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挟xié jiā 中文解释 - 英文翻译 挟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挟 xié 部首笔画 部首:扌 部外笔画:6 总笔画:9 五笔86:RGUW 五笔98:RGUD 仓颉:QKT 笔顺编号:121143134 四角号码:5508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631F 基本字义 1. 用胳膊夹着:~持。
~山超海(喻不可能做到的事)。 2. 倚仗势力或抓住人的弱点强迫人服从:要(yāo )~。
~制。~势(仗势)。
3. 心里怀着(怨恨等):~恨。~怨。
~嫌。 详细字义 〈动〉 1. (形声。
从手,夹声。本义:用胳膊夹住) 2. 同本义 [hold sth. under the arm] 挟,俾持也。
——《说文》 挟其枪。刈耨鑮。
——《国语·齐语》 右掖曰挟。——《管子·小匡》注 挟经秉枹。
——《国语·吴语》 何冯弓挟矢。——《楚辞·天问》 左挟弹,右摄丸。
——《战国策》 挟太山。——《孟子·梁惠王上》 骑马挟矢。
——明· 魏禧《大铁椎传》 操刀挟盾。——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挟匕首。
——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3. 又如:腋下挟着一本书;挟枪;挟弓;挟尺 4. 挟制 [coerce] 今有奸雄曹操,挟寡人行势,当识也。——《三国志平话》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
——《三国志·诸葛亮传》 挟天子以征四方。——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挟东宫二王。
——明· 顾炎武《复庵记》 将挟兵力。——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5. 又如:挟养(挟制豢养);挟挠(挟制扰乱);挟今;要挟 6. 怀抱,怀有 [harbor] 挟持私虑(怀着个人打算)。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7. 又如:挟仇(心怀仇恨);挟私(心怀私念);挟忿,挟怨;挟策(胸 怀计谋);挟义(怀持正义);挟奸(心怀奸计);挟嫌;挟恨 8. 携带 [carry]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9. 又如:挟册(携带书籍);挟策(手拿书本);挟子巢栖 10. 占有,拥有 [possess;own]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战国策》 11. 倚仗,依恃 [depend on] 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孟子》 12. 又如:挟依,挟恃(依仗);挟势(依仗权势) 13. 隐藏 [hide]。
如:挟藏(私藏);挟书(私藏书籍) 14. 夹杂;夹带 [be mixed up with] 琼珉山积,不能无挟瑕之器。——《抱朴子·外篇》 15. 辅佐,从旁协助 [assist] 挟,辅也。
——《广雅》 16. 又如:挟佐;挟赞(辅佐);挟辅 17. 搀扶 [support] 挟澄源。——《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挟予以登。
常用词组 1. 挟持 xiéchí (1) [seize sb.on both sides by the arms]∶从两旁抓住或架住被捉住的人 (2) [coerce;force sb.to submit hold sb.under duress]∶倚仗权势或抓住别人的弱点,强使其服从 2. 挟带 xiédài [carry] 携带 风挟带着沙砾袭击岩石和断崖 3. 挟细拿粗 xiéxì-nácū [provoke a dispute] 寻事生非,挑剔冒犯 谁敢向他行挟细拿粗?这刁顽全不想他妻我妇。——元· 关汉卿《鲁斋郎》 4. 挟制 xiézhì [take advantage of sb.'s weakness to enforce obedience;force sb.to do one's bidding] 依仗权势或抓住对方缺点,强使顺从 挟 jiā 基本字义 1. 古同“夹”,从物体两边钳住。
隐藏更多释义 以下结果由HttpCN提供字形结构 繁体字:挟 汉字首尾分解:扌夹 汉字部件分解:扌夹 笔顺编号:121143134 笔顺读写:横竖横横捺撇横撇捺。
2.文言文挟,曳,历历的意思挟
动词义:
1、形声字。从手夹声。本义:用胳膊夹住。
挟,俾持也。——《说文》
挟其枪。刈耨鑮。——《国语·齐语》
右掖曰挟。——《管子·小匡》注
挟经秉枹。——《国语·吴语》
何冯弓挟矢。——《楚辞·天问》
左挟弹,右摄丸。——《战国策》
挟太山。——《孟子·梁惠王上》
骑马挟矢。——明·魏禧《大铁椎传》
