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暴 bào作动词,(1) 显露;暴露 如《史记·司马相如传》中,暴于南荣。或者司马迁《报任安书》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暴师(驻扎在野外的军队);暴骸(暴露尸骸);暴骨(暴露尸骨);暴尸(暴露尸骸)
(2) 糟蹋,损害 如《礼记》田不以礼,曰暴天物。又如:自暴自弃;以众暴寡;暴殄轻生(肆意践踏,轻视生命);暴殄(残害自然)
(3) 欺凌 如,自是之后,以强陵弱,以众暴寡。——《庄子·盗跖》又如:暴陵(欺压凌辱)
(4) 徒手搏[虎] 如诗经中,不敢暴虎,不敢冯河。
做形容词,
(1) 凶恶,残暴 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
(2)急骤;猛烈 终风且暴。——《诗·邶风·终风》
()3 脾气过分急躁虫暴怒。——《聊斋志异·促织》
做副词时
(1) 突然;猝然 今暴得大名,不祥。——《史记·项羽本纪》
(2 急剧地
还有一个做通假字,读pu
2.文言文的“暴”是什么意思【拼音】:bào
【释义】:
1、凶恶。
2、突然。
3、急躁。
4、欺侮,糟蹋。
组词
1、暴殄天物
【拼音】:bào tiǎn tiān wù
【释义】:暴:损害,糟蹋;殄:灭绝;天物:指自然生物。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
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2、暴躁
【拼音】:bào zào
【释义】:性情急躁,容易发火。
3、粗暴
【拼音】:cū bào
【释义】:鲁莽暴躁。
4、残暴
【拼音】:cán bào
【释义】:残酷凶暴。
5、以众暴寡
【拼音】:yǐ zhòng bào guǎ
【释义】: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迫害人少势弱的一方。
3.屠 文言文中什么意思古代,特别是唐宋前的古文里,屠应该有多种含义,大多是屠戮之意,但部分只有破、克、据之意。古代守城,特别是有大量平民居住的城市,往往是兵民一起上城墙防御,所以古代攻城难度高、伤亡大,军队纪律稍微松松,那么破城后的屠杀剽掠就是很常见的事了,况且,古代军队统帅往往也把允许军队剽掠作为鼓舞士气的一种手段,剽掠与屠杀那时也很难分开。因此,屠城、破城两词的通用有它的历史根源。但破城未必就等同于屠城,两者还是有区别。古文中的“屠”城并不如我们今天理解的那么惨烈,甚至,部分屠字还可以不含杀戮之义。
如《史记·鲁仲连列传》提到“齐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仲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 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聊城乱,田单遂屠聊城。”此事历代有人提出疑义,认为屠聊城之事不通。因为此处的“屠”如果理解为屠戮,对照《战国策》记载,田单并无“屠城”之举;且与田单为人、上下文含义,也不相吻合。但如果把“屠”理解为“破”就非常通顺了。
另外,《后汉书》说到的:“弇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尝挫折。”从耿弇本传看,并无“屠城剽掠”等残暴事迹,很显然,这里的屠城三百与平郡四十六、未尝挫折两句前后衔接,都是指破城三百,为的是称颂他的武勋。记得禽兽斑竹曾举这个例子作为论述古代屠杀战术的论据,按我看来,是不大合适的。后汉书对其他光武将领的暴行不会隐讳,如果耿弇真是按照本义去理解是屠城三百的大刽子手,那么残暴出名的吴汉都要望尘莫及了。但是,本传里面无一字提及耿弇指使、纵容军队屠杀剽掠,这个矛盾太大了吧?
《三国志·蜀书》也提到“昔高祖与楚约,先破秦者王。及屠咸阳,获子婴,犹怀推让。”事实上,刘邦攻进关中,并未屠戮咸阳。作为蜀汉大臣,其言论也不会厚诬本朝高祖。
另外,《晋书·天文志》里面记载:“光熙元年四月,太白失行,自翼入尾、箕。占曰:太白失行而北,是谓反生。不有破军,必有屠城。”《晋书.礼志下》提到“且昔岁破吴虏于江汉,今兹屠蜀寇于陇右。”这两处的屠与破相对,明显是指破、克。
再有,《晋书·乐志》曰:“改汉《巫山高》为《屠柳城》,言曹公越北塞,历白檀,破三郡乌桓於柳城也。”《屠柳城》词曰:“屠柳城,功诚难。”还有汉乐府的吴鼓吹曲里面的“众既降,操屠荆”,他们的“屠”字显然只是破、据之意。
最后再说说“坑”字,很多人理解为“活埋”,但在许多语境里,也是不通,如白起、项羽坑了几十万人,要是活埋几十万,那样的工程量是无法想象的。《三国志》裴注《曹瞒传》提到“(曹操)坑杀男女数万口于泗水,水为之不流”,显然活埋也是不通。再有参合之战,7万燕军战败后全部被坑,但慕容垂后来到达战场,见到燕军白骨遍野,显然,这里的坑也不是活埋。因此,坑除了活埋之义,还可以理解为“胡乱(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