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2003年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点评及译文 同往年一样,文言文依然是节选自X X史X X传,原文比较长,压缩后减为几百字。
也正因为如此,造成很多阅读上的障碍,无形中增大了答题的难度,所以,平时应多提醒学生以跳跃性的思维去阅读、思考文言语段,提纲挈领,化整为零;再在个别与考题相关的细节上精雕细刻,此题便大功告成。 如果拘泥于某个字词,纠缠不休,冥思苦想,徒耗精力,那肯定就考砸了。
今年文言文有两个变化:一个是人物形象有所变化,往年的人物形象或忠或奸都是一贯而终,脸谱化的痕迹比较明显,很多跟主题无关或相悖的情节统统被删掉了;而今年裴矩这个人物先佞后忠,与时俱进,明哲保身,趋吉避凶,形象比较丰满,也更加人性化,更符合实际情况。 二是文章分为两部分,分别引自不同朝代的不同典籍,前后有个对比,有利于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阐释社会环境对一个人思想意识的巨大影响。
这两种变化给所有语文教师一个新的启示:今后文言文中的人物将有可能比以往更加丰满,更富于变化。因为一篇文章中对一个人的评价总的来说是一致的,但同一个人物在两部不同典籍中的评价很可能就不同甚至于相反。
联缀这类题材的好处就在于人们可以学会用辩证的、发展的、全面的眼光审视历史人物,分析历史事件。 另外,像11、12、14之类的传统题型,仍然在提醒老师们,今后文言文教学还是要立足课本,重视课堂教学,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扩大阅读量,举一反三,这样,就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译文: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今山西运城闻喜县)人,未满周岁就成了孤儿,由他的伯父裴让之所抚养。长大后,裴矩广泛地学习,年纪轻轻就颇有名气。
当时,隋文帝杨坚任定州总管,派人召他做补记宣,对他非常亲近、敬佩。后来,杨坚当了皇帝,裴矩升任吏部侍郎。
大业初年,西域那些蕃国派人到甘肃张掖与中国人开展商业活动,隋炀帝杨广派裴矩去监督这些事。趁此机会,裴矩考察、探访了西域地区的风土人情、民间习俗、山川险隘、部族首领、大户姓氏、地方物产、民族服饰,等等;然后,回到京城把这些情况秉告给皇帝。
皇帝非常高兴,每天派人请他到皇宫里来,向他打听西域地区的事情。 皇上驾临东都洛阳,裴矩觉得四方蕃国前来朝贡的人很多,劝皇帝下令征召各地的特技表演队到洛阳来,让他们在洛阳表演鱼龙曼延、角蘦等精彩的杂戏,以此盛大的排场向少数民族的使者们展示、炫耀。
整整表演了一个月才停止。裴矩还命令在洛阳城里三个有名的集市上,每个店铺统统设置帏帐,里面摆满酒肉饭食,增派主管官员率领蕃夷来宾与本国人洽谈贸易,所到之处一概请他们就座畅饮,酒足饭饱之后来宾们才散去。
这些人中有认识裴矩的,都嘲笑他会表演、作秀。(然而)隋炀帝却盛赞裴矩是诚心诚意为朝廷做事的人,他说:“裴矩非常懂得我的心,凡是他上奏陈述的事情,都是我心里已经成型的想法,所以我还没开口说,裴矩就已经知道了。
如果不是他心里装着国家,一心为朝廷着想,怎么会这样呢?”后来裴矩跟随隋炀帝驾临江都。 等到李渊的军队攻占了长安,炀帝向裴矩询问对策,裴矩说:“太原有变故,首都局势不稳,在这么远的地方发布政令,恐怕会失去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陛下亲自返回京城,才可以平定这次动乱。”
裴矩见天下局势不稳,恐怕招来杀身之祸,每次接待别人,礼数格外周全,即使是胥吏那样的小官,也一定让他们高兴和满意为止。 (而且)这时候,隋炀帝一天比一天昏庸奢侈,裴矩也就不再对他有什么劝谏,只是拼命地谄媚讨好,以让隋炀帝开心为最终目的。
到了唐太宗刚刚即位的时候,(采取措施)坚决制止作奸犯科的官吏。一次,听人说,在办理案件的官署、部门里,有很多官员受贿,于是(唐太宗)暗中派人(给主事官员)送财物上门试验一下(这件事的)真假。
主管的官吏通过属下接受了赠给他的绢帛一匹,唐太宗非常愤怒,要下令杀掉他,裴矩进谏说:“这个人接受贿赂,确实应该严惩。可是,是您用东西引诱人家,所以,即使对他处以极刑,在性质上也还是属于诬陷人家犯罪,这恐怕不是倡导德行、合乎礼仪的行为。”
唐太宗于是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因此而召集百官,对百官们说:“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我)。 如果每一件事都能够这样处理的话,还用担心不能治理好国家吗!”贞观元年裴矩辞世,赠官至绛州刺史,谥号敬。
臣司马光进一言:“古人云:如果君主圣明那么大臣就正直。裴矩在隋朝时谄媚讨好而到了唐朝却忠心耿耿,这并不是他的本性有什么变化呀!(如果)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奸伪;(如果)国君喜爱听到率直的言论,那么奸伪就会变为忠诚。
由此可来,君主好比测量日影的标竿,而大臣好比标竿的影子,标竿动那么影子也就跟着动啊。” 。
2.初中文言文试题需答案(一)(2002年眉山)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知而不愠愠:恼恨,怨恨 B.不耻下问耻:耻辱,羞耻。
