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高大百科网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更多 > 古文 >

文言文实词练习及答案

日期: 来源:高大网收集编辑:www.gdy.net.cn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文言文实词练习及答案 1.高考300个文言实词配套练习

(按音序排列)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

(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

(“锐不可当”)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24.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25.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26. 恶: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27.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m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8.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共(凡三往)29. 方:1、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30. 分:fēn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分给。

(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fèn,职分,本分。

(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31. 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32. 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33.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J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34.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35. 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36. 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37. 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38.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39. 苟: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40. 固: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5、安守,固守(君子固。

2.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及解释

考点简说】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质就是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

“常见实词”,它的范围并不很广,重点是:(1)大纲规定120个实词;(2)《语文》课本和《语文》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而又能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查到的文言实词,特别是《语文》课本课后练习题目中强调的实词。“在文中”,即指语境,这是正确理解含义的前提,从近几年的考题看,虽然有的实词是课本中尚未出现的,但都是可以通过整体语境推断来理解其含义的。

考查重点:考查的内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等,其中对一词多义、双音复词的考查是重点。 从词性上说,主要侧重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

对名词的分析,一是防止望文生义,二是注意确定所指名物的范围;对形容词的分析,主要推敲一下其与所修饰的对象或动作的联系。文言文阅读试题中,直接考查名词、形容词的意义或用法的,数量极少,倒是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考查常有出现。

“多义动词”的意义分析推断一直是常见文言实词考查的重中之重。 文言文阅读中考查常见的实词,有“显”和“隐”之分。

“显”是指那种直接在所考查的词上加点;“隐”是指在文句的翻译判别中,只要理解原句中某些实词的确定意思,就可以翻译或分辨出译句的正误。 【文言实词的主要类别和主要特点】 复习时,重点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具体内容见:(1)《语文高考导练》P119页;(2)《高考语文基础教程》P123页;(3)《名师手把手》“备考资料博览”部分。要求学生在复习课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整理。)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同形异义; 4、一词多义; 5、偏义复词; 6、词类活用。 【学法建议】 1、注重积累 A、充分重视课本,夯实基础; B、重视文言文阅读练习中的积累; C、从过去十年高考题中积累,最好独立做一遍; D、加强文言文的课文朗读,整理归纳出常考和易错的实词。

2、突出重点,明确目的 A、掌握常见实词的常见义; B、对单纯历史文化意义或作专有名来用的实词义可以忽略; C、不细究涉及较深专业知识的词义; D、实词义与活用的区别; E、注意实词“在文中(语境)的意思”。 【方法指导】 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例如:(1996年全国高考题)“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题目中给的词义是:贾祸—消除祸患。我们根据上文内容可以判定是错误的。

原文是针对郭永的抗上举动,有人劝告他不要招惹祸患。“贾”虽然由“做买卖”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它的另一义项是“招引”、“招惹”。

二、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

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再如:“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原列传》)。“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

“疾痛惨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 三、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例如:(2000年全国高考题)“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

“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四、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题目所给的义项是:拔—被攻取。

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齐人追亡逐北”,题目所给的义项是:北—指败逃者。

依据《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亡”当“逃亡的人”、“北”当“败逃的人”讲,可以推。

3.关于实词和虚词的解答题,各10题

实词10题: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 ) (1)就此事件,我新华社__发表声明。

(2)她就是这部小说中女主人公的__。 (3)他们两位素未谋面,还要请你__一下。

A. 受权 原型 引见 B. 授权 原形 引荐 C.授权 原型 引见 D.受权 原形 引荐 (“受权”和“授权”的不同在于:前者是接受,后者是授给(别人)。原型:原来的类型或模型 原形:原来的形状。)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D) (1)在激烈的决赛中,我乒乓健儿经过艰苦拼搏,终于__了对方的攻势,获得了冠军。 (2)不法商人以次充好,用假货来__利益,这是法律所不允许的。

