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高大百科网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更多 > 古文 >

高考文言文重要实词

日期: 来源:高大网收集编辑:www.gdy.net.cn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高考文言文重要实词 1.高中文言文重点实词前五十个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文言文是不可缺少的,而文言文要注意的就是实词虚词等,下面介绍文言文中实词都有哪些,

1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通“薆”。隐蔽,躲藏)

2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3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陪郑(通“倍”,增加)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说:“凡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即用兵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兵力十倍于敌时就包围它,五倍于敌时就进攻它,两倍于敌时就分化它,以造成绝对优势,然后将其各个击灭。和敌人势均力敌时有战胜敌人的能力,数量少于敌人时有骚挠(“逃”为“挑”之借字,训为“挠”)敌人的能力,力量弱于敌人时有避开敌人的能力。)

4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助词)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5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6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名词)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形容)

3鄙人不知忌讳。(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动词)

2.高中文言文重要虚词18个的所有解释和课本原句位置,如果太多先给必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欤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矣”可能是吧! 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

3.高中语文有哪些重要的文言实词

2011届新课程高中语文考纲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在《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曾规定要掌握120个文言实词。

★爱①爱护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师说》②喜欢,爱好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阿房宫赋》③舍不得,吝惜,爱惜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舍不得,吝惜)《齐桓晋文之事》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六国论》④爱慕,欣赏。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爱莲说》⑤恩惠古之遗爱也(恩惠) 《左传》⑥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诗经静女》译⑦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怜惜,同情)《左传》★安 ①安全,安稳,安定-/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 《失街亭》/谢庄遂安(安全、安定、安稳)《冯婉贞》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全、安定、安稳)《季氏将伐颛臾》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六国论》/②安抚,抚慰/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赤壁之战》/③安置、安放/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失街亭》 ④使---安/既来之,则安之(使---安定)《季氏将伐颛臾》⑤疑问代词:哪里,怎么/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赤壁之战》沛公安在(哪里)《鸿门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哪里)《陈涉世家》⑥养生/衣食所安(养生) 《曹刿论战》★被 读音一:bèi①被子(名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杨修之死》②覆盖(动词)/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答韦中立论师道书》③遭受,遇到,蒙受/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论积贮疏》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遭受,遇到)《荆轲刺秦王》④加/幸被齿发,何敢负德(加)《柳毅传》⑤介词,表示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屈原列传》 读音二:pī,通“披”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陈涉世家》②披散,披着/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屈原列传》★倍 ①通"背",背叛,违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鸿门宴》②一倍,加倍/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一倍,加倍) 《孙子?谋攻》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 《治平篇》③增加/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烛之吴退秦师》④越发、更加、倍加/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鄙 ①边界地方/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为学》②动词,轻视/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训俭示康》③庸俗,见识浅,鄙陋/肉食者鄙(庸俗,见识浅,鄙陋)《曹刿论战》④复合词:/鄙人a自称的谦词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史记?冯唐列传》b鄙俗,不开化的人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c乡下人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史记?李将军列传》鄙贱:粗野而又地位低微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兵 ①兵器,武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武器) 《过秦论》②用兵器杀人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 《史记?伯夷列传》③战争,军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战争,军事)《论积贮疏》④士兵,军队/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廉颇蔺相如列传》起视四境,而秦并又至矣《六国论》⑤用兵策略,战略/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孙子谋攻》⑥复合词:兵符/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信陵君窃符救赵》★病①疾病/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扁鹊见蔡桓公》②生病/而江浙之梅皆病矣(生病)《病梅馆记》③使成病态/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使成病态)《病梅馆记》④困苦不堪,困乏/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捕蛇者说》⑤筋疲力尽/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筋疲力尽)《赤壁之战》⑥毛病,缺点/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原毁》⑦担心,忧虑/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⑧损害/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史记?货殖列传》⑨责备、羞辱/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责备、羞辱)《训俭示康》 ★察 ①仔细看,观察/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石钟山记》②看清楚/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看清楚) 《齐桓晋文之事》③考察,审察/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察,审察) 《赤壁之战》④明察,了解,弄清楚/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曹刿论战》⑤考察后加以推荐察臣孝廉(考察后加以推荐)《陈情表》⑥精明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精明) 《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宫》⑦察察 ,洁净的样子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察察 ,洁净的样子) 《屈原列传》★乘读音一:chéng ①驾,坐, 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赤壁之战》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驾,坐)《石钟山记》②升,登乘鄂渚而反顾兮,唉秋。

