ⒒匕著:调勺和筷子。 ⒓咸:都。 ⒔弗:不。 ⒕善:善于、擅长 15.畅 :通达。 16.耳:罢了。 17.或对客不听其语:有时间
答案:1、A 2、A B 3、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4、郑板桥抓住点滴时间争分夺秒地读书 5、读书要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方法,要抓紧时间、勤奋刻苦、持之以恒,要有自己独到的思考和见解。
给分吧!!!
3.求八年级课外文言文训练题 要经典的 符合考试题型的(一)荀巨伯探病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与,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师而还,一郡并获全。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3分)(1)值胡贼攻郡( ) (2)贼既至( ) (3)一郡并获全( )2、用现代汉语将下列句子译出。(4分)(1)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2)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3、请用简明的语言评价荀巨伯的行为。(3分)(二)王冕传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2分)(1)父命牧牛陇上( ) (2)琅琅达旦(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1)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2)安阳韩性闻而异之3、本文记叙了王冕苦学的哪两件事?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4分)(1)第一件事 (2)第二件事 (3)启发 (三)师旷问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1、解释加点的字。
(2分)(1)问于师旷( ) (2)如日出之阳( )2、晋平公想学习,但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为何他有这样的担心?(2分)3、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为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2分)4、师旷的劝说效果如何?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2分)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3分)(四)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
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
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外之,亦不自识。
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 (2)使侄录之( )(3)侄罔然而止( ) (4)执所书问曰( )2、翻译下列句子(4分)(1)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2)丞相熟视外之,亦不自识。
3、本文给你的启示是?(2分)(五)多多益善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十万。”
上曰:“子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1、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于君何如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臣多多而益善耳 陈康肃公善射 C、此乃信之所以击队 乃不知有汉 D、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其印为余群从所得2、下列通假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上常从容 “常”通“尝”,曾经 B、诸将能不 “不”通“否”,坏 C、何为为我禽 “禽”通“擒”,擒获 D、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竟”通“尽”,完3、刘邦和韩信谈论的话题是: (2分)4、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1)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 ) (2)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5、本文有一个成语,请找出来,并解释它的意思。(2分)成语: 意思: 6、刘邦能取胜韩信的原因,在韩信看来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3分)(六)李惠判案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
惠遣争者出,顾州纲纪曰:“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仗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主矣。”
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字与“以仗击之”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徐喷以烟 D、不以千里称也2、将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3、李惠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2分)4、从这则小故事中你明白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请简要的说一说。(2分)(七)吴起守诺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诺。”起曰:“待公而食。”
故人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3分)(1)起之不食以俟者( ) (2)欲服三军( )(3)起之不食以俟者( )2、将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1)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2)故人暮不来,起不食待之。3、这个故事中有一个成语,它是 ,意思是 (2分)4、读了这个故事,你对守信有了什么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
4.初中新课标阅读文言文课外拓展训练欲擒故纵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军事史上一个“欲擒故纵”的绝妙战例。蜀汉建立之后,定下北伐大计。当时西南夷酋长孟获率十万大军侵犯蜀国。诸葛亮为了解决北伐的后顾之忧,决定亲自率兵先平孟获。蜀军主力到达泸水(今金沙江)附近,诱敌出战,事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孟获被诱入伏击圈内,兵败被擒。
按说,擒拿敌军主帅的目的已经达到,敌军一时也不会有很强战斗力了,乘胜追击,自可大破敌军。但是诸葛亮考虑到孟获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影响很大,如果让他心悦诚服,主动请降,就能使南方真正稳定。不然的话,南方夷各个部落仍不会停止侵扰,后方难以安定。诸葛亮决定对孟获采取“攻心”战,断然释放孟获。孟获表示下次定能击败你,诸葛亮笑而不答。孟获回营,拖走所有船只,据守泸水南岸,阻止蜀军渡河。诸葛亮乘敌不备,从敌人不设防的下流偷渡过河,并袭击了孟获的粮仓。孟获暴怒,要严惩将士,激起将士的反抗,于是相约投降,趁孟获不备,将孟获绑赴蜀营。诸葛亮见孟获仍不服,再次释放。以后孟获又施了许多计策,都被诸葛亮识破,四次被擒,四次被释放。最后一次,诸葛亮火烧孟获的藤甲兵,第七次生擒孟获。终于感动了孟获,他真诚地感谢诸葛亮七次不杀之恩,誓不再反。从此,蜀国西南安定,诸葛亮才得以举兵北伐。
5.《初中新课标阅读赵国准备进攻燕国,苏代为燕国对赵惠文王说:“我今天来,经过易水,河蚌正出来晒太阳,鹬鸟啄住了河蚌的肉,河蚌又夹住了鹬鸟的嘴。
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死了。”河蚌也对鹬鸟说:“今天不出太阳,明天不出太阳,你就死了。”
鹬鸟和河蚌都不肯放开对方,渔翁就把他们两个一并抓了去。现在赵国准备进攻燕国,燕、赵两国长期对抗,致使百姓疲惫不堪,我担心强秦就会成为‘渔翁’了。
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虑啊。”赵惠文王说:“好。”
于是停止出兵进攻燕国。道理: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争斗中。
如果对立的双方争执不下,结果会两败俱伤,从而使第三方坐收渔利 二技致富:有个以钉铰手艺为生的人,路上遇见皇帝驾临在郊外。皇帝所戴天平冠坏了,就下命令叫他去修补。
修完后,赏给他一笔可观的酬金。 回到山里,遇见一只老虎趴在地上呻吟,见了他,把脚爪举起来给他看,原来脚爪上有根大竹刺。
他就为老虎拔掉了那根刺,老虎衔来一只鹿作为酬报。 到了家里,他对妻子说:“我有两种绝技,可以立即致富!” 于是在门上书写两行大字:“专修补平天冠,兼拔虎刺。”
启示: 这里讽刺了那种鼠目寸光、利令智昏的人。它告诫人们千万不要把偶然都出现的个别现象当做必然的普遍的规律,否则就会闹出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