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8-10 题
曹玮久在秦中,累章求代。真宗问王旦:“谁可代玮者?”旦荐李及,上从之。众疑及虽谨厚有行检,非守边才。韩亿以告旦,旦不答。及至秦州 ,将吏亦心轻之。 会有屯戍禁军白昼掣妇人银钗于市,吏执以闻 。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及不复下吏,亟命斩之,复观书如故,将吏皆惊服。不日声誉达于京师。亿闻之,复见旦,具道其事,且称旦知人之明,旦笑曰:“戍卒为盗,主将斩之,此常事,何足为异!旦之用及,非为此也。夫以曹玮知秦州七年,羌人慑服。玮处边事已尽宜矣。使他人往,必矜其聪明,多所变置,败玮之成绩。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玮之规模而已。”亿益叹服公之识度。
【注释】累章求代:( 曹玮) 屡次上表章请求朝廷派人来接替他的职务。詟(zh é):恐惧。
8 . 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上 从 之 从:听从
B.将吏亦心 轻 之 轻:轻松
C.何 足 为异 足:值得
D.亿 益 叹服公之识度 益:更加
9. 下列语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旦之用及,非为此也
A .吾欲之南海
B .属予作文以记之
C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 .公与之乘
10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及谨慎忠厚,行为正直,但众人仍对他守边的才能持怀疑态度。
B.李及在略加审问了解清楚案情后,就马上下令斩杀了犯事的戍卒。
C.李及的声誉传到京师后,王旦却认为李及的做法只是在履行主将的职责。
D.李及之所以被王旦推荐,是因为王旦认为李及很聪明,会不断开创新的政绩。
11.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会有屯戍禁军白昼掣妇人银钗于市,吏执以闻。
答案
8.B
9.C
10.D
11.适逢一位驻边的士兵白天在市场上抢夺妇人的银钗,官吏捉住他,把这件事报告给李及
2.韩亿,字宗魏,其先真定灵寿人,徒开封之雍丘韩亿,字宗魏,他的祖先是真定灵寿人,后来迁徙到开封的雍丘。中进士,任大理评事、永城县令,有治政的声名。其他县邑不能断决的案子,郡守皇甫选就让韩亿断决。任陈州通判时,适逢河水决堤,治理河堤的费用数以万计,韩亿没有向百姓征收赋税而营建构筑河堤。到洋州为官。洋州有一恶霸李甲,兄死后他逼迫其嫂改嫁,就诬称她的孩子是别人的姓(别人的孩子),以图霸占她的财物。嫂告官,李甲就贿赂府吏拷打其嫂使她屈服,十多年,其嫂不断上诉。韩亿把李甲召来并把孩子的乳医找出来给李甲看(作为证人),冤案于是断明。后任尚书屯田员外郎。河北大旱,转运使没有把实际情况上报,只有韩亿把当年饥荒情况旱情上报,并打算宽限百姓当年的租税。有人诬陷韩亿的儿子韩纲受人请托接受了别人的金子(贿赂),韩亿请求自己断案审查这件事,事情最终虽然明辨,但韩亿还是被降职为大名府通判。
吴植主管临江军队(临江的军职),他派人送金子给(贿赂)宰相王钦若,趁他手下的衙吏到京师,审查衙吏,言语间(对吴植送金子给王钦若这件事)多有泄露,王钦若知道事情已经不可掩盖,就把这个衙吏抓起来上报。皇上下旨交给御史台处置,而吴植却说自己没有送给王钦若金子,反而诬陷衙吏错把问候亲近人的话传给了王钦若。韩亿彻底追查了这件事,原来是吴植因生病害怕被罢职(于是向王钦若行贿),(只是没想到)金子没送到而事情已经暴露。吴植于是被除去名籍。连带审查王钦若,(但)皇上下诏对王钦若不加追究。自薛奎以后,韩亿独自掌管御史台事务一年多。
在益州为官。旧例,益州每年要拿出官粮六万石,以赈济卖给百姓。这一年大旱,韩亿拿出比往年多几倍的官粮,先给百姓,百姓由此没有受到饥饿。韩亿又疏通了九升江口,使下游几千顷民田得以灌溉。维、茂两州与羌夷接壤,蕃部每年都要到永康官场来卖马,韩亿担心他们偷窥两川情况,就上奏把官场迁到了黎州境内。
