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20.买椟还珠
楚王谓田鸠曰:“墨于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文衣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21.工人善琴
万历末,詹懋举者守颍州,偶召木工,詹适弹琴,工立户外,矫首画指,若议其善否者。呼问之曰:“颇善此乎?”曰:“然。”使之弹,工即鼓前曲一过,甚妙。詹大惊异,诘所自?工曰:“家在西郭外,往见一老人贸薪入城,担头常囊此,因请观之,闻其弹,心复悦之,遂受学耳。”詹予以金,不受,曰:“某,贱工也,受工之直而已。”又曰:“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贻,今以献公。”果良琴也。詹乃从竟学,一时琴师莫能及。
23. 晏子谏齐景公
齐景公为高台,劳民。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者,不以民之哀为乐。君不胜欲,既筑台矣,今复为钟,是重敛于民也,民必哀矣。夫敛民而以为乐,不祥,非治国之道也。“景公乃止。
26. 口技
村中来一女子,年二十有四五,携一药囊,售其医。有问病者,女不能自为方,俟暮夜问诸神。晚洁斗室,闭置其中。众绕门窗,倾耳寂听;但窃窃语,莫敢咳。内外动息俱冥。至夜许,忽闻帘声。女在内曰:“九姑来耶?”一女子答云:“来矣。”又曰:“腊梅从九姑耶?”似一婢答云:“来矣。”三人絮语间杂,刺刺不休。俄闻帘钩复动,女曰:“六姑至矣。”乱言曰:“春梅亦抱小郎子来耶?”一女曰:“拗哥子!呜呜不睡,定要从娘子来。身如百钧重,负累煞人!”旋闻女子殷勤声,九姑问讯声,六姑寒暄声,二婢慰劳声,小儿喜笑声,一齐嘈杂。即闻女子笑曰:“小郎君亦大好耍,远迢迢抱猫儿来。”既而声渐疏,帘又响,满室俱哗,曰:“四姑来何迟也?”有一小女子细声答曰:“路有千里且溢,与阿姑走尔许时始至。阿姑行且缓。”遂各各道温凉声,并移坐声,唤添坐声,参差并作,喧繁满室,食顷始定。即闻女子问病。九姑以为宜得参,六姑以为宜得芪,四姑以为宜得术。参酌移时,即闻九姑唤笔砚。无何,折纸戢戢然,拔笔掷帽丁丁然,磨墨隆隆然;既而投笔触几,震笔作响,便闻撮药包裹苏苏然。顷之,女子推帘,呼病者授药并方。反身入室,即闻三姑作别,三婢作别,小儿哑哑,猫儿唔唔,又一时并起。九姑之声清以越,六姑之声缓以苍,四姑之声娇以婉,以及三婢之声,各有态响,听之了了可辨。群讶以为真神。而试其方亦不甚效。此即所谓口技,特借之以售其术耳。然亦奇矣!
