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译文: 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肴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
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 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 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肴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
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
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
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 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
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 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2.苏洵的文言文200字左右的苏洵《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颜书四十韵》:
任君北方来,手出《邠州碑》。为是鲁公写,遗我我不辞。鲁公实豪杰,慷慨忠义姿。忆在天宝末,变起渔阳师。猛士不敢当,儒生横义旗。感激数十郡,连衡斗羌夷。新造势尚弱,胡马力未衰。用兵竟不胜,叹息真数奇。杲兄死常山,烈士泪满颐。鲁公不死敌,天下皆熙熙。奈何不爱死,再使踏鲸鳍?公固不畏死,吾实悲当时。缅邈念高谊,惜哉我生迟。近日见异说,不知作者谁。云公本不死,此事亦已奇。〈或云公尸解。虽见杀,而实不死。〉大抵天下心,人人属公思。加以不死状,慰此苦叹悲。我欲哭公墓,莽莽不可知。爱其平生迹,往往或孑遗。此字出公手,一见减叹咨。使公不善书,笔墨纷讹痴。思其平生事,岂忍弃路岐?况此字颇怪,堂堂伟形仪。骏极有深稳,骨老成支离。点画乃应和,关连不相违。有如一人身,鼻口耳目眉。彼此异状貌,各自相结维。离离天上星,分如不相持。左右自缀会,或作斗与箕。骨严体端重,安置无欹危。篆鼎兀大腹,高屋无弱楣。古器合尺度,法物应矩规。想其始下笔,庄重不自卑。虞柳岂不好,结束烦馽羁。笔法未离俗,庸手尚敢窥。自我见此字,得纸无所施。一车会百木,斤斧所易为。团团彼明月,欲画形终非。谁知忠义心,余力尚及斯。因此数幅纸,使我重叹嘻。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1)幸运的是能够没有折断,没有腐烂,便被人认为是有用之材,于是遭受到斧头砍伐的灾祸。【得分点:“材”,“为……所”,“患”,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2)就被喜欢多事的人拿走,加工做成木假山,从此它就可以脱离泥沙而且避免斧砍刀削的灾难了。【得分点:“好事者”,“以为”,“脱”,“远”,句意,共4分】
(3)也没有被樵夫、农民当作木柴,然后才能来到这里,那么这里面的理数似乎不是偶然的啊。【得分点:“野人”、“所薪”“理”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小题1:
试题分析:几何,此处应为“多次”之意。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小题2:
试题分析:两个“所'字都是“为……所”被动结构。B第一个“之”助词,可译为“的”;第二个“之”代词,“我”。 C第一个“者”,助词,“……的人”;第二个“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D第一个“而”,连词,表转折;第二个“而” 通“尔”,你们的。
小题3:
试题分析:原文是说“非徒爱其似山”,不仅仅是因为它外形像山,而不是“不是因为它像山”。 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材”,名词动用;“为……所”,被动句式;“患”,灾祸,祸患。(2)“好事者”,“以为”应为“以之为”,“脱”“远”脱离,远离之意。(3)“野人”,“所薪”,“理”,
【参考译文】
树木生长,有的还在幼苗时便死了,有的长到两手合围粗细时就死了。幸而长成可以用作栋梁的,也就被砍伐了。不幸而被大风拔起,被流水漂走,有的折断了,有的腐烂了;幸而能够没有折断,没有腐烂,便被人认为是有用之材,于是遭受到斧头砍伐的灾祸。其中最幸运的,在急流和泥沙之中漂流沉埋,不知经过几百年,在水冲虫蛀之后,有的形状好似山峰一样,就被喜欢多事的人拿走,加工做成木假山,从此它就可以脱离泥沙而且避免斧砍刀削的灾难了。但是,在荒野的江边,像这样形状似山峰的树木有多少啊,不被好事的人发现,却被樵夫农民当作木柴的,哪里数得清呢?那么在这最幸运的树木中,又存在着不幸呢!