唃厮啰与赵元昊相互攻打,唃厮啰来献战利品。朝廷商议准备加封唃厮啰官职。韩亿说:“他们都是外族臣子,现在不能告谕他们使之解除仇恨,却(竟然)趁机加封他,这不是用来安抚控制四方的办法。”此议于是停止。元昊每年都派人到京师,他们出入民间没有任何限制,韩亿请求下诏为他们建(专门的)馆舍并以礼待之,并让官府来主管贸易,(这样)外表虽然看起来烦乱,但实际上是(以此)限制提防他们。
开封知府范仲淹向皇上献《百官图》,指宰相吕夷简选拔不公,而暗地里推荐韩亿可重用。到范仲淹被贬后,皇上告诉了韩亿。韩亿说:“范仲淹因公举荐我,我的愚钝陛下您是知道的;范仲淹因私举荐我,那么我自从做官以来,从未曾有意结交托请别人。”于是被任职为户部、参知政事。适逢忻州发生大地震,谏官韩琦进言宰相王随不是辅弼之才,又说韩亿的儿子韩综为群牧判官,不应自己请求让他的兄长韩纲代替他任这一职务。于是韩亿与宰相王随都被免职。韩亿死后,追赠太子太保,谥号忠宪。
韩亿性格端方稳重,治家严整,即使赋闲在家,也从不懈怠。遇到有孤苦贫困的亲友,就常给他们婚嫁和丧葬的资助。
3.文言文在线翻译1于是穆公一一赐酒给他们喝,然后离去
2统治君子就要公正无私,以使他们施行仁德;统治平民,就要宽容仁厚以使他们为军效力。
3活着和死去,就是这样决定的
4,衣服,人用它来御寒;食物,人可以用它来充饥。
全文
昔者秦缪公乘马而车为败,右服失而野人取之。缪公自往求之,见野人方将食之於岐山之阳。缪公叹曰:“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余恐其伤女也!”於是遍饮而去。处一年,为韩原之战,晋人已环缪公之车矣,晋梁由靡已扣缪公之左骖矣,晋惠公之右路石奋投而击缪公之甲,中之者已六札矣。野人之尝食马肉於岐山之阳者三百有馀人,毕力为缪公疾斗於车下,遂大克晋,反获惠公以归。此《诗》之所谓曰“君君子则正,以行其德;君贱人则宽,以尽其力”者也。人主其胡可以无务行德爱人乎?行德爱人则民亲其上,民亲其上则皆乐为其君死矣。
——摘自《吕氏春秋》卷八《仲秋纪第八·爱士》
【译文】
从前,秦穆公乘车出游,车子坏了,右边车辕的马脱缰跑掉了,被一群农夫捉住。秦穆公亲自去寻找跑掉的马,在岐山的南面看到农夫们正准备分吃马肉。穆公叹息道:“吃了骏马的肉而不立刻喝酒,我担心马肉会伤害你们的身体啊!”于是穆公一一赐酒给他们喝,然后离去。过了一年,秦、晋两国发生了韩原之战。晋兵已包围了穆公乘坐的战车,晋国大夫梁由靡已经抓住了穆公战车左边的骖车,晋惠公车右的卫士路石举起长枪击中了穆公的铠甲,七层的铠甲已被击穿了六层。就在这时,曾在岐山分食马肉的三百多农夫,竭尽全力在车下为保护穆公而拼死战斗。于是秦军大胜晋军,并且俘获了晋惠公。这就是《诗经》中所说的“统治君子就要公正无私,以使他们施行仁德;统治平民,就要宽容仁厚以使他们为军效力。”君主怎么能不努力施行仁德,爱抚人民呢?施行仁德,爱抚人民,人民就亲近他们,如果人民亲近爱戴他们的国君,就会甘心情愿为之付出生命。
4.文言文 《韩褒传》 翻译韩褒,字弘业,颍川颍人。韩褒从小有大志,喜好学习而不拘泥于章句之学。他的老师感到奇怪就问他,他回答说:“章节句读的学问,常常听取您的教导,至于研究比较道理的异同,请(允许)我依从我个人的喜好。”老师因此感到他奇特。到长大以后,广泛地涉猎经史,个性深沉,谋略远大。当时周文帝做刺史,一向听说韩褒的名声,以客礼相待。到贺拔岳被侯莫陈悦所害。各位将领派人迎请周文。周文拿(是)去(是)留的计策问韩褒,韩褒说:“这是上天赐给的,还能迟疑吗!”周文采纳了他的计策。大统初年,调任行台左丞。
出京外任为北雍州刺史。雍州北面环绕着山,常常有盗贼。韩褒暗地里查访.都是豪门大族所为,却假装不知道这件事(宾语前置)。对他们多加礼遇,对他们说:“我是读书人出身,怎么懂查究盗贼的事情?仰仗各位与我共同分担忧愁。”于是把那些是乡里祸患的凶暴狡猾的年轻人(定语后置)都召集起来。让他们负责照管,划分地界,有盗掠的事情发生而不能抓获的,以故意放纵论处。于是那些被任命的人没有不惊惶恐惧的,都自首认罪说:“以前发生的偷盗劫掠的事情,都是我们做的。”所有同伙.都列出他们的姓名,有的逃亡隐藏起来的,也说出他们藏身的地方。韩褒于是把写有盗贼名字的簿子收起来。在州门口出文告说:“自己知道自己做盗贼的人,可以赶快来自首,就免除他的罪。过了这个月不自首的,(一旦捉拿到了)要暴尸示众,没收财产,妻子儿女归官,用来赏给先前来自首的人。”十来天之间,所有盗贼都来自首了。韩褒取来写有盗贼名字的簿子核对,完全没有差错,一并宽宥了他们的罪行,允许他们改过自新,从此盗贼不敢作乱。入京做给事黄门侍郎,调任侍中。