昔王心逸尝言:“在都偶过市廛,闻弦歌声,观者如堵。近窥之,则见一少年曼声度曲。并无乐器,惟以一指捺颊际,且捺且讴,听之铿铿,与弦索无异。”亦口技之苗裔也。
27.孟子谏邹穆公
邹与鲁拱。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2.高中文言百段阅读训练50. 田赞谏荆王田赞衣补衣而见荆王,荆王曰:“先生之衣,何其恶也?”赞对曰:“衣又有恶此者。”
荆王曰:“可得而闻邪?”对曰:“甲恶于此。”王曰:“何谓也?”对曰:“冬日则寒,夏日则热,衣无恶于甲矣。
赞贫,故衣恶也。今大王,万乘之主也,富厚无敌,而好衣人以甲,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意者为其义耶?甲兵之事;析人之音,刳人之腹,堕人城郭,系人子女,其名尤甚不荣。意者为其贵邪?苟虑害人,人亦必虑害之;苟虑危人,人亦必虑危之,其实人甚不安,之二者,臣为大王无取焉。”
荆王无以应。说虽未大行,田赞可谓能立其方矣。
51.唇寒齿亡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 (肙力)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
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我书没带回家。..没法给你打出来。
.要不给你一点网上的资源【关于文章背景等】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1)。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2);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3),寇不可翫(4);一 之谓甚,其可再乎(5)?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6),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7),岂害我哉?” 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8);大伯不从,是以不嗣(9)。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 也(10);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11)。将虢是灭(12),何爱于虞?且虞能亲 于桓、庄乎?其爱之也(13),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14)?亲以宠逼,犹 尚害之,况以国乎?”(15) 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16)。”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17)。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18)。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19)。'又曰:'民不易物,惟德馨物(20)。
'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21),将在德矣。
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 香,神其吐之乎?”(22) 弗听,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23),曰:“虞不腊矣(24)!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25) 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26)。
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注释】 (1)晋:国名,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东。
晋侯:晋献公。复假道:又借路。
僖公二年晋曾向虞 借道伐虢,今又借道,故用“复”。虞:国名,姬姓。
周文王封予古公亶父之子虞仲后代的侯 国,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虢(guó):国名,姬姓。
周文王封其弟仲于今陕西宝鸡东,号 虢,后为秦所灭。本文所说的是北虢,北虢是虢仲的别支,在今山西平陆。
虞在晋南,虢在 虞南。 (2)表:外表,这里指屏障、藩篱。
(3)启:启发,这里指启发晋的贪心。 (4)寇:凡兵作乱于内为乱,于外为寇。
翫(wán):即“玩”,这里是轻视、玩忽的意思。 (5)其:反诘语气词,难道。
(6)辅:面颊。车:牙床骨。
(7)宗:同姓,同一宗族。晋、虞、虢都是姬姓的诸侯国,都同一祖先。
(8)大(tài)伯、虞仲:周始祖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昭:古代宗庙制度,始祖的神位居中, 其下则左昭右穆。
