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1.苏教版的初一的文言文中以的用法 跪求啊!!!以 ==========有3种用法。
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回答完毕 !!!! 选我啊!~~
七年级(上)
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幼时记趣,水调歌头,三峡,以虫治虫,梵天寺木塔,狼.
七年级下
赵普,黄鹤楼,于圆,水调歌头,三峡,,两小儿辩日,爱莲说.
八年级上
晏子使楚,人琴俱亡,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治水必躬亲.
八年级下
马说,陋室铭,活板,核舟记,口技,送东阳马生序,山市.
九年级上
陈涉世家,桃花源记,与朱元思书,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江城子密州出猎.
九年级下
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出师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yòu)槁暴(pù)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 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告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人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古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庚。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
郯子之陡,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之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比,如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4.谁知道苏教版和语文版的文言文的篇目苏教版初中语文网 [苏教版语文网] / 【七年级上册】 1、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2、幼时记趣 3、《梦溪笔谈》(《以虫治虫》《梵天寺木塔》) 4、三峡 5、论语八则 【七年级下册】 1、赵普 2、短文两篇(《黄鹤楼》《于园》) 3、黔之驴 4、爱莲说 【八年级上册】 1、晏子使楚 2、人琴俱亡 3、小石潭记 4、记承天寺夜游 5、治水必躬亲 【八年级下册】 1、马说 2、陋室铭 3、短文两篇(《活板》《核舟记》) 4、口技 5、送东阳马生序 【九年级上册】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陈涉世家 3、桃花源记 4、与朱元思书 5、捕蛇者说 6、岳阳楼记 7、醉翁亭记 【九年级下册】 1、曹刿论战 2、邹忌讽齐王纳柬 3、鱼我所欲也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愚公移山 6、出师表 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生字1.帕、镇、瓷、脊、硕、拓
2.奴、驻、慨、蔽、兽、犁、镰、洽、
3.肖、帮、咏、腔、忧、烛、黎、卡
4.涕、巫、洛
5.赵、廉、韩、惧、唇、庸
6.曼、薄、玛、泣、副、秩、舰、怖
7.乔、簸、矮、胎、袜、愣、餐、吻
8.堪、逆、撇、辈、狭、衡、毅、铅、钢
9.撰、页、膜、牌、扰、匠、鸦
10.玄、剃、酬、僧、僻、嚷、郁、薪、鹤
11.胶、粘、礁、艘、锯、筐、丑
12.屯、猪、刁、岂、稼、驮、啃、爽
13.嫂、棚、衰、趁、挣、扎、汹
14.梁、聚、枣、栗、陌
15.铸、抑、虐、摧、涌、卓、怨、韧
16.渲、迂、玻、璃、襟、虹、蹄、涩、跤
17.姜、哺、沼、涉、殖、沛、
18.郭、娟、谅、羡
19.额、赴、裕、恳、贡
20.佑、蔑、嘲、勘、攀、讥、浆、岔、铜
21.辱、豫
22.鉴、徘、徊
23.懈、瞬、沈、括、辅、翔
24.熊、耸、兆
6.苏教版初一上学期所有文言文通假字词和一词多义通假字
篇目 例句 词语 释义
《郑人买履》 而置之其坐 坐同座 座位
《郑人买履》 反归取之 反同返 返回
《幼时记趣》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强同僵 僵硬
《幼时记趣》 以土砾凸者为邱 邱同丘 土山
《三峡》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阙同缺 空缺
《梵天寺木塔》人皆伏其精炼 伏同服 佩服
《论语八则》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同悦 愉快
《论语八则》 诲女知之乎 女同汝 你
《狼》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同只 只有,仅有
一词多义
例字 例句 解释
敌 恐前后受其敌 胁迫,攻击
盖以诱敌 敌手,对手
度 先自度其足 量长短
吾往持度 量好的尺码
反 反归取之 反同返,返回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类推
方 方出神 正
方两三级 才
有朋自远方来 地方
绝 沿溯阻绝 断,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 极
哀转久绝 停止,消失
履 人履其板 走,踩踏
遂不得履 鞋
如 匠师如其言 遵照
幕相联如胠箧 像
意 意暇甚 神情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意图
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 在
自非亭午夜分 如果
自舟中坠于水 从
无自信也 自己
故 故时有物外之趣 所以,因此
温故而知新 旧有的知识
时 余忆童稚时 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 经常
春冬之时 季节
前 狼不敢前 上前
其一犬坐于前 前面
乃 乃曰:“吾忘持度。” 才
乃以瓦布之 于是
以 徐喷以烟 用
以丛草为林 把……当做
可以为师矣 凭借
岁以大穰 因为
为 项为之强 因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被
悉为两段 成为
知之为知之 是
之 置之其座 代词,代量好的尺码
至之市 到……去
物外之趣 结构助词,的
两狼之并驱如故 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其 使其冲烟飞鸣 代词,指蚊子
常蹲其身 代词,相当于他的,文中指自己
神游其中 代词,相当于那,那些
7.初一初二苏教版语文古文的整理1)“何如”:怎么样,怎样。
例:痛定思痛,痛何如哉!(2)“何消”:哪用得着。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3)“何若”:如何,怎样。例:此为何若人。
(4)“何尝”:并非。例:你说的何尝不是。
