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1.陆绩怀橘文言文翻译及原文原文:
陆绩,三国时吴人也。官至太守,精于天文、历法。其父康,曾为庐州太守,与袁术交好。绩年六,于九江见袁术。
术令人出橘食之。绩怀三枚,临行拜辞术,而橘坠地。术笑曰:“陆郎作客而怀橘,何为耶?”绩跪下对曰:“是橘甘,欲怀而遗母。”术曰:“陆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术奇之,后常称说。
译文:
陆绩,他是三国时期的吴国人。他的官职到了太守,对天文和历法很精通。他的父亲陆康曾经担任庐州太守并与袁术往来密切。
陆绩六岁时,在九江拜见袁术。袁术让人(招待)他吃橘子。陆绩在怀里藏了三个橘子。临走时,陆绩(弯腰)告辞袁术,橘子掉落在地上。
袁术笑着说:“陆绩,你来别人家做客,怀里怎么还藏着橘子?”陆绩跪在地上,回答道:“橘子很甜,我留给母亲吃。”袁术说:“陆绩这么小就知道孝敬,长大后一定成才。”袁术感到陆绩与众不同,后来经常跟别人称赞他。
唐玄宗
肃宗为太子时,常侍膳。尚食置熟俎,有羊臂臑,上顾使太子割。肃宗既割,余污漫在手,以饼洁之,上熟视不怿。肃宗举饼啖之,上甚悦。谓太子曰:“福当如是爱惜。”(出《柳氏史》)
唐肃宗作太子的时候,经常陪着皇帝玄宗吃饭。有一次御膳房准备了熟肉。其中有熟羊腿。皇帝让肃宗把羊腿分割开来,肃宗便将羊腿割开,然后他用饼将手上沾满的羊油擦下去,皇帝看了不高兴。肃宗擦完手将饼吃了,皇帝非常满意,对肃宗说:“幸福的生活应当爱惜。”
故事是这样的:很早很早的时候,一颗麦子长的麦穗有十多个。由于麦穗很多,即使发大水或遇大旱,家家也都粮食满仓。由于粮食很多,人们对粮食也丝毫不觉得珍惜。有一天,老天爷派大臣化妆后来到人间。大臣明查暗访,发现除了一个老太太依然很节约粮食外,其他人都非常大手大脚。在一个村子里,他还遇到一个小孩儿,刚拉完屎,因找不到擦屎的
纸,就哇哇地哭起来。他妈妈在远处心烦,一时也没找到纸,就顺手摔过来一个馒头:“用馒头擦屁股吧。”那位大臣回到天宫报告后,老天爷大怒,下旨“大旱十年,从此以后任何一颗麦子一个麦穗也不能长”。消息传到人间,所有人都大惊失色,一齐向老天爷祈求开恩,一律没有得到允许。那位老太太跪地苦苦哀求整整数月,终于感动上苍,老天爷看在那位老太太的份上,开恩答应一颗麦子长一个麦穗。这才使人后来有了粮食活命。但从此再也没有从前那样舒坦安逸的日子了。
故事肯定是虚构,但讲的却是珍惜的道理。许多人小时候自从听过那个故事以后,确实很少剩饭,再难吃的饭菜都尽量吃完,否则内心总会觉得是一种罪过。对待其他事物,也常常想到其得来之不易,总是心怀珍惜。等到后来渐渐长大,知道了“人生衣食财禄,皆有定数,当留有余不尽之意。故节约不贪,则可延寿;奢侈过求,受尽则终;未见暴殄之人得皓首也”的道理,再经历和感受生活的诸多艰辛和曲折,回忆起历代圣贤之教,对惜福的道理便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春节时横批常有“五福临门”,最早大概来自《书经·洪范篇》,其中有:“五福者,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寿就是长寿的意思,富就是富有的意思,康宁就是健康平安的意思,修好德就是积德行善,享受富、寿、康宁进一步的福分,考终命,就是进一步能够寿终正寝。五福中寿、考终命是我们无法知道是否会拥有的,但比比我们的前辈和从前困难的日子,我们今天绝大多数人都可以说有富和康宁之福。“人在福中不知福”,我们中又有几多人能够珍惜现在的福分呢?
