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译文:李台州名宗质,字某,是北方人,不知道是哪个郡邑的。
母亲姓展,是他父亲的妾,生下宗质后遭遇靖康年间的动乱,母子失散了,宗质凭着父亲的官职得到荫赏,(宗质)长大以后。到达做官的所在必定到处寻找母亲,没有找到,姻亲司马季思到蜀地去做官,宗质说:“我寻找母亲,东南地区没找到,一定在蜀地吧?”于是(宗质)跟随他到西部去。
乘船经过各个州,像是县或者是村市,一定登上岸边,走遍这个地方大声呼叫,喊道:展婆,展婆。到了傍晚,才哭着回去,不吃饭,司马家的人很同情他。
一定(多方)宽慰告诫他。(他)才一边哭着一边勉强吃点东西。
等到季思任职期满,向东而下,所经过的(地方)(李台州)仍然这样,始终没有找到。到了荆州,仍然这样。
每天早晚号叫呼喊,咽喉疼痛。身体疲惫,(在茶楼)稍事休息,(伤心地)流泪。
坐了一会儿,一个讨饭的老妇人来到他的面前,作揖说:“官人给我一文两文钱吧。”宗质站起来(向她)作揖并请(她)坐下。
用主客之礼待(她)。喝完茶以后,(宗质)询问老人的家乡姓氏。
老妇人勃然大怒说:“官人能给我多少钱,为何猛然问我姓名?我不是要饭的人。”宗质起身,更加恭敬。
道歉说:“我十分惶恐,犯上忤逆了阿婆,希望(您)能停止生气,试着说一说,又有什么害处呢?如果或许是乡邻或亲族。我愿意倾囊为阿婆馈赠财物。”
老妇人高兴地说:“我的姓氏很特别,不能说。”宗质极力恳请,(老妇人)忽然说:“我姓展。”
宗质惊讶地站起来,抱着她。大哭道:“夫人,(您)是我的母亲啊。”
老妇人说:“官人不要错了,我儿子有可以验证的标记,(他的)右腋下有一个紫色的痣,大小如杯子。”宗质跪拜说:“是这样的。”
(宗质)露出右腋给她看,于是母子拥抱在一起哭泣。周围观看的人有几十甚至上百人,(他们)都一边叹息一边流泪。
宗质背着他的母亲回去,季思和家人孩子也为(他们)哭泣。从此以后迎养母亲孝顺奉养十多年,母亲在高龄寿终。
那时宗质也已经白头了。宗质乾道庚寅年间做洪倅,我当时是奉新县县令,多次拜见他,不知他们母子之间的这些事情。
第二年,我到中都做官,宗质回到朝廷,被授予台州知州。朝中人士说:“李台州,是曾觌的亲家,曾觌没有儿子,把台州的儿子当作自己的儿子。”
我见了一次不敢见第二次,也不曾知道他的孝顺。十七年后,李台州已经去世。
我和丞相京公一同做宰掾,谈话间,京公对我说起李台州母子的事情,我八岁的时候。先太夫人(即母亲)去世,我终身抱憾。
听说这件事情之后,哭泣不能停止,感动并且为他作传。称赞说:孔子说:“孝悌达到极点是和神明相通的。”
像李台州,生下来就不知道失去母亲。但成年以后知道寻找母亲,寻找母亲却找不到,找不到却不懈怠,走遍半个天下,到老了才找到。
昔日苏东坡歌颂朱寿昌。至今人们都咏叹歌颂并以为美谈。
像李台州。他的事迹难道和朱寿昌有什么不同吗?这不就是所说的至孝和神明相通吗?如果不是至孝怎么能感动天地神明。
不是和神明相通怎么能找到母亲?我每次对士大夫们说起这件事。听到的人必感动得哭泣。
人们谁没有母亲?有母亲的人谁没有这样的心呢?他们有母亲,未曾失去母亲,有母亲,不用等待寻找母亲,母亲健在有的人却忽视并且不尊敬她,亦或者违背甚而不爱惜(她),他们这是什么心啊?原文: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
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乎?”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
乃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至荆州,复然。
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
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问其里若姓。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
宗质起敬,谢曰:“某皇恐,上忤阿婆,愿霁怒,试言之,何害?恐或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媪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言。”
宗质力恳请,忽曰:我姓展。宗质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
媪曰:“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质拜曰:“然。”
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涕下。宗质负其母以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
