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宋史》卷三百八十七·列传第一百四十六 杜莘老
杜莘老,字起莘,眉州青神人,唐工部甫十三世孙也。幼岁时,方禁苏氏文,独喜诵习。纪兴间,第进士,以亲老不赴廷对,赐同进士出身。授梁山军教授,从游者众。
秦桧死,魏良臣参大政,莘老疏天下利害以闻。良臣荐之,主管礼、兵部架阁文字。彗星见东方,高宗下诏求言,莘老上书,论:“彗,盩气所生,多为兵兆。国家为民息兵,而将骄卒惰,军政不肃。今因天戒以修人事,思患预防,莫大于此。”因陈时弊十事。时应诏者众,上命择其议论切当推恩以劝之,后省以莘老为首,进一阶,迁敕令删定官、太常寺主簿,升博士。轮对,论:“金将败盟,宜饬边备,勿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上称善再三。
南渡后,典秩散失,多有司所记省,至凶礼又讳不录。显仁皇后崩,议礼有疑,吏皆拱手,莘老以古义裁定。大敛前一日,宰相传旨问含玉之制,莘老曰:“礼院故实所不载,请以《周礼》典瑞郑玄《注》制之,其可。”国立具奏,上览之曰:“真礼官也。”及虞祭,或谓上哀劳,欲以宰相行事。莘老曰:“古今无是。”卒正之。
迁秘书丞,论江、淮守备,上曰:“卿言及此,忧国深矣。”擢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入对,上曰:“知卿不畏强御,故有此授,自是用卿矣。”陈俊卿既解言职,力求去,莘老因奏事,从容曰:“多事之际,令俊卿辈在论思之地,必有补益。”上以为然,俊卿乃复留。
金遣使致嫚书,传钦宗凶问,请淮、汉地,指索大臣。上决策亲征,莘老疏奏赞上,且谓:“敌欺天背盟,当待以不惧,勿以小利钝为异议所摇,谀言所惰,则人心有恃而士气振矣。宜不限早暮,延见大臣、侍从,谋议国事;申敕侍从、台谏、监司、守臣,亟举可用之才。”又言:“亲征有期,而禁卫才五千余,羸老居半,至不能介胄者,愿亟留圣虑”事皆施行。
带御器械刘炎筦禁中市易,通北贾,大为奸利。一日,见莘老,辄及朝政,语狂悖,莘老以闻,斥监嘉州税。知枢密院事周麟之初请使金,及嫚书至,闻金将盛兵犯边,乃大恐,建言不必遣使。莘老劾麟之:“挟奸罔上,避事辞难,恐惧至于掩泣,众有‘哭杀富郑公’之诮。”寻与宫观。疏再上,乃责瑞州。
幸医承宣使王继先怙宠干法,富浮公室,子弟直延阁,居第僭拟,别业、外帑遍畿甸,数十年无敢摇之者,闻边警,亟辇重宝归吴兴为避敌计。莘老疏其十罪,上曰:“初以太后铒其药,稍假恩宠,不谓小人骄横乃尔。”莘老曰:“继先罪擢发不足数,臣所奏,其大概耳。”上作而曰:“有恩无威,有赏无罚,虽尧舜不能治天下。”诏继先福州居住,子孙皆勒停。籍其赀以千万计,诏鬻钱入御前激赏库,专以赏将士,天下称快。
