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宋代文学。
宋史
原文:
李若拙,字藏用,京兆万年人。父光赞,贝、冀观察判官。若拙初以荫补太庙斋郎,复举拔萃,授大名府户曹参军。时符彦卿在镇,光赞居幕下,若拙得以就养。俄又举进士,王祐典贡举,擢上第,授密州防御推官。登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太祖嘉其敏赡,改著作佐郎。故事,制策中选者除拾遗、补阙。若拙以恩例不及,上书自陈,执政恶之,出监商州坑冶。迁太子左赞善大夫,以官称与父名同,辞,不许。太平兴国二年,知乾州,会李飞雄诈乘驿称诏使,事败伏法。太宗以若拙与飞雄父若愚连名,疑其昆弟,命殿直卢令珣即捕系州狱,乃与若愚同宗,通家非亲,不知其谋,犹坐削籍流海岛。岁余,起授卫尉寺丞、知陇州。四年,复旧官。以政闻超授监察御史、通判泰州同帅宋偓年老政弛又徙若拙通判焉未几御史中丞滕中正荐之召归台顷之改右补阙。时诸王出阁,若拙献颂称旨,召见,赐绯鱼,同勾当河东转运兼云、应等八州事。尝诣阙言边事,太宗嘉之。又同掌水陆发运司。雍熙三年,假秘书监使交州。先是,黎桓制度逾僭。若拙既入境,即遣左右戒以臣礼,繇【注】是桓听命,拜诏尽恭。燕飨日,以奇货异物列于前,若拙一不留眄。取先陷蛮使邓君辩以归,礼币外,不受其私觌。使还,上谓其不辱命。迁起居舍人,充盐铁判官。淳化二年,出为两浙转运使。契丹寇边,改职方员外郎,徙河北路,赐金紫。五年,直昭文馆,迁主客郎中、江南转运使。若拙质状魁伟,尚气有干才,然临事太缓。宰相以为言,罢使知泾州。至道二年,黎桓复侵南鄙,又诏若拙充使,至,则桓复禀命。使还,真宗嗣位,召见慰问,进秩金部郎中。咸平初,同知贡举,被疾,改右谏议大夫。车驾北巡,判留司御史台。明年,使河朔按边事,知升、贝二州。四年,卒,年五十八。
(节选自《宋史·李若拙传》)
【注】繇:读yóu,古同“由”,从,自。
2.《董祀妻传》翻译陈留郡董祀的妻子,是同郡人蔡邕的女儿,名叫琰,字文姬。她学识广博,才华出众,善于论辩而又精通音律。嫁给了河东的卫仲道。后来丈夫死了,又没有儿子,便回到了娘家。汉献帝兴平年间,天下发生大的变乱,蔡文姬被胡人的骑兵掳掠,被强迫嫁给了南匈奴的左贤王,在胡地生活了十二年,生了两个孩子。曹操素来与蔡邕交好,为他没有留下子嗣而伤心,便派遣使者用金璧把文姬赎了回来,重新改嫁给了董祀。
董祀做屯田都尉,触犯法律将判死罪。蔡文姬为这件事面见曹操请求赦免。这时朝堂上
坐满高官、名士和远方来的使者、宾客,曹操对众人说:“蔡伯喈的女儿就在外面,今天让她来拜见诸君。”等到文姬进了朝堂,只见她蓬头散发,赤足而行(一说“步行”,见《辞海》)。又俯身叩头请罪,说话时口才出众而充满悲伤之意,众人都因此而动容。曹操说:“我确实很同情你和董祀。但判决的文卷已经送出去了,又怎么办呢?”文姬说:“您的马厩里有成千上万匹好马,手下有数不清的勇士,为什么要吝惜派出一匹快马,而不去救助一个将死的人呢?”曹操被她的话所感动,就追回成命,宽宥赦免了董祀的罪。当时天还很冷,又赐给她头巾鞋袜。曹操于是询问说:“听说夫人家中原来有许多古书典籍,还能不能把它们回忆记诵出来呢?”文姬说:“早先亡父留给我的书有四千来卷,在颠沛流离、极度困苦中,都无法保存下来了,现在我能忆诵的,才不过四百余篇罢了。”曹操说:“现在就派十名书吏给您,让他们帮助您把这些书抄写出来。”文姬说:“我听说男女有别,按礼节不宜亲口传授。只请求您给我纸笔,让我自己把它写下来,用楷书还是用草书,只听您的吩咐。”于是就把所记诵的典籍抄写好给曹操,文字上都没有遗漏和错误。后来感伤于自己在乱世的坎坷遭遇,追忆抒写自己的悲愤心情。又写了《悲愤诗》二首。
