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谢灵运传译文】 谢灵运,陈郡阳夏人。
祖父谢玄,是晋代的车骑将军。父亲谢王奂,从小便不聪明,当过秘书郎,很早就死了。
谢灵运很小的时候就聪慧过人,谢玄十分看重他,跟亲近的人说:“我生了谢王奂,谢王奂怎么能生灵运呢!” 谢灵运从小便爱读书,博览经史,他写的文章非常漂亮,江南几乎没人赶得上,堂叔谢混尤其喜欢他。谢灵运继承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享受两千户的税收待遇。
援引先例,谢灵运被朝廷授予员外散骑侍郎的职务,谢灵运没有到任,但他却接受了琅王牙王的大司马行参军的官职。谢灵运性情奢侈喜爱豪华,他车子的装璜鲜艳而美丽,他的衣着玩的用的东西,无不改变以往的旧样式,世人都学他的样子跟着变,人们都叫他谢康乐。
抚军将军刘毅镇守姑孰,用他当记室参军。刘毅镇守江陵,又让他当卫军从事中郎。
刘毅被杀后,高祖刘裕用他当太尉参军。回到京城后做秘书郎,又因事而被罢免。
武帝刘裕因事征讨后秦姚氏,骠骑将军刘道怜留守都城,谢灵运被用为谘议参军。再转调当中书侍郎,又当世子中军谘议、黄门侍郎。
谢灵运奉命出使彭城,慰劳世祖刘骏,写了《撰征赋》。 回来仍然被任命为宋国黄门侍郎,再升任相国从事中郎,世子左卫帅,因为擅自处死门生,被免除官职。
宋武帝刘裕做皇帝,谢灵运的公爵被降为侯爵,享受五百户的税收待遇,又出任散骑常侍,转任太子左卫帅。谢灵运天性偏激,常常有触犯礼法律令的行为。
朝廷只把他看成有些文才的人,而不是有学识才干的政治家。而他自己却认为有水平参与国家大政,现在既然不被赏识,经常愤愤不平。
庐陵王刘义真幼时便喜好文学,和谢灵运有很好的关系。少帝当皇帝时,权力掌握在大臣的手上,谢灵运在中间挑拨离间,诽谤当权的人。
司徒徐羡之等人很怕他,让他出外当永嘉太守。永嘉郡有很多名山秀水,他一贯喜欢游山玩水,因为他是被排挤出来的,于是便任情地遨游,足迹几乎踏遍了每一个县,每次出游,动不动便上十天,老百姓的诉讼,他一概不管。
谢灵运无论到哪个地方,都吟诗作赋,表达他的感受和心意。在郡上任职只一年,便称有病离职。
他的堂弟谢晦、谢曜、谢弘微等都写信劝阻他。谢灵运根本不听。
谢灵运祖父和父亲都安葬在伯宁县,那里有他家的老屋和别墅。于是他自动改成会稽郡籍贯,在那里修建房屋和庄园,他的居处前瞰环环的秀水,后背巍巍的大山,极尽幽深静谧的风致。
他和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逍遥放纵,以此为乐,常有在这里安度余年的打算。他每一首诗被传到京城,无论贵贱竞相抄写,一夜之间,官吏百姓便知晓熟悉了。
远近四方的人非常仰慕他,他的名声震动京城。 文帝当皇帝,徐羡之等被杀,谢灵运被调为秘书监,两次被召见,谢灵运都没理睬。
文帝派光禄大夫范泰写信给谢灵运称赏他,他才应召就任。文帝叫他整理秘书省的图书,补增遗漏的地方,又因为有晋一代没有一本完整的历史书,所以叫谢灵运写一本《晋书》,他写出粗略提纲,但这书终究没有写成。
不久又升任侍中,每天早晚被召见,很得文帝的宠爱。谢灵运的文章书法都独步当时,他每次作文,都亲笔抄录,文帝称他的文章和墨迹为二宝。
既然自己是名人,谢灵运觉得自己应该参与朝政,开始被召见时,便这样自许,但召见之后,文帝只把他当成一个文人而已。他每次和文帝在一起喝酒时,文帝不过让他谈论诗文而已。
王昙首、王华、殷景仁等人,名声爵位一直在他之下,却同时被宠待,谢灵运心中不满,往往推说自己有病而不上朝,只管修筑池塘、种植花树、移栽修竹、摆弄香草而已,他驱使为国家服劳役的人,简直无休无止。出城游玩,有时一天走一百六七十里,往往上十天不回来,既不上书请示,也不请假。
文帝不想伤害大臣,暗示他主动辞官。谢灵运于是上表陈述自己有病,文帝让他休假回到东方。
他临行之前,又上了一道奏疏劝文帝北伐。文章说: 从中原沦陷以来,一百多年,百姓沦落敌人之手,已被异族统治,先帝聪明神圣,怜悯中原人民苦难,希望荡平河北,统一中国,让中原拨乱反正,遗民重归中华。