4.求高考120个文言文常用实词和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文言虚词18 一、而 二、何 三、乎 四、乃 五、其 六、且 七、若 八、所 九、为 十、焉 十一、也 十二、以 十三、因 十四、于 十五、与 十六、则 十七、者 十八、之 一、【而】 1、连词:可连结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 “和”或“及”或“又”。

如: 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墨子•尚同》)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

(《韩非子•说林》) 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承接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译作 “就”“才”“接着”。如: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4)表转折关系。可译作“但是”“却”。

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5)表假设关系,可译作“如果”、“假如”。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6)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有时译作“地”。如: 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译作“因而”“所以”如: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赤壁之战》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一般译作“来”,或不译。

如: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9)为下文提出更甚的事情作衬托,译作“还” “尚且”常与“何况”“而况”相呼应,表递进。如: 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淮南子•人间》) 夫禽兽之愚,而不可妄致也,而况于火食之民乎?(尸子《明堂》)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通“尔”,一般作定语,译作“你的”,也可作主语,译作“你”。

如: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若欲死而父, 即前斗。

《书博鸡者事》③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④余知而无罪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 3、通“如”:好像,如同。如: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 [而已]罢了。复音虚词,表示“限止”,语气助词。

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 尺而已。

(《口技》) [而后]才,方才。例:①三月而后成。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 二、【何】 1、疑问代词 (1)单独用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 “哉”“也”。

译作“为什么” “什么原因”。如: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2)用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如: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用作定语。

译作“什么”“哪”。如: 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 (4)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

译作“为什么”“怎么”。如: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副词: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

译作“怎么”“多么”“怎么这样”。如: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3、构成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1)“何如”即“如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译作“怎么样”“什么样”。

如: 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2)“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译作“拿什么”“凭什么”。

如: 何以哉?(《曹刿论战》)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3)“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译作“怎么办”“为什么”。

如: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三、【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译作“吗”“呢”。

如: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呢”。

如: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猜度语气。译作“吧”。

如: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

5.求高中文言文重要实词及解释

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3鄙人不知忌讳。

(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病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责备、羞辱) 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 3虽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察察 ,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朝cháo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朝北(对、向) 曾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 4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乘chéng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3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5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shèng四) 诚 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 除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6扶辇下除(门屏之间) 辞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 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 从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 4樊哙从良坐(依傍) 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 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 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 8欲不可从(放纵) 9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堂房亲属) 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东西为横,南北为纵。

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策略) 11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从事,官名) 12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办事) 1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舒缓,不急迫) 殆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4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当 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 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 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 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

6.高中文言文中的18个重点虚词和实词是什么

虚词有十八个的说法,实词就多了。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附录了重点掌握的常见文言词,其中实词150个,为便于学生能够有系统的进行学习, 特将此150个实词的一词多义进行系统的整理,每个词的义项基本上以《辞海》的解释为依据,尽量以本义、引申义的顺序排列,同时也收入课本中出现的解释。对于个别不常用的解释,为减轻学生的负担,就不予收入。