昭位之子在穆位,穆位之子在昭位。昭穆相承,所以又说昭生穆,穆生昭。
大伯、虞仲、王季俱为大王之子,都是大王之昭。 (9)不从:指不从父命。
嗣:继承(王位)。大伯知道大王要传位给他的小弟弟王季,便和 虞仲一起出走。
宫子奇认为大伯没继承王位是不从父命的结果。 (10)虢仲、虢叔:虢的开国祖,王季的次子和三子,文王的弟弟。
王季于周为昭,昭生穆, 故虢仲、虢叔为王季之穆。 (11)卿士:执掌国政的大臣。
盟府:主持盟誓、典策的宫府。 (12)将虢是灭:将灭虢。
将,意同“要”。是,复指提前的宾语“虢”。
(13)桓庄:桓叔与庄伯,这里指桓庄之族。庄伯是桓叔之子,桓叔是献公的曾祖,庄伯是献 公的祖父。
晋献公曾尽杀桓叔、庄伯的后代。其:岂能,哪里能。
之:指虞。 (14)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庄公25年晋献公尽诛同族群公子。
以为戮:把他们当作杀 戮的对象。唯:因为。
逼(bì):通“逼”,这里有威胁的意思。 (15)亲:指献公与桓庄之族的血统关系。
宠:在尊位,指桓、庄之族的高位。况以国乎:此 句承上文,因此省略了“以国”下的“逼”字。
(16)享祀:祭祀。絜(jié):同“洁”。
据我:依从我,即保佑我。 (17)实:同“是”复指提前的宾语。
(18)皇:大。辅:辅佐,这里指保佑。
所引《周书》已亡佚,这两句引见。
3.高中文言百段阅读训练50. 田赞谏荆王田赞衣补衣而见荆王,荆王曰:“先生之衣,何其恶也?”赞对曰:“衣又有恶此者。”
荆王曰:“可得而闻邪?”对曰:“甲恶于此。”王曰:“何谓也?”对曰:“冬日则寒,夏日则热,衣无恶于甲矣。
赞贫,故衣恶也。今大王,万乘之主也,富厚无敌,而好衣人以甲,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意者为其义耶?甲兵之事;析人之音,刳人之腹,堕人城郭,系人子女,其名尤甚不荣。意者为其贵邪?苟虑害人,人亦必虑害之;苟虑危人,人亦必虑危之,其实人甚不安,之二者,臣为大王无取焉。”
荆王无以应。说虽未大行,田赞可谓能立其方矣。
51.唇寒齿亡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 (肙力)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
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我书没带回家。..没法给你打出来。
.要不给你一点网上的资源【关于文章背景等】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1)。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2);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3),寇不可翫(4);一 之谓甚,其可再乎(5)?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6),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7),岂害我哉?” 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8);大伯不从,是以不嗣(9)。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 也(10);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11)。将虢是灭(12),何爱于虞?且虞能亲 于桓、庄乎?其爱之也(13),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14)?亲以宠逼,犹 尚害之,况以国乎?”(15) 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16)。”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17)。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18)。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19)。'又曰:'民不易物,惟德馨物(20)。
'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21),将在德矣。
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 香,神其吐之乎?”(22) 弗听,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23),曰:“虞不腊矣(24)!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25) 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26)。
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注释】 (1)晋:国名,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东。
