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文言文中以下词的意思!之、乎、者、也、焉、为、若、其、乃、以、所、与、而、于、因、既、何、及 。。。等1、之
(1) 代词
1>第三人称 今译为:他、她、它 例释:臣请入,与之同命。《鸿门宴》
2>第一人称 今译为:我例释:①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蔺列传》
3>;表近指 今译为:这 例释: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2) 助词
1>;表结构 今译为:的 例释: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②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韩非子》
2>;主谓之间取独 例释: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三国志
2.文言文里什么叫做介词(请不要到百度上去介词、介系词(英语:ad+position),在语法里是一个用来表现一个字的文法功能的词汇或字缀。一般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质的短语前面,和这些词合起来组成介词结构,以表示所处、时间、状态、方式、原因、目的、比较对象等的词。
现代汉语的介词大多数是从古代汉语演变而来的,有些词还兼有介词和动词两种功能。如“在,为,比,到,给,朝,经过,通过”等。
扩展资料:
介词的语法特征:
(1)表示时间,处所,方式,对象等语法意义。如:
(从)明天开始 (表示时间);(在)家自修 (表示处所);
(按)原则办事 (表示方式);(把)作业做完 (表示对象)。
(2)介宾结构主要充当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如“从车上下来”“比他高”。有的介宾结构可以作定语,但要加“的”,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在桌子上的书”。少数介宾结构可以充当补语,如“工作到深夜”“睡在床上”。介宾结构不能做谓语。
(3)“在,向,于,到,给,自”等可以直接附着在动词或其他词语后边,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如“落在我身上”“奔向二十一世纪”“取决于你的考试成绩”“勇于实践”“走到了目的地”“献给人民”“来自纽约”。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介词
3.什么是介词介词(preposition 简写prep.)又称作前置词,表示名词、代词等与句中其他词的关系,在句中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介词后面一般有名词、代词或相当于名词的其他词类、短语或从句作它的宾语,表示与其他成分的关系。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介词词组,在句中作状语,表语,补语或介词宾语。介词可以分为时间介词、地点介词、方式介词、原因介词、数量介词和其他介词。
介词一般用于名词或代词前,表示该词与句中其他成分的关系。介词后面的名词或代词称为介词宾语(若是人称代词,则要用宾格)。介词和介词宾语合在一起构成介词短语。
4.在文言文中,什么是介词短语后置句介词短语倒装句
介词短语倒装句有两种情况。
1、介词短语后置句
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
(1)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
(3) 皆不可限以时月。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采草药》)
(4)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崤之战》)
(1)是"故临崩以大事寄臣",(2)是"不以封疆之界域民",(3)是"皆不可以时月限",(4)是"郑商人弦高将于周市"( 郑商人弦高将在周这个地方做买卖)。
2 、介词宾语前置句
介词短语倒装句还包括介词短语本身倒装。在一般情况下,介词总是在前面,介词宾语总是在后面。可是有时候,介词在后,介词宾语在前,跟动宾倒装句的情况很相似。这就是介词宾语前置句。
(1)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
(2)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颇》)
(3) 问:"何以战?"(《曹刿》)
(4)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
其他的倒装句,还有主谓倒装句,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可以认为这是修辞方面的倒装句,这样的句子是不多的。
5.在文言文中,什么是介词短语后置句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例如:
1. 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2. 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3.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以上诸例的“以尉首”“以当世之事”“于长勺”都是介宾短语,在原文中分别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作补语。译成现代汉语时,则要提到谓语之前作状语。如“祭以尉首”,要理解成“以尉首祭”,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用军尉的人头来祭奠。”
6.文言文各种词是什么意思(介词1、之(1) 代词 1>第三人称 今译为:他、她、它 例释: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2>第一人称 今译为:我例释:①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蔺列传》3>表近指 今译为:这 例释: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2) 助词 1>表结构 今译为:的 例释: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②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韩非子》 2>主谓之间取独 例释: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3>宾前标志 不译 例释:宋何罪之有?《公输》(凡是何…之…均为前置) 4>定后标志 不译 例释: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5>调整音节 不译 例释:①填然鼓之。
《孟子•梁惠王上》②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3)附(3)动词作谓语今译为:到、往 例释:①吾欲之南海《为学》②行不知所之(到…去)《庄子•马蹄》2、乎(1)语气词 1>表疑问、反问 今译为:吗、呢 例释:壮士,能复饮乎! 《鸿门宴》2>表赞美、感叹 今译为:啊、呀 例释: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3>表推测 今译为:吧、呢 例释: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4>表祈使 今译为:吧 例释: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战国策》5>表商榷 今译为:呢 例释: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容乎,失之宰予。《韩非子•显学》17、者(1)特指代词1>组成名词短语今译为:的、的人、的事 例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2>用在数词后 今译为:个、样 例释:请君择于斯二者 《孟子•梁惠王下》3>用在时间词后 今译为:…的时候 例释: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近士为务。《报任安书》 4>用在否定词后 今译为:…的话 例释:不者,若属且为所虏。
《鸿门宴》5>用在主谓短语之后表原因 译为:…的原因例释:吾妻之美我者,私(偏爱)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助词1>引出判断 不译 例释: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蔺列传》2>定后标志 不译 例释: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蔺列传》11、也 助词 句中表句读句尾表判断。
例释:①有梦也难寻觅《长亭送别》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也"前是名词,表判断) ③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10、焉(1)代词 1>作宾语相当"之" 今译为:它 例释:①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2>表疑问 今译为:哪里、怎么例释: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2)兼词 兼"于之" (前面的动词没有宾语或需要有介宾短语做状语时) 今译为:于是、于此 例释:①晋国天下莫强焉《孟子•梁惠王上》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3)助词 1>表语气 今译为:了、呢、啊 例释:①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②故钱塘之人日日候焉。
《柳毅传》2>形容词词尾 今译为:…地、…的样子 例释:①穆穆焉,皇皇焉,济济焉,信天下之壮观也。《东京赋》 ②盘盘焉,囷囷焉(…的样子)《阿房宫赋》9、为(1)介词 1>表对象 今译为:替、给、对 例释:①为君翻作《琵琶行》。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史记•鸿门宴》"2>表原因 今译为:因为、因此 例释: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3>表目的 今译为:为了 例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货殖列传序》4>表被动 今译为:被 例释: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2)助词 语助、提宾 无实义不译 例释:①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球之为听。
《孟子》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3)连词 表假设 今译为:如、如果 例释:①秦为知之,必不救也。《战国策•秦策》②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
《战国策•楚策四》(4)动词 作谓语 今译为:1>做、作 例释: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2>治、治理例释: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国语》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3>担任、充当 例释: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②董卓自为太师《后汉书》4>变为、变作 例释: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逍遥游》5>当作、作为 例释: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墨子•公输》6>算作、算是 例释: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
《公孙丑下》7>叫做、称为 例释: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逍遥游》8>是 例释: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为善,斯不善矣。
《老子•二章》9>有 例释: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小人焉。《孟子》10>参与 例释: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11>认为 例释: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7、若(1)代词 1>第二人称 今译为:你、你的 例释: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2>指示代词 今译为:如此、这样、这个、这些 例释:①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②南宫追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2)连词 1>表选择 今译为:或、或者 例释:以万人若一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