(3)社会治安的问题引起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__,他们将会在“两会”上提出提案,以便更好地解决。 A遏止 谋取 关注 B遏制 谋取 关心 C遏止 牟取 关心 D遏制 牟取 关注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A) 有些书可供一__,有些书可以吞下,而有不多的几部书是应当__消化的。

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一读它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多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去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__地读。 A尝 咀嚼 用心 B尝 品味 悉心 C读 咀嚼 用心 D读 品味 悉心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C ) (1)由于教师与家长缺乏有效的__,两者关系紧张是当前的普遍现象。

(2)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__特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培养更多更好的特区建设者。 (3)买彩票当然是希望有机会中大奖,但彩民不要__地去追求这种机会。

(4)德国一项调查结果__,如今德国儿童的上网比例已高达37%。 A沟通 修建 锐意 显示 B勾通 修建 锐意 体现 C沟通 构建 刻意 显示 D勾通 构建 刻意 体现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A ) (1)水乡小镇,一条百来步的小街,九曲连环,倒有十来座__的小桥相衔。

(2)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__安排。 (3)把朋友送上火车,直到火车开动了,他才__地转身离去。

A精巧 适当 若有所失 B奇巧 适当 若有所思 C奇巧 适度 若有所失 D精巧 适度 若有所思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B) (1)近几年来,他们__了不少资料,向美国读者介绍中华移民遭受歧视和虐待的详情。 (2)这类事件,十年前__有它,现在可没听说过。

(3)一本只有几十页的小书,居然附有两页纸的__表,这实在让人深思。 A收集 允许 勘误 B搜集 容许 勘误 C收集 容许 刊误 D搜集 允许 刊误 (允许:同意,答应 容许:使有可能) 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D ) (1)徐悲鸿将中西美学精华__为一炉。

(2)王老七十五,张老七十一,张老比王老__。 (3)现在正处在新老交替的转型期,是个很有意思的时代,__不安的时代。

A融 年轻 燥动 B熔 年轻 躁动 C熔 年青 燥动 D融 年青 躁动 (年轻:年纪不大的,相貌不老的 年青:年纪幼小 融:侧重于“融会贯通”。熔:熔化) 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A ) (1)这些药品质量低劣,__群众,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2)不管__还是重建,对废墟来说,要义在于保存。 (3)中国人“有容乃大”,曾__地“吸纳百川”拿来了很多外国文化融进了民族文化之中。

A坑害 修缮 真诚 B损害 修缮 忠诚 C损害 修理 忠诚 D坑害 修理 真诚 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B ) (1)退居二线,摆脱了繁忙的事务,可没过几天__日子,他又闲不住了。 (2)在充分利用原有水利设施的同时,还自力更生__新水源,采取人力、畜力换班,机器不停的办法,昼夜抗旱灌水。

(3)__发展得这样快,我们只有努力学习,加倍工作,才不至于落后啊! A清静 开拓 时势 B清净 开辟 时势 C清净 开辟 时事 D清静 开拓 时事 (清静:多指环境安静,不嘈杂 清净:没有事物打扰,如“耳根清净” 开拓:除了“开辟”义,还有“采掘前修建巷道等工序的总称”的意思 开辟:打通,开拓。但多和表抽象义的词语搭配,如开辟“航线、未来”等。)

10、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A ) (1)父亲多才多艺,在研究外国文学和影视文学方面的造诣,足以使专业人士__相看。 (2)如果阅读古典作品,因受感动而去摹仿书中人物的行为,这就证明读者没有__能力,糊糊涂涂做了古代作品的俘虏。

(3)关于在市区修建大型运动场和游泳馆的议案,市府还要__。 A刮目 鉴别 复议 B侧目 鉴赏 复议 C侧目 鉴别 附议 D刮目 鉴赏 附议 现代汉语虚词练习 1、下列句子中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人的天性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于他的家庭出身、生活环境和经历决定的。

B天亮后,雨不但没有停,而且越下越大了。 C乡党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从而推动了生产的迅速发展。

D挖这样的井,占地多,不合算,而且井的四周都是沙土,很容易塌陷。 2、下列句子中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教育部“减负”的通知下达以后,各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组织中小学生认真学习而且贯彻执行。