3.薛濬传文言文翻译全文薛濬,字道赜,是刑部尚书、内阳公薛胄同一祖父的堂弟。父亲薛琰,是北周的渭南太守。薛濬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成了孤儿,因为奉养母亲非常孝敬而闻名。幼年好学,有志气和操行,到长安求师。当时刚刚平定江陵,何妥回到国中,见到薛濬认为他很出色,就把经书和学问传授给他。北周天和年间,继承了虞城侯的爵位,做过纳言上士、新丰令。
隋文帝初年,提拔为尚书虞部侍郎,不久转为考功侍郎。皇帝听说薛濬侍奉母亲至纯至孝,因为他的母亲年龄大了,就赐给车舆冠服与各种仪仗和几案拐杖,四季珍奇贵重的食物。当时的人以之为荣。后来他的母亲生病,薛濬非常忧伤容貌憔悴,亲朋好友都认不出他来了。等到为母亲守丧,皇帝诏令鸿胪寺帮助处理丧事,把薛濬的母亲送回到夏阳埋葬。当时是隆冬极寒的天气,薛濬披麻戴孝赤足步行,顶霜冒雪,从京都到家乡,走了五百多里路,脚被冻得脚指头脱落,冻疮破了鲜血淋漓,朝廷和民间都为他感到伤痛。州县里赠给他办理丧事的财物,没有接受一份。不久朝廷就起用他令他返职处理政事,薛濬多次陈述诚心,请求完成守孝丧制,皇帝下诏不准许。等他到了京城,皇帝见他因居丧过哀而极度瘦弱,为此容貌都变了,环顾群臣说:“我见到薛濬因为居亲丧悲伤异常而毁损身体,不由心中也感觉到悲伤。”赞叹称异了很长时间。薛濬到底经不住丧母的悲伤,病重将要离开人世。他的弟弟薛谟当时做晋王府的兵曹参军事,在扬州,薛濬给薛谟留下书信说:
“只是想到你一个人孤身做官,远在边地,顾念到这样的遗憾,怎么能够说得出来呢。刚才已经写下书信,希望能够与你当面永诀,忍着不死等待你回来,已经过了十天了。你仍然还没有来,就成了过往。思念切切,成为永别,这遗憾没法言说啊!保重吧,保重吧!”
信写完后薛濬就死去了,时年四十二岁。有司把这件事情通报,高祖为薛濬痛哭流涕,派遣使者送去册书吊祭。
薛濬性格清廉节俭,死的时候家里没有遗产。薛濬还是小孩时,和同宗族中的小孩子在小溪边玩耍,见到一条有角和脚的黄蛇,召集小孩子们一起看,却没有能够看到的。薛濬认为这是不祥的,回家以后非常忧愁憔悴。母亲逼问他,薛濬实话实说。当时有西域来的僧人到薛濬家求食,薛濬的母亲非常害怕地把这件事情告诉他,胡僧说:“这是你儿子吉祥的应验。而且这个小孩很早就有名声和地位,然而寿命不过是六七四十二岁罢了。”说完就走了,一下子就不见了人影,当时人们都很惊异。后来薛濬死在四十二岁,六七这样的预言,于是应验了。
4.《谢枋得传》 文言文谢枋得,字君直,信州弋阳人也。
至元二十三年,集贤学士程文海荐宋臣二十二人,以枋得为首,辞不起。又明年,行省
丞相忙兀台将旨诏之。枋得曰:
"
上有尧、舜,下有巢、由,枋得名姓不祥,不敢赴诏。
"
丞相义之,不强也。二十五年,尚书留梦炎以枋得荐。枋得遗书梦炎,终不行。
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见时方以求材为急,欲荐枋得为功。枋得骂曰:
"
天佑仕闽,
无毫发推广德意,反起银冶病民,顾以我辈饰好邪?
"
及见天佑,又傲岸不为礼。天佑怒,
强之而北。
二十六年四月,至京师。已而病,迁悯忠寺,见壁间《曹娥碑》
泣曰:
"
小女子犹尔,吾岂
不汝若哉!
"
留梦炎使医持药杂米饮进之,枋得怒曰:
"
吾欲死,汝乃欲生我邪?
