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原文 景公游于纪,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勿乘驽马。”
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鱼无反,则恶其鳋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晏子对曰:“不然。
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对曰:“有以亡也。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于闾;纪有此言,注之壶,不亡何待乎?”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注释 1 景公:春秋时齐国的国君。
2 纪:原是春秋时期一个诸侯国,后为齐国兼并。 3 发:打开。
4 反:反复 5 晏子:名婴,春秋时齐国的国相,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 6 闾:里港的大门。
7 驽马:劣马。 8 若:你。
9 恶:讨厌。 10 道:治国的道理。
11 鳋(sāo):鱼腥味。 12 不肖:没有才能的人。
13 《晏子春秋》:一部记载晏子言行的散文著作。 14. 何:为什么。
翻译 齐景公在原纪国的土地上游历时,捡到一个金壶,于是打开来,里面有一张用朱砂写的纸条:“吃鱼不要反复吃,不要乘坐劣马。” 景公说:“有道理!就像你所说的!吃鱼不要反复吃,是因为不喜欢它的腥味;不乘坐劣马,是不喜欢它走不了远路。”
晏子回答说:“不是这样啊!吃鱼不要反复吃,是说不要用尽老百姓的力气。不要乘坐劣马,是说不要让没有才能的人在国君身边。”
齐景公说:“纪国有这样深刻的言语,为什么会亡国呢?” 晏子回答说:“有这样的言语也会亡国。我听说:君子有治理国家的好策略,一定会公行于天下。
纪国有这样的言语,却藏在金壶里,怎能不亡国呢?” 主旨 1.干什么都不要隐藏,否则干什么都不会成功,终将一事无成。 2.有法不实行,便像无法一样。
3.一个人如果只是将修身的格言置于座右,却并不打算实行,他就不可能获得长进;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将治国良策付诸实践,那么再好的国策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4.大道理不应该空挂在嘴上,而应该亲身去实践。
2.文言文人琴俱亡翻译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王子猷问手下的人:“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来轿子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的人和琴都死啦!)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3.奇才王粲的古文翻译王粲字仲宣,是山阳郡高平县人。汉献帝西迁,王粲也迁到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到王粲,认为他不同常人。当时蔡邕才学非常有名,在朝廷位尊权重,经常车马满巷,宾客满座。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没有来得及穿好鞋子就出去迎接他。王粲进来,年龄很小,身材又矮,满座的宾客都很吃惊。蔡邕说:“这是王公的孙子,有非凡的才学,我比不上他。我家里的书籍文章,全部都要送给他。”十七岁时,司徒征召为僚属,皇帝又下诏任命为黄门侍郎,由于长安局势动乱,都没有到任。后来王粲就到荆州去依附刘表;刘表因为王粲其貌不扬,身体瘦弱,行为又不拘小节,不很看重他。刘表死后,王粲劝说刘表的儿子刘琮归顺太祖。太祖任命王粲为丞相掾,赐予关内侯的爵位;大祖在汉水边摆设酒宴。王粲举杯祝贺说:“当今袁绍在河北起兵,倚仗人数众多,立志兼并天下,不过袁绍喜欢招纳贤人却不能重用,因此有奇才的人离开了他。刘表在荆州从容不迫,静观时局变化,等待时机,自己认为可以效法周文王,伺机夺取天下。来荆州避乱的士子,都是海内的豪杰;刘表不懂得任用他们,所以国家危难而无人辅佐。明公您平定冀州的时候,一到那里就整顿军队,收纳那里的豪杰任用他们,来驰骋天下;到了平定江汉地区之后,又使用那里的贤人豪杰并分别安置职位。使天下归心,希望您的到来使社会安定,文治武功一并使用,英雄能够全部施展才能,这是三王(指夏禹、商;周文王或武王)的作法阿!”后来王粲被提升为军谋祭酒。魏国建立之后,被任命为侍中。王粲学识渊博,询问他没有不能回答的。当时原有的礼仪荒废松驰,举建制定各种制度,经常是王粲主持的。