古人说:“井涸而后知水之可贵,病而后知健康之可贵,兵燹而后知清平之可贵,失业而后知行业之可贵。凡一切幸福之事,均过去方知。”等幸福过后才知道幸福的可贵,除了让我们懊悔不已,又怎能补救?
如果通晓人生的智慧,便会进一步懂得福祸辨证的道理。《韩非子·解老篇》中有一段话:“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行邪僻则身死夭,动弃理则无成功。夫内有死夭之难而外无成功之名者,大祸也。而祸本生于有福。故曰:‘福兮祸之所伏’。‘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可尽天年;得事理则必成功。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全寿富谓之福,而福本于有祸,故曰:‘祸兮福之所倚’。”
“富人一席酒,穷人半年粮。”当我们享受着极大富足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一茶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是否想到在边远的农村和偏僻的世界里有多少人依然饥寒交迫?我们是否愿意献出自己一点点爱心行善积德呢?
当我们处在失业、失学、薪资低下、工作环境郁闷、大气污染、路途遥远、病痛折磨、生活压抑、事业不顺、遭人误解、辛苦劳累而没有回报等等困境之中的时候,也许会抱怨命运的不公,但少欲知足,想想我们依然拥有信念,拥有关爱,拥有遮风避雨的地方,拥有填一填肚子的东西,拥有阳光,拥有希望……而且在所有的困苦和烦恼之中,又无不孕育着无限的生机和美好,我们又何不心存感激,视挫折和困苦为理所当然,去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而振作精神奋斗呢?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豫人张氏者,其先齐人。明末齐大乱,妻为北兵掠去。
张常客豫,遂家焉。娶于豫,生子讷。
无何,妻卒,又娶继室牛氏,生子诚。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
且使之樵,日责柴一肩,无则挞楚诟诅,不可堪。隐畜甘脆饵诚,使从塾师读。
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1,阴劝母;母弗听。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
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
饥火烧心,入室僵卧。诚自塾中来,见讷嗒然,问:“病乎?”曰:“饿耳。”
问其故,以情告。诚愀然便去,移时,怀饼来食兄。
兄问其所自来,曰:“余窃面倩邻妇为者,但食勿言也。”讷食之,嘱曰:“后勿复然,事发累弟。
且日一啖,饥当不死。”诚曰:“兄故弱,恶能多樵!”次日食后,窃赴山,至兄樵处。
兄见之,惊问:“将何作?”答曰:“将助采樵。”问:“谁之使?”曰:“我自来耳。”
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诚不听,以手足断柴助兄。且曰:“明日当以斧来。”
兄近止之。见其指已破,履已穿,悲曰:“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诚乃归。
兄送之半途,方回复樵。既归,诣塾嘱其师曰:“吾弟年幼,宜闲之。
山中虎狼恶。”师曰:“午前不知何往,业夏②楚之。”
归谓诚曰:“不听吾言,遭师责矣!”诚笑曰:“无之。”明日,怀斧又去。
兄骇曰:“我固谓子勿来,何复尔?”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颐不少休。约足一束,不辞而还。
师笞之,乃实告焉。师叹其贤,遂不之禁。
兄屡止之,终不听。 一日,与数人樵山中,欻3有虎至,众惧而伏。
虎竟衔诚去。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
讷力斧之,中胯。虎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返。