我家有一座三个峰头的木假山。每当我想到它,总觉得在这中间似乎有命运在起作用。况且,它在发芽抽条时没有死,在长成两手合抱粗细时没有死,可用作栋梁而没有被砍伐,被风拔起,在水中漂浮而没有折断,没有腐烂,没有折断腐烂却未被人当作材料,以至于遭受斧头的砍伐,从急流泥沙之中出来,也没有被樵夫、农民当作木柴,然后才能来到这里,那么这里面的理数似乎不是偶然的啊。
然而,我喜爱木假山,不光是喜爱它像山,而是还有感慨寄寓其间;不仅喜爱它,而且对它又有敬意。我看到中间的峰头,魁梧奇伟,神情高傲舒展,意态气概端正庄重,好像有什么办法使它旁边的两座峰倾服似的。旁边的两座山峰,庄重谨慎,威严挺拔,凛然不可侵犯。虽然它们所处的地位是服从于中间峰头的,但那高耸挺立的样子,绝然没有丝毫奉迎依附的意思,啊!它们是令人敬佩的呀!它们是令人感慨的呀!
4.求 苏洵读书 文言文翻译我年少的时候不学习,到了25岁才开始知道读书,跟从一些德行高尚的人游历。
年纪已经很大了,却又不能做到潜心学习,砥砺自己的德行,用古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反而看得与自己一起学习的人,都超不过我,就以为自己的学问可以了。后来,我感到文思越来越窘困,然后拿出古人的文章来读,才开始觉得他们遣词立意与自己不同。
当时再回头看看自己,思量自己有多少才能,就又觉得好像不应该停留在这样的水平上。因此烧光了以前写的几百篇文章,取出《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的文章,一动不动的端坐在那里,整天阅读那些文章,就这样过了七八年。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小题1:B小题1:C小题1:C小题1:(1)只有天下最冷静的有修养的人,才能看到细微的变化便预知发展的结果,月亮周围起晕,将要刮风,屋柱石础返潮,将要下雨,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
(2)这真是把王衍、卢杞合成一个人了,他的祸害哪里说得完呢? 小题1:略小题1:略小题1:略小题1:(1)5分“惟”,“乃”,“著”,“风”“雨”各1分。(2)5分;“是”判断句式,“岂……哉”“胜言”各1分,大意1分。
辩 奸 论苏 洵事情发展有必然如此的原因,情理有原本如此的根源。只有天下最冷静的有修养的人,才能看到细微的变化便预知发展的结果,月亮周围起晕,将要刮风,屋柱石础返潮,将要下雨,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
人事的发展变化,道理情势的因果关系,其空疏难知、变化莫测的程度,怎能与天地阴阳之事相比呢?而即使贤能的人也有不知道的。那是什么缘故呢?爱憎越乱了他们的思想,利害改变了他们的行为啊!从前,山巨源见到王衍,就说:“将来贻害天下百姓的,一定是这个人。”
郭汾阳见到卢杞,就说:这个人如果得志,我的子孙就会被他杀得一个不留。”今天分析起来,那道理确实是可以预见到的。
依我看来;王衍的为人,容貌漂亮,能说会道,确实有可以欺世盗名的本钱。然而,他不忌妒,不妄求,只是随波逐流,假使晋朝当时没有惠帝这个呆子,哪怕仅是一个中等的君主、即使有千百个王衍,又何处能把天下搞乱呢?卢杞的奸险,固然足以败坏国家,但是他不学无术,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谈不足以欺世,如果不是遇到鄙陋昏庸的唐德宗,又怎么会得到重用呢?由此说来,山、郭二公对王、卢二人的预言,也可能未必有那样的结果。
现在有个人,口中背诵孔于、老子的词句,亲身实践着伯夷、叔齐的行为,招纳一些好名誉、出风头、不得志的士人,共同制造舆论,自我标榜,把自己说成是颜渊再世;盂轲复生,实际上却居心叵测,阴险狠毒,与一般人的旨趣不同。这是王街、卢杞合成-个人了。
他将来造成的祸害岂可用言语细说呢?面孔脏了不忘揩洗,衣服脏了不忘洗涤,这是人之常情。现在这个人却不然,穿奴仆的衣服,吃猪狗的食物,头发蓬乱像囚徒一样,满面灰尘像居丧十榉,却大谈神圣的诗书,这难道是人的真实情感吗?凡是做事不近人情的人,很少不成为大奸大恶的;竖刁、易牙、开方就是这样的人。
用盖世的好名声,来促成他尚未形成的祸患。虽然有想把国家治好的君主;爱好贤才的宰相,还是会举荐他,任用他的。