B对于劳动竞赛中优胜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以他们适当的奖励。 C课题组成员认为,李。

4.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总结,整理

1.居 ①停留 ②在某种地位 ③居住 ④坐2.亡 ①失去 ②通 无 ③死亡 ④逃3.绝 ①极点 ②停止 ③非常 ④隔绝4.故 ①特地 ②久 ③所以 ④原因5.诚 ①诚心 ②果真 ③确实6.易 ①容易 ②交换 ③改变7.顾 ①看 ②拜访 ③反而8.举 ①举起 ②发动 ③全 ④提出 ⑤推荐9.去 ①离开 ②距离10.当 ①抵挡 ②距离11.益 ①增加 ②更加 ③渐渐 ④好处12.会 ①会合 ②时机 ③恰好13.兵 ①兵器 ②军队 ③战争14.度 ①揣度 ②越过15.方 ①方圆 ②刚16.极 ①极点 ②尽17.达 ①到 ②得志18.业 ①事业 ②职业 ③学业19.意 ①心意 ②神情20.道 ①道义 ②说 ③道路 ④方法 具体例句:(只想到这么多)2.亡 ①失去---大道以多岐亡羊(中山狼传) ②通 无---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丷丷) ③死亡---馁不得食,亦终必亡而已(丷丷) ④逃---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3.绝 ①极点---以为妙绝(口技) ②停止---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 ③非常---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④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4.故 ①特地--公子往,请数之,朱亥故不复谢(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久 ③所以---故木受绳则直 ④原因---既克,公文其故(曹刿论战)5.诚 ①诚心---帝感其诚,命夸娥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②果真---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 ③确实---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6.易 ①容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滕王阁记) ②交换---使人遣赵王书,愿以十五城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改变--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察今)7.顾 ①看---君臣相顾,泣下沾襟 ②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③反而---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8.举 ①举起---肩举驴上,引避道左(中山狼传) ②发动---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③全 ④提出---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⑤推荐---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先写到这里,555.。

翻书翻死了呢 这样回答是对的吧,不然,我白翻书了!!! 9.去 ①离开---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 ②距离---去村四里有森林(冯婉贞)10.当 ①抵挡---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 ②距离13.兵 ①兵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伦) ②军队---可汗大点兵(木兰诗) ③战争---兵旱相乘(乘:交加),天下大屈(论积贮疏)14.度 ①揣度---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②越过---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20.道 ①道义---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②说---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③道路---会天下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④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有些真的找不到,帮不上了 哈哈,这两天被我翻出来了!!!1.居 ①停留---不可久居(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②在某种地位---佛印居右(核舟记) ③居住---自吾氏三世居是乡(捕蛇者说) ④坐---令女居其上(西门豹治邺)10.当 ①抵挡---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②距离11.益 ①增加---有所广益《出师表》②更加---君之疾在肌肤,不治将益深||香远益清《爱莲说》③渐渐---益习其怕,又近出前后(习:熟悉,习惯) ④好处---满招损,谦得益15.方 ①方圆---今齐地方千里,有二十城(地方:古今异意) ②刚---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16.极 ①极点---屋极有窗以达气 ②尽---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孟子·梁惠王上)17.达 ①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列子·汤问) ②得志18.业 ①事业---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②职业---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以是为业(卖柑者言) ③学业---术业有专攻(师说)19.意 ①心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②神情---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聊斋志异·狼三则)。

5.高考120个文言实词文言实词

1-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6古之遗爱也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