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母以高年终,宗质亦白首矣。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
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觌姻家也,觌无子,子台州之子。”
予一见不敢再也,亦未知其孝。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
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
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
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
2.李台州传译文译文:李台州名宗质,字某,是北方人,不知道是哪个郡邑的。
母亲姓展,是他父亲的妾,生下宗质后遭遇靖康年间的动乱,母子失散了,宗质凭着父亲的官职得到荫赏。到达做官的所在必定到处寻找母亲,没有找到,姻亲司马季思到蜀地去做官,宗质说:“我寻找母亲,东南地区没找到,一定在蜀地吧?”于是跟随他到西部去。
每天早晚号叫呼喊,咽喉疼痛。身体疲惫。
稍事休息后流泪。坐了一会儿,一个讨饭的老妇人来到他的面前,作揖说:“官人给我一文两文钱吧。”
宗质站起来作揖并请她坐下。用主客之礼待。
喝完茶以后,询问老人的家乡姓氏。老妇人勃然大怒说:“官人能给我多少钱,为何猛然问我姓名?我不是要饭的人。”
宗质起身,更加恭敬。道歉说:“我十分惶恐,犯上忤逆了阿婆,希望能停止生气,试着说一说,又有什么害处呢?如果或许是乡邻或亲族。
露出右腋给她看,于是母子拥抱在一起哭泣。周围观看的人有几十甚至上百人,都一边叹息一边流泪。
宗质背着他的母亲回去,季思和家人孩子也为他们哭泣。我见了一次不敢见第二次,也不曾知道他的孝顺。
十七年后,李台州已经去世。我和丞相京公一同做宰掾,谈话间,京公对我说起李台州母子的事情,我八岁的时候。
第二年,我到中都做官,宗质回到朝廷,被授予台州知州。朝中人士说:“李台州,是曾觌的亲家,曾觌没有儿子,把台州的儿子当作自己的儿子。”
像李台州,生下来就不知道失去母亲。但成年以后知道寻找母亲,寻找母亲却找不到,找不到却不懈怠,走遍半个天下,到老了才找到。
昔日苏东坡歌颂朱寿昌。至今人们都咏叹歌颂并以为美谈。
像李台州。他的事迹难道和朱寿昌有什么不同吗?这不就是所说的至孝和神明相通吗?如果不是至孝怎么能感动天地神明。
他们有母亲,未曾失去母亲,有母亲,不用等待寻找母亲,母亲健在有的人却忽视并且不尊敬她,亦或者违背甚而不爱惜她,他们这是什么心啊?原文:李台州传 作者:杨万里 朝代:宋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 ?” 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
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警之, 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竞不得。至荆州,复然。
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宗质起敬,谢曰:“某皇恐,上忤阿婆,愿霁怒,试言之,何害?怒火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
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媪曰:“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
宗质拜曰:“然。”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涕下。
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
朝士云:“李台州,曾规姻家也,规无子,子台州之子。” 予一见不敢再 ,亦未知其孝。
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扩展资料:李宗质出生后因战乱母子失散,长达后曾四处寻访母亲下落而不得,以至茶饭不思,黯然神伤。
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文章记李台州事迹,以寻母、认母,侍母为线索,集中笔墨描写认母场景,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为一位官员作传,不注重其政治事功,却记叙其寻母尽孝之事,杨万里有褒扬孝道,规劝世风之意。一方面是推孝廉,举秀才,拜郎中,除洗马。
