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译文
朱冲,字巨容,西晋南安郡人(治今陇西三台)。他是陇西历史上有记载的一位安贫乐道、隐逸不仕的高人。年轻时就注重修养德行,闲静寡欲,好钻研经典。因家境贫困,一直过着半耕半读的日子。他宽容忍让,厚德载物,以自己的行为风范乡村。邻居的牛犊跑丢了,误把他家的牛犊牵回去。后来邻居在树林里找到了自己的牛犊,又把误认的牛还回来,他没有接受也没有横加指责。
有位村民放纵自家的耕牛大肆踩践他家的田禾,他却主动地在路边备草喂养这些暴牛,从无怨恨的神色。时间长了,耕牛的主人羞惭难当,于是就严加看管,不再让耕牛侵暴。成宁四年(278),晋武帝下诏征举贤良,地方官府把他推荐上去,朝廷拟任为国子博士,他称疾不应征诏。
不久,武帝又颁诏书,再次延揽,诏书说:"东宫官员也要选择那些履蹈至行、敦悦典籍的人,任命朱冲为太子右庶子。"每次听到征书下达,他便逃入深山。当时的人认为他属于梁鸿、管宁一流的人物。
朱冲生活的地方与夷人错壤,有很浓厚的尚武强悍、不耻寇盗的习俗,但附近的羌人对他却像君王一样尊敬,他能以礼让倡导并以身作则,使周围的风气发生很大变化,乡里路不拾遗,村落没有行凶的恶人。
扩展资料
原文
朱冲,字巨容,南安人也。少有至行,闲静寡欲,好学而贫,常以耕艺为事。邻人失犊,认冲犊以归,后得犊于林下,大惭,以犊还冲,冲竟不受。有牛犯其禾稼,冲屡持刍送牛而无恨色。主愧之,乃不复为暴。咸宁四年,诏补博士,冲称疾不应。
寻又诏曰:“东宫官属亦宜得履蹈至行、敦悦典籍者,其以冲为太子右庶子。”冲每闻征书至,辄逃入深山,时人以为梁管之流。冲居近夷俗,羌戎奉之若君,冲亦以礼让为训,邑里化之,路不拾遗,村无凶人,毒虫猛兽皆不为害。卒以寿终。
朱冲,字巨容,西晋南安郡人(治今陇西三台)。以《朱冲送牛》的故事美誉中华,其多次征召不应,以美德感化百姓,以礼让倡导并以身作则,使周围的风气发生很大变化。
2.朱冲,字巨容【原文】
朱冲,字巨容,南安人也。少有至行,闲静寡欲,好学而贫,常以耕艺为事。邻人失犊,认冲犊以归,后得犊于林下,大惭,以犊还冲,冲竟不受。有牛犯其禾稼,冲屡持刍送牛而无恨色。主愧之,乃不复为暴。咸宁四年,诏补博士,冲称疾不应。寻又诏曰:“东宫官属亦宜得履蹈至行、敦悦典籍者,其以冲为太子右庶子。”冲每闻征书至,辄逃入深山,时人以为梁管之流。冲居近夷俗,羌戎奉之若君,冲亦以礼让为训,邑里化之,路不拾遗,村无凶人,毒虫猛兽皆不为害。卒以寿终。
【译文】
朱冲,字巨容,西晋南安郡人(治今陇西三台)。他是陇西历史上有记载的一位安贫乐道、隐逸不仕的高人。年轻时就注重修养德行,闲静寡欲,好钻研经典。因家境贫困,一直过着半耕半读的日子。他宽容忍让,厚德载物,以自己的行为风范乡村。邻居的牛犊跑丢了,误把他家的牛棋牵回去。后来邻居在树林里找到了自己的牛犊,又把误认的牛还回来,他没有接受也没有横加指责。有位村民放纵自家的耕牛大肆踩践他家的田禾,他却主动地在路边备草喂养这些暴牛,从无怨恨的神色。时间长了,耕牛的主人羞惭难当,于是就严加看管,不再让耕牛侵暴。成宁四年(278),晋武帝下诏征举贤良,地方官府把他推荐上去,朝廷拟任为国子博士,他称疾不应征诏。不久,武帝又颁诏书,再次延揽,诏书说:"东宫官员也要选择那些履蹈至行、敦悦典籍的人,任命朱冲为太子右庶子。"每次听到征书下达,他便逃入深山。当时的人认为他属于梁鸿、管宁一流的人物。
朱冲生活的地方与夷人错壤,有很浓厚的尚武强悍、不耻寇盗的习俗,但附近的羌人对他却像君王一样尊敬,他能以礼让倡导并以身作则,使周围的风气发生很大变化,乡里路不拾遗,村落没有行凶的恶人。最终,朱冲寿终正寝。