2-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7衣食所安 8既来之,则安之 3-被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3将军身被坚执锐 4被发行吟泽畔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4-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3焉用亡邻以倍郑 4每逢佳节倍思亲 5-本 2盖亦反其本矣 3本在冀州之南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 6若止印三二本 7此之谓失其本心 8本未倒置 9抑本其成败之迹 6-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3鄙人不知忌讳。 4孔子鄙其小器 7-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4左右欲兵之 8-病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9-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3虽不能察 ,必以情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6人至察则无友 10朝 1朝服衣冠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4于是入朝见威王 5两朝开济老臣心 6期年不听朝 7坐南朝北 11-曾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4是高、曾时为一户 5曾益其所不能 12-乘 1乘犊车,从吏卒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3自京师乘风雪 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5乘鄂渚而反顾兮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 13-诚 1帝感其诚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 14-除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15-辞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3动以朝廷为辞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7大礼不辞小让 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16-从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5从此道至吾军 6弟走从军阿姨死 7其从如云 9?N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12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 1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17-殆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4思而不学则殆 18-当 1木兰当户织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3有大石当中流 4北邀当国者相见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8犯法当死 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10一夫当关,万人莫开 1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1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19-道 1怀其璧,从径道亡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于是废先王之道 5伐无道,诛暴秦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8道不同,不相为谋 9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 20-得 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3未得与项羽相见 4吾得兄事之 6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0此言得之 21-度 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4乃曰"吾忘持度" 5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6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7一夜飞度镜湖月 10崔九堂前几度闻 11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12春风不度玉门关 22-非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2而墨子非之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4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6觉今是而昨非 23-复 1昭王南征而不复 2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3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4山重水复疑无路 5王辞而不复 6有北面复匈奴之志。

8复之以掌,虚若无物。 9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4-负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秦贪,负其强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 6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5-盖 1日初出大如车盖 3覆盖周密无际 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8盖亦反其本矣 26-故 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3暮去朝来颜色故 5君安与项伯有故 6既克,公问其故 7故遣将守关者 8此物故非西产 9故臣复取璧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病故,物故 27-固 1江山险固,沃野万里 2固请,召有司案图 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7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28-顾 1赢得仓皇北顾 2顾野有麦场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5大行不顾细谨 6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7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29-国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30-过 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3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6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7今公子故过之 8一日,大母过余曰 31-何 1却看妻子愁何在 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今。

6.高中常见的文言文实词有哪些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 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散开)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 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3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3鄙人?自称的谦词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 5兵符:古代?兵用的凭证 病 1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 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虑) 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朝chao 1朝服衣冠(zhao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庭)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向北(对、向) 曾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 4是高、曾时为一倍(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乘cheng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3自京师乘风雪(趁,冒着) 4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四) 5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e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6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诚 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 除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6不徐不疾(迟缓) 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慢慢地,缓缓地) 辞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 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6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教) 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10近者奉辞伐罪企(命令) 从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 4樊哙从良坐(依傍) 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 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 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 8欲不可从(放纵) 6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ong次于最亲的亲属) 7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

东西为横,南北为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的策略) 8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从事,官名) 9可以便宜从事,向必禀我(办事) 10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舒缓,不急迫) 殆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 当 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 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 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 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 8。

7.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练习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专练 要求:仔细了解各虚词的基本用法,然后做题巩固. 第一课时而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⑵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⑹通“如”,好像,如同.⑺通“尔”,你,你的.(8)[而已]罢了.(9)「而后」才,方才.(10)「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乃⑴于是,就.⑵才,这才.⑶却.⑷是,就是,原来是.⑸竟然.⑹他的.⑺乃至,甚至.⑻可是.⑼而,又.⑽这样.[11]你,你的. [巩固练习] 良乃入,具告沛公.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今君乃亡赵走燕. 诸葛亮真乃神人.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作计乃尔立. 何⑴什么.⑵怎么样.⑶哪里.⑷多么.⑸为什么.⑹怎么.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注意一些复合词. 与 ⑴解释为:和、跟、同.⑵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⑶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 “结交、交好”. 其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⑵其中,其中的.⑶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⑷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⑺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⑻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⑽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且⑴暂且,姑且.⑵将,将要.⑶而且,并且.⑷况且,再说.⑸尚且,还.⑹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⑺同“夫”,句首助词.⑻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⑼如果. 若⑴如果,假如.⑵像,好像.⑶你(的),你们(的).⑷此,如此,这样.⑸至于.「若此」如此,这样.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所⑴处所,地方.⑵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的地方”、“.的人”等.「所以」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⑵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所谓」所说的.「所在」⑴到处.⑵所在之处,处所. 则⑴却,可是.⑵那么,就.⑶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⑷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⑸就是.⑹原来是.⑺只.⑻同“辄”,总是,常常.⑼原来已经.(则是)只当是.(则则)赞叹的声音. 为⑴成为,变成.⑵做.⑶作为,当作.⑷是.⑸以为,认为.⑹被.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⑻指心理活动.⑼有.(11)治理.(12)装作.(13)为了.(14)给,替.(15)对,向.(16)因为.(17)则“于”,在,当以1、为,由于.2、而.3、把,拿,用.4、以为,认为.5、凭,靠.6、按照,依照.7、根据.8、通“已”,已经.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10、在.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12、任用.「以为」1、把.当作或作为.2、认为.3、把.制成. 也⑴同现代汉语“也”.⑵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⑶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⑷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⑸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⑹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⑺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⑻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也者)⑴语气助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⑵用在句末,表示反问.(也与)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也么哥)句尾助词连用,无实义 (也已矣)罢了.于⑴对。