众慰解之,哭益悲,曰:“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众急救之,入肉者已寸许,血溢如涌,眩瞀殒绝。
众骇,裂其衣而束之,群扶以归。母哭骂曰:“汝杀吾儿,欲劙4颈以塞责耶!”讷呻云:“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置榻上,创痛不能眠,惟昼夜倚壁而哭。
父恐其亦死,时就榻少哺之,牛辄诟责。讷遂不食,三日而毙。
(节选自《聊斋志异·张诚》,有改动) 【注】1劬(qù):劳苦。2夏:亦作“榎”,木名。
3欻(xū):忽然。4劙(lí):割。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畜甘脆饵诚 饵:给……吃 B.值大风雨,避身岩下 值:遇到 C.兄故弱,恶能多樵 恶:不 D.汗交颐不少休 颐:脸颊 【解析】C中的“恶”是疑问词,“哪里”“怎么”。从原句看,诚是反问,加强语气,对讷体弱却多樵的惊讶,而且“恶”没有“不”的意思。
而A中的“饵”在句中是名作动,结合语境可知准确。B中“值”是“逢着”“遇到”。
《聊斋志异·农人》中有“今相值,决杀不宥”。D中的“颐”的意思在成语中“大快朵颐”仍在。
答案:C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遂家焉 乃实告焉 B.将何作 何复尔 C.不辞而还 裂其衣而束之 D.群扶以归 欲劙颈以塞责耶 【解析】A前一个“焉”是兼词,相当于“于之”。后一个“焉”是代词,代这件事。
B中前一个“何”是“什么”,而后一个“何”是“为什么”。C中的两个“而”表示承接。
D中前一个“以”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后一个“以”表示目的。介词。
答案:C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张讷、张诚兄弟情深的一组是 ①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 ②移时,怀饼来食兄 ③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 ④师叹其贤,遂不之禁 ⑤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 ⑥置榻上,创痛不能眠 A.①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②③⑤ 【解析】要注意题目中的“全都直接表现”和“兄弟情深”的要求。①只表明“诚”的“孝友”。
④是老师叹“诚”的贤,⑥说的是“讷” 创痛不能眠,且不是直接表现的。其余②③⑤合乎要求。
答案: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氏的妻子被北方的兵士掠走后,他在豫又先后娶了两位妻子。牛氏经常虐待张讷,对张诚却疼爱有加。
B.张讷由于大风雨没有砍下足够的柴,牛氏就不给他饭吃,张诚知道后从邻居家偷了面做成饼给张讷吃。 C.张诚偷偷上山帮张讷砍柴,遭到了私塾先生两次责罚,张讷也多次劝阻张诚,但张诚始终不听。
D.张诚被老虎叼走后,张讷自杀,被人救起,回家后受到继母责骂,加之心情悲痛,绝食三日而死。 【解析】从原文看,“余窃面倩邻妇为者”指自己从家里偷来面然后让邻居做成饼,而B中表述和此不同。
答案:B。
4.翻译文言文,多角度分析唐玄宗肃宗为太子时,常侍膳。
尚食置熟俎,有羊臂臑,上顾使太子割。肃宗既割,余污漫在手,以饼洁之,上熟视不怿。
肃宗举饼啖之,上甚悦。谓太子曰:“福当如是爱惜。”
(出《柳氏史》) 唐肃宗作太子的时候,经常陪着皇帝玄宗吃饭。有一次御膳房准备了熟肉。
其中有熟羊腿。皇帝让肃宗把羊腿分割开来,肃宗便将羊腿割开,然后他用饼将手上沾满的羊油擦下去,皇帝看了不高兴。
肃宗擦完手将饼吃了,皇帝非常满意,对肃宗说:“幸福的生活应当爱惜。” 故事是这样的:很早很早的时候,一颗麦子长的麦穗有十多个。
由于麦穗很多,即使发大水或遇大旱,家家也都粮食满仓。由于粮食很多,人们对粮食也丝毫不觉得珍惜。
有一天,老天爷派大臣化妆后来到人间。大臣明查暗访,发现除了一个老太太依然很节约粮食外,其他人都非常大手大脚。