先前,王粲跟人一起走,阅读路边的碑文。别人问他说:“你能够背诵出来吗?”王粲说:“能。”于是大家让他背对着碑文背诵,一字不差。看人下围棋,棋局乱了,王粲替他们恢复原来的棋局。下棋的人不相信,用头巾盖住棋局,让他用另一副棋摆棋局。用来互相比较,一道也没错。他的记忆力就是这样的好。王粲擅长写丈章,一下笔就成篇,不用修改,当时的人常常以为他是事先写好的;但就是再精心深思,也不能超过了。
4.灭吴雪耻文言文翻译勾践灭吴 原文: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遂使之行成于吴。
勾践灭吴翻译:
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后,就向全军发布号令说:“凡是我的父辈兄弟及全国百姓,哪个能够协助我击退吴国的,我就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大夫文种向越王进谏说:“我听说过,商人在夏天就预先积蓄皮货,冬天就预先积蓄夏布,行旱路就预先准备好船只,行水路就预先准备好车辆,以备需要时用。一个国家即使没有外患,然而有谋略的大臣及勇敢的将士不能不事先培养和选择。就如蓑衣斗笠这种雨具,到下雨时,是一定要用上它的。现在您大王退守到会稽山之后,才来寻求有谋略的大臣,未免太晚了吧?”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说罢,就握着大夫文种的手,同他一起商量灭吴之事。随后,越王就派文种到吴国去求和。
5.专诸 文言文翻译专诸,是吴国堂邑人。伍子胥从楚国流亡到无果,知道了专诸的能力。伍子胥去见吴王僚,跟他说攻打楚国的益处。吴国的公子名字叫光说:“那个伍子胥的爸爸哥哥都是被楚王杀死的,所以他说要攻打楚国是为了报自己的私仇,不是为了吴国的利益。”吴王于是停止了攻打楚国的打算。伍子胥知道公子光要刺杀吴王僚,于是说:“那个公子光有内乱的倾向。”于是把专诸介绍给公子光。公子光的爸爸是吴王诸樊。诸樊有三个弟弟:馀祭,夷眜,季子札。诸樊知道季礼贤明所以就没有立太子,就把王位挨个传给三个弟弟,这样最后就能传给季礼。三个人都传过以后,轮到季礼了,结果季礼逃走了不愿意当国君,所以吴国人立夷眜的孩子僚做国君,公子光说:“按兄弟排,应该是季礼当国君,按儿子排,我才是真正的嫡嗣,我应该做国君。”于是偷偷养门客以谋求当国君。公子光得到了专诸,很好的以门客的待遇待他。九年,楚平王死了。春天时候吴王僚想要利用楚国丧事的机会,命令自己的二弟公子盖馀、属庸领兵围困楚国的灊,让住在延陵的季礼去晋国,来观察各个诸侯的动向。楚国发兵断了吴将的路,吴兵就不能回军了,公子光说:“现在这么好的机会不可以错过!如果不争取的话,什么都得不到!而且我是真正的嫡嗣,应该立为国君,就算是季礼回来,也不会废掉我。”专诸说:“僚可以杀掉了。他的母亲老了,孩子很弱小,两个弟弟还都在被楚军围困。现在的形势吴国外被楚国围困,内没有可以独当一面的大臣,没有人能奈何我们。”公子光郑重的点头说:“您专诸,就和我自己一样。”
嘻嘻……分应该是我的了吧?
补充下后面的那段“
四月丙子,①光伏甲士②于窟室中,③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
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④酒既酣,公子光详为⑤足疾,
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⑥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⑦王
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
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
子以为上卿。
****************************************************************************
注①索隐注僚之十二年夏也,吴系家以为十三年,非也。左氏经传唯言“夏四月”,
公羊、谷梁无传,经更与左氏、吴系家同。此传称“丙子”,当有所据,不知出何书。
注②索隐左传曰“伏甲”,谓甲士也。下文云“出其伏甲以攻王”。
注③集解徐广曰:“窟,一作‘空’。”
注④集解音披。索隐音披,兵器也。刘逵吴都赋注“铍,两刃小刀”。
注⑤索隐上音阳,下如字。左传曰“光伪足疾”,此云“详”,详□伪也。或读此
“为”字音伪,非也。岂详伪重言耶?
注⑥集解徐广曰:“炙,一作‘炮’。”正义炙,者夜反。
注⑦索隐刺音七赐反。
你要不给加分这问题不一定有人能回答出来……
额在找啊,你要能找到你不都不用发问了……
语气那么猖狂,搞的我都不想给你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