累官调任汾州刺史。在此之前,齐国军队多次入侵,百姓不能正常耕作,先前的刺史,没有人能防御抵挡。韩褒到任以后,恰好敌寇来犯,于是不告知属县。百姓既然没有防备,因此多被抢掠。齐国人很高兴没被发觉,认为汾州先前没有集中军队,现在回去一定不会被追击,因此(防备)更加松懈,不筑营垒。韩褒已在此前率领精锐的部队,埋伏在北山中,分别占据险要的地方.在他们回去的路上堵截。乘着他们的士兵懈怠,放出伏兵攻击他们,把他们的士兵都俘虏了。按照旧例.俘获活口的,一并送到京师,韩褒趁机上奏道:“所俘获的敌人的士兵,不值得以多为能,俘虏他们而羞辱他们,只是增加他们内心的愤怒罢了。请允许全部放还,用恩德回报仇怨。”皇上下诏书答应了。从此抢掠的事情很少发生。
韩褒先后为三代皇帝做事,以忠厚而知名。武帝非常敬重他,常常用对待老师的礼节对待他.每次入朝觐见,一定先下诏让他坐下。才开始谈论政事。
5.“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翻译这篇文言文【原文语段】大索,逐客。
李斯上书说,乃止逐客令。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于是使斯下韩。
韩王患之,与韩非谋弱秦。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曰:“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
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
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
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
乃亡去。秦王觉,固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
而李斯用事。 【译文】 秦国大规模地进行搜索,驱逐在秦国做官的别国人。
李斯上书劝说,秦王才废止了逐客令。李斯借机劝说秦王,建议首先攻取韩国,以此来恐吓其它国家,于是秦王派李斯去降服韩国。
韩王为此而担忧,就跟韩非谋划削弱秦国。大梁人尉缭来到秦国,劝说秦王道:“凭着秦国这样强大,诸侯就象郡县的首脑,我只担心山东各国合纵,联合起来进行出其不意的袭击,这就是从前智伯、夫差、湣(mǐn,敏)王所以灭亡的原因所在。
希望大王不要吝惜财物,给各国权贵大臣送礼,利用他们打乱诸侯的计划,这样只不过损失三十万金,而诸侯就可以完全消灭了。”秦王听从了他的计谋,会见缭时以平等的礼节相待,衣服饮食也与尉缭一样。
尉缭说:“秦王这个人,高鼻梁,大眼睛,老鹰的胸脯,豺狼的声音,缺乏仁德,而有虎狼之心,穷困的时候容易对人谦下,得志的时候也会轻易地吃人。我是个平民,然而他见到我总是那样谦下。
如果秦王夺取天下的心愿得以实现,天下的人就都成为奴隶了。我不能跟他长久交往。”
于是逃走,秦王发觉,坚决劝止,让他当秦国的最高军事长官,始终采用了他的计谋。李斯执掌国政。
“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文言文相关信息: 【出处】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作品名称】 《秦始皇本纪》 【文学体裁】 纪传体通史 【作者简介】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人物简介】 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 。