内侍张去为取御马院西兵二百髡其顶,都人异之,口语籍籍。莘老弹治,上疑其未审,不乐。莘老执奏不已,竟罢去为御马院,致仕,而莘老亦以直显谟阁知遂宁府。给事中金安节、中书舍人刘珙封还制书,改司农少卿,寻请外,仍与遂宁。
始莘老自蜀造朝,不以家行。高宗闻其清修独处,甚重之,一日因对,褒谕曰:“闻卿出蜀,即蒲团、纸帐如僧然,难及也。”未几,遂擢用。莘老官中都久,知公论所予夺,奸蠹者皆得其根本脉络,尝叹曰:“台谏当论天下第一事,若有所畏,姑言其次,是欺其心不敬其君者也。”及任言责,极言无隐,取众所指目者悉击去,声振一时,都人称骨鲠敢言者必曰杜殿院云。治郡,课绩为诸州最。
孝宗受禅,莘老进三议,曰定国是、修内政、养根本。寻卒,年五十八。
2.文言文《宋史杜莘老传》《宋史》卷三百八十七·列传第一百四十六 杜莘老杜莘老,字起莘,眉州青神人,唐工部甫十三世孙也。
幼岁时,方禁苏氏文,独喜诵习。纪兴间,第进士,以亲老不赴廷对,赐同进士出身。
授梁山军教授,从游者众。秦桧死,魏良臣参大政,莘老疏天下利害以闻。
良臣荐之,主管礼、兵部架阁文字。彗星见东方,高宗下诏求言,莘老上书,论:“彗,盩气所生,多为兵兆。
国家为民息兵,而将骄卒惰,军政不肃。今因天戒以修人事,思患预防,莫大于此。”
因陈时弊十事。时应诏者众,上命择其议论切当推恩以劝之,后省以莘老为首,进一阶,迁敕令删定官、太常寺主簿,升博士。
轮对,论:“金将败盟,宜饬边备,勿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上称善再三。
南渡后,典秩散失,多有司所记省,至凶礼又讳不录。显仁皇后崩,议礼有疑,吏皆拱手,莘老以古义裁定。
大敛前一日,宰相传旨问含玉之制,莘老曰:“礼院故实所不载,请以《周礼》典瑞郑玄《注》制之,其可。”国立具奏,上览之曰:“真礼官也。”
及虞祭,或谓上哀劳,欲以宰相行事。莘老曰:“古今无是。”
卒正之。迁秘书丞,论江、淮守备,上曰:“卿言及此,忧国深矣。”
擢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入对,上曰:“知卿不畏强御,故有此授,自是用卿矣。”
陈俊卿既解言职,力求去,莘老因奏事,从容曰:“多事之际,令俊卿辈在论思之地,必有补益。”上以为然,俊卿乃复留。
金遣使致嫚书,传钦宗凶问,请淮、汉地,指索大臣。上决策亲征,莘老疏奏赞上,且谓:“敌欺天背盟,当待以不惧,勿以小利钝为异议所摇,谀言所惰,则人心有恃而士气振矣。
宜不限早暮,延见大臣、侍从,谋议国事;申敕侍从、台谏、监司、守臣,亟举可用之才。”又言:“亲征有期,而禁卫才五千余,羸老居半,至不能介胄者,愿亟留圣虑”事皆施行。
带御器械刘炎筦禁中市易,通北贾,大为奸利。一日,见莘老,辄及朝政,语狂悖,莘老以闻,斥监嘉州税。
知枢密院事周麟之初请使金,及嫚书至,闻金将盛兵犯边,乃大恐,建言不必遣使。莘老劾麟之:“挟奸罔上,避事辞难,恐惧至于掩泣,众有‘哭杀富郑公’之诮。”