那么他成为天下的祸患,将是必然而没有疑问的,这就不只是王、卢二人所能比拟的了。孙子说:“善于用兵的人,并无显赫的功勋。”
假使这人不被重用,那么我的话就说错了,而这个人会有怀才不遇韵感叹,谁能知道祸患将会达到上述严重地步昵?假使不是这样的,(他受到了重用)天下将要遭受到他的灾祸,而我会获得能见微知著、察言识人的美名,那就太可悲了。
6.苏洵的文言文200字左右的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颜书四十韵》:任君北方来,手出《邠州碑》。
为是鲁公写,遗我我不辞。鲁公实豪杰,慷慨忠义姿。
忆在天宝末,变起渔阳师。猛士不敢当,儒生横义旗。
感激数十郡,连衡斗羌夷。新造势尚弱,胡马力未衰。
用兵竟不胜,叹息真数奇。杲兄死常山,烈士泪满颐。
鲁公不死敌,天下皆熙熙。奈何不爱死,再使踏鲸鳍?公固不畏死,吾实悲当时。
缅邈念高谊,惜哉我生迟。近日见异说,不知作者谁。
云公本不死,此事亦已奇。〈或云公尸解。
虽见杀,而实不死。〉大抵天下心,人人属公思。
加以不死状,慰此苦叹悲。我欲哭公墓,莽莽不可知。
爱其平生迹,往往或孑遗。此字出公手,一见减叹咨。
使公不善书,笔墨纷讹痴。思其平生事,岂忍弃路岐?况此字颇怪,堂堂伟形仪。
骏极有深稳,骨老成支离。点画乃应和,关连不相违。
有如一人身,鼻口耳目眉。彼此异状貌,各自相结维。
离离天上星,分如不相持。左右自缀会,或作斗与箕。
骨严体端重,安置无欹危。篆鼎兀大腹,高屋无弱楣。
古器合尺度,法物应矩规。想其始下笔,庄重不自卑。
虞柳岂不好,结束烦馽羁。笔法未离俗,庸手尚敢窥。
自我见此字,得纸无所施。一车会百木,斤斧所易为。
团团彼明月,欲画形终非。谁知忠义心,余力尚及斯。
因此数幅纸,使我重叹嘻。
7.苏洵项籍原文翻译苏洵项籍原文翻译
我曾经谈论过项羽有夺取天下的才干,但是没有夺取天下的考虑:曹操有夺取天下的考虑,但是没有夺取天下的度量;玄德有夺取天下的度量,而没有夺取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们能三个人,终身都没有所成就。况且如果没有什么放弃的,就不可以获得统一天下的气势;如果没有所忍耐,就不能取得有利的东西。所以说疆域有些不能获取,城池有些不能攻克,胜利有些不能成就,战败有些不能躲避。不因为送来的而欢喜,不因为离去的而愤怒,收用天下有所作为的人控制在我的手中,于是攻克也是很容易的.唉,项籍有百战百胜的才能,却死于垓下,就没有什么困惑了。我看他们在锯鹿作战,见他考虑不长远,气量不远大,不能不怪罪他死于垓下很晚了。当项籍过河的时候,沛公才开始整兵入关,项籍如果这时带领军队追赶秦兵,赶上他的先头部队然后利用它,就可以占据咸阳,控制天下。不知道出此计策,却与小小的秦将争一时的性命,保全了锯鹿之后却仍然徘徊在河南 新安之间,到了函谷关,沛公到咸阳已经几个月了。那秦人就已经安定于沛公而仇视项籍,他的势力不能强大却能够统治。因此项籍虽然把沛公迁于汉中,最终定都彭城,使沛公得以平定三秦,那么天下的形势在于汉而不在于楚。楚即时能百战百胜,又有什么好处呢!所以说:预兆垓下的败者,就是锯鹿之战。有人说:"秦国可以打进去了,救赵怎么办呢?”说:“老虎正在抓鹿,人熊占据它的洞穴,抓它的小老虎,老虎哪能不放开鹿回来,回来就被人熊撕碎,这是明白了。兵法上说的 攻击他的必救。假使项羽进入函谷关,秦将王离、涉间一定放开赵国回来就自己,项羽占据函谷关在他的前面迎击,赵国与救赵的诸侯军有十几个营垒的军队跟踪在他后面,覆灭他是一定了。这是项羽一次行动解除了赵过的围困,在秦国获得大功。战国时代,魏国进攻赵国,齐国去旧赵国,齐将田忌领兵快跑向魏国大梁,因此保存赵国打败魏国。那个宋义号称懂得兵法,极不懂得这些,驻扎在安阳不进军,却说等待秦军的败坏。我恐怕秦军没有败坏,沛公已先占据函谷关了。项羽和宋义都失策。因此古代夺取天下的人,常常先考虑据守的地方。诸葛亮放弃荆州到西蜀去,我知道他的不能有所作为。他认为,剑门这个地方可以不亡。我曾经观察四川这个地方的险要,它防守不可以出来,出来的不可以继续,小心的自求保全,还是不能自给自足。怎么够用来控制中原啊。秦、汉的旧国都,有千里的肥沃土壤,大河大山,真可以控制天下,又怎么从事那不可以立脚的像剑门的,然后说是险要啊?现在富人一定住在四通八达的都市,使得他的财富流通到天下,然后可以收获天下的财利。有个小丈夫的,得到一个藏金的柜子,藏在家里,关了门来保守它。唉!这是要求不失掉,不是要求发财。大强盗来,用武力取去,又怎么知道它真的不失去呢?