但时运有变,大业未成,理想还未实现,先帝便抱恨而逝。况且先帝下葬不久,敌人便来侵略,有志忠义之人,谁不想激奋而起,为国报仇?但少帝时的执政大臣,才能平庸,只在朝廷制造混乱,哪里顾得上先帝的嘱托。
于是边城陷入敌手,无人愿意赴援,忠贞为国之士被敌俘虏,黄河流域的大好河山,终于落入敌手,这些沦陷的疆土,都是先帝时开辟的,沦陷敌人之后,国家的这个耻辱应该被洗刷,现在应该准备做这个工作。况且敌占区的人民,穷困悲苦,敌人赋敛无度,没有止境,人民如果不按时交税,便被屠杀。
要是他一身不能保命,则全家被株连,满门遭殃,乡亲也会不幸。这些确实是叫善良的人们痛心不已愤慨之极的。
人们都说西边敌人舍本逐末,出兵陇外,东边的敌人北进,我军可以趁机掩袭,待西边的敌人返回后,我军得以据有关中,包围咸阳,敌人回来的路便已截断,纵然想派兵支援,只能远袭大城附近的我军,以便内外相应。但是此时我军有深山险关作为护卫,根本已固,即使敌人想增援,只不过。
《宋书谢灵运传论》 ——南朝·沈约 史臣曰:民禀天地之灵,含五常之德,刚柔迭用,喜愠分情。
夫志动於中,则歌咏外发,六义所因,四始攸系,升降讴谣,纷披风什。虽虞夏以前,遗文不睹,禀气怀灵,理或无异。
然则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 周室既衰,风流弥著,屈平宋玉导清源於前,贾谊相如振芳尘於后,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
自兹以降,情志愈广。王襃刘向杨班崔蔡之徒,异轨同奔,递相师祖。
然清辞丽曲,时发乎篇,而芜音累气,固亦多矣。若夫平子艳发,文以情变,绝唱高踪,久无嗣响。
至于建安,曹氏基命,三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 自汉至魏,四百馀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
相如工为形似之言,二班长於情理之说,子建仲宣以气质为体。并摽能擅美,独映当时。
是以一世之士,各相慕习,源其梠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徒以赏好异情,故意制相诡。
降及元康,潘陆特秀,律异班贾,体变曹王,缛旨星稠,繁文绮合。缀平台之逸响,采南皮之高韵,遗风馀烈,事极江右。
在晋中兴,玄风独扇,为学穷於柱下,博物止乎七篇。驰骋文辞,义殚乎此。
自建武暨于义熙,历载将百,虽比响联辞,波属云委,莫不寄言上德,讬意玄珠,遒丽之辞,无闻焉尔。仲文始革孙许之风,叔源大变太元之气。
爰逮宋氏,颜谢腾声,灵运之兴会摽举,延年之体裁明密,并方轨前秀,垂范后昆。若夫敷衽论心,商搉前藻,工拙之数,如有可言。
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
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妙达此旨,始可言文。至於先士茂制,讽高历赏,子建函京之作,仲宣灞岸之篇,子荆零雨之章,正长朔风之句,并直举胸情,非傍诗史,正以音律调韵,取高前式。
自灵均以来,多历年代,虽文体稍精,而此秘未睹。至於高言妙句,音韵天成,皆暗与理合,匪由思至。
张蔡曹王,曾无先觉,潘陆颜谢,去之弥远。世之知音者,有以得之,此言非谬。
如曰不然,请待来哲。
史臣曰:人民禀受天地的灵气,包含金、木、水、火、土五常的德行,人的性分刚和柔更 迭搭配,人的情感分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表现。
情感在内心激动,那么就会有歌咏 发表于外。这是赋、比、兴、风、雅、颂六义的 依据,是与风、大雅、小雅、颂四始相关联的。
盛衰的躯歌吟咏,风、雅中纷披繁多。虽说虞 夏以前的没有见到遗留下的文字,但是禀承天地 正气,心怀萌生灵感,道理是不会有什么不同。