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 ,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 。
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 。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 。
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 ,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于韩人间谍郑国入秦,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 。
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 。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 。
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 ;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 ;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 。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
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 。
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
6.文言文《昭君出塞》 原文及翻译昭君字嫱,南郡人也。
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
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
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南匈奴传》)? 王昭君字嫱,是南郡人。最开始在汉元帝的时候,作为良家子弟入选宫廷。
有一次呼韩邪(匈奴单于)来朝贡,皇帝下令准备赐给他五个宫女。而昭君入宫已经有好几年了,一直见不到皇上,心中非常幽怨压抑,于是请求朝廷让她一起(被赐给呼韩邪单于)。
等到呼韩邪辞别的宴会上,汉元帝命五个女孩子出示,发现昭君容貌惊人,装饰华丽,宫廷都为之生辉,左右都为之动容,汉元帝非常惊讶,想留下她,但又不能失信匈奴,于是就这样,昭君被赐给了匈奴人。
7.韩亿,字宗魏,其先真定灵寿人,徒开封之雍丘韩亿,字宗魏,他的祖先是真定灵寿人,后来迁徙到开封的雍丘。
中进士,任大理评事、永城县令,有治政的声名。其他县邑不能断决的案子,郡守皇甫选就让韩亿断决。
任陈州通判时,适逢河水决堤,治理河堤的费用数以万计,韩亿没有向百姓征收赋税而营建构筑河堤。到洋州为官。
洋州有一恶霸李甲,兄死后他逼迫其嫂改嫁,就诬称她的孩子是别人的姓(别人的孩子),以图霸占她的财物。嫂告官,李甲就贿赂府吏拷打其嫂使她屈服,十多年,其嫂不断上诉。
韩亿把李甲召来并把孩子的乳医找出来给李甲看(作为证人),冤案于是断明。后任尚书屯田员外郎。
河北大旱,转运使没有把实际情况上报,只有韩亿把当年饥荒情况旱情上报,并打算宽限百姓当年的租税。有人诬陷韩亿的儿子韩纲受人请托接受了别人的金子(贿赂),韩亿请求自己断案审查这件事,事情最终虽然明辨,但韩亿还是被降职为大名府通判。
吴植主管临江军队(临江的军职),他派人送金子给(贿赂)宰相王钦若,趁他手下的衙吏到京师,审查衙吏,言语间(对吴植送金子给王钦若这件事)多有泄露,王钦若知道事情已经不可掩盖,就把这个衙吏抓起来上报。皇上下旨交给御史台处置,而吴植却说自己没有送给王钦若金子,反而诬陷衙吏错把问候亲近人的话传给了王钦若。
