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1、童趣(沈复) 2、《论语》十则 3观沧海(曹操) 4次北固山下(王湾) 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6西江月(辛弃疾) 7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8山市(蒲松龄) 9《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10智子疑邻 11塞翁失马 12、伤仲永(王安石) 13、木兰诗 14、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15、口技(林嗣环) 16夸父逐日 《山海经》 17两小儿辩日 《列子》 18、*狼(蒲松龄) 19、桃花源记(陶渊明) 20陋室铭(刘禹锡) 21爱莲说(周敦颐) 22、核舟记(魏学洢) 23、大道之行也(《礼记》) 24、杜甫诗三首 望岳 25春望 26石壕吏 27、三峡(郦道元) 28、短文两篇 29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30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31、观潮(周密) 32、湖心亭看雪(张岱) 33、归园田居(陶渊明) 34使至塞上(王维) 35渡荆门送别(李白) 36登黄鹤楼 37、与朱元思书(吴均) 38、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39、马说(韩愈) 40、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41、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42赤壁(杜牧) 43过零丁洋(文天祥) 4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45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46、小石潭记(柳宗元) 47、岳阳楼记(范仲淹) 48、醉翁亭记(欧阳修) 49、满井游记(袁宏道) 50、饮酒(其五)(陶渊明) 51行路难(其一)(李白) 5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5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54己亥杂诗(龚自珍) 55、陈涉世家(司马迁) 56、唐雎不辱使命(刘向) 57、隆中对(陈寿) 58、出师表(诸葛亮) 59望江南(温庭筠) 60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61渔家傲(范仲淹) 6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63武陵春(李清照) 64、公输 《墨子》 65、《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6、鱼我所欲也 《孟子》 67、《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68、曹刿论战 《左传》 69、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70、愚公移山 《列子》 71、《诗经》两首 关睢 72蒹葭 73《幼时记趣》 74题破山寺后禅院 75虞美人 76浣溪沙 77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张愈) 78秋词 79十五夜望月 80过故人庄 81一剪梅 82游山西村 83 《梦溪笔谈二则》 84以虫治虫 梵天寺木塔 85迢迢牵牛星 8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87登岳阳楼 (孟浩然) 88《赵普》 89《于园》 90蝉 91孤雁 92鹧鸪 93《人琴俱亡》 94观刈麦 95破阵子 96黄鹤楼 97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98《晏子使楚》 99泊秦淮 100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01夜雨寄北 102登飞来峰 103《治水必躬亲》 104雁门太守行 105别云间 106论诗 107《竹溪记》 108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109《活板》 110无题 111捕蛇者说(柳宗元) 112墨池记 113《烛之武退秦师》 114、《荆轲刺秦王》 115、《卫风?氓》* 116、《离骚》 117、《涉江采芙蓉》 118《短歌行》 119、《兰亭集序》 120《赤壁赋》 121、《游褒禅山记》 122、《孔雀东南飞》 123、《蜀道难》 124、《秋兴八首》 125、《咏怀古迹》 126、《登高》 127、《琵琶行》 128、《寡人之于国也》 129、《劝学》 130、《过秦论》 131、《锦瑟》 132*、《马嵬》 133、《师说》 134、《念奴娇?赤壁怀古》 135、《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136、《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3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38、《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139、《声声慢?寻寻觅觅》 140、《廉颇蔺相如列传》 141、《长亭送别?碧云天》 142、《望海潮?东南形胜》* 143、《雨霖铃?寒蝉凄切》 144、《归去来兮辞》 145、《滕王阁序》 146、《陈情表》 147、《逍遥游》 148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149六国论(苏洵) 150、阿房宫赋(杜牧) 151、指南录后序(文天祥) 152五人墓碑记(张溥) 153谏太宗十思疏(魏徵) 154鸿门宴(司马迁) 155秋水(庄子) 156非攻(墨子) 157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158 秋声赋(欧阳修) 159项脊轩志(归有光) 160报任安书(司马迁) 161渔父《楚辞》 162勾践灭吴(节选) 163触龙说赵太后 164伶官传序 165石钟山记 166登泰山记 167病梅馆记 166秦风?无衣 167邶风?静女 168梦游天姥吟留别 169山居秋暝 170蜀相 171书愤(陆游) 172扬州慢 173祭十二郎文 174促织(蒲松龄) 175柳毅传 176将进酒 177兵车行 178客至 179旅夜书怀 180阁夜 181齐桓晋文之事 182庄暴见孟子 183孟子见梁襄王 184齐人有一妻一妾 185奕秋 186屈原列传 187信陵君窃符救赵 188愚溪诗序 189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190浪陶沙(李煜) 191菩萨蛮(温庭筠) 192过华清宫(杜牧) 193湘夫人(屈原) 194虎丘记(袁宏道) 195哀江南(孔尚任) 196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197 周郑交质 左传 198 石碏谏宠州吁 左传 199 臧僖伯谏观鱼 左传 200 郑庄公戒饬守臣 左传 201 臧哀伯谏纳郜鼎 左传 202 季梁谏追楚师 左传 203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左传 204 宫之奇谏假道 左传 205 齐桓下拜受胙 左传 206 阴饴甥对秦伯 左传 207 子鱼论战 左传 208 寺人披见文公 左传 209 介之推不言禄 左传 210 展喜犒师 左传 211 蹇叔哭师 左传 212 郑子家告赵宣子 左传 213 。
2.如何学习文言文.ppt一,学习文言实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比虚词多得多,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学习文言实词,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区别古今词义的异同。 汉语从右代发展到今天,词义不断演变,其中一些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中极少一部分的意义,古今意义没有什么变化,这类词对于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会造成什么困难。