"
弃之于地,
终不食而死。
译文
谢枋得字君直,是信州弋阳人。
至元二十三年,集贤学士程文海向元朝推荐南宋旧臣二十二人,把谢枋得排在第一位,
他推辞不赴任。第二年,行省丞相忙兀台带着圣旨征召他。谢枋得说:
“上有唐尧、虞舜,
下有巢父、许由,我谢枋得的姓名不吉祥,所以不敢奉诏前往。”
丞相认为他很仁义,就没
有强求他。至元二十五年,尚书留梦炎推荐谢枋得,谢枋得写信给留梦炎拒绝此事,最终
还是没有出发就任。
福建行省参政魏天祐见当时朝廷正把寻求人才作为当务之急,就想把推荐谢枋得作为功劳。
谢枋得大骂他说:
“魏天祐在福建做官,丝毫没有推广仁义道德的意思,相反,还大兴炼银
来残害百姓,难道想要我辈来为他做好看的装饰吗?”等见到魏天祐,又傲慢而不行礼。
魏天祐大怒,强迫他到北方去。
至元二十六年四月,谢枋得到了京师。不久就病了,迁居到悯忠寺,他看见墙上的《曹娥
碑》文,大哭道:
“小女子尚且那样(讲孝义)
我难道不如她吗?”留梦炎派医生拿来药
物拌进米粥让他进食,谢枋得大怒说:
“我想死,你却要让我活吗?”他把药饭扔在地上,
最终绝食而死。
5.《宋史·李若拙传原文翻译及习题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作者: 【原文】 李若拙,字藏用,京兆万年人。
父光赞,贝、冀观察判官。若拙初以荫补太庙斋郎,复举拔萃,授大名府户曹参军。
时符彦卿在镇,光赞居幕下,若拙得以就养。俄又举进士,王祐典贡举,擢上第,授密州防御推官。
登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太祖嘉其敏赡,改著作佐郎。故事,制策中选者除拾遗、补阙。
若拙以恩例不及,上书自陈,执政恶之,出监商州坑冶。迁太子左赞善大夫,以官称与父名同,辞,不许。
太平兴国二年,知乾州,会李飞雄诈乘驿称诏使,事败伏法。太宗以若拙与飞雄父若愚连名,疑其昆弟,命殿直卢令珣即捕系州狱,乃与若愚同宗,通家非亲,不知其谋,犹坐削籍流海岛。
岁余,起授卫尉寺丞、知陇州。四年,复旧官。
以政闻超授监察御史、通判泰州同帅宋偓年老政弛又徙若拙通判焉未几御史中丞滕中正荐之召归台顷之改右补阙。时诸王出阁,若拙献颂称旨,召见,赐绯鱼,同勾当河东转运兼云、应等八州事。
尝诣阙言边事,太宗嘉之。又同掌水陆发运司。
雍熙三年,假秘书监使交州。先是,黎桓制度逾僭。
若拙既入境,即遣左右戒以臣礼,繇【注】是桓听命,拜诏尽恭。燕飨日,以奇货异物列于前,若拙一不留眄。
取先陷蛮使邓君辩以归,礼币外,不受其私觌。使还,上谓其不辱命。
迁起居舍人,充盐铁判官。淳化二年,出为两浙转运使。
契丹寇边,改职方员外郎,徙河北路,赐金紫。五年,直昭文馆,迁主客郎中、江南转运使。
若拙质状魁伟,尚气有干才,然临事太缓。宰相以为言,罢使知泾州。
至道二年,黎桓复侵南鄙,又诏若拙充使,至,则桓复禀命。使还,真宗嗣位,召见慰问,进秩金部郎中。
咸平初,同知贡举,被疾,改右谏议大夫。 车驾北巡,判留司御史台。
明年,使河朔按边事,知升、贝二州。四年,卒,年五十八。
(节选自《宋史·李若拙传》) 【注】繇:读yóu,古同“由”,从,自。 【译文】 李若拙字藏用,京兆万年人。
父亲李光赞,曾任贝、冀观察判官。李若拙起初靠父荫补任太庙斋郎,又考取拔萃科,被任命为大名府户曹参军。
当时符彦卿在军镇,李光赞在其幕府,李若拙得以侍养父亲。很快他又考中进士,王祐当时主持科举,他将李若拙列在上等,李若拙被任命为密州防御推官。
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太祖赞赏他的机敏渊博,改任他为著作佐郎。 按惯例,考中制策者要被委任为拾遗、补阙。
李若拙因为没有享受到这个待遇,上书为自己陈述,宰相厌恶他,让他出任监商州坑冶。后来升为太子左赞善大夫,因官名与父名相同,推辞,没有得到允许。
太平兴国二年,任乾州知州,适逢李飞雄诈乘官府驿站车马,称自己是送诏的使臣,事情败露被依法惩处。 太宗因李若拙与李飞雄父亲李若愚名字相连,怀疑他们是兄弟,就命殿直卢令珣将他抓捕关进州狱,后来知道他与李若愚同宗,但已非亲族,不知其谋,但仍被革去官职流放海岛。
过了一年多,才起用他为卫尉寺丞、陇州知州。太平兴国四年,恢复原有职务。
以政绩突出闻名,越级委任为监察御史、通判泰州。 同帅宋偓年老疏于政务,又调李老拙前往担任通判。
不久,御史中丞滕中正举荐他,召他回御史台。很快,他被改任为右补阙。