造就是说歌咏的兴起,应该是从民间开始的。 周室衰败后,教化流行更加显著,屈平、宋 玉开导清正的源流在前,买谊、司马相如激扬芳 香的尘土在后,美好的言辞铭刻在钟、鼎、石碑 上,崇高的义理直冲云天。
从这以后,情感志趣 的表达愈来愈宽广。王褒、刘向、扬雄、班固、崔驷、蔡邕之类,各自走的道路虽有不同,但都 朝着同一个方向奔跑,他们竞相仿效.虽然清美 的辞藻,华丽的曲调,不时在篇章中表现出来, 但是芜杂的声音,混浊的气韵原本也很多。
像张 蛮那样华美的文章,文采随着情感的变化而焕 发,《四愁诗》那样的高踪绝唱,嗣后很久没有 音响丁。至于建安时代,曹氏始承天命,魏武帝 直蝗、魏壬席直歪、陈思王萱丝,都蕴蓄满腹 文才,才开始根据情感来组织文辞,用文辞来润 饰内容,互相配合,交织成完美的统一体。
自汉 至魏,四百多年,辞人才子,诗文的体裁风格, 经历了三次大变化。司马相如擅长辞赋,能巧妙 地将物体的形态描写得维妙维肖,班固擅长于抒 情、言志、说理相结合,阐说情理很透彻,曹子 建、王仲宣以各自本身不同的才性气质形成作品 的不同风格,他们都能标榜才华,表现其特有的 美好,独自光耀当时。
因此一时的文士,各各仰 慕仿效,推究其教化流行的初始,没有不都是以 《风》、《骚》为祖宗的。只不过因为欣赏爱好的 情感不同,因而文章的内容和体裁也就不相同。
后退到晋惠帝五尘年间,Z鳄、陆卷的诗文特 别秀美,表现手法不同于班固、贾谊,变更了曹 擅、王塞的体裁风格,星稠绮合,极富辞采,但 缛旨繁文,过于浓艳堆砌。承袭汉梁孝王平台 文士如翅阳等人的辞赋风格,吸取当年常到南皮 游赏的直至、呈质等人的诗赋风格,这种风尚愈 传愈盛,直到酉置。
置室中兴之后,老庄的学 说独自兴盛,从事学识研究的,穷尽了柱下史老 子的学说,博学多知的,也只局限于庄子的七 篇。虽然极尽文章辞采表现之能事,但是文章的 义理却限于抽象说理这一单调的格局。
从晋元帝 建武时起,到晋安帝义熙年间,历经将近百年, 虽说文学作品连绵不断,如波涌水上,似云积天 空,没有不是依据老子的哲学,阐述庄子的道义 的,而劲拔华美的文章,在这期间没有听说啊。 殷仲文开始革新珏鳇、昼询的风格,谢叔源大变 太元年间孙绰、许询之流的玄言诗风。
于是到了 宋代,颜延年、谢灵运的声名噪起。谢灵运诗歌 的兴会高超,颜延年诗歌体裁的密丽而拘谨,都 可以同前代的优秀作品并驾齐驱,给后世高人留 作规范。
至于说到席地而坐,衣襟铺地,促膝谈心, 商讨品评前人作品,写作技巧的精妙与粗劣,是 有必要说一说。各种颜色互相显示,各种乐器的 音响协调和畅,是由于颜色声音各依它相适宜的 器物。
要使得一联诗句中的平声仄声前后变化, 高低对称互换,前一句是平声,那么后一句就须 用仄声。一行之内,五个字音韵各异,两句之 中,角征清浊全不相同。
只有领悟这些奥妙,才 可以谈论诗歌的写作。至于前代文入学士的好作 品,前人讽咏的高唱,历代词人共同传赏的佳 句,如曹子建“从军渡巫谷,驱马过酉互”的大 作,王仲宣“南登灵堕岸,回首望长安”的名 篇,孙子荆“晨风飘歧路,零雨被秋草”的诗 章,王正长“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的佳 句,这些人都足直抒胸臆的辞章,不是依傍别人 的诗句或是运用史实来作诗,可是音律韵调高出 前人的法式。
自从《骚》体诗以来,经历了许多 年代,虽然诗文体裁风格逐渐精妙,然而音律的 奥秘却仍然没有发现。至于高言妙句,音韵天然 成就,都暗暗与音律的法则相符合,而不是自觉 地经过思虑来达到。
张衡、蔡邕、曹植、王粲, 不曾在此之前觉察到,潘岳、陆机、谢灵运、颜 廷生离此就更远了。世界上懂得音韵的人,有机 会看到这篇文字,就知道我说的话不错。
假如说 不是这样,就只有等待后世高明的人······ 这是我好心给渤海大学历史系零九级二班陈跃的···。
4.宋书 谢灵运传翻译 从(灵云因父祖之资—在会稽亦多徒众)译文:
谢灵运凭借祖父和父亲的资本,家产丰足。仆从众多,先人的门生故吏加上有几百。他开山挖湖,没完没了;翻山越岭,总是到那些最幽深最险峻的地方去,哪怕千岩万险,没有一个地方不游到的。他每次登山都穿上木鞋,上山时便去掉前面的鞋齿,下山时则去掉后面的鞋齿。一次曾从始宁南面山峰砍树,一直通到临海,跟从他的有几百人。临海太守王琇大为恐惧,以为来了造反的山民,不久知道是谢灵运才放心。谢灵运邀请王琇一起前行,王琇没答应,谢灵运赠王琇一首诗:“邦君难地险,旅客易山行。”他在会稽也有很多跟从他,
5.谢灵运传论 译文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为客儿,世称谢客。又因他是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又称谢康乐,墓葬于今江西省万载县。
解析
元康,晋惠帝年号,由公元291年至299年。
潘,指潘岳,字安仁。陆,指陆机、陆云。
律,指诗文的声律。班贾,指班固、贾谊。
体,指诗文的体裁。曹王,指曹植、王粲。
缛旨星稠:缛,繁,复杂。旨,指作品的思想。星稠,像星辰一样稠密。
繁文绮合:文指作品的文采,即指辞藻。绮,有花纹的丝织物。合,和。绮合,像绮一样组织得那么协调。
缀,联接,这里指继续。
平台,西汉梁孝王在睢阳(今河南商邱县)修建宫室,筑复道,从王宫到城东北的平台,招揽四方才士。司马相如也曾客游於梁,和诸文人一起住了几年,并著《子虚赋》。逸响,指司马相如的文章。逸,高超。
南皮,今河北南皮县,魏文帝为五官中郎将时,曾与诸文士游於此。高韵,指应瑒、徐干的文章(依《文选》李善注)。
事极江右:极,尽。江右,指西晋。东晋建都建业(今南京),称江左;西晋建都洛阳,故称江右。
中兴,衰而复兴。西晋亡后,元帝建都建业,东晋建国,故称中兴。
玄风,玄学的风气,指老庄之学。扇,煽古今字,炽盛。东晋时士大夫崇尚老庄之学,清谈之风很盛。
学穷於柱下,博物止乎七篇:为学,治学。柱下,指老子,老子曾做过周柱下史。博物,多识事物。七篇,指《庄子》内篇七篇。这两句是说当时人所学习研究的只是老庄之学。
义,理。殚,尽。这两句是说当时人作起诗文来,所谈的道理完全是老庄的思想。
建武,晋元帝年号,当公元317年。暨,到。义熙,晋安帝年号,由公元405年至418年。
历载将百,载常用词:
(一)用车装载。礼记檀弓上:“南宫敬叔反,必~宝而朝。”引申为用船或其他工具装载。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不动许多愁。”又特指乘车。汉乐府陌上桑:“使君谢罗敷,宁可共~不?”又为负担,承载。“万物~焉。”荀子王制:“水则~舟,水则覆舟。”
(二)记载。萧统文选序:“推而广之,不可胜~矣。”
(三)开始。诗经豳风七月:“春日~阳。”
(四)动词或形容词词头。诗经邶风凯风:“~好其音。”陶潜归去来辞:“~欣~奔。”
(五)读zǎi。年。萧统文选序“盖乃事美一时,语流千~。”在本课中即这个意思。
虽缀响联辞,波属云委:缀,《文选》作比。缀响联辞,指诗文写作。属(zhǔ),连接。委,聚积。波属云委,比喻作品众多。委也是个常用词,意项如下:
(一)堆积[在地]。庄子养生主:“如土~地。”引申为连结,聚积。沈约谢灵运传论:“波属云~。”
(二)舍弃,放弃。孟子公孙丑下:“~而去之。”又为抛弃。白居易长恨歌:“花钿~地无人收。”
(三)任,托付。汉书霍光传:“遂~任光。”引申为任凭,听任。陶潜自祭文:“乐天~分。”又归去来辞:“曷不~心任去留。”
寄言上德,托意玄珠:寄言,寄托言论。上德,指老子的学说。《老子》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玄珠,指庄子的学说。《庄子?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
遒(qiú),刚劲。大意是说,这一百年之间,不再看见(无闻)遒丽的文章了。
仲文,姓殷,陈郡(今河南淮阳一带)人。孙,指孙绰,字兴公,太原中都(今山西榆次县)人。许,指许询,字玄度,高阳人。孙、许都是东晋的玄言诗人。