在一个村子里,他还遇到一个小孩儿,刚拉完屎,因找不到擦屎的 纸,就哇哇地哭起来。他妈妈在远处心烦,一时也没找到纸,就顺手摔过来一个馒头:“用馒头擦屁股吧。”
那位大臣回到天宫报告后,老天爷大怒,下旨“大旱十年,从此以后任何一颗麦子一个麦穗也不能长”。消息传到人间,所有人都大惊失色,一齐向老天爷祈求开恩,一律没有得到允许。
那位老太太跪地苦苦哀求整整数月,终于感动上苍,老天爷看在那位老太太的份上,开恩答应一颗麦子长一个麦穗。这才使人后来有了粮食活命。
但从此再也没有从前那样舒坦安逸的日子了。 故事肯定是虚构,但讲的却是珍惜的道理。
许多人小时候自从听过那个故事以后,确实很少剩饭,再难吃的饭菜都尽量吃完,否则内心总会觉得是一种罪过。对待其他事物,也常常想到其得来之不易,总是心怀珍惜。
等到后来渐渐长大,知道了“人生衣食财禄,皆有定数,当留有余不尽之意。故节约不贪,则可延寿;奢侈过求,受尽则终;未见暴殄之人得皓首也”的道理,再经历和感受生活的诸多艰辛和曲折,回忆起历代圣贤之教,对惜福的道理便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春节时横批常有“五福临门”,最早大概来自《书经·洪范篇》,其中有:“五福者,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寿就是长寿的意思,富就是富有的意思,康宁就是健康平安的意思,修好德就是积德行善,享受富、寿、康宁进一步的福分,考终命,就是进一步能够寿终正寝。
五福中寿、考终命是我们无法知道是否会拥有的,但比比我们的前辈和从前困难的日子,我们今天绝大多数人都可以说有富和康宁之福。“人在福中不知福”,我们中又有几多人能够珍惜现在的福分呢? 古人说:“井涸而后知水之可贵,病而后知健康之可贵,兵燹而后知清平之可贵,失业而后知行业之可贵。
凡一切幸福之事,均过去方知。”等幸福过后才知道幸福的可贵,除了让我们懊悔不已,又怎能补救? 如果通晓人生的智慧,便会进一步懂得福祸辨证的道理。
《韩非子·解老篇》中有一段话:“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
行邪僻则身死夭,动弃理则无成功。夫内有死夭之难而外无成功之名者,大祸也。
而祸本生于有福。故曰:‘福兮祸之所伏’。
‘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可尽天年;得事理则必成功。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
全寿富谓之福,而福本于有祸,故曰:‘祸兮福之所倚’。” “富人一席酒,穷人半年粮。”
当我们享受着极大富足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一茶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是否想到在边远的农村和偏僻的世界里有多少人依然饥寒交迫?我们是否愿意献出自己一点点爱心行善积德呢? 当我们处在失业、失学、薪资低下、工作环境郁闷、大气污染、路途遥远、病痛折磨、生活压抑、事业不顺、遭人误解、辛苦劳累而没有回报等等困境之中的时候,也许会抱怨命运的不公,但少欲知足,想想我们依然拥有信念,拥有关爱,拥有遮风避雨的地方,拥有填一填肚子的东西,拥有阳光,拥有希望……而且在所有的困苦和烦恼之中,又无不孕育着无限的生机和美好,我们又何不心存感激,视挫折和困苦为理所当然,去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而振作精神奋斗呢?。
5.王安石余饼自食文言文翻译原文(选自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选文又名《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③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④,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⑤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词语解释:
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②京师:京城。
③果蔬:泛指菜肴。
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⑤脔(luán):切成块的肉。
翻译: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家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公子穿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时间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只见桌上并未准备果品蔬菜,萧公子心里觉得很奇怪。喝了几杯酒之后,才上了两块胡饼,接着又上了四份肉块。一会儿就上饭了,另外只有一碗汤而已。萧公子平时很骄纵,不再动筷子,只吃胡饼中间有馅儿的部分,把四圈儿都留下。王安石把剩下的饼边儿拿过来自己吃了,萧公子觉得很惭愧地便告辞了。
6.一篇文言文翻译褚公(褚季野)由章安令升任太尉记室参军,当时褚公名气很大,但地位卑微,认识他的人不多。褚公乘商人的船东行,和几个送行的下属在钱塘亭投宿。当时,吴兴人沈充任县令,正要送客人过浙江,客人到后,亭吏就把褚公等赶到了牛棚里。潮水来了,沈充起来散步,看到褚公就问道:"
牛棚下是什么人?" 亭吏说:" 昨天有个北方佬到亭子投宿,因为有贵客,就暂且把他们挪到牛棚里了。" 沈充有些醉意,就远远地问道:"
北方佬要不要吃饼?姓什么啊?一块儿聊聊好吗?" 褚公就扬了扬手,答道:" 我是河南褚季野。"
早就听说褚公的大名了,县令非常惊慌,不敢让褚公过来,就来到牛棚下,递上名片,拜见褚公,又重新宰杀禽畜,准备菜肴,放在褚公面前。还把那个亭吏抽打了一顿,借此向褚公道歉。褚公和他一起喝酒,言谈神色没有任何异常,象是什么都没发生一样。过后县令把褚公一直送到县界
7.李享侍膳文言文翻译〔原文〕肃宗为太子,常侍膳。尚食置熟俎,有羊臂(?)。上顾太子,使太子割。肃宗既割,余污漫刃,以饼洁之,上熟视不怿。肃家徐举饼(口甚)之,上大悦,谓太子曰:“福当如是爱惜。”
〔译文〕唐肃宗为太子时,经常陪同父亲唐玄宗用膳。有一次食物放在切割熟食的砧板上,其中有只羊的前腿。皇上看着太子,让太子割肉。肃宗将肉分割后,肉的油汁沾在刀刃上,太子便用饼将刀擦干净,皇上一直看着他非常不高兴。肃宗慢慢地举起饼来大口吃着,皇上非信高兴,对太子说:“对待食物,就应当象这样爱惜。”
8.文言文{赌饼}的翻译赌饼 《百喻经》云:昔者夫妇,有三番饼。
夫妇共分,各食一饼,余一番在。共作要言:若有语者,要不与饼。
既作要已,为一饼故,各不敢语。须臾有贼,人家偷盗取其财物。
一切所有,尽毕贼手,夫妇二人以先要故,眼看不语。贼见不语,即其夫前,侵掠其妇。
其夫眼见,亦复不语。妇便唤贼,语其夫言:「云何痴人为一饼故,见贼不唤?」其夫拍手笑言:「咄,婢,我定得饼,不复与尔!」世人闻之,不无嗤笑。
凡犬之人,亦复如是,为小名利,诈现静默,为虚假烦恼种种恶贼之所侵掠,丧其善法,遂堕三涂,都不怖畏。求出世道,方於五欲耽著嬉戏,虽遭大苦,不以为患。
如彼愚人等无有异。 译文: 《百喻经》上说:以前有一对夫妇,有一天买了三块饼。
夫妇俩各吃一块之后,还剩一块,俩人就说好了:从现在开始,谁开口说了话,谁就不能吃那块饼。约定之后,为了这块饼,都不再敢开口说话。
过没一会儿,刚好来了一个贼,进他们屋里偷东西,拿走他们的财物;所有的东西,都落入了贼子的手里。可是夫妇二人因为有约在先,虽然看见了,也没开口说什麽。
贼看见他们都不敢说话,就当著丈夫的面前,对他的妻子毛手毛脚起来。丈夫眼睁睁的看见了,却还是不发一语。
妻子急了,便大喊:「有贼!」又对她丈夫说:「你这是什麽样的蠢人啊!竟然为了一块饼,连看见贼也不喊出声!」 她丈夫拍著手大笑说:「哈哈!你这小女子,这饼该归我了,我才不给你吃!」 世间人听了这事无不嗤笑,但一般人也是像他这样;为了一点名利,装作沈著冷静,却让虚妄烦恼、种种恶贼,侵略了进来,以致於丧失自身的善法,还下堕至三恶道;就算这样,对这些结果一点都不害怕,也不想寻求出世的方法,才会耽著在五欲中玩乐著,纵然遇到大苦却不以为难,就跟那个愚痴人没什麽两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