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卒在古文中有以下7个意思:
1、用作名词,意思是:供驱遣、差役的人。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二九.河渠书》:「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
释义:差遣了数万人挖掘漕运的河道,三年就挖通了。
2、用作名词,意思是:士兵。
出处:唐.杜甫〈北征〉诗:「至尊尚蒙尘,几日休练卒?」
释义:天子还在流亡,才几天就没练兵了。
3、用作名词,意思是: 古代军队的一种编制。
出处:春秋·左丘明《国语.周语中》:「四军之帅,旅力方刚;卒伍治整,诸侯与之。」
释义:四支军队的将帅气盛势强,军容严整,诸侯都站在晋国这一边。
4、用作动词,意思是: 终止、结束。
出处:周·佚名《诗经.豳风.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释义: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
5、用作动词,意思是:死亡。
出处:北宋·司马光《赤壁之战》:“鲁肃闻刘表卒。”
释义:鲁肃听到刘表死了。
6、用作副词,意思是:终于、终究。
出处:汉·桓宽《盐铁论.非鞅》:「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
释义:他死了之后终于合并六国一统天下。
7、用作副词,意思是:仓猝、突然。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卷六○.杜周传》:「卒摇易之则民心惑,若是者诚难施也。」
释义:上面意志突然动摇民心就惑乱,要是这样制度就实在难以行得通。
2.卒在文言文中的意思zú
①<;名>;步兵;士兵。《过秦论》:“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郑伯克段于鄢》:“缮甲兵,具卒乘。”
②<;名>;古代军队编制,一百人为一卒。《叔向贺贫》:“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谋攻》:“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③<;名>;差役;隶卒。《左忠毅公逸事》:“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
④<;动>;死。《董宣执法》:“年七十四,卒于官。”《赤壁之战》:“初,鲁肃闻刘表卒。”
⑤<;动>;完成;完结。《孔雀东南飞》:“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陈情表》:“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⑥<;副>;终于;最终。《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垓下之战》:“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辨】兵,卒,士。上古时这三个字意义各不相同。“兵”一般指武器,也可泛指军队;“士”是战斗时在战车上的战士。
cǜ
<;副>;通“猝”。突然;仓猝。《荆轲刺秦王》:“卒惶不知所为。”《赤壁之战》:“五万兵难卒合。”
3.“卒”字在文言文中的解释有哪些“卒”字在文言文中的解释有:同“猝”。
仓促,急速行西逾陇卒。——《汉书·食货志》。
注:“仓卒也。”突然则亡以应卒。
——《汉书·辛庆忌传》(指事。小篆字形,在“衣”上加一点标记,表示穿这种衣服的人。
本义:古代供隶役穿的一种衣服。衣上著有标记,以区别于常人)卒,隶人给事者为卒。
卒,衣有题识者。——《说文》古代供驱遣从事一定劳役的奴隶。
后用为低级差役的称呼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史记》步兵在车曰士,步曰卒。
——《吕氏春秋·简选》注春秋时地方一级居民单位名,同时也是一级军队编制名全卒为上。——《孙子·谋攻》古代天子统率诸侯的一级组织名。
三十国为卒三十国以为卒,卒有正。——《礼记》终止;尽,完毕人始于生而卒于死。
——《韩非子·解老》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大夫曰卒。——《公羊传·隐公三年》终究;终于卒廷见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停止三饭卒食,赞洗爵酌。——《仪礼》卒:zú cù 一、释义:[ zú ]1.兵:士~。
小~。兵~。
2.旧称差役:走~。3.死亡:病~。
生~年月。4.完毕,终了:~岁(度过一年)。
~业(毕业)。5.终于:~胜敌军。
[ cù ]同“猝”。二、组词:卒业 [zú yè] 毕业 。
士卒 [shì zú] 旧称士兵 。兵卒 [bīng zú] 士兵的旧称 。
暴卒 [bào zú] 得急病突然去世 。隶卒 [lì zú] 衙门里的差役或衙役 。
小卒 [xiǎo zú] 国际象棋16个棋子中价值最小的棋子 。禁卒 [jìn zú] 牢房看守 。
走卒 [zǒu zú] 差役,比喻受人豢养而帮助作恶的人,被利用来为他人目的效劳的人。卒然 [zú rán] 形容很短暂的时间。
4.'卒'文言文意在文言文中,“卒”既可充当实词,又可充当虚词,而且还有“cù”和“zú”两种读音,其在不同的语义环境中的多种意思如下:
一、当“卒”读“cù”时
“卒”通常充当副词
1) 同“猝”。仓促,急速。例如:《汉书·食货志》:行西逾陇卒。注:“仓卒也。”又如:《汉书·成帝纪》:兴卒暴之作。
2) 突然。例如:则亡以应卒。《汉书·辛庆忌传》:又如:汉 贾谊《论积贮疏》: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
二、当“卒”读“zú”时
1、充当名词时,其意思如下:
1) 本义:古代供隶役穿的一种衣服。衣上著有标记,以区别于常人。例如:《说文》:卒,隶人给事者为卒。卒,衣有题识者。
2) 古代供驱遣从事一定劳役的奴隶。后用为低级差役的称呼。例如:《史记》: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
3) 步兵。例如:《吕氏春秋·简选》注:在车曰士,步曰卒。又如:《左传·隐公元年》:缮甲兵,具卒乘。
4) 后泛指士兵。例如: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又如: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印度卒。
5) 春秋时地方一级居民单位名,同时也是一级军队编制名。《孙子·谋攻》: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6) 古代天子统率诸侯的一级组织名。三十国为卒。例如:《礼记》:三十国以为卒,卒有正。
7) 春秋时军队中百人的指挥者。例如:《逸周书》:卒必力…卒不力,无以承训。
8) 末尾,结局。例如:《论语》: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9) 棋子。
2、充当动词时,其意思如下:
1) 终止;尽,完毕。例如:《韩非子·解老》:人始于生而卒于死。又如:《诗·豳风·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2) 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例如:《公羊传·隐公三年》:大夫曰卒。又如:《诗·小雅·蓼莪》:我独不终。再如:《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四年卒。
3) 停止。例如:《仪礼》:三饭卒食,赞洗爵酌。又如:《礼记》:三日五哭卒。
3、充当副词时,其意思如下:
终究;终于。例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又如:汉· 刘向《列女传》:故卒不加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