晋侯:晋献公。复假道:又借路。
僖公二年晋曾向虞 借道伐虢,今又借道,故用“复”。虞:国名,姬姓。
周文王封予古公亶父之子虞仲后代的侯 国,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虢(guó):国名,姬姓。
周文王封其弟仲于今陕西宝鸡东,号 虢,后为秦所灭。本文所说的是北虢,北虢是虢仲的别支,在今山西平陆。
虞在晋南,虢在 虞南。 (2)表:外表,这里指屏障、藩篱。
(3)启:启发,这里指启发晋的贪心。 (4)寇:凡兵作乱于内为乱,于外为寇。
翫(wán):即“玩”,这里是轻视、玩忽的意思。 (5)其:反诘语气词,难道。
(6)辅:面颊。车:牙床骨。
(7)宗:同姓,同一宗族。晋、虞、虢都是姬姓的诸侯国,都同一祖先。
(8)大(tài)伯、虞仲:周始祖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昭:古代宗庙制度,始祖的神位居中, 其下则左昭右穆。
昭位之子在穆位,穆位之子在昭位。昭穆相承,所以又说昭生穆,穆生昭。
大伯、虞仲、王季俱为大王之子,都是大王之昭。 (9)不从:指不从父命。
嗣:继承(王位)。大伯知道大王要传位给他的小弟弟王季,便和 虞仲一起出走。
宫子奇认为大伯没继承王位是不从父命的结果。 (10)虢仲、虢叔:虢的开国祖,王季的次子和三子,文王的弟弟。
王季于周为昭,昭生穆, 故虢仲、虢叔为王季之穆。 (11)卿士:执掌国政的大臣。
盟府:主持盟誓、典策的宫府。 (12)将虢是灭:将灭虢。
将,意同“要”。是,复指提前的宾语“虢”。
(13)桓庄:桓叔与庄伯,这里指桓庄之族。庄伯是桓叔之子,桓叔是献公的曾祖,庄伯是献 公的祖父。
晋献公曾尽杀桓叔、庄伯的后代。其:岂能,哪里能。
之:指虞。 (14)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庄公25年晋献公尽诛同族群公子。
以为戮:把他们当作杀 戮的对象。唯:因为。
逼(bì):通“逼”,这里有威胁的意思。 (15)亲:指献公与桓庄之族的血统关系。
宠:在尊位,指桓、庄之族的高位。况以国乎:此 句承上文,因此省略了“以国”下的“逼”字。
(16)享祀:祭祀。絜(jié):同“洁”。
据我:依从我,即保佑我。 (17)实:同“是”复指提前的宾语。
(18)。
4.高中文言百段阅读训练翻译80到100篇80. 于是项羽就想东渡乌江。
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也还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请大王急速过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船只可渡。”
项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或者即使他们不说,我项羽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吗?”接着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
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面向项羽,指项羽给王翳看,说道:“这个人就是项羽。”
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悬赏千两黄金要买我的脑袋,并封为万户侯,我就送你这点好处吧!”说完就自杀身亡了。 太史公说:我听周生说舜的眼睛可能是两个瞳人儿。
又听说项羽也是两个瞳人儿。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吗?不然他的发迹怎么那么突然啊!秦朝搞糟了它的政令,陈涉首先发难,各路豪杰蜂拥而起,你争我夺,数也数不清。
然而项羽并非有些许权柄可以凭藉,他趁秦末大乱之势兴起于民间,只三年的时间,就率领原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国诸侯灭掉了秦朝,划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项羽发出,自号为“霸王”,他的势位虽然没能保持长久,但近古以来象这样的人还不曾有过。至于项羽舍弃关中之地,思念楚国建都彭城,放逐义帝,自立为王,而又埋怨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难了。
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终于丢了国家,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而他竟然拿“上天要灭亡我,不是用兵的过错”这句话来自我解脱,难道不荒谬吗?81. 列子生活贫困,面容常有饥色。
有人对郑国的上卿子阳说起这件事:“列御寇,是一位有道的人,居住在你治理的国家却是如此贫困,你恐怕不喜欢贤达的士人吧?”子阳立即派官吏送给列子米粟。列子见到派来的官吏,再三辞谢不接受子阳的赐予。
官吏离去后,列子进到屋里,列子的妻子埋怨他并且拍着胸脯伤心地说:“我听说作为有道的人的妻子儿女,都能够享尽逸乐,可是如今我们却面有饥色。郑相子阳瞧得起先生方才会把食物赠送给先生,可是先生却拒不接受,这难道不是命里注定要忍饥挨饿吗!”列子笑着对他说:“郑相子阳并不是亲自了解了我。