韩亿彻底追查了这件事,原来是吴植因生病害怕被罢职(于是向王钦若行贿),(只是没想到)金子没送到而事情已经暴露。吴植于是被除去名籍。
连带审查王钦若,(但)皇上下诏对王钦若不加追究。自薛奎以后,韩亿独自掌管御史台事务一年多。
在益州为官。旧例,益州每年要拿出官粮六万石,以赈济卖给百姓。
这一年大旱,韩亿拿出比往年多几倍的官粮,先给百姓,百姓由此没有受到饥饿。韩亿又疏通了九升江口,使下游几千顷民田得以灌溉。
维、茂两州与羌夷接壤,蕃部每年都要到永康官场来卖马,韩亿担心他们偷窥两川情况,就上奏把官场迁到了黎州境内。唃厮啰与赵元昊相互攻打,唃厮啰来献战利品。
朝廷商议准备加封唃厮啰官职。韩亿说:“他们都是外族臣子,现在不能告谕他们使之解除仇恨,却(竟然)趁机加封他,这不是用来安抚控制四方的办法。”
此议于是停止。元昊每年都派人到京师,他们出入民间没有任何限制,韩亿请求下诏为他们建(专门的)馆舍并以礼待之,并让官府来主管贸易,(这样)外表虽然看起来烦乱,但实际上是(以此)限制提防他们。
开封知府范仲淹向皇上献《百官图》,指宰相吕夷简选拔不公,而暗地里推荐韩亿可重用。到范仲淹被贬后,皇上告诉了韩亿。
韩亿说:“范仲淹因公举荐我,我的愚钝陛下您是知道的;范仲淹因私举荐我,那么我自从做官以来,从未曾有意结交托请别人。”于是被任职为户部、参知政事。
适逢忻州发生大地震,谏官韩琦进言宰相王随不是辅弼之才,又说韩亿的儿子韩综为群牧判官,不应自己请求让他的兄长韩纲代替他任这一职务。于是韩亿与宰相王随都被免职。
韩亿死后,追赠太子太保,谥号忠宪。韩亿性格端方稳重,治家严整,即使赋闲在家,也从不懈怠。
遇到有孤苦贫困的亲友,就常给他们婚嫁和丧葬的资助。
8.宋史 李若谷文章及翻译李若谷,字子渊,徐州丰县人。小时就成了孤儿,外出游学,寄食在洛阳有婚约的岳父(当时还没有成婚)赵况的家里,于是把父母安葬在缑氏(地名,在洛阳境内)。考中进士,被选拔补为长社县的县尉。州里修葺兵营,要求百姓捐献木材,让各县县尉办理此事,而县尉们以百姓捐献的木材不符合标准为借口,经常退回并申斥他们,打算难为难写捐献的人,借机收取贿赂;李若谷丈量木材,分别按长短、大小分为不同的标准,放置在庭院里,使百姓自己照着捐献。改任为大理寺丞、宜兴知县。官市上的湖洑(地名,在宜兴县内)茶,规定每年每户的税额是多少,一般贫穷的人家的收入都被征收光了,李若谷开始按户籍逐户进行检验。质量差的茶按照旧的规定要被官府没收,李若谷下令把劣质茶还给百姓,允许他们转卖来补偿应缴纳的税额。又升任为连州知州。宋真宗将要去参拜太清宫,选拔李若谷为亳州通判(官职名)。多次升迁到度支员外郎、权三司户部判官,调外任担任京东转运使。恰逢黄河在白马(地名)决口,调取筑堤用的柱桩,他的同事卢士伦按照三司的授意,加紧逼扰州县的百姓,而李若谷对百姓采取宽松的政策。卢士伦不高兴,向朝庭诬陷他,李若谷调任为陕州知州。强盗聚集在青灰山,很长时间都没有解散,李若谷派官吏手持公文去招降他们,盗贼们杀了其中的乱党后就归顺了。李若谷又改任梓州知州。
天圣(宋仁宗年号)初期,李若谷担任判三司户部勾院。出使到契丹,到宫里辞别皇帝,他没有等在垂帘外边接受询问,竟直接到长春殿奏事,于是罢免官职,改任荆南知州。当地的豪族元甲倚仗祖上的恩荫多次犯法,李若谷对他施了杖刑,说:“我替你的父亲、兄长教训你。”王蒙正当时担任驻泊都监,倚仗和太后有姻亲骄横放纵,李若谷绳之以法。监司偏袒王蒙正,上奏改任李若谷为潭州知州。
洞庭湖上的盗贼多次拦截商人的船杀人,把尸体扔到水里。一次捕获了一个盗贼,因为没有尸体作为证据,犯人总是能够赎出死罪,发配到别的地方。不久又逃回来,重新成为劫贼,李若谷捉拿到他,在市上斩了他。从此贼寇慢慢少了。多次升迁到太常少卿、集贤殿修撰、滑州知州。黄河冲蚀韩村的河堤,他连夜骑马前往,督促兵士建造大埽(筑堤用的一种材料),到早上大堤就筑好了。以右谏议大夫的身份担任延州知州。延州有东西两城夹在黄河两边,到秋、夏两季水满溢出,两岸都坍塌了,用度无法计算。李若谷于是用石板造河岸,又用巨木压在上面,后来虽多次经过河水冲刷,就不在损坏了。官府的粮仓依山而建,存贮的谷自很少,李若谷让人制作了露囤,每个囤可以存二万斛谷子,别的郡大多都效法他。升迁为给事中、寿州知州。当地的芍陂大多被豪门大户分占,芍陂都是好地,夏天水满把地淹坏了,都是被人偷偷扒开的。李若谷查清冒占土地的,把他们驱逐出去,每当决口,就调挨着芍陂的土豪们,让他们堵上决口,偷着扒开决口的行为就不再出现了。