叔原,谢混的字,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太元,晋孝武帝年号,由公元376年至396年。太元之气,仍指以孙、许为首的玄言诗风。
宋氏,指南朝宋(420-479)。
颜谢腾声:颜,指颜延之,字延年,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谢,指谢灵运。《南史?颜延之传》:“延之、灵运,自潘岳、陆机之后,文士莫及。江右称潘陆,江左称颜谢焉。”腾,飞腾。声,名望。
兴会,情兴所会。
摽举,高举,昂扬。
明密,明白细密。
方轨:与前代的优秀作家并驾齐驱。
垂范后昆:垂范,传下法式。后昆,后代子孙,这里指后人。
6.谢灵运 登江中孤屿的译文,急江南卷历览,江北旷周旋。
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此诗当作于景平元年(423),灵运时在永嘉(治所在今浙江温州)太守任上。题中的“江”指永嘉江。
“孤屿”在温州南四十里,为永嘉江中渚,长三百丈,阔七十步,岛屿上有二峰。(见张云璈《选学胶言》引《寰宇记》)全诗分为三层。
首四句是第一层:写诗人欲游江北探寻新异胜景的急切心情。谢灵运于头年因受排挤而出任永嘉太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
(《宋书》本传)区区永嘉诸景,不到一年便已“历览”,遂觉江南已无新奇之地,令人厌倦。而永嘉江北岸的奇山异水,诗人一年前赴任时只是匆匆路过,不遑周游(周旋),旷废既久,自不免向往,因而产生了“怀新”“寻异”即怀着探寻新异胜景的急切之情。
唯其急切,故反觉道路迥远,时间易逝难延。清人吴伯其评曰:“凡人行过旧路,多不觉远,以怀新故,冀得见所未见耳。
道路既远,则日便觉促,总是寻异,以见前倦于江南,非倦于历览也。”(《六朝选诗定论》)这四句极写迫切之情,为下文发现江中孤屿的惊喜之情作了有力的铺垫衬托。
五至八句是第二层:由发现孤屿的惊喜到对美景的描绘。“乱流”句脱胎于《尔雅·释水》:“水正绝流曰乱”。
郝懿行《尔雅义疏》云:“绝,犹截也。截流横渡不顺曰乱。”
“趋”,疾行貌。“媚”,妍美悦人。
这二句谓,因为突然发现了江中孤屿,我便截流横渡十分迅疾,那孤岛巍然耸立江中,是多么妍美悦人。一个“趋”字,传神地写出登屿探胜的急切心情,回应前文;一个“媚”字,又活画出孤屿的妍美魅力和诗人的喜悦之情。
“云日”二句则是对“媚”字的具体描绘:白色云朵沐浴在金色阳光之下,交相辉映,何等明媚秀丽;湛蓝的天空倒映在碧绿的江水之中,水天一色,多么澄澈鲜明!这四句可谓“以丽情密藻,发其胸中奇秀,有骨、有韵、有色”。(钟惺《古诗归》)前二句写得巉削危竦,后二句写得壮阔奇丽。
钟嵘所谓“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诗品》上)殆指此类。此等胜景的突然发现,较第一层“江南倦历览”的心情,大有山穷水尽、柳暗花明的突转妙趣。
对此,怎能不使诗人感喟万千、浮想联翩呢?于是诗笔自然转到第三层的感叹议论上。结尾六句通过感叹联想寄托了诗人怀才不遇和厌世疾俗的孤愤。
“表灵”,显现天地灵秀之气:“物”,这里指世人。“蕴真”,即蕴藏自然意趣(一说指真人、神仙)。
“缅邈”,悠远;“区中缘”,即人世间的尘缘。“安期术”,指传说中神仙安期生的长生道术。
养生,即长生。诗人首先喟叹:此等山水皆为表现天地的灵秀神异之气,然而世人却不知欣赏它的价值,则其蕴藏的自然意趣又有谁能为之传述呢?接着诗人又驰骋飘逸的想像,由江屿的灵秀联想到那昆仑山的仙灵,顿觉自己离世间尘缘之事是那样遥远,仿佛遗世独立一般。
最后议论:我现在终于相信了,领悟了安期生的长生之道,从此可以安心养生、以终天年了。诗人在这一段中,触景生情而又缘情造境,神思逸荡,理趣横生,故虽是议论,却仍然意象飞动,而不觉其枯燥,可以说是情、景、理三者妙合无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