他因为别人的谈论而派人赠与我米粟,等到他想加罪于我时必定仍会凭借别人的谈论,这就是我不愿接他赠与的原因。”后来,百姓果真发难而杀死了子阳。
82. 晋文公追赶一只鹿,不知鲁跑到哪儿去了,就问一位老农夫说:“我的糜鹿跑到哪里去了呢?”老农用脚指着说:“从这里跑掉了。”晋文公说:“我问你,你用脚指路,为什么呢?”老农整理衣服起来说:“我一点也没有想到国君也是这样啊。
虎豹本来在山林里居住,他厌烦闲了,去接近人,所以被人捉到了;鱼鳖在深潭里生活,它厌烦深潭就到浅水里去了,所以被捉到了;诸侯本来居住在国都,他厌烦众人到远处去,就会使国家灭亡。《诗经》说:‘鹊搭建了鸟窝,鸠却赶跑了鹊自己占据它。
’国君在外面放荡自由不会国都,别人就会统治他。”于是晋文公恐慌起来,回去遇到栾武子,栾武子说:“捕捉到野兽了么?您这么高兴?”晋文公说:“我追赶一只鹿,鹿跑掉了,我却得到了很好的话,所以很高兴。”
栾武子说:“他人在哪里呢?”晋文公说:“我没有带他一起回来。”栾武子说:“处于上位却不去体恤下面的人,这是骄横傲慢;下令缓慢而诛杀很急,这是暴虐;采纳了别人的善言却放弃了那个人,这是抢道。”
晋文公说:“很好。”又回去带上那位老农,和他一起到宫中。
83. 乙卯(二十二日),征发士兵修筑洛阳宫殿以备太宗巡幸之用,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行谏道:“还没确定巡幸洛阳的时间就预先修筑宫室,这并不是现在的急务。从前汉高祖刘邦采纳娄敬的建议,从洛阳迁都到长安,难道不是因为洛阳的地利赶不上关中地区的地势好吗?汉景帝采用晁错削藩的建议而导致七国之乱,陛下现在将突厥杂处于中原汉民中间,与突厥的亲近程度怎么抵得上七国呢?怎能不先忧虑此事,却突然兴建宫室,轻易移动皇辇御驾呢!我知道隋朝起初营造宫室,近处山上没有大的树木,均从远方运来,二千人拉一根柱子,用横木做轮子,则磨擦起火,于是铸铁做车毂,走一二里路,铁毂即破损,另差使几百人携带铁毂随时更换,每天不过走出二三十里,总计一根柱子需花费几十万的劳力,其他的花费便可想而知了。
陛下刚平定洛阳时,凡遇隋朝宫殿巨大奢侈均下令毁掉,还不到十年光景,又重新加以营造修缮,为什么以前讨厌的东西现在却要加以效仿呢?而且按照现在的财力状况,怎么能与隋代相比!陛下役使极为疲惫的百姓,承。
5.高中文言百段阅读训练的目录1.盲苦
2.贵天
3.陈述古祠钟
4.方子振学弈
5.仲尼之贤如天高
6.君子之学美其身
7.运斤成风
8.立木取信
9.苏秦引锥刺股
10.乐羊忍食子羹
11.良桐为琴
12.郢书燕说
13.物各有短长
14.五十步笑百步
15.晏子之御者
16.季文子论妾马
17.永某氏之鼠
18.季梁谏魏王
19.为人不党
20.买椟还珠
21.工人善琴
22.宋人酤酒
23. 晏子谏齐景公
24.公卢讽赵简子
25. 社鼠
26.口技
27.孟子谏邹穆公
28.季氏将伐颛臾
29.游侠朱家轶事
30.鲁人窃糟为酒
31. 敬其父而不兼其子
32.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33.园客养蚕
34.观画二则
35.士当以器识为先
36. 观其言而察其行
37.小港渡者
38.逆旅小子
39.论盛孝章书
40.跋范文正公帖
41.柳子厚墓志铭
42.山中与裴迪秀才书
43. 大言
44. 蝜蝂传
45.子鱼论战
46.刖跪直谏
47.范蠡拒不言和
48.知我者鲍子也
49.优施教骊姬
50.田赞谏荆王
51.唇寒齿亡
52.多多益善
53.试梁道士笔
54.送薛存义序
55.子馀造船
56.以人为镜
57.衣绣夜行
58.运筹帷幄
59.忍小忿而就大谋
60.察爱憎而后说
61.扬州清明
62.安阳亭三怪
63.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64.不以小恶弃人之大美
65.俭不至说
66.鹗执狐记
67.张中丞轶事
68.一食而三叹
69.晏子不受辂车乘马
70. 鲍叔进管仲于桓公
71.教战守策
72.淝水之战
73.白洋潮
74.夔一足
75.颜之推勉学
76.张释之执法
77.晏子辞齐景公赐(晏子辞千金)
78.臧文仲如齐告籴
79.梁亭夜灌瓜
80.项羽乌江自刎
81.列子辞子阳之粟
82.晋文公逐麋得善言
83.张玄素谏修洛阳宫
84.李时行嗜书不厌
85.剪发文身
86.魏征直谏
87.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88.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89.班固
90.华佗
91.蜀犬吠日
92.勾践灭吴
93.士奇泥爱
94.宁死也不“出去”
95.送吴君序
96.荷塘诗集序
97.李斯论
98.释秘演诗集序
99.张益州画像记
100.贾生过秦
6.急求:高中文言百段训练7~20段的文章主旨高 考 文 言 虚 词 例 释(20个) 而 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如: (一)表示并列关系。
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代词。