3.朱冲文言文翻译译文朱冲,字巨容,西晋南安郡人(治今陇西三台)。
他是陇西历史上有记载的一位安贫乐道、隐逸不仕的高人。年轻时就注重修养德行,闲静寡欲,好钻研经典。
因家境贫困,一直过着半耕半读的日子。他宽容忍让,厚德载物,以自己的行为风范乡村。
邻居的牛犊跑丢了,误把他家的牛犊牵回去。后来邻居在树林里找到了自己的牛犊,又把误认的牛还回来,他没有接受也没有横加指责。
有位村民放纵自家的耕牛大肆踩践他家的田禾,他却主动地在路边备草喂养这些暴牛,从无怨恨的神色。时间长了,耕牛的主人羞惭难当,于是就严加看管,不再让耕牛侵暴。
成宁四年(278),晋武帝下诏征举贤良,地方官府把他推荐上去,朝廷拟任为国子博士,他称疾不应征诏。不久,武帝又颁诏书,再次延揽,诏书说:"东宫官员也要选择那些履蹈至行、敦悦典籍的人,任命朱冲为太子右庶子。
"每次听到征书下达,他便逃入深山。当时的人认为他属于梁鸿、管宁一流的人物。
朱冲生活的地方与夷人错壤,有很浓厚的尚武强悍、不耻寇盗的习俗,但附近的羌人对他却像君王一样尊敬,他能以礼让倡导并以身作则,使周围的风气发生很大变化,乡里路不拾遗,村落没有行凶的恶人。扩展资料原文朱冲,字巨容,南安人也。
少有至行,闲静寡欲,好学而贫,常以耕艺为事。邻人失犊,认冲犊以归,后得犊于林下,大惭,以犊还冲,冲竟不受。
有牛犯其禾稼,冲屡持刍送牛而无恨色。主愧之,乃不复为暴。
咸宁四年,诏补博士,冲称疾不应。寻又诏曰:“东宫官属亦宜得履蹈至行、敦悦典籍者,其以冲为太子右庶子。”
冲每闻征书至,辄逃入深山,时人以为梁管之流。冲居近夷俗,羌戎奉之若君,冲亦以礼让为训,邑里化之,路不拾遗,村无凶人,毒虫猛兽皆不为害。
卒以寿终。朱冲,字巨容,西晋南安郡人(治今陇西三台)。
以《朱冲送牛》的故事美誉中华,其多次征召不应,以美德感化百姓,以礼让倡导并以身作则,使周围的风气发生很大变化。
4.常羊学射 文言文 翻译译文:
常羊跟(向)屠龙子朱学射箭。屠龙子朱说:“你想听(知道)射箭的道理吗?
楚王在云梦打猎,让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跑了出来,鹿在楚王的左边出现,麋鹿从楚王的右边跑出。
楚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拂过楚王打猎时的红色小旗,展开的翅膀犹如一片垂云。楚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
养由基向前说道:‘我射箭时,放一片叶子在百步之外去射它,十发箭十发中。如果放十片叶子在百步之外,那么射得中射不中我就不能保证了。”
原文:
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乎?楚王田于云梦,使虞人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
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扩展资料:
道理:
1.就一个人来说,在纷繁的世界里,要有明确的追求目标,才容易实现自己的理想。
2.三心二意,左顾右盼,是学习和工作的大敌。就人性来说,贪心是很大的弱点,在纷繁的世界,常常因为弄不清自己到底要什么,而使自己迷失的。就客观来说,有所得必有所失;什么都想得到,最终可能是什么也得不到的;知足常乐,达观的人,不奢望得到什么,只是做好自己觉得该做的,得到的却会很多很多!
