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你说的农历可能是指我国古代的干支历吧?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来记日子。
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起来正好六十个数。如:“甲子、乙丑、---------壬戌、癸亥”。接下来再从甲子开始,如此循环不已。古人就用此来记年,记月,记日,记时。
比如,有个月的初一日是甲子日,初二日就是乙丑日,类推下去,那么到月底三十日就排到了癸巳日。接下来就到了下一个月的初一日,就该排甲午日,初二就是乙未日,初三是丙申日,类推下去,往返不已。记年,记月,记时也是如此。
按中国干支历排到今天,2009年11月30日,就记为己丑年,十月十四日(乙亥月己卯日)。你用文言表达,可以说“十月己卯日”。
另外,清朝末年 ,中国开始使用电报。民国初年,为减少发报字数,将每月一号至三十一号用古诗诗韵例字作为日期的代号(当时已经开始使用公元纪年,因此有了三十一号)。如:一日,用东、先、董、送、屋这几个字来代表一日。二日,用冬、萧、宋等字来代表二日。-------,三十日,用陷这个字来代表。三十一日,用世、引、来代表日子。比如,三十日拍的电报,就称作“陷电”,一号拍的电报,可称作东电、先电、送电等等。这也可以算作用文言表示日子。
2.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翻译:
大王这一去,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回来,不会超过三十天。
原文: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决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译文:
后来,秦国攻打赵国,夺取了石城。第二年又攻打赵国,杀了两万人。秦国派使者告诉赵王,说愿意与赵王联欢,在西河以外的渑池相会。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与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软弱胆小。”赵王于是决定赴会,蔺相如随从同去。廉颇送到边境上,跟赵王告别说:“大王这一去,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回来,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三十天不回来,就请容许我们拥立太子为赵王,以打消秦国要挟的念头。”赵王答应了他。于是就和秦王在渑池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