兼任集贤院学士、江宁知府。拉着舟船过境的士卒,非常贫寒的,李若谷就收养他们,到了春暖的时候打发他们走。百姓在路旁乞讨的,就分给各寺庙管理,帮助他们做饭。回到朝廷,担任三班院勾当,升任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南知府。达官贵人大多埋葬在洛阳,官吏们勒索、烦扰他们,李若谷上奏让鸿胪卿(官职名)预约贵人们所选定的地府,事先就营办妥当。改任枢密直学士、并州知州。百姓有因为贫穷不能履行婚约的,李若谷出私钱帮助他们嫁娶。招赘的女婿、无赖等抛弃妻子而去的,李若谷就为他们规定期限,到期不回来的,允许他们的妻子改嫁。并州有许多投降过来的,喜欢盗窃,李若谷让人登记多次犯法的人,须有三个人作为保人,再犯了最,保人都要被连累,不改的就削去户籍。
升任尚书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开封知府,兼参知政事。他建议说:“风俗不好,都是上层之人形成而后推广的。君子小人,各有类别,如果都用朋党的眼光看待,恐派正直的人没法自立了。”皇帝醒悟过来,下诏告谕朝廷内外。他因为耳朵有病,多次上奏辞职,改任为资政殿大学士、吏部侍郎、提举会灵观事。以太子少傅的身份退休,死时八十岁。追赠他为太子太傅,谥号为康靖。
李若谷品性端重,在任时,对他的评论都很宽厚。他管理百姓很用心,宽容人,他每离任时,都被当地人怀念。他年轻时和韩亿为友,当自己显贵之后,和韩亿的婚约依然没有断绝。
9.文言文翻译 累章求代全文翻译曹玮久在秦中,累章求代。真宗问王旦:“谁可代玮者?”旦荐李及,上从之。众疑及虽谨厚有行检,非守边才。韩亿以告旦,旦不答。及至秦州 ,将吏亦心轻之。会有屯戍禁军白昼掣妇人银钗于市,吏执以闻。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及不复下吏,亟命斩之,复观书如故,将吏皆惊服。不日声誉达于京师。亿闻之,复见旦,具道其事,且称旦知人之明,旦笑曰:“戍卒为盗,主将斩之,此常事,何足为异!旦之用及,非为此也。夫以曹玮知秦州七年,羌人慑服。玮处边事已尽宜矣。使他人往,必矜其聪明,多所变置,败玮之成绩。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玮之规模而已。”亿益叹服公之识度。
曹玮长期在秦中任职,多次上书请求朝廷派人去顶替他的职务。宋真宗问王旦说:谁能取代曹玮的职位。王旦推荐了李及,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大家都担心李及虽然为人谨慎谦虚厚道有品德高尚的美名,却不是能戍守边境的人才。韩亿把这些非议的话告诉了王旦,王旦没有说什么。李及到了秦州以后,大将小吏在心里都轻视他。恰好有一个屯田戍边的禁军士卒白天在集市上手里拿着妇人用的银钗,官吏把这个士卒抓住并把这件事上报了。李及刚好在看书,传唤那个人让他去自己跟前,稍微盘问了一下士卒,那个士卒就认罪了。李及不再把这个士卒关押在官府的监狱里,马上下令处斩他,然后又跟开始一样看起了书,手下的官吏都被李及的手段震惊折服。没几天,李及的声誉传到了京师。韩亿听说了这件事,又一次去拜见王旦,把这件事完整的告诉了他,并且称赞王旦有识人的智慧。王旦笑着说:戍边士卒变成强盗,主将斩杀了他,这是很平常的事情,有什么好奇怪的。我之所以选择任用李及,并不是因为这个。凭借曹伟掌管秦州7年时间,羌人已经被威慑屈服。曹伟处理边境事物已经尽善尽美了。假如派其他人去秦州,肯定会仗着小聪明,把曹伟的政策大多变更废弃掉,那样就败坏了曹伟以前的政绩。我之所以任用李及,是因为他为人稳重谦厚,一定能小心的守住曹伟留下的基础。韩亿对王旦的识人度量感慨佩服。
能力有限,自己翻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