3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专心致志,集中一个主要目标。如果三心二意,左顾右盼,那就任何事情都做不成。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常羊学射
5.纪鸮鸣文言文翻译纪鸮鸣
林简言
(1)东渭桥有贾食于道者,其舍之庭有槐焉,耸干舒柯,布叶凝翠,不与他槐等。其舍既陋,主人独以槐为饰,当乎夏日,则孕风贮凉,虽高台大屋,谅无惭德,是以徂南走北,步者乘者,息肩于斯,税驾于斯,亦忘舍之陋。
(2)长庆元年,简言去鄜得息其下,观主人德槐之意,亦高台大室者也。洎二年,去夏阳,则槐薪矣。屋既陋,槐且为薪,遂进他舍。因问其故,曰:“某与邻,俱贾食者也。某以槐故,利兼于邻。邻有善作鴞鸣者,每伺宵晦,辄登树鴞鸣,凡侧于树,若小若大,莫不凛然惧悚以为鬼物之在槐也不日而至也。又私于巫者,俾于鬼语:‘槐于去,鴞不息。’主人有母者且瘵,虑祸及母,遂取巫者语,后亦以稀宾致困。”
参考译文
东渭桥有个在道边卖食品的人,他的房子的院子下有棵槐树,高耸的树干舒展的树枝,铺开的树叶凝聚着一片翠绿,它是不可能和其他的槐树相提并论的。他的房子已经很简陋,主人就以槐树作为招牌,夏日时,便孕育微风来贮藏阴凉,就算是高台大屋,估计也没有不自惭形秽的,于是走南闯北、步行的、乘车的人们,在这里歇肩,在这里停留,也不在意房屋的简陋。
长庆元年,简言(我)离开鄜时才有机会在这树下休息,看出主人很是以槐树为骄傲,就如有高台大屋一般。到第二年,离开夏阳的时候,槐树已经成为柴火了。房屋又简陋,槐树又成了柴火,便进入其他的客舍。因而询问它成为柴火的原因,(店主)说:“他和邻居,都是在道旁卖食品的。他因为槐树的缘故,利润是邻居的两倍。邻居有善于学猫头鹰鸣叫的人,每天等到晚上天色昏暗时,就爬上树学猫头鹰叫唤,叫声在树间萦绕,时大时小,没有不害怕得毛骨悚然的,人们都以为有鬼怪在槐树上,不久就会降临。(邻居)还私下买通做巫术的人,让他传出谶语:‘槐不去除,猫头鹰的骚扰不会停。’店主的母亲患肺结核,担心祸及母亲,就听从了会巫术之人的话,后来也因客人少而困窘。”
林简言(我)叹道:“假冒猫头鹰叫,铲除树祸及家,比真的猫头鹰更甚,难道是听的人的错吗?但是屈原正直,不是不利于楚国啊,靳尚这一只猫头鹰叫唤就使屈原被流放;杨震宏图大略,不是不利于汉王朝,樊丰这一只猫头鹰叫唤就使杨震自杀了。将这事求证于古人,主人也不是很蠢啊。”
希望对你有帮助!