1、爱 2、安 3、伯 4、被 5、倍 6、本 7、鄙 8、兵 9、病 10、察

11、长 12、朝 13、池 14、曾 15、乘 16、城 17、诚 18、除 19、传 20、辞

21、从 22、达 23、殆 24、迨 25、当 26、道 27、得 28、度 29、短 30、多

31、发 32、方 33、非 34、复 35、负 36、盖 37、鼓 38、故 39、顾 40、固

41、归 42、国 43、过 44、何 45、恨 46、后 47、胡 48、患 49、或 50、疾

51、及 52、即 53、既 54、假 55、间 56、见 57、解 58、进 59、尽 60、就

61、举 62、绝 63、堪 64、克 65、类 66、怜 67、临 68、弥 69、名 70、末

71、莫 72、乃 73、内 74、判 75、期 76、奇 77、迁 78、请 79、穷 80、求

81、去 82、劝 83、却 84、如 85、若 86、善 87、稍 88、少 89、涉 90、胜

91、识 92、使 93、是 94、适 95、书 96、孰 97、属 98、数 99、遂 100、率

101、说 102、私 103、素 104、汤 105、涕 106、通 107、徒 108、图 109、退 110、亡

111、王 112、望 113、恶 114、微 115、闻 116、相 117、谢 118、悉 119、信 120、兴

121、行 122、幸 123、修 124、徐 125、许 126、阳 127、要 128、宜 129、遗 130、贻

131、易 132、阴 133、引 134、右 135、逾 136、狱 137、再 138、造 139、知 140、置

141、致 142、质 143、治 144、诸 145、贼 146、族 147、卒 148、走 149、左 150、坐

重点文言虚词(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7.高考120个文言实词文言实词

1-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6古之遗爱也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

2-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7衣食所安 8既来之,则安之 3-被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3将军身被坚执锐 4被发行吟泽畔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4-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3焉用亡邻以倍郑 4每逢佳节倍思亲 5-本 2盖亦反其本矣 3本在冀州之南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 6若止印三二本 7此之谓失其本心 8本未倒置 9抑本其成败之迹 6-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3鄙人不知忌讳。 4孔子鄙其小器 7-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4左右欲兵之 8-病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9-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3虽不能察 ,必以情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6人至察则无友 10朝 1朝服衣冠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4于是入朝见威王 5两朝开济老臣心 6期年不听朝 7坐南朝北 11-曾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4是高、曾时为一户 5曾益其所不能 12-乘 1乘犊车,从吏卒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3自京师乘风雪 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5乘鄂渚而反顾兮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 13-诚 1帝感其诚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 14-除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15-辞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3动以朝廷为辞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7大礼不辞小让 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16-从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5从此道至吾军 6弟走从军阿姨死 7其从如云 9?N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12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 1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17-殆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4思而不学则殆 18-当 1木兰当户织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3有大石当中流 4北邀当国者相见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8犯法当死 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10一夫当关,万人莫开 1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1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19-道 1怀其璧,从径道亡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于是废先王之道 5伐无道,诛暴秦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8道不同,不相为谋 9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 20-得 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3未得与项羽相见 4吾得兄事之 6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0此言得之 21-度 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4乃曰"吾忘持度" 5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6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7一夜飞度镜湖月 10崔九堂前几度闻 11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12春风不度玉门关 22-非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2而墨子非之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4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6觉今是而昨非 23-复 1昭王南征而不复 2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3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4山重水复疑无路 5王辞而不复 6有北面复匈奴之志。

8复之以掌,虚若无物。 9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4-负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秦贪,负其强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 6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5-盖 1日初出大如车盖 3覆盖周密无际 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8盖亦反其本矣 26-故 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3暮去朝来颜色故 5君安与项伯有故 6既克,公问其故 7故遣将守关者 8此物故非西产 9故臣复取璧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病故,物故 27-固 1江山险固,沃野万里 2固请,召有司案图 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7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28-顾 1赢得仓皇北顾 2顾野有麦场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5大行不顾细谨 6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7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29-国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30-过 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3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6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7今公子故过之 8一日,大母过余曰 31-何 1却看妻子愁何在 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今。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二(PC)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二(手机)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广告位三(PC)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广告位三(手机)

相关阅读

  • 文言文的解释,文言文在线查询,文言文是什么意思,文言文现代汉语词典

  • 导读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的写作形式之一。它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历史、哲学、科学等领域。文言文因其独特的韵律和美感,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本篇文章将通过解释、查询和现代汉语词典,深入探究文言文的意义和应用。一、文言文的定义与起源文言文,又称古文、正文、典文等,指汉语的古代书面语言,其产生时间可以追溯至商朝晚期(公元12世纪左右)。文言文拥有复杂的语法结构和特有的词汇,其起源可以追溯至先秦时代的经典文献,如《周易》、《尚书》等。文言文的流行可以追溯至汉朝时期,当时的文人士大夫都掌握着文
  • 艺术类考生的成绩怎么算的(艺术类考生高考成绩怎么算)

  • 由于艺术类考生的考试内容和其他考生的有所不同,因此他们的成绩也有所不同。本文介绍了艺术类考生高考成绩的计算方法,以及考生应该重视哪些内容,以便更好地取得高分。大纲:1.艺术类考生高考成绩怎么算2.艺术类考生的复习方法3.艺术类考生应注意的事项艺术类考生高考成绩怎么算艺术类考生高考成绩的计算方法是:其成绩由文科和理科成绩组成,文科成绩按比例计算,理科成绩按总分计算。文科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计算,具体比例是:综合考试占100分,专业考试占100分,艺术考试占50分,其中综合考试包括文科和理科,而艺术考试则只有艺
  • 高考应届统招比中专单招强很多?中专生单招还是统招大专好?