8.文言文实词

〈动〉

(1) (形声。从辵( chuò),禺( yù )声。本义:相逢,不期而会)

(2) 同本义 [meet;encounter]

遇,逢也。——《说文》

遇主于巷。——《易·暌》。崔注:“遇者,不期而会。”

乃遇汝鸠汝方。——《书·序》

诸侯未及期相见曰遇。——《礼记·曲礼》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

夏,公及宋公遇于 清;遇者何?不期也。——《公羊传》

(3) 又如:遇庭(和父母相见);遇人不淑(指女子嫁了不好的丈夫);遇缺补正(指遇到员额出缺时,得补任为官)

(4) 遭受 [suffer;sustain]

遇人之艰难矣。——《诗·卫风·中谷有蓷》

(5) 又

遇人之不淑矣。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6) 又如:遇厄(遭逢灾难);遇疾(生病);遇谗(遭受谗言的陷害);遇谴(遭到谴责);遇难(遭到灾难);遇谤(遭到毁谤);遇乱(遭遇战乱)

(7) 对待、相待 [treat;entertain]

衔恩遇。——《广绝交论》

公子遇臣厚。——《史记·魏公子列传》

(8) 又如:冷遇(冷淡的待遇);礼遇(尊敬有礼的待遇);优遇(优待)

(9) 抵挡;对付 [face]

无用吾之所短,遇人之所长。——《荀子·大略》

(10) 又如:遇敌(抵挡敌军;对付敌方)

(11) 遇合;投合 [meet and get along well]

王何不与寡人遇。——《战国策·秦策》。注:“合也。”

善仕不如遇合。——《史记·佞幸列传序》

(12) 接触 [contact;touch]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不以目视。——《庄子·养生主》

木遇之而叶脱。——欧阳修《秋声赋》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二(PC)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二(手机)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广告位三(PC)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广告位三(手机)

相关阅读

  • 会计分录题300道带答案 银行销户时会计分录怎样做?

  • 银行销户时会计分录怎样做?银行销户是指客户主动或银行强制结束银行账户的操作。在销户时,需要进行会计分录,下面将介绍具体操作。1.客户主动销户的会计分录当客户主动要求销户时,需要对账户余额进行处理。假设客户账户余额为1000元,银行收取账户管理费20元,销户费10元,则会计分录如下:借:应收账款1000元贷:银行存款970元贷:销户费用10元贷:账户管理费用20元应收账款为借方,表示银行还有一笔钱要收回;银行存款为贷方,表示银行需要将客户账户余额退回;销户费用和账户管理费用为贷方,表示银行收取了这两项费用。
  • 文言文的解释,文言文在线查询,文言文是什么意思,文言文现代汉语词典

  • 导读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的写作形式之一。它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历史、哲学、科学等领域。文言文因其独特的韵律和美感,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本篇文章将通过解释、查询和现代汉语词典,深入探究文言文的意义和应用。一、文言文的定义与起源文言文,又称古文、正文、典文等,指汉语的古代书面语言,其产生时间可以追溯至商朝晚期(公元12世纪左右)。文言文拥有复杂的语法结构和特有的词汇,其起源可以追溯至先秦时代的经典文献,如《周易》、《尚书》等。文言文的流行可以追溯至汉朝时期,当时的文人士大夫都掌握着文
  • 答案:古代为什么要派质子,关于古代质子的意思?

