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及”在文言文中的字义如下:
1、用作动词,意思是:赶上;追上。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释义:追到河边,(孟明等人)已登舟离岸了。
2、用作动词,意思是:至;到;到达。
出处: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释义: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
3、用作动词,意思是:遭遇;遇到。
出处:春秋·佚名《叔向贺贫》:“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
释义:犯法胡为,放利聚财,该当遭到祸难。
4、用作动词,意思是:推及;涉及。
出处:先秦·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释义:敬爱自己的长辈,进而也敬爱别人的长辈。
5、用作动词,意思是:来得及。
出处:汉·刘向 《荆轲刺秦王》:“方急时,不及召下兵。”
释义:正在慌急之中,而且也来不及召来侍卫。
6、用作动词,意思是:赶得上;比得上。
出处:先秦·佚名《邹忌讽齐王纳谏》:“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释义: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7、用作介词,意思是:等到;到了。
出处:魏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释义: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
8、用作介词,意思是:趁着。
出处:先秦·左丘明 《子鱼论战》:“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释义: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
9、用作介词,意思是:跟,与。
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四年》:“屈完及诸侯盟。”
释义: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10、用作连词,意思是:和,与。
出处:魏晋·李密 《陈情表》:“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释义: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能明白知晓的。
2.“到”在古文里怎么说1、及
例句: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翻译: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的消息,将要到西边的田地耕作。
2、往
例句:先秦·孔子《论语》:“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翻译: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到那里去干的。
3、至
例句:先秦·孟子《赵威后问齐使》:“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翻译: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向到您这儿来了。
4、之
例句:清·彭端淑 《为学》:“吾欲之南海。”
翻译:我想要到南海去。
5、达
例句:清·蒲松龄《促织》:“自昏达曙,目不交睫。”
翻译:从黄昏到黎明,完全没有闭眼睡觉。
3.看 在古文中怎么说看在古文中说法是睎也。
出自于《说文》。《说文·目部》:看,睎也。本义:用手加额遮目而远望。引申义:指估量。
看:观赏;赏玩。出自唐·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看:访问;探望。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梁车新为邺令,其姊往看之。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望:盼望;希望:渴~。丰收在~。
2、瞅:往屋里~了一眼。你别老~着我。
3、瞧:~见。~书。~病。
4、观:~看。走马~花。坐井~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看
4.文言文中“但是”怎么说文言文中的“但是”有“但”、“然”、“而”等。我们一般都是用这几个连词来表示转折的。
用“但”表示转折,与现代汉语的“但是”用法同。如曹丕《与吴质书》中:“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这一句可以翻译为:刘桢的文风洒脱奔放,但是还不够刚劲有力罢了。
用“然”表示转折,也常有现代汉语的“但是”的意思。如:柳宗元《三戒》中:“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其中的“然”可以翻译为“然而”,也可以翻译为“但是”:(老虎)非常恐惧,但是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好像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
用“而”表示转折,如苏洵《六国论》:“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其中的“而”可以翻译为但是。再如常见的“和而不同”、“似是而非”等,而都是但是的意思。
参考资料
百度知道:
5.文言文里的我和你怎么说一、文言文中的“我”和“你”表达方式如下:
我:余、吾 、鄙人
你:汝、子、君、足下
二、文言文中“缘”、“爱 ”就是“缘”、“爱 ”
文言文一般都是单音词,而现代汉语是双音的。
文言文的主要特点如下:
1.第一个“文”字,是美好的意思。“言”字,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两字,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2.“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比如像说现在的,“你吃饭了吗?”。
3.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4.中国在1918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5.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6.文言文中怎么说全部文言文中全部的说法:皆、悉、咸、毕、咸、俱、率、尽、穷、极、诸、众。
咸: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晋朝陶渊明《桃花源记》
悉: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晋朝陶渊明《桃花源记》
毕: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清朝林嗣环《口技》
皆: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晋朝陶渊明《桃花源记》
扩展资料:
全部在文言文中各种语法的不同用法:
做结构助词时,用俱、咸、皆表示全部。
做形容词时,用诸、众、悉表示全部。
做副词时,用尽、穷、极、毕表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