6.北人啖菱的文言文翻译原文
北人生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节选自明●江盈科《雪涛小说》,标题为编者所拟。)
解释
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有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东西当做知道的东西。
北人食菱的道理
1.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比喻护其短处,强词夺理
2.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7.薛濬传文言文翻译全文薛濬,字道赜,是刑部尚书、内阳公薛胄同一祖父的堂弟。父亲薛琰,是北周的渭南太守。薛濬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成了孤儿,因为奉养母亲非常孝敬而闻名。幼年好学,有志气和操行,到长安求师。当时刚刚平定江陵,何妥回到国中,见到薛濬认为他很出色,就把经书和学问传授给他。北周天和年间,继承了虞城侯的爵位,做过纳言上士、新丰令。
隋文帝初年,提拔为尚书虞部侍郎,不久转为考功侍郎。皇帝听说薛濬侍奉母亲至纯至孝,因为他的母亲年龄大了,就赐给车舆冠服与各种仪仗和几案拐杖,四季珍奇贵重的食物。当时的人以之为荣。后来他的母亲生病,薛濬非常忧伤容貌憔悴,亲朋好友都认不出他来了。等到为母亲守丧,皇帝诏令鸿胪寺帮助处理丧事,把薛濬的母亲送回到夏阳埋葬。当时是隆冬极寒的天气,薛濬披麻戴孝赤足步行,顶霜冒雪,从京都到家乡,走了五百多里路,脚被冻得脚指头脱落,冻疮破了鲜血淋漓,朝廷和民间都为他感到伤痛。州县里赠给他办理丧事的财物,没有接受一份。不久朝廷就起用他令他返职处理政事,薛濬多次陈述诚心,请求完成守孝丧制,皇帝下诏不准许。等他到了京城,皇帝见他因居丧过哀而极度瘦弱,为此容貌都变了,环顾群臣说:“我见到薛濬因为居亲丧悲伤异常而毁损身体,不由心中也感觉到悲伤。”赞叹称异了很长时间。薛濬到底经不住丧母的悲伤,病重将要离开人世。他的弟弟薛谟当时做晋王府的兵曹参军事,在扬州,薛濬给薛谟留下书信说:
“只是想到你一个人孤身做官,远在边地,顾念到这样的遗憾,怎么能够说得出来呢。刚才已经写下书信,希望能够与你当面永诀,忍着不死等待你回来,已经过了十天了。你仍然还没有来,就成了过往。思念切切,成为永别,这遗憾没法言说啊!保重吧,保重吧!”
信写完后薛濬就死去了,时年四十二岁。有司把这件事情通报,高祖为薛濬痛哭流涕,派遣使者送去册书吊祭。
薛濬性格清廉节俭,死的时候家里没有遗产。薛濬还是小孩时,和同宗族中的小孩子在小溪边玩耍,见到一条有角和脚的黄蛇,召集小孩子们一起看,却没有能够看到的。薛濬认为这是不祥的,回家以后非常忧愁憔悴。母亲逼问他,薛濬实话实说。当时有西域来的僧人到薛濬家求食,薛濬的母亲非常害怕地把这件事情告诉他,胡僧说:“这是你儿子吉祥的应验。而且这个小孩很早就有名声和地位,然而寿命不过是六七四十二岁罢了。”说完就走了,一下子就不见了人影,当时人们都很惊异。后来薛濬死在四十二岁,六七这样的预言,于是应验了。
8.赵襄王学御的古文及翻译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朝,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
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后也。”
战国赵襄王向王子期学习驾车技术,没多久就要跟王子期比赛。赛时,他三次改换马匹而三次都落在王子期后边。
襄王说:“你教我驾车的技术,一定留着一手,没有完全教给我。”王子期回答道:“我已经把技术全都教给您了,只是您在使用的时候有毛病。
不管驾驶什么车辆,最最重要的是,马套上辕,要跟车辆配合稳妥;人赶着马,注意力要放在人的指引与马的奔跑相协调上,然后,才可以加快速度,跑得很远。现在,你在我后面,一心只想追上我;你在我前面,又怕我追了上来。
其实。驾驭(引导)马匹长途竞争,不跑在前面,便是落在后面。
而你的在前在后,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顾得上与马匹的奔跑协调一致吗?这就是你落在后边的原因了。” 意义: 赵襄王同王子期赛车,在三次的比赛中,都没有超过王子期。
赵襄王的逞强好胜,能够青出于蓝胜于蓝,当然值得赞誉。问题在于青之能够胜于蓝,需要在老师的教导下,悉心向学,并且下一番工夫,勤学苦练,才能做到。
赵襄王跟王子期学御,时间不长,就要求跟老师比赛,姑且不谈技术掌握得如何,单就驾车的基本要领还摸不着边。这种急于求胜求成的做法,实在是学习之大敌。