四次征召,先地方,后朝廷。国恩难报,君情难违。
另一方面,祖母供养无主,疾病日重。养恩难忘,亲情难舍。
其次是强人所难。在辞不赴命,辞不就职之后,作者等来的是诏书的责备、郡县的逼迫、州司的催追。
李台州立朝刚正,遇事敢言,指摘时弊,无所顾忌,因而始终不得大用。他一生视仕宦富贵犹如敝履,随时准备唾弃。
在作京官时,就预先准备好了由杭州回家盘缠,锁置箱中,藏在卧室,又戒家人不许置物,以免离职回乡行李累赘,就这样“日日若促装”待发者。这与那些斤斤营求升迁、患得患失之辈适成鲜明对照。
李台州为官清正廉洁,不扰百姓,不贪钱物。江东转运副使任满时,应有余钱万缗,他全弃之于官库,一文不取而归。
退休南溪之上,自家老屋一隅,仅避风雨。作者简介: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
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人。
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
著有。
3.三、古代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4题20 B(遽:突然) 21.A(A.均为表修饰 B.在/比 C.相当于“而”,表修饰 /表目的,来 D. 才/就) 22.B(B项中“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错误。
杨万里是在李台州去世后,与丞相京公交谈中才知道李台州母子之间的故事,才了解李台州至孝之名。) 23.彼 有 未 尝失 母 /而 有 母不 待求 母/ 而 母 存/或 忽 而 不 敬 /或 悖 而不 爱 者/ 独 何 心 欤?(“/”每处1分 扣完为止) 24(1)宗质站起来向她作揖请她坐下,用主客之礼礼待她。
(以客主礼,状后1分;揖之坐,1分) (2)像李台州,他的事迹难道和朱寿昌有什么不同吗?这不就是所说的至孝和神明相通吗?(若,像,至于,0.5分,事,事迹,0.5分;兹,0.5分;语意完整通顺1分) (3) 若能顺应天地的法则,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宇宙,他还要依赖什么呢!(乘,顺应,0.5分;御,把握,0.5分;待恶,依赖什么,宾前,1分)。
4.李常传 文言文翻译李常传
李常字公择,南康建昌人。年青时在庐山白石僧舍读书。既登进士第,留下所抄书九千卷,给僧舍取名叫李氏山房。调任江州判官、宣州观察推官。发运使杨佐打算推荐他改官秩,李常推荐他的朋友刘琦,杨佐说:“世间没有此种风气很久了。”一起推荐他们。
熙宁初年,为秘阁校理。王安石与李常友好,以他为三司条例司检详官,改任右正言、知谏院。王安石立新法,李常参与讨论,不想青苗收取息钱,到这时,分条开列说:“三司条例司刚建立时,已导致中外议论。至于均输、青苗法,敛散取息,附会经义,人们又大为惊骇,无异于王莽琐碎离析《周官》片言,以流毒天下!”王安石看到后,派亲信晓谕大意,李常不为此而停止。又说:“州县散常平钱,实际上不出本钱,勒索百姓出息钱。”神宗询问王安石,王安石请命令李常出具官吏主犯,李常认为这不符合谏官体制,落职校理,通判滑州。一年多后复职,任鄂州知州,移任湖、齐二州。齐州多盗贼,论报没有虚日。李常捉到狡黠的盗贼,刺为兵士,使其在部下,尽知盗贼聚居的地方,全部发屋破柱,拔掉他们的基根,半年间,杀七百人,奸恶无处藏身。移任淮南西路提点刑狱。元丰六年(1083),召为太常少卿,升任礼部侍郎。
哲宗即位,李常改任吏部侍郎,升户部尚书,有人怀疑他缺少才干气度,担心不能胜任,哲宗询问于司马光。司马光说“:使用李常主管国家财政,那么人们知道朝廷不急于征利,聚敛可稍稍平息了。”李常入对,上书七事,叫崇廉耻,存乡举,别守宰,废贪赃,审疑狱,择儒师,修役法。当时役法差、免二科没有决定,李常认为“:法无新旧,方便百姓的就好;论无他我,可长久的就正确。现在如果百姓都出资,那么贫困的人难办;如果都出力,那么富裕的人难堪。各从其愿,那么可以长久。”于是折衷分条开列上呈。皇帝赦恩,免除市易逃欠不满二百缗的人,李常请求息钱超过二百缗也不收取。
被授予御史中丞,兼任侍读,加龙图阁直学士。李常论取士,请分诗赋、经义为两科,以尽其所长。开始,黄河在小吴决口,议者打算从孙村口疏导黄河归还旧河道,到这时,工役兴起,李常说:“京东、河北饥饿困乏,不宜疏导黄河。”诏命解除工役。谏官刘安世以吴处厚交付蔡确诗中有毁谤朝政之处,因而极力攻击蔡确。李常上疏论以诗治罪蔡确,这不是用来敦厚风俗的办法。刘安世一同弹劾李常,移任兵部尚书,辞谢不就职,出任邓州知州。移任成都,在走到陕西途中,突然去世,终年六十四岁。有文集、奏议六十卷,《诗传》十卷,《元..会计录》三十卷。