寻与宫观。疏再上,乃责瑞州。
幸医承宣使王继先怙宠干法,富浮公室,子弟直延阁,居第僭拟,别业、外帑遍畿甸,数十年无敢摇之者,闻边警,亟辇重宝归吴兴为避敌计。莘老疏其十罪,上曰:“初以太后铒其药,稍假恩宠,不谓小人骄横乃尔。”
莘老曰:“继先罪擢发不足数,臣所奏,其大概耳。”上作而曰:“有恩无威,有赏无罚,虽尧舜不能治天下。”
诏继先福州居住,子孙皆勒停。籍其赀以千万计,诏鬻钱入御前激赏库,专以赏将士,天下称快。
内侍张去为取御马院西兵二百髡其顶,都人异之,口语籍籍。莘老弹治,上疑其未审,不乐。
莘老执奏不已,竟罢去为御马院,致仕,而莘老亦以直显谟阁知遂宁府。给事中金安节、中书舍人刘珙封还制书,改司农少卿,寻请外,仍与遂宁。
始莘老自蜀造朝,不以家行。高宗闻其清修独处,甚重之,一日因对,褒谕曰:“闻卿出蜀,即蒲团、纸帐如僧然,难及也。”
未几,遂擢用。莘老官中都久,知公论所予夺,奸蠹者皆得其根本脉络,尝叹曰:“台谏当论天下第一事,若有所畏,姑言其次,是欺其心不敬其君者也。”
及任言责,极言无隐,取众所指目者悉击去,声振一时,都人称骨鲠敢言者必曰杜殿院云。治郡,课绩为诸州最。
孝宗受禅,莘老进三议,曰定国是、修内政、养根本。寻卒,年五十八。
3.语文.文言文《宋史,尹洙》翻译尹洙,字师鲁,河南人。年轻时与哥哥尹源都以儒学出名。考取进士,调任正平县主簿。历任河南府户曹参军、安国军节度推官、光泽知县。考试书判成绩优秀,改任山南东道节度掌书记、伊阳知县,有能干的名声。因为大臣的推荐,被召回朝考核,任馆阁校勘,升太子中允。正好范仲淹被贬官,皇帝在朝堂中宣读诏谕,警诫各级官吏不要结党营帮。尹洙上奏说“:范仲淹素来赤胆忠心光明磊落,臣与他是师生兼朋友的关系,也就是范仲淹的党羽。如今范仲淹因为结党营帮被治罪,臣也不能苟且免罪。”宰相发怒,革了他馆阁校勘的职,再去任掌书记、唐州酒税监。
西北地区长期平安无事,尹洙做了《叙燕》、《息戍》两篇文章,认为战备不可松弛。
尹洙又写了《述享》、《审断》、《原刑》、《敦学》、《矫察》、《考绩》、《广谏》,与上两篇合成《杂议》共计九篇奏上给朝廷。
尹洙为人内刚外和,博学有才,尤其精通《春秋》。自唐末经过五代,文风柔弱。到宋初,柳开开始做古文,尹洙与穆修再发展这一文风。他的文章简练而有法度,著有文集二十七卷。自从赵元昊叛乱,尹洙无时不在军队中,所以对于西疆的事最熟悉。他的兵制学说,阐述作战防守的胜败,全面论述了当时边疆战争的利与害。他又想训练当地民兵代替守军,以减少边疆军费,作为抵御外敌的长期政策,但都来不及实施,赵元昊就已臣服,尹洙也被调离并且被治罪了。降为崇信军节度副使,全天下人都认为是刘的奏文害了他。调任均州酒税监官,感染疾病,沿着送公文的路到南阳访求医生,后去世,年仅四十七岁。宰相韩琦为尹洙讲话,于是朝廷追认恢复他的旧官,并将他的儿子尹构录用做官。
希望会对你有所帮助,满意的话望采纳!