水到才能渠成,水还到不了,便要求渠成,要求发挥作用,是绝难办成的。赵襄王学御之事,无疑是极好的启示。
9.周敦颐传文言文翻译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今湖南省道县),原名叫敦实,因为避讳宋英宗赵曙的名字(赵曙原名宗实)而改名叫敦颐。因为当时担任龙图阁学士的舅舅郑尚的推荐,担任了分宁县(今江西省修水县)的主簿。当时分宁县有个案子拖了很久都得不到公正判决,周敦颐到了以后只审讯了一次就把事情的责任划分清楚了,县里的人说:“连那些判决经验丰富的老吏也比不上这小伙子啊。”部使者(巡查地方的使者,)调他到南安(今福建省泉州南安市)担任军司理曹参军(类似于今天的地方法院院长)。当时有个囚犯按法律规定不用判死罪,但转运使(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相当于今天的交通运输局)王逵想重判,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没有人愿意和他争,周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周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并且说:“像这样还出来做什么官呀,靠杀人的做法来博取政绩,取悦上级,这样的行为我做不到。”王逵听到这样的说法,明白过来自己的处理不对,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周敦颐后来改任郴州桂阳县县令(今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政绩显著,当时的郴州知州李初平看敬重周敦颐,曾问周敦颐:“我打算多读些书,你有什么好建议吗?”,周敦颐说:“您年纪大了,让我来给您讲讲吧。”两年后,李初平果然感觉有收获。周敦颐后来调任南昌(今江西省南昌市)知县,当地的老百姓说:“新来的知县就是以前审理分宁县那件疑案 的人,这下子我们就不怕打官司了。”但是当地的那些横行不法的大富人家、地方好强,衙门里那些狡猾贪婪的小吏、恶少都揣揣不安,害怕得罪了这位刚正不阿的新知县,(而在经过周敦颐教育后,)这些人认识到过去的错误,而且以玷污清廉的政治为耻辱了(就是说地方豪强经过周敦颐的教育,变得遵纪守法了)。 周敦颐担任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市)通判后,事情不经他的手,下面的人不敢做决定,即使交下去办,老百姓也不听从。部使者赵抃被一些谎言迷惑,认为周敦颐是个虚伪的人,对周的态度很不哦,周敦颐也不过多解释,处之泰然。后来,周敦颐当了虔州(今江西省赣州市)通判,赵忭是虔州的知州,赵忭与他接触多了,经过仔细观察,了解了他的为人,才明白当初是自己错怪了周敦颐,赵忭握着周敦颐的手道歉,说:“我差点失去了和你这样的人做朋友的机会,从今以后,我算是了解你的为人了。”
熙宁初年,周敦颐担任郴州的知州。因为赵抃和吕公著的推荐,被任命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他以平反昭雪为自己的使命,不辞辛苦的巡视自己管辖的地区,即使是 偏远地区,也要慢慢的视察。后来,因为病重,实在不能坚持,才请求调任南康军的的知军(“军”是宋代县以上的一个行政区域,一般设在冲要之地,一个军等于一个州或府,直辖于路。南康军大致在今天的江西九江一带,治所在今江西星子县)。赵抃第二次担任成都知府时,打算奏请皇帝重用他,还没有来得及敦颐就死了,享年五十七岁。
10.跪求> 谢安字安石,尚从弟也。
父裒,太常卿。安年四岁时,谯郡桓彝见而叹曰:“此儿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
及总角,神识沈敏,风宇条畅,善行书。弱冠,诣王蒙清言良久,既去,蒙子修曰:“向客何如大人?”蒙曰:“此客亹亹,为来逼人。”
王导亦深器之。由是少有重名。
初辟司徒府,除佐着作郎,并以疾辞。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
扬州刺史庾冰以安有重名,必欲致之,累下郡县敦逼,不得已赴召,月余告归。 复除尚书郎、琅邪王友,并不起。
吏部尚书范汪举安为吏部郎,安以书距绝之。有司奏安被召,历年不至,禁锢终身,遂栖迟东土。
尝往临安山中,坐石室,临浚谷,悠然叹曰:“此去伯夷何远!”尝与孙绰等泛海,风起浪涌,诸人并惧,安吟啸自若。舟人以安为悦,犹去不止。
风转急,安徐曰:“如此将何归邪?”舟人承言即回。众咸服其雅量。
安虽放情丘壑,然每游赏,必以妓女从。既累辟不就,简文帝时为相,曰:“安石既与人同乐,必不得不与人同忧,召之必至。”