C.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愉快。 D.默而识之识: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可以为师矣 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B.学而不思则罔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思而不学则殆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D,择其善者而从之 天将降大会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不断地学习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当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选择他们当中最优秀的去学习,其中不优秀的注意改正他们的缺点。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断地学习知识,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D.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不应当感到厌烦,教导别人不应当感到厌倦。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课文中所选六则,有谈学习态度的,有谈学习方法的,语言精练,含义丰富,耐人寻味。
B.第(1)则共三句话,分别从学习是愉快的事,与人探讨是一种乐趣,不怨恨别人三个方面既谈到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也讲到个人修养问题。 C.第(3)则讲的是学习方法。
D.第(5)则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二)(2003年泉州) 为学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解释多义词。
①自南海还()②望桓侯而还走() ③蜀之鄙有二僧()④肉食者鄙() ⑤西蜀之去南海()⑥去国怀乡()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欲之南海子墨子九距之 B.其一贫,其一富其真无马邪 C.以告富者必以分人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4.本文引用的故事,意在阐述的道理。 5.下面摘录《为学》中的一段话,请用“/”给这段话断句。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三)(2003年北京)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下面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通风换气B.政通人和 C.通宵达旦D.博古通今 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1)缘: (2)俨然: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1)渔人甚异之: (2)林尽水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四)(2003年海淀) 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选择答案() A.选文中加点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
B.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
3.183麦丘之邦人(2000年高考上海卷试题)齐桓公为了追猎白鹿,来到麦丘,见到一个城里人,就问:“怎么称呼你呀?”回答说:"我是麦丘的城里人。
"桓公问:“老头子多大岁数?”对答说:"我年纪有八十三了。"桓公说:"好长寿呀!"与他喝酒,问道:“你老可不可以祝我长寿呀?”回答说:“山野之人不知道怎么祝君王长寿。”
桓公说:“那就用你老的长寿来祝我长寿吧!”城里人捧着筷子拜了几拜,说:“如果要我的君王真正长寿,用金银都嫌便宜,只有人民才宝贵。”桓公说:“这个祝福很好!寡人知道了。
最高的德性不会孤单,有益的话不会只说一遍,你老何不再说一个。”城里人捧着筷子拜了几拜说:"假使我的君主喜欢学习又不讨厌去问地位低下的人,贤良的人在身边,直言的人可以进去。”
桓公不高兴地说:"这一句,不和前两句祝福相同,你老把它去掉吧。"邦人脸上挂着泪珠,哭着说:"希望君王仔细想想,这句话,比那刚才的两句话更重要。
我听说儿子冒犯了父亲,可由姑、姐、妹来开释,父亲于是饶过了。我冒犯君王时,可让君王左右的人为我开释,君王就可以饶恕我。
昔者桀得罪了汤,纣得罪了武王,这都是君得罪了臣的事例,到现在也没有为他们开释的人。"桓公说:"说的好!我凭着祖宗的福气,土地的神灵,才让我在这里遇见了你。”
桓公搀着他上马坐着,自己牵着马回去,保举他到庙堂又让他决策政治事务。桓公之所以合并了九个诸侯,称霸天下,不因为军队,不只是因为管仲,也得益于这次的遭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