4.求《宋史杜镐传》全文翻译啊复制粘贴的都可以的给好评啊原文:杜镐,字文周,常州无锡人。
父昌业,南唐虞部员外郎。镐幼好学,博贯经史。
兄为法官,尝有子毁父画像,为旁亲所讼,疑其法不能决。镐曰:“僧道毁天尊、佛像,可比也。”
兄甚奇之。举明经,解褐集贤校理,入直澄心堂。
江南平,授千乘县主簿。太宗即位,江左旧儒多荐其能,改国子监丞、崇文院检讨。
会将祀南郊,彗星见,宰相赵普召镐问之。镐曰:“当祭而日食,犹废;况谪见如此乎?”普言于上,即罢其礼。
翌日,迁著作佐郎,改太子左赞善大夫,赐绯鱼。历殿中丞、国子博士,加秘阁校理。
太宗观书秘阁,询镐经义,进对称旨,即日改虞部员外郎,加赐金帛。又问:“西汉赐与悉用黄金,而近代为难得之货,何也?”镐曰:“当是时,佛事未兴,故金价甚贱。
”又尝召问天宝梨园事,敷奏详悉。再迁驾部员外郎,判太常礼院,与朱昂、刘承珪编次馆阁书籍,虞部郎中,事毕,赐金紫,改直秘阁。
会修《太祖实录》,命镐检讨故事,以备访问。景德初,置龙图阁待制,因以命锡镐,加都官郎中。
从幸澶渊,遇懿德皇后忌日,疑军中鼓吹之礼,时镐先还备仪仗,命驰骑问之。 镐以武王载木主伐纣,前歌后舞为对。
预修《册府元龟》,改司封郎中。四年,拜右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赐袭衣、金带,班在枢密直学士下。
时特置此职,儒者荣之。大中祥符中,同详定东封仪注,迁给事中。
三年,又置本阁学士,迁镐工部侍郎,充其职。上日,赐宴秘阁,上作诗赐之,进秩礼部侍郎。
六年冬,卒,年七十六。录其子渥为大理寺丞及三孙官。
镐博闻强记,凡所检阅,必戒书吏云:“某事,某书在某卷、几行。”覆之,一无差误。
每得异书,多召问之,镐必手疏本末以闻,顾遇甚厚。士大夫有所著撰,多访以古事,虽晚辈、卑品请益,应答无倦。
年逾五十,犹日治经史数十卷,或寓直馆中,四鼓则起诵《春秋》。 所居僻陋,仅庇风雨,处之二十载,不迁徙。
燕居暇日,多挈醪馔以待宾友。性和易,清素有懿行,士类推重之。
译文:杜镐,字文周,常州无锡人。父杜昌业,南唐时官至虞部员外郎。
杜镐自幼好学,博贯经史。杜镐年幼时,其兄在南唐作执法的官员,曾遇一案:一个儿子毁坏父亲画像,被近亲告到官府,因法律没有规定儿子毁坏父亲画像该如何处治,令杜镐之兄大费脑筋,始终不知该如何断案,案子一直悬而未决。
杜镐偶然得知此事,问清案情,认为以僧尼、道士毁坏天尊和佛像之法比附就可裁断。其兄认为他很有奇才。
后来杜镐通过参加明经考试,开始进入仕途,担任集贤校理,在澄心堂值班。宋朝消灭南唐,统一江南以后,杜镐被任命为千乘县主簿。
宋太宗即位后,许多江南有资历的儒士都推荐他的才能。 朝廷改任命他为国子监丞、崇文院检讨。
赶上皇帝要到南郊祭祀,天上出现了彗星,宰相赵普召杜镐咨询这件事。杜镐说:“在祭祀的时候出现日食,都要停止;何况天象异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赵普对皇帝说了,就停止了这次祭祀的礼仪。
第二天,升杜镐为著作佐郎,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赐给他绯鱼。 历任殿中丞、国子博士,加秘阁校理。
太宗在秘阁读书,向杜镐询问镐经书的含义,杜镐的回答都很符合太宗的心意,当天就改任杜镐为虞部员外郎,并赏赐给他金帛。太宗又问:“西汉赏赐大臣都用黄金,而到了最近的几代,黄金却成了很难得的东西,为什么?”杜镐说:“在那时候,没有拜佛的事情,所以黄金价格很贱。
”太宗又曾经召杜镐问他唐玄宗天宝年间梨园艺人的事,杜镐回答得很详细、全面,皇帝又升他为驾部员外郎,判太常礼院,与朱昂、刘承珪共同编次皇家图书馆馆阁所藏书籍,虞部郎中。编次完成后,皇帝赐杜镐金紫,改直秘阁。
赶上编修《太祖实录》,皇帝命杜镐搜集整理宋太祖以往的事迹,以备深入调查了解。 景德初年,设置龙图阁待制一职,皇帝命令由杜镐担任,加官为都官郎中。