  • 本文目录古代为什么会交换质子?关于古代质子的意思?质子在古代里是什么意思?古代的质子是什么意思?古代为什么会交换质子?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之间经常互相“质子”,即把儿子质押给盟国,作为一种守约的保证,这种取信的方式。在平等的条件下,质子是相互的,更多的时候则是因为有求于人,质子便成了单方面的行为,所谓“国强欲待弱之来相事,故遗子及贵臣为质”。质子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最常见的一种外交方式,由于春秋战国时候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分裂割据,战乱频发。后来一些强大的国家为了互相牵制,就会把本国国君的儿子,或者是其
  • 生了不管不如不生文言文 做好自己的事情别管闲事文言文?

  • 本文目录胸有成竹文言文详解?古文:只要做好事,不管动机是怎么样,都是好的?不要勉强别人的文言文?什么时候努力都不迟文言文?做好自己的事情别管闲事文言文?胸有成竹文言文详解?北宋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名叫文同,他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文同为了画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风下雨,或是天晴天阴,他都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头钻来钻去.三伏天气,日头像一团火,烤得地面发烫.可是文同照样跑到竹林子对着太阳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阳光底下,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他一会儿用手指头量一量竹子的节把有多长,一会儿又记一
  • 文言文中评价人低调的句子(嗟的古音是什么?)

  • 本文目录做官的四个层次文言文?古诗诵读自我评定怎么写?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文言文版?凡事点到为止的古文?嗟的古音是什么?做官的四个层次文言文?老子把官的境界分为四个层次,其中最成功的是“不知有之”。民众不知有其存在的原因,难道是这样的领导者游手好闲,尸位素餐,什么问题也不为民众解决,形同虚设,有等于无吗?当然不是。按照老子“道法自然”的理论,对统治者的要求是“无为而治”。“无为”绝不是什么事也不做,而是“因物之性,顺物之情,顺势而动”,即依照事物的发展规律,依顺人的本性真情去办事。他的另一句治国名言“治大国若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广告位四(PC)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广告位四(手机)

热门文章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侧边广告位一(PC)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侧边广告位一(手机)
  • 含过的文言文(过在古文中的意思及例句,限制在初中和高一高二)

  • 1.过 在古文中的意思及例句,限制在初中和高一高二额。。。我也不太清楚高二是什么水平。。。你看看行不行1、同本义过,度也。——《说文》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2、超出,胜过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
  • 文言文鸿门宴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小题1:D小题2:B小题3:A小题4:(1)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2)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小题1:试题分析:道:名...
  • 示爱文言文女对男(女对男表达爱意的古诗文有哪些)

  • 1.女对男表达爱意的古诗文有哪些1.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元好问《摸鱼儿》2.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 孙吴四英将文言文答案(孙吴四英将文言文阅读答案)

  • 1.孙吴四英将文言文阅读答案译文 孙策、孙权建立的吴国之所以占有江东地区,跟中原地区的曹操对抗,根本是因为孙策、孙权的雄才大略.当时东吴的英杰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个人,是当时的(东吴)的所谓国家的心腹与梁柱,都是能与国家共存亡的大臣....
  • 七级上语文文言文练习(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二十五篇)

  • 1.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二十五篇一、寓、矛盾、誉、吾、履、遂二、1.卖;夸耀 2.不;回答 3.这里当“购买”讲;鞋. 4.尺码;相信三、1.我的矛非常锐利,什么东西都能被它穿透. 2.用你的矛穿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3.等到了集市上却忘...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侧边广告位二(PC)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侧边广告位二(手机)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侧边广告位三(PC)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侧边广告位三(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