(5)“何为”:⑴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⑶作什么。
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6)“何意”:⑴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⑵岂料,哪里料到。
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7)“何由”:⑴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
⑵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⑶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8)“何乃”:怎么能。
例:何乃太区区!((9)“何得”:怎么能。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10)“何加”:有什么益处。
例:万钟于我何加焉!(11)“何曾”:有什么益处。例: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12)“何其”:多么。
例:何其衰也! 一、而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6.通“如”:好像,如同。
7.通“尔”,你,你的。8.复合结构的用法(1)“而已”:罢了。
例: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2)“而后”:才,方才。
例: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二、何 1.什么。
2.怎么样。3.哪里。
4.多么。:5.为什么。
6.怎么。7.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8.何:通“呵”,喝问。(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9.复合结构的用法(1)“何如”:怎么样,怎样。例:痛定思痛,痛何如哉!(2)“何消”:哪用得着。
例:这自然,何消吩附。(3)“何若”:如何,怎样。
例:此为何若人。(4)“何尝”:并非。
例:你说的何尝不是。(5)“何为”:⑴什么是。
例:何为“护官符”?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⑶作什么。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6)“何意”:⑴什么意思。
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⑵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7)“何由”:⑴如何。
例:长夜沾湿何由彻。⑵什么原因。
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⑶从什么地方。
例:何由知吾可也?(8)“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9)“何得”:怎么能。
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10)“何加”:有什么益处。例:万钟于我何加焉!(11)“何曾”:有什么益处。
例: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12)“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三、乎 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3.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4.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5.同“于”。
6.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7.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8.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四、乃 1.于是,就。
2.才,这才。3.却。
4.是,就是,原来是。5.竟然。
6.而,又。7.你,你的。
五、其 1.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2.其中,其中的。
3.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4.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5.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7.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
8.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9.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10.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六、且 1.暂且,姑且。
2.将,将要。3.而且,并且。
4.况且,再说。5.尚且,还。
6.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
又。
7.同“夫”,句首助词。
8.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
一面。
;一边。
一边。
七、若 1.如果,假如。
2.像,好像。3.你(的),你们(的)。
4.此,如此,这样。5.至于。
八、所 1.处所,地方。2.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
的事、物”?“。
的地方”、“。
的人”等。
3.复合结构的用法(1)“所以”: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
的方法”“是用来。
的”等。
⑵表示原因。相当于“。
的原因(缘故)”。
(2)“所谓”:所说的。(3)“所在”:⑴到处。
⑵所在之处,处所。 九、为 1、成为,变成。
2、做。3、作为,当作。
4、是。5、以为,认为。
6、被。7、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8、治理。9、装作。
10、给,替。11、对,向。
12.因为。13则“于”,在,当 十、焉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2、:哪里,怎么。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4、作词尾,相当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