  • 本文目录高考应届统招比中专单招强很多?中专生走单招好还是对口升学好?中专单招还是统招好?中专毕业生参加高考和单招哪个含金量更高?中专生单招还是统招大专好?高考应届统招比中专单招强很多?强一些,但有差异。差异一:面对对象不同。肯定有人质疑,不都是高中生么,为什么还说面对对象不同。高职单招招收的是已经对6月6日的高考没有信心,彻底放弃冲刺的学生。就像是马拉松比赛,有全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有的学生觉得前路漫漫,还有那么长的距离,还有那么多的人在前面,感觉自己已经达到极限,那就适时放弃,参加单招;高考统考招收的
  • 生了不管不如不生文言文 做好自己的事情别管闲事文言文?

  • 本文目录胸有成竹文言文详解?古文:只要做好事,不管动机是怎么样,都是好的?不要勉强别人的文言文?什么时候努力都不迟文言文?做好自己的事情别管闲事文言文?胸有成竹文言文详解?北宋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名叫文同,他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文同为了画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风下雨,或是天晴天阴,他都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头钻来钻去.三伏天气,日头像一团火,烤得地面发烫.可是文同照样跑到竹林子对着太阳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阳光底下,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他一会儿用手指头量一量竹子的节把有多长,一会儿又记一
  • 文言文中评价人低调的句子(嗟的古音是什么?)

  • 本文目录做官的四个层次文言文?古诗诵读自我评定怎么写?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文言文版?凡事点到为止的古文?嗟的古音是什么?做官的四个层次文言文?老子把官的境界分为四个层次,其中最成功的是“不知有之”。民众不知有其存在的原因,难道是这样的领导者游手好闲,尸位素餐,什么问题也不为民众解决,形同虚设,有等于无吗?当然不是。按照老子“道法自然”的理论,对统治者的要求是“无为而治”。“无为”绝不是什么事也不做,而是“因物之性,顺物之情,顺势而动”,即依照事物的发展规律,依顺人的本性真情去办事。他的另一句治国名言“治大国若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广告位四(PC)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广告位四(手机)

热门文章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侧边广告位一(PC)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侧边广告位一(手机)
  • 含过的文言文(过在古文中的意思及例句,限制在初中和高一高二)

  • 1.过 在古文中的意思及例句,限制在初中和高一高二额。。。我也不太清楚高二是什么水平。。。你看看行不行1、同本义过,度也。——《说文》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2、超出,胜过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
  • 文言文鸿门宴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小题1:D小题2:B小题3:A小题4:(1)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2)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小题1:试题分析:道:名...
  • 示爱文言文女对男(女对男表达爱意的古诗文有哪些)

  • 1.女对男表达爱意的古诗文有哪些1.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元好问《摸鱼儿》2.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 孙吴四英将文言文答案(孙吴四英将文言文阅读答案)

  • 1.孙吴四英将文言文阅读答案译文 孙策、孙权建立的吴国之所以占有江东地区,跟中原地区的曹操对抗,根本是因为孙策、孙权的雄才大略.当时东吴的英杰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个人,是当时的(东吴)的所谓国家的心腹与梁柱,都是能与国家共存亡的大臣....
  • 七级上语文文言文练习(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二十五篇)

  • 1.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二十五篇一、寓、矛盾、誉、吾、履、遂二、1.卖;夸耀 2.不;回答 3.这里当“购买”讲;鞋. 4.尺码;相信三、1.我的矛非常锐利,什么东西都能被它穿透. 2.用你的矛穿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3.等到了集市上却忘...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侧边广告位二(PC)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侧边广告位二(手机)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侧边广告位三(PC)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侧边广告位三(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