时安弟万为西中郎将,总藩任之重。安虽处衡门,其名犹出万之右,自然有公辅之望,处家常以仪范训子弟。
安妻,刘惔妹也,既见家门富贵,而安独静退,乃谓曰:“丈夫不如此也?”安掩鼻曰:“恐不免耳。”及万黜废,安始有仕进志,时年已四十余矣。
征西大将军桓温请为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送,中丞高崧戏之曰:“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苍生今亦将如卿何!”安甚有愧色。既到,温甚喜,言生平,欢笑竟日。
既出,温问左右:“颇尝见我有如此客不?”温后诣安,值其理发。安性迟缓,久而方罢,使取帻。
温见,留之曰:“令司马着帽进。”其见重如此。
温当北征,会万病卒,安投笺求归。寻除吴兴太守。
在官无当时誉,去后为人所思。顷之,征拜侍中,迁吏部尚书、中护军。
简文帝疾笃,温上疏荐安宜受顾命。及帝崩,温入赴山陵,止新亭,大陈兵卫,将移晋室,呼安及王坦之,欲于坐害之。
坦之甚惧,问计于安。安神色不变,曰:“晋祚存亡,在此一行。”
既见温,坦之流汗沾衣,倒执手版。安从容就席,坐定,谓温曰:“安闻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须壁后置人邪?”温笑曰:“正自不能不尔耳。”
遂笑语移日。坦之与安初齐名,至是方知坦之之劣。
温尝以安所作简文帝谥议以示坐宾,曰:“此谢安石碎金也。” 时孝武帝富于春秋,政不自己,温威振内外,人情噂□,互生同异。
安与坦之尽忠匡翼,终能辑穆。及温病笃,讽朝廷加九锡,使袁宏具草。
安见,辄改之,由是历旬不就。会温薨,锡命遂寝。
寻为尚书仆射,领吏部,加后将军。及中书令王坦之出为徐州刺史,诏安总关中书事。
安义存辅导,虽会稽王道子亦赖弼谐之益。时强敌寇境,边书续至,梁益不守,樊邓陷没,安每镇以和靖,御以长算。
德政既行,文武用命,不存小察,弘以大纲,威怀外着,人皆比之王导,谓文雅过之。尝与王羲之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
羲之谓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思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
安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 是时宫室毁坏,安欲缮之。尚书令王彪之等以外寇为谏,安不从,竟独决之。
宫室用成,皆仰模玄象,合体辰极,而役无劳怨。又领扬州刺史,诏以甲仗百人入殿。
时帝始亲万机,进安中书监,骠骑将军、录尚书事,固让军号。于时悬象失度,亢旱弥年,安奏兴灭继绝,求晋初佐命功臣后而封之。
顷之,加司徒,后军文武尽配大府,又让不拜。复加侍中、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幽州之燕国诸军事、假节。
时苻坚强盛,疆埸多虞,诸将败退相继。安遣弟石及兄子玄等应机征讨,所在克捷。
拜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建昌县公。坚后率众,号百万,次于淮肥,京师震恐。
加安征讨大都督。玄入问计,安夷然无惧色,答曰:“已别有旨。”
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
安遂命驾出山墅,亲朋毕集,方与玄围棋赌别墅。安常棋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
安顾谓其甥羊昙曰:“以墅乞汝。”安遂游涉,至夜乃还,指授将帅,各当其任。
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
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以总统功,进拜太保。
安方欲混一文轨,上疏求自北征,乃进都督扬、江、荆、司、豫、徐、兖、青、冀、幽、并、宁、益、雍、梁十五州军事,加黄钺,其本官悉如故,置从事中郎二人。安上疏让太保及爵,不许。
是时桓冲既卒,荆、江二州并缺,物论以玄勋望,宜以授之。安以父子皆着大勋,恐为朝廷所疑,又惧桓氏失职,桓石虔复有沔阳之功,虑其骁猛,在形胜之地,终或难制,乃以桓石民为荆州,改桓伊于中流,石虔为豫州。
既以三桓据三州,彼此无怨,各得所任。其经远无竞,类皆如此。
性好音乐,自弟万丧,十年不听音乐。及登台辅,期丧不废乐。
王坦之书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