跟随皇帝参加澶渊之战,回京期间遇上懿德皇后的忌日,皇帝质疑军队之中凯旋时候鼓吹的礼仪是否还用,此时杜镐已经先行回京准备仪仗,皇帝命令快马追赶去问他。杜镐回答武王伐纣时载着周文王的木制灵位,前后设歌舞,并不忌讳。
参与编修《册府元龟》,改任司封郎中。景德四年,拜右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赐给他袭衣、金带,地位在枢密直学士之下。
当时特别设置了这个官职,读书人都为此感到荣耀。大中祥符年间,杜镐参与详细制定皇帝东封泰山的礼仪,升任给事中。
大中祥符三年,又设置本阁学士一职,升杜镐为工部侍郎,来担任这个职位。 上任之日,皇帝在秘阁赐宴,亲自作诗赐给他,后来又升职为礼部侍郎。
大中祥符六年冬天,杜镐去世,时年七十六。朝廷录用他的儿子杜渥为大理寺丞,并任用他的三个孙子为官。
杜镐知识面很宽,记忆力很强,凡是他曾经检查阅览过的书,一定提醒书吏说:“某事,在某书的哪一卷、第几行。 ”检验一下,一点差错也没有。
每次皇帝得到奇异的书,大多召他来问,杜镐一定写奏章说明前前后后的情况让皇帝知道,皇帝对他的恩遇因此很厚。士大夫有自己所著的作品,也多到杜镐这里来咨询古代的事情,即使是晚辈、官职低的人来请教,杜镐也耐心应。
5.一篇古文叫“杜什么转”杜畿传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也。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举孝廉,除汉中府丞。荀彧进之太祖,太祖以畿为司空司直。追拜畿为河东太守。
是时天下郡县皆残破,河东最先定。畿治之,崇宽惠,与民无为。民尝辞讼,有相告者,畿亲见为陈大义,遣令归谛思之,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乡邑父老自相责怒曰:“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自是少有辞讼。班下属县,举孝子、贞妇、顺孙,复其徭役,随时慰勉之。渐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皆有章程。百姓勤农,家家丰实。畿乃曰:“民富矣,不可不教也。”于是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官,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
6.文言文 宋史彭乘传翻译彭越,是昌邑人,别号彭仲。
常在钜郊野的湖泽中打鱼,伙同一帮人做强盗。泽中年轻人聚集了一百多,前去追随彭越,说:“请你做我们的首领。”
彭越拒绝说:“我不愿入你们的伙。”年轻人们执意请求,才答应了。
跟他们约好明天太阳出来集合,迟到的人杀头。第二天太阳出来的时候,迟到的有十多人,最后一个到中午才来。
当时,彭越致歉说:“我老了,你们执意要我当首领。现在约好了时间却有很多人迟到,不能都杀头,只杀最后来的一个。”
命令校长杀掉他。大家都笑着说:“何必这样呢,今后不敢了。”
于是彭越就拉过最后到的那个人杀了。设置土坛,用人头祭奠,来号令所属众人。
众人都大为震惊,害怕彭越,没有谁敢抬头看他。于是就带领大家出发夺取土地,收集诸侯逃散的士兵,有一千多人。
汉王二年春天,彭越率领他的部队三万多人在外黄归附汉王。汉王就任命彭越做魏国国相,独揽兵权,平定梁地。
汉王三年,彭越经常往来出没替汉王游动出兵,攻击楚军,在梁地断绝他们的后援粮草。汉五年秋,项王的军队向南撤退到夏阳,彭越又攻克昌邑旁二十多个城邑,缴获谷物十多万斛,用作汉王的军粮。
汉王打了败仗,派使者叫彭越合力攻打楚军。彭越说:“魏地刚刚平定,还畏惧楚军,不能前往。”
留候说:“彭越本来平定了梁地,战功累累,当初您因为魏豹的缘由,只任命彭越做魏国的国相。如今,魏豹死后又没有留下后代,何况彭越也打算称王,而您却没有提早作出决断,您和两国约定:假如战胜楚国,睢阳以北到各城的土地,都分封给彭相国为王;从陈以东的沿海地区,分封给齐王韩信。