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何 1.疑问代词。 (一)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如: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二)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三)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2.副词。
(一)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quot;或"什么样"。
如: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以哉?(《曹刿论战》) 乎 1.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辞》) 2.介词。
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师说》) 此外,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疱丁解牛》) 乃 1.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quot;等。
例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乐,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2.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例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其 1.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如: 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璧"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鞭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的"。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
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
7.高中文言百段阅读训练客有好(喜爱)佛者,每与人论道理,必以其说驾之(每次和别人谈佛,都能用自己的道理压倒别人),欣欣然自以为独得也(便欣欣然地自以为对佛有了独到的见解)。郁离子谓之曰(评价说):昔者鲁人不能为酒(以前鲁国地方的人不会制酒),谓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弗得(没有得到)。有仕于中山者(有个鲁国人在中山国做官),主酒家(作客于一个酒家),取其糟归,以鲁酒渍之,谓人曰:中山之酒也。鲁人饮之,皆以为中山酒也。一日,酒家之主者来,闻有酒,索以饮之,吐而笑曰:是予之糟液儿。今子以佛夸予,可也;吾恐真佛之笑子窃其糟也。
翻译:有一个人喜欢佛道,每次和别人谈佛,都能用自己的道理压倒别人,便欣欣然地自以为对佛有了独到的见解.郁离子评价说:以前鲁国地方的人不会制酒,听人说中山过的人善于酿造千日美酒,鲁国人求酿造酒的配方,没有得到。有个鲁国人在中山国做官,作客于一个酒家,拿了他们的酒糟回去,用鲁国的酒浸泡,(得出后)对人说:这是中山国的美酒。鲁国人喝了以后,都认为是中山国的酒。一天,那个酒家的老板来,闻到有美酒的香气,要来品尝,吐出来,笑着说:这是酒糟的味道。现在你用"对佛道有真正见解"来夸耀自己,是可以的;我只是害怕真正的佛会笑话你偷了他的"酒糟"
8.急求《高中文言百段阅读训练》中第89篇《班固》一文翻译:班固,字孟坚,九岁的时候就能撰写文章、吟诵诗赋。
到他成年的时候,就已学贯古今;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的观点,没有不通晓的。他没有固定的老师,读书时也不逐字逐句的考证,只是明白大意就可以了。
性情宽容能服人,不因为自己有才能就瞧不起他人,那些儒生们就很敬佩他。 他的父亲班彪去世了,班固就回到了家乡。
之后班固认为父亲写的关于前朝的史书还没有完成,于是潜心研究,想把父亲的遗作完成。可不久有人向显宗报告,诬陷班固擅自篡改国家的史书。
于是有圣旨发到了郡里,把班固关进了京兆府的监狱中,把他家的书全部抄走。在这之前,扶风人苏朗用假话妄谈图谶之事,他因此下狱而死。
班固的弟弟班超害怕班固被郡中地方官追究拷问,不能自己为自己辩白,于是快马加鞭到了宫中上书给皇上,有幸得到了皇上的召见,班超把班固写史书的意图上奏给皇帝,郡里也把班固写的史书呈给了皇上。显宗觉得很惊讶,就把班固召到宫内的校书部做官,又升任到兰台令使的职务,和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同完成世祖本纪。
其后他升为侍郎,管理校对典籍藏书。班固又写了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的事迹,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呈给了皇上。