当时诸皇子出就封国,李若拙献颂,皇帝很满意,接见了他,赏赐给绯鱼,任命他为同勾当河东转运兼云、应等八州事。曾前往京城奏报边境情况,太宗表扬了他。
又任命为同掌水陆发运司。雍熙三年,以秘书监名义出使交州。
此前,黎桓的规格超过了应有的标准。李若拙入境后,就派身边人以臣子应有的礼仪劝告,于是黎桓听从,接受诏书的态度极其恭顺。
宴会那天,黎桓将奇货异物陈列于前,李若拙一眼都不看,只取了以前被扣押的使臣邓君办回朝,礼币之外,没有接受私自赠品。 出使回来,皇上认为他不辱使命。
升任起居舍人,充任监铁判官。淳化二年,出朝任两浙转运使。
契丹侵入边境,改任职方员外郎,调任河北路,赏赐金紫。淳北五年,在昭文馆任职,升职为主客郎中、江南转运使。
李若拙身材魁伟,崇尚气节,有才干,但处理事务太慢。宰相因此替他说明,免去转运使,任泾州知州。
至道二年, 黎桓又入侵南部边境,朝廷又下诏令李若拙出使,到后,黎桓又服从朝廷。出使回来,真宗即位,召见慰问,进级为金部郎中。
咸平初年, 任同知贡举,患病,改任右谏议大夫。皇帝北征,任判留司御史台。
第二年,出使到河朔巡视边境事务,又任升、贝二州知州。 咸平四年去世,享年五十八岁。
【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若拙,字藏用,京兆万年人。
父光赞,贝、冀观察判官。 若拙初以荫补太庙斋郎,复举拔萃,授大名府户曹参军。
时符彦卿在镇,光赞居幕下,若拙得以就养。俄又举进士,王祐典贡举,擢上第,授密州防御推官。
登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太祖嘉其敏赡,改著作佐郎。故事,制策中选者除拾遗、补阙。
若拙以恩例不及,上书自陈,执政恶之,出监商州坑冶。 迁太子左赞善大夫,以官称与父名同,辞,不许。
太平兴国二年,知乾州,会李飞雄诈乘驿称诏使,事败伏法。太宗以若拙与飞雄父若愚连名,疑其昆弟,命殿直卢令珣即捕系州狱,乃与若。
6.宋史•王祐传翻译 谢谢王佑,字景叔,大名莘人。祖父说,在唐黎阳令。父亲彻,后来唐朝进士举,到左拾遗。
蔡佑年轻时立志词学,性格豪爽有俊气。晋天福中,以书见桑维翰,称他的华丽辞藻,因此闻名京城。邺城率领杜重威征召他任观察支使。汉初,杜重威移军镇守睢阳,辗转不安,佑曾劝他,如果没有反汉,不允许。佑因此贬沁州司户参军,于是写信给老友来见志,语气优异,很多人说的。在北周做官,经过魏县、南音乐二令。
太祖接受禅让,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从魏县移光州知州,升任殿中侍御史。乾德三年,知制诰。六年,加集贤院修撰,改任户部员外郎。
太祖征召太原,已经渡过黄河。各州送集上党城中,车辆堵塞了道路,上听到的,将以滞留罪转运使。赵普说:“六师正在到来,而转运使因获罪听说,敌人一定对储备不充足,有在看我了,不是聪明的办法。使能治疗严重的,去参加他的州足够了。”就命令张佑知潞州。到,粮饷不缺乏,路也没有堵塞,班老师,召回。
与符彦卿镇守大名,很不好,太祖以佑代的,使观察寇彦卿动静,对他说:“这是你故乡,所谓画锦的事。”保佑以百口明彦卿无罪,并且说:“五代的君主,多是因为猜忌杀害无辜的人,所以享受国家不能长久,希望陛下以此为戒。“寇彦卿因此获免,所以人们称佑暗中有德行。
继以用兵岭表,迁移知襄州。湖湘平定,移知潭州。召回,代理兼吏部铨。当时左司员外郎公登上从扬州回来,再判铨,佑判门下省,提升所拟定,佑多驳正。卢多逊和上好,根据诉的提升,陆逊向来厌恶佑不比许多自己,于是出来并为镇国军行军司马。
太平兴国开始,移到河中府。入朝任左司员外郎,任中书舍人,充史馆修撰。不久,知开封府,因病请假。太宗对佑文章、清节兼备,特别任命兵部侍郎。一个多月去世,年六十四。
当初,佑掌管诰,与卢多逊为学士,阴倾赵普,多谦逊多次暗示枯比自己,羊祜不同意。一天,任命宇文融排张说事情劝他,多谦逊更不高兴。当普再次进入,多谦逊果然失败,与宇文融事很像,有见识的人佩服他的先见。
佑子三人:为懿,说天,说旭日。一旦自己有传。当初,王佑知贡举,多提拔寒俊,毕士安、烧成事务都是可取的。后来和他儿子早晨一同进入两制,在中书省。懿字文德,立志为学,考中进士,曾任袁州知州,有政绩,死亡,时年四十九岁。