操刀挟盾。——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挟匕首。——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2、挟制。
今有奸雄曹操,挟寡人行势,当识也。——《三国志平话》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三国志·诸葛亮传》
挟天子以征四方。——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挟东宫二王。——明·顾炎武《复庵记》
将挟兵力。——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3、怀抱;怀有。
挟持私虑(怀着个人打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4、携带。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5、占有;拥有。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战国策》
6、倚仗;依恃。
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孟子》
7、隐藏。如:挟藏(私藏);挟书(私藏书籍)等。
8、夹杂;夹带。
琼珉山积,不能无挟瑕之器。——《抱朴子·外篇》
9、辅佐;从旁协助。
挟,辅也。——《广雅》
10、搀扶。
挟澄源。——《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挟予以登。
曳
动词义:
1、会意字。从申从丿,丿(yì)亦声。申,伸展。本义:拖;牵引。
曳,臾曳也。——《说文》。臾曳:束缚捽摔之意。
车轮曳踵。——《礼记·曲礼》
武举前曳踵。——《仪礼·士相见礼》。注:“古文作抽。”
曳彗星之皓旰兮。——《楚辞·怨思》。注:“引也。”
曳笏却立。——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负箧曳屣。——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曳屋许许声。(曳屋,指众人把被火烧着的房子拉倒。许许声,指拉倒房子时众人一齐用力的呼哧声。)——《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2、穿着。
子有衣裳,弗曳弗娄。——《诗·唐风》。孔颖达疏:“娄、曳俱是著衣之事。”
骄侈不循法度,伎妾数百,曳罗纨,甘粱肉,放于声乐以自娱。——《新唐书》
3、飘摇。如:摇曳;曳曳的(飘飘悠悠);曳曳(飘动的样子);曳动(摇动;飘荡);曳影(犹摇影)等。
4、率领。
孙子命章子曳兵与燕兵对阵。——《乐毅图齐平话》
形容词义:
1、困顿;精力衰竭。
贫而不衰,贱而不恨,年虽疲曳,犹庶几名贤之风。——《后汉书》
历历:
1、清晰貌。《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唐杜甫《历历》诗:“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宋孔平仲《月夜》诗:“更登高处望,历历见湖山。”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王桂庵》:“景物历历,如在目前。”郭沫若《洪波曲》第十三章六:“两岸的风物都历历如画。”
2、逐一;一一。唐韩愈《送李正字归》诗:“历历余所经,悠悠子当返。”明高启《门有车马客行》:“对案未能食,历历问桑梓。”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三:“善饮者历历尝之曰:‘此南京酒也,此苏州酒也。’”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札记·同治壬戌十月初七日》:“计看此俱已三过,故历历翻去,殊不费目力。”
3、排列成行。《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二·陇西行》:“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楚辞·刘向》“登长陵而四望兮,览芷圃之蠡蠡”汉王逸注:“蠡蠡犹历历,行列貌也。”宋司马光《静斋》诗:“聊窥碧甃缺,寒草生历历。”
4、犹历录。《诗·小雅·斯干》“约之阁阁”毛传:“阁阁,犹历历。”马瑞辰通释:“《传》云:‘阁阁犹历历’者,谓束板历录之貌。”参见“历录”。
5、零落貌。清钱谦益《东归漫兴》诗:“招魂倘有巫阳在,历历残棋忍重看。”
6、象声词。唐曹唐《赠南岳冯处士》诗:“穿厨历历泉声细,绕屋悠悠树影斜。”元耶律楚材《再用张敏之韵》:“悲歌声历历,雅调韵洋洋。”明高启《鹤瓢》诗之二:“醉听树头风历历,还疑秋傍九皋鸣。”
3.文言文在线翻译(全文翻译)译文:
李文定家中贫寒,与他住同一条巷的李生,时常给他钱来接济他。李文定感谢他的好意,与他结拜为兄弟。后来李文定考取了进士,李生派人给他送了一封信,同他拉拢关系,李文定仅仅在嘴上说谢谢,没有回信。李生很生气,说李文定忘恩负义,然后不再通信。