皇上就又让他完成他父亲所著的书。班固对他的手下人不加管教,他的手下人不遵守法度,小吏们感到很恼火。
当初,洛阳令种兢在路上行走,班固的家奴扰乱种兢的车辆马匹,小吏持椎大声向他呼喊。班固的家奴借酒醉而叫骂,种兢大怒。
只是因为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只好怀恨在心。到窦宪的宾客都遭到逮捕审问时,种兢因为旧恨而抓了班固并把他关了起来,班固于是死在了监狱之中。
他死的那年有六十一岁。皇上下诏谴责种兢,种兢处罚了主其事的小吏而唐塞过去了。
原文: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一]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
[二] [一] 九流谓道、儒、墨、名、法、阴阳、农、杂、纵横。 [二] 《谢承书》曰:“固年十三,王充见之,拊其背谓彪曰:‘此儿必记汉事。
’” 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合,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曰:[一] [一] 奏,进也。
记,书也。《前书》待诏郑朋奏记于萧望之,奏记自朋始也。
将军以周、邵之德,立乎本朝,承休明之策,建威灵之号,[一]昔在周公,今也将军,《诗》、《书》所载,未有三此者也。[二]传曰:“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
[三]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豫在视听之末,私以蝼螘,窃观国政,[四]诚美将军拥千载之任,蹑先圣之踪,[五]体弘懿之姿,据高明之执,博贯庶事,服膺《六艺》,白黑简心,求善无猒,[六]采择狂夫之言,不逆负薪之议。[七]窃见幕府新开,广延群俊,四方之士,颠倒衣裳。
[八]将军宜详唐、殷之举,察伊、皋之荐,[九]令远近无偏,幽隐必达,期于总览贤才,收集明智,为国得人,以宁本朝。则将军养志和神,优游庙堂,光名宣于当世,遗烈著于无穷。
[一] 号骠骑将军也。 [二] 唯苍与周公二人而已。
[三] 司马相如喻蜀之辞。 [四] 蝼螘谓细微也。
[五] 千载谓自周公至明帝时千余载也。先圣谓周公也。
[六] 《淮南子》曰:“圣人见是非,若白黑之别于目。”《左传》曰“求善不猒”也。
[七] 负薪,贱人也。《三略》曰“负新之诺,廊庙之言”也。
[八] 《诗》曰:“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言士争归之怱遽也。
[九] 尧举皋陶,汤举伊尹。 窃见故司空掾桓梁,宿儒盛名,冠德州里,七十从心,行不逾矩,盖清庙之光晖,当世之俊彦也。
京兆祭酒晋冯,结发修身,白首无违,好古乐道,玄默自守,古人之美行,时俗所莫及。扶风掾李育,经明行著,教授百人,客居杜陵,茅室土阶。
京兆、扶风二郡更请,徒以家贫,数辞病去。温故知新,论议通明,廉清修絜,行能纯备,虽前世名儒,国家所器,韦、平、孔、翟,无以加焉。
宜令考绩,以参万事。京兆督邮郭基,孝行著于州里,经学称于师门,政务之绩,有绝异之效。
如得及明时,秉事下僚,进有羽翮奋翔之用,退有杞梁一介之死。凉州从事王雍,躬卞严之节,文之以术艺,凉州冠盖,未有宜先雍者也。
古者周公一举则三方怨,曰“奚为而后己”。宜及府开,以慰远方。
弘农功曹史殷肃,达学洽闻,才能绝伦,诵《诗》三百,奉使专对。此六子者,皆有殊行绝才,德隆当世,如蒙征纳,以辅高明,此山梁之秋,夫子所为叹也。
昔卞和献宝,以离断趾,灵均纳忠,终于沉身,而和氏之璧,千载垂光,屈子之篇,万世归善。愿将军隆照微之明,信日昊之听,少屈威神,咨嗟下问,令尘埃之中,永无荆山、汨罗之恨。
苍纳之。 父彪卒,归乡里。
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
先是扶风人苏朗伪言图谶事,下狱死。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
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
9.求《高中文言文百段阅读训练》第34篇《观画二则》的翻译马正惠公曾经(十分)珍爱他所藏的戴嵩的《斗牛图》。在空余的一天里,他把这幅画陈列在厅前,有个缴租的老农看了暗自发笑。公心里感到疑惑,就问其中的缘故。老农回答道:“我不知道画,但认识真的牛,牛它正当斗的时候,应把尾巴夹在两腿间,即使力气很大的壮汉也不能把它拉出来。这图上画的牛都举着它们的尾巴,好象不象啊!”马正惠公听了,为这番话叹服。
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牡丹丛》,在《牡丹丛》下面画着一只猫,他不知道这幅画的好坏。丞相吴公与欧阳修是儿女亲家。一天看到这幅画以后说:“这画上画的是中午的牡丹。凭什么了解(明了)呢?那牡丹花张口开放,但颜色干燥(不鲜艳),这是中午的牡丹啊!猫的黑眼睛眯成一条线,这是中午的猫眼。(如果)有带露水的花,那么花房收缩而颜色鲜艳润泽。猫眼早晚瞳孔都很圆,随着太阳渐渐升高,瞳孔变得狭长,到中午就如一条线了。”这也是善于探求古人画画的意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