8.文言文《故霸州文安县主薄苏君墓志铭》的翻译及答案译文 蜀地有一个姓苏的君子,名洵,事明允,是眉州眉山县人。
苏君高洁的品行和道 义,在家里修养而成,在家乡广为传播,在蜀地的百姓中出名已经很久了。在至和、嘉佑年间,苏洵和他的两个儿于苏轼、苏辙一起来到京城,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到苏洵 所写的二十二篇文章把它献给了朝廷。
文章印刷后,公卿士大夫们争相传阅。他的两个儿子都考中了进士,并且都在前列,在当时也因文采学识而出名。
眉山在西南方数千里之外,苏洵父于由默默无闻而一日之间名扬京城,于是苏洵父子的文章从此独占天下;苏洵的文章广博雄辩,气势宏大,读到的人感到惊讶并由此想到他(神采飞插)的样子。见面后发现他老实温和,似乎不像健谈的人。
到逐渐接近他,跟他相处越久,就会发现他越发可爱。断断续续地谈出他所知道的,越询问他,就觉得他像什么都知道一样。
唉,可以称得上是纯明笃实的君子之人了! 苏洵的曾祖名佑;祖父名杲亲;父毋名序,曾被朝廷授予尚书职方员外郎之职,三代都不显达。苏序有三个儿于,长于苏澹,次子苏涣,两人都靠文章考中了进土;而苏洵最小,唯独(他)不喜欢学习,已经成人后还不知到读书。
他的父亲也放任他而不过问,乡邻和亲戚都感到奇怪。有人询问原因,他的父亲只是笑笑而不回答,而苏洵本人也依然我行我素。
到27岁时才发愤努力学习,谢绝了先前交往的伙伴,关起门来读书写文章。一年后,去考进士连考两次都没考中,又考秀才异等也没有考中。
回家后感叹道:“这些都不值得我学习。”于是把自己先前写的数百篇文章拿来全部烧掉,闭门读书越发用功,有五六年时间不动笔写文章。
于是潜心地研究了六经和百家的学说,考证古今太平与动乱、成功与失败的变迁和圣贤们的挫折、顺利、出仕、退隐的原因,获得了它们的精华,涵养、积蓄丰富。但抑制着不表达出来。
这样很长时间后,自己感概地说:“可以了!”从此文思敏捷,顷刻之间下笔千言,文章纵横驰骋,思路开阖自如,必定达到深入细微的地方才停下来。大概是他禀赋深厚,所以才表现出来得晚;他的心 志诚实,所以学到的东西精深。
从他来到京城,一时之间,年轻人、求学者都尊崇他的贤能,学习他的文章,并当作典范来效仿。因为他们父于三人都很出名,所以称他“老苏”来区别他们。
开始的时候,欧阳修为他向朝廷推荐文章,(朝廷)召他到紫微阁供职,他推辞没有到任,后来又授予他秘书省校书郎。恰逢太常编修建隆年间以来的礼书,于是让他作了霸州文安县主簿,使他拿主簿的俸禄,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共同璃修礼书,写成了《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书编成后,正当要上奏朝廷而还没有上报的时候,他却因病去世了。当时是治 平 三年四月戊申日,享年58岁。
天子知道后为他感到哀痛,特地赠他光禄寺丞的官职,命令有司准备船载着他的尸体回蜀地下葬。 苏洵喜欢跟人交往,惠他人之所急,友人死了他就周济抚养人家的孩子,因此乡邻都很感激他。
苏洵晚秒年喜欢《易》,曾说:“《易》的内容大深奥了,加上遗失而弄不明白的地方,一些儒生拿附会之说混淆它,去掉这些(附食之说)那么圣人的思想就显现出来了。“著有《易传》但没完成就死了。
治平四年十月壬申葬在了彭山的安镇乡可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