李常比孙觉大一岁,开始与孙觉齐名,都被吕公著赏识。他们的议论趣舍,大致多相同,所担任的最后官职也相同,二人死亡,先后只差一晚。
5.张咏传 文言文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980),濮州推举进士,舆论以张咏为首位被推荐人。当地有个叫张覃的老儒生还没考中进士,张咏便与寇准写信给本州守将,推荐张覃做首选,众人赞许张咏能够谦让。正好遇上李沆、宋..、寇准连续推荐他的才干,张咏因此做了荆湖北路转运使,上奏建议撤去归、峡二州的送水夫,被就地转为太常博士。
宋太宗听说他的强干,召他回朝。张永德任并代二州部署,有个小校官犯了法,被他鞭打至死。皇帝下诏审治他的罪。张咏将诏书封起退还,并说:“陛下正委派张永德担任边疆守护大职,若因为一个小校官,使主帅受辱,臣恐怕下级会有轻视上级心理。”太宗不听从。不久,果然有士兵联合控告军校的事发生,张咏引用前次的事来议论,太宗改变态度慰抚他。
出任益州刺史,当时李顺叛乱,王继恩、上官正统兵攻讨,但停兵不进。张咏用话激励上官正,劝勉他亲自出击,然后盛情地陈设帷帐为他饯行。上官正从此决意出兵深入,终于大获全胜。当叛军攻城略地之际,民众有很多被胁迫跟随参加叛军,张咏下达公文将朝廷的恩德和信义告谕民众,使他们各自回到田里。
当初,蜀地士子知道读书向学,但不喜欢做官入仕。张咏考察益州人张及、李畋、张逵等人都有学问品行,受当地人称赞;于是敦促鼓励他们参加科举考试,这三个人果然全都考取了进士,士子们从此懂得了进取。
咸平二年(999),这年夏天,以工部侍郎身份出任杭州知州。因当年歉收,民众有很多人私自卖盐来自给,捕获犯法的人数百个,张咏全都减轻刑罚然后遣散他们。部下属官请求说:“不严厉用法律制裁他们,恐怕无法禁止此事。”张咏说“:钱塘一带十万家民众,受饥饿的人九万,如果不靠盐来救活,一旦蜂拥而起做强盗,那就会酿成大患了。等秋天收获了,当会依旧按原来的法律办事。”
咸平五年,真宗因张咏以前在蜀郡政绩优异,又命他再次出任益州知州,恰好朝廷派遣谢涛巡视西蜀,皇上因此令他转告张咏说:“有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了。”
张咏与青州人傅霖少年同学。傅霖不做官。张咏显贵之后,请傅霖出来做官,请了三十次也没请动,到这时他却来谒见。守门人来报告说傅霖求见。张咏责骂说:“傅先生是天下贤士,我尚还不能跟他做朋友,你是何人,竟敢直呼其名!”
6.文言文《任涛传》翻译翻译:
任涛,是箔州人。他早年就擅有诗名。乾符年间,任涛多次应进士举,每次都是功败垂成。李鹭任江西观察使时,素来闻知任涛的名气,就取任涛的诗来读,见诗中写道:“露传沙鹤起,人卧钓船流。”李鹭大为赞叹,说:“任涛是个奇才,为什么未有功名?我应当推荐他。”就特地为任涛免除了乡里的杂役,仍旧要当地官员优待任涛。当时一些无知的俗人对此事有一些议论,李鹭判决此事说:“江西境内,凡有写诗赶得上任涛者,马上免除杂役,岂止一个任涛而已呢!”时过不久,任涛就去世了。任涛有才无命,太令人同情了。他的诗集流传至今。
原文:
涛,筠川人也。章句之名早擅。乾符中,应数举,每败垂成。李常侍骘廉察江西,素闻涛名,取其诗览之,见云:“露抟沙鹤起,人卧钓船流。”大加赏叹曰:“任涛奇才也,何故不成名会当荐之。”特与放乡里杂役,仍令本贯优礼。时盲俗互有论列,骘判曰:“江西境内,凡为诗得及涛者,即与放役,岂止一任涛而已哉。”未几,涛逝云,有才无命,大可怜也。诗集今传。
7.李少翁传的文言文翻译注释: [1]豫章:郡、县名,治所均在今江西南昌市。
[2]汉川、应城:县名,均属今湖北省。皆与竟陵为邻县。
[3]媟言:媟音xiè,通“亵”。媟言,轻狎之言。
[4]风眩:外感风邪而昏晕。蹶,通“厥”。
尸厥,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手足僵冷的病症。 [5]一匕:匕音bǐ,匙子,小勺。
一匕,此处指一药匙药物。 [6]圭刀:通常作“刀圭”。
古代量取药物用具,也借指药物。 [7]王维堂恭:钟惺的朋友,京山(今属湖北)人。
京山也与竟陵为邻县。 [8]属岁逼除:一年将要过完的时候。
[9]持糒醪饷问翁:糒音bèi,干饭,此处泛指食品。醪音lóo,酒。
饷音xiǎng,赠送。 [10]墨池残渖:渖音shěn,汁水。
墨池残渖,指不经意的笔墨。 [11]糈:音xǔ,粮食,粮饷。
[12]祲:音jìn,古代指征象不详的天气。此处指疫病。
下文“疫鬼白昼攫人”指常见人们因疫病而死。 [13]弋阳伎:演唱弋阳腔的歌女。
弋(yì)阳,县名,今属江西,是元末明初戏剧曲调弋阳腔的发源地。 [14]秦越人:战国时的名医,因与黄帝时的名医扁鹊相似,也称扁鹊,渤海郡郑人。
入秦,秦太医令李醯(xī)自知医术不如他,派人杀了他。 [15]目击道存:眼光一触及,便知“道”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