7.何粟传文言文全文翻译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译文: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而要到外边去打水灌溉,经常要派一个人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口井,就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得到了一个力。”有听到这话便到处传播消息的人说:“丁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讲这件事,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宋国国君就派人到丁家去问这件事丁家的人回答说:“打井获得了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呀!
读后感想:
不要为盲从,以讹传讹;要调查研究;凡事要动脑筋想一想,多加分析,以辨真伪。
8.周敦颐传文言文原文:
周敦颐,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英宗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二年果有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熙宁初,知郴州。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冤泽物为己任,刑部不惮劳苦虽瘅疠险远,亦缓视徐按。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抃再镇蜀,将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
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讳英宗旧讳而改了名字。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人敢和他争,周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周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敦颐)改任郴州桂阳县县令,政绩尤其显著。知州李初平很尊重他,对他说:“我想多读些书,怎么样?”敦颐说:“您年龄太大来不及了,请让我给您讲讲吧。”两年后,李初平果然有收获。周敦颐调任南昌知县,南昌人都说:“这是能弄清分宁县那件疑案的人,我们有机会申诉了。”那些富豪大族,狡黠的衙门小吏和恶少都惶恐不安,不仅担忧被县令判为有罪,而且又以玷污清廉的政治为耻辱。担任合州通判时,事情不经他的手,下面的人不敢做决定,即使交下去办,老百姓也不愿意。部使者赵抃被一些毁谤他的话所迷惑,对他的态度很严厉,周敦颐处之泰然。后来(敦颐)当了虔州通判,赵抃是虔州的知州,仔细观察了他的所作所为,才恍然大悟,握着他的手说:“我差点失去你这样的人才,从今以后算是了解你了。”(后传)熙宁初,担任郴州的知州。由于赵抃和吕公著的推荐,做了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他以昭雪蒙冤、泽及万民为己任。巡视所管辖的地区不怕劳苦,即使是有瘴气和险峻遥远之地,也不慌不忙地视察。因为有病请求改任南康军的知军,于是把家安置在庐山的莲花峰下,屋前有条溪水,下游与湓江合渡,于是就借营道县老家所在的濂溪这个名称来称呼这条溪。赵抃第二次担任成都知府时,打算奏请皇帝重用他,还没有来得及敦颐就死了,享年五十七岁。
注释:
1.分宁:地名
2.主簿:官名
3.委:抛弃
4.当:应当
5.狱:案件
6.决:判决
7.莫:没有
8.辩:争辩
9.得:得以
10.元:本来
11.谮[zèn]口:诬赖的话
12.去:离开
13.悟:明白
14.以:因为
15.治:惩处
16.手版:笏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17.任:推荐
18法:按法律
19深:严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