但另外有一些词语,文言文中虽然常用,但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今词义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词义的扩大。 词义扩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使原义成为新义外延的一部分。
例如“秋”,指由一个季节扩大到指全年;“睡”指由坐着打瞌睡扩大到指睡眠。 (2),词义的缩小。
词义缩小是指词义所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宽泛到狭窄,使新义成为原义外延的一部分。例如:“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汉,如“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现在,“丈夫”专指女子的配偶。
“臭(xiù)”,由泛指所有气味到专指秽气。“汤”由泛指热水、开水到专指菜汤、肉汤等。
(3),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是指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
如“学者”,古代指“求学的人”,如“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汪》),现在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小姐”,古代指对末出嫁的女子或有权势人家的末出嫁的女子,现在,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其意义基本上变成了指有不正当行为的女子。
如果你称呼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为小姐,那么,这位小姐会很生气的向你瞪白眼,以示她不是小姐。 (4),词义的褒贬色彩发生了变化。
例如,“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现在,“谤”用于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别人的坏话,是个贬义词。 以上四种情况,是古今词义变化的主要类型。
大量的古今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词的存在,是文言文学习的主要障碍。我们学习文言文,必须结合学习文言作品,有目的、有计划、按要求地掌握一批文言常用词的常用义。
2,注意区分古今汉语中的单音词和复音词。 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绝大多数,而文言中则以单音词为主,因此,我们在文言文阅读中,不要把文言中的双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例如,“非常之观,常在于险处”(《游褒禅山》)中的“非常”,古义是两个词:不同一般。而今义则是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
另外,也不要把文言中的复音词分开来解释。例如:“日暮,所击杀无虑百十人”(《冯婉贞》)中的“无虑”是个联绵词,意思是“大概”、“大略”之义,这个意思与“无”、“虑”二字毫无关系,不能拆开来讲。
3,要注意古代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有一词多义现象。
如果我们只懂得一个多义词的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在阅读文言文时便轻易拿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去文释,就有可能产生理解上的错误。为了避免出现错误,我们要有意识地作好知识积累和整理工作。
我们的教科书中,每篇文言课文后面都有这方便的练习题,这是帮助我们作积累和整理工作,必须认真完成,千万不可忽视。词义积累多了,遇到多义词就可以比较准确地选择义项了。
另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关于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方面的知识。每个词都有它本来的意思,即本义。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新产生的意义就是它的引申意义。如:“妻”,古义就是用手去抓住一个女子,今义则是指男子的配偶。
“孙”,古义表示我的儿子的儿子一直排下去,代代相传,今义则指儿子的儿子。 4,要注意通假字现象。
古字通假是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古代,因为音同或者音近的关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这种文字在使用中互相代替的现象叫做“通假”字。
“通”是通用;“假”是借用。识别通假字不是一件易事,时代越早的文言文,通假字的阅读就越困难。
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通假字的办法就是多读文言作品,多查字典,作好知识的积累工作。 二,学习文言虚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虚词的词汇意义比较抽象,但是,它有表达语气、组织实词等多种语法功能。
文言虚词,特别是常用虚词在文言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用法比较灵活。阅读文言文,要善于辨析虚词的意义和作用,才能完整的理解文章的意思。
如果把虚词理解错了,就会影响到对整个句子乃至通篇文章的理解。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便的问题。
1,分清实词和虚词。 文言虚词大多是由实词虚化而成的。
例如,“所”的基本意义是“处所”,后来引申为表示“……的地方”或者“……的人”,作结构助词。又如,“之”的基本意义是“往”,后来虚化为代词、助词、语气词等,成为用得最多的虚词。
相当。
3.2018年高考语文怎样读懂文言文ppt公开课简单的,你要先先打好基本功(实虚词、通假字、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偏义复词、文学常识、古代修辞),没基本功你看古文就是在看天书.然后就是需要对文意和中心思想的总体把握,这就是你语感和技巧的应用:技巧就是要学会根据语境判断语意,联想类比确定词,会直译与意译相结合,追求信、雅、达(即准确、通顺、流畅).像《史记》、《二十四史》等多以介绍人物为主,像《古文观止》等是以古文的散文形式为主,掌握这样著书规律,对了解文意主旨中心都有帮助的.读古文最重要的其实是坚持,我刚接触古文也是不知从何读起,但坚持读就精通了。
4.文言文的题目原谷有祖①,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
谷年十有五,谏③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④,捐祖于野。
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⑤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注释:①原谷:人名。
②捐:抛弃。③谏:好言相劝。
④舆:手推的小车⑤凶:不吉利 原谷的爷爷老了,原谷的父母很讨厌他,就想抛弃他。原谷此时十五岁,他劝父亲说: 爷爷生儿育女,一辈子勤俭度日,你怎么能因为他老就抛弃他呢?这是忘恩负义啊。
父亲不听他的劝戒,作了一辆小推车,载着爷爷扔在野外。原谷在后边跟着,就把小推车单独带了回来。
父亲问说:你带这个凶具回来作什么? 原谷说,等将来你们来了,我就不必另外再作一辆,所以现在先收起来。 父亲很是惭愧,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于是去把爷爷接回来赡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