您能拿出这些土地答应分给二人,这两个人很快就可以招来,即使不能来,事情发展也不致完全绝望。”于是汉王按照留候的策划行事。
使者一到,彭越就率领着全部人马在垓下和汉王的军队会师,于是大败楚军。项籍已死。
那年春天,封彭越为梁王,建都定陶。汉十年秋天,陈豨在代地造反,汉高帝亲自率领部队前去讨伐,到达邯郸,向梁王征兵。
梁王说有病,派出将领带着军队到邯郸。高帝很生气,逮捕了梁王,把他囚禁在洛阳。
皇上赦免了他,贬为平民,流放到蜀地青衣县。吕后向皇上陈述说:“彭王是豪壮而勇敢的人,如今把他流放蜀地,这是给自己留下祸患,不如杀掉他。”
于是,吕后就让彭越的门客告他再次阴谋造反。廷尉王恬开上奏请诛灭彭越家族,皇上就批准,于是诛杀了彭越,灭其家族,封国被废除。
7.杜的古文意思杜的古文意思
拼音:dù 韵部:麌(形声字。从木,土声。本义:杜梨,棠梨,一种木本植物)
一、〈名词〉本义:杜梨,棠梨,一种木本植物
杜,甘棠也。——《说文》。按:“牡曰棠,牝曰杜。”
杜树大者插五枝。——《齐民要术》
二、姓
三、〈动词〉 堵塞
杜,塞也。——《小尔雅·广诂》
犯令陵政则杜之。——《周礼·大司马》。注:“杜塞使不得与邻国交通。”
又如:杜耳恶闻(塞住耳朵不愿听);杜隔(阻塞隔离);杜闭(堵塞,关闭);杜禁(堵塞)
四、关门,封闭 。
杜乃护王。——《书·费誓》。注:“闭也。”
犯令陵政则杜之。——《周礼·夏官·大司马》
强公室,杜私门。——《史记·李斯列传》
陵怒,谢病免,杜门竟不朝请。——《汉书·王陵传》。颜师古注:杜,塞也,闭塞其门也。
塞隘杜津。——《汉书·叙传》
又如:杜口(闭口不说);杜门却扫(关闭大门,不再打扫庭院路径);杜门晦(屏)迹(关闭大门,隐匿自己的踪迹)
五、杜绝,制止 。如:杜心(绝望);杜谏(谏止;制止);杜弊(杜绝作弊);杜弃(拒绝,屏弃);杜遏(禁绝,阻止)
六、冲击
水之性,行至曲必留退,满则后推前,地下则平行,地高即控,杜曲则捣毁,杜曲激则跃。——《管子·度地》
七、拒绝。如:杜黜(排斥,黜退)
8.文言文翻译 《宋史·张叔夜传》原文: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
天祥曰:"吾不能扦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
崖山破,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
至燕,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
"南乡拜而死。 译文:文天祥押到潮阳,见到张弘范(降将)张弘范的手下让文天祥下跪。
文天祥不跪!张弘范就像招待客人一样对待文天祥!张弘范押文天祥到崖山,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那样行吗?”张弘范不听,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就写了《过零丁洋》一诗给张弘范。
张弘范读到诗最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了。 崖山被攻陷后,张弘范派人押送文天祥到京城,文天祥在路上,八天不吃饭,但是没有饿死,于是就停止了绝食,到了燕京,招待文天祥的人招待的很周到,文天祥不睡觉,整夜就坐在那里。
于是把文天祥转交到兵马司,派士兵看守起来,。..文天祥临刑的时候很从容,对看守他的士兵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朝南方跪拜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