十年后,李文定当上了左丞相,向皇上禀奏书生旧日周济体恤的恩情,想给他一个官职,用来报答他的恩情。皇上下诏授予姓李的书生以左班殿直的官职。李文定命人制作袍笏,给州将写了一封信,让州将把李生送到上任的地方。
李文定与他共叙旧日的友谊,并且感谢他说:“你以前对我的接济,一直不敢忘记,有幸获得恩典,才实现报答你的愿望。”这样众人被李文定宽广的胸怀折服,不是心胸狭窄目光短浅的人所能达到的。
原文:
李文定公家甚贫,同巷李生,每推财以济之。公感其意,拜为兄。寻举进士第一,李生遣人奉书通殷勤,公口谢之而已,不答。书生惭,谓公挟贵忘旧,遂不复相闻。
后十年,公为左相,因而奏李生昔日周恤之义,愿授一官,以报其德。诏授左班殿直。公制袍笏,致书州将,令送生至公所。公与叙旧好,且谢曰:“昔日周旋,极不敢忘,幸被误恩,乃获所愿。”
众然后服公性度弘远,非狭中浅见之人所能度。
扩展资料:
本文选自文章《李文定报德》。《李文定报德》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李文定报答故人恩情的故事。启示我们在对待一个人或一件事时,应当懂得包容,知恩图报。
李文定公叫李春芳。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李春芳状元及第,授翰林修撰。以善写青词得明世宗赏识,升翰林学士。历官太常少卿、礼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吏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并加太子太保。嘉靖四十四年(1556年),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与严讷共参机务。
李春芳性恭谨,治谕平恕,被时人比作李时。才虽不及,而清廉过之。与严讷、郭朴、袁炜同有“青词宰相”之称。著有《贻安堂集》十卷。万历年间的首辅王锡爵写的 《太师李文定公传》,记载了李春芳退休生活的几个方面。
4.古文翻译: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苏轼《留侯论》中有: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意思是:
古代所谓豪杰人士,必定有过于常人的气节,常人情感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就拔出宝剑站起,挺身去决斗,这谈不上勇敢。世界上有堪称“大勇”的人,当突然面临意外时不惊慌失措,当没有原因而受到他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内心怀抱很大,并且他们的志向很远。
5.文言文《牧竖》阅读答案动感课堂牧竖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①,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②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③,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导读:狼虽是凶残的动物,但狼所表现的母爱令人感动。两牧竖利用狼的母爱天性而杀害狼未免过于残酷。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母爱永远是伟大的。
注释:①少顷:不一会儿工夫。②致:使。③舍此趋彼:离开这只小狼奔向那只小狼。④前树又鸣:指前树上的小狼又叫。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l.两牧竖入山至狼穴( ) 2.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
3.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 4.既而奄奄僵卧( )
二、翻译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请说出阅读后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牧 竖
两个放牧的小童进山来到狼洞前,狼洞里有两只小狼,他们商量后分别捉了,各自登上一棵树,两树相隔数十步。不大工夫,大狼回来,进洞见狼崽不见了,神情十分着急慌张。牧童在树上抓扭小狼的脚、耳,故意使它痛叫;大狼听到声音抬头一看,愤怒地跑到一棵树下,一边号叫一边往上爬。其中一个牧童又在另一棵树上使小狼着急地呜叫;狼听到声音四下里看,终于望见,于是放弃这里跑到那里,一边跑一边叫,往树上爬去。刚到这里,另一棵树上的小狼又叫,大狼又转身奔去。嘴里不停地叫,脚不停地跑,这样往返数十次,大狼奔跑渐渐迟缓,叫声渐渐减弱;不久气息微弱,很长时间不动了。牧童下树一看,大狼已断气了。
一、1.僮仆 2.着急慌张的样子 3.距 4.不久
二、狼听到声音四下里看,才望见小狼,于是离开这只小狼奔向那只小狼,奔跑号叫如同先前的样子。
三、狼虽是凶残之物,但它表现出的疼爱子女的母性,也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