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译文范常,字子权,滁州人。
太祖驻军滁州,杖策谒见军门。太祖早就知道他的大名,和他说话,又情投意合,于是把他留在幕下,有疑问就询问他,范常如实回答。
诸将攻克和州,士兵四出抢掠。范常对太祖说“:得到一座城就使百姓肝脑涂地,这样又怎么能成就大事呢?”太祖于是责骂了诸将,搜查军中所掠夺的妇女,把她们送回家,百姓十分高兴。
太祖因四方割据,战争无安宁之日,命令范常撰文,祷告上天。其辞曰:“今天下纷争,生民涂炭,没有归属,物类灭绝。
如果元朝的国运还没终结,则群雄就应当早日归附它的统治,我也属群雄的范围,请求从我开始。若上天已厌倦元朝,有天命者应归从,不要使百姓长久陷入困苦中。
存亡之机,在三月灵验。”太祖赞赏他能表达自己的心意,命他掌管文牍,授予元帅府都事。
占领太平,任命他为知府,叮嘱他说“:太平是我股肱之郡,百姓历来困于兵乱,应当使他们有所得。”范常以简易为治,兴修学校,体恤百姓。
官仓积累谷子数千石,请求发放给百姓种植,秋收后还回,公私都富足。居留三年,得百姓喜爱,召入为侍仪。
洪武元年(1368),提升为翰林直学士兼太常卿。太祖锐意考证古代礼仪制度。
群臣集议,有时有异议,范常能参合众言,从中得出最好的解释。不久,因病回家。
一年多后,太祖手诏征他入朝,仍任原职。太祖在宴会间,命儒臣作诗赋为乐。
范常常常最先作成,语言简练。太祖笑着说:“老范的诗很质朴,就像他的为人一样。”
晋升为起居注。范常的脚有毛病,多次要求回家乡,赐给安车。
不久请求还乡,太祖赋诗四章送给他,赐官邸于太平。儿子范祖,历任云南左参政,有修洁之称。
《明史·范常传》范常,字子权,滁人。太祖军滁,杖策谒军门。
太祖夙知其名,与语意合,留置幕下。有疑辄问,常悉以实对。
诸将克和州,兵不戢。常言于太祖曰:”得一城而使人肝脑涂地,何以成大事?”太祖乃切责诸将。
搜军中所掠妇女,还其家,民大悦。太祖以四方割据,战争无虚日,命常为文,祷于上帝。
其辞曰:”今天下纷纭,生民涂炭,不有所属,物类尽矣。倘元祚未终,则群雄当早伏其辜。
某亦在群雄中,请自某始。若已厌元德,有天命者宜归之,无使斯民久阽危苦。
存亡之 机,验于三月。”太祖嘉其能达己意,命典文牍,授元帅府都事。
取太平,命为知府,谕之曰:”太平,吾股肱郡,其民数困于兵,当令得所。”常以简易为治,兴 学恤民。
官廪有谷数千石,请给民乏种者,秋稔输官,公私皆足。居三年,民亲爱之,召入为侍仪。
洪武元年,擢翰林直学士兼太常卿。帝锐意稽古礼文。
群臣集议,间有异同。常能参合众言,委曲当上意。
寻以病免归。岁余,手诏征诣阙,仍故官。
帝宴闲,辄命儒臣列坐,赋诗为乐。常每先成,语多率。
帝笑曰:”老范诗质朴,殊似其为人也。”迁起居注。
常有足疾,数在告,赐以安车。寻乞归,帝赋诗四章送 之。
赐宅于太平。子祖,历官云南左参政,有修洁称。
(选自《明史·范常传》。
六一居士最初被贬谪到滁州山乡时,自号醉翁。
年老体弱,又多病,将要辞别官场,到颍水之滨颐养天年,便又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 有位客人问道:“六一,讲的是什么?”居士说:“我家里藏了书一万卷,集录夏、商、周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盘,又经常备好酒一壶。”
客人说:“这只是五个一,怎么说‘六一’呢?”居士说:“加上我这一个老头,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客人笑着说:“您大概是一位想逃避名声的人吧,因而屡次改换名号。这正像庄子所讥讽的那个害怕影子却跑到阳光中去的人;我将会看见您像那个人一样,迅速奔跑,大口喘气,干渴而死,名声却不能逃脱。”
居士说:“我本就知道名声不可以逃脱,但也知道没有必要逃避;我取这个名号,姑且用来标明我的乐趣罢了。”客人说:“你的乐趣怎么样呢?”居士说:“我的乐趣可以说得尽吗!当自己在这五种物品中得意忘情时,泰山在面前也看不见,迅雷劈破柱子也不惊慌;即使在洞庭湖原野上奏响九韶音乐,在涿鹿大地观看大战役,也不足以形容自己的快乐和舒适。
然而常常忧虑不能在这五种物品中尽情享乐,原因是世事给我的拖累太多了。其中大的方面有两件,官车、官服、符信、印绶从外面使我的身体感到劳累,忧患思虑从里面使我的内心感到疲惫,使我没有生病也已经显得憔悴,人没有老却精神已衰竭,还有什么空闲花在这五种物品上呢?虽然如此,我向朝廷请求告老还乡已有三年了,(如果)某一天天子发出恻隐之心哀怜我,赐还我这把老骨头,让我能够和这五种物品一起回归田园,就有希望实现自己素来的愿望了。
这便是我标明我的乐趣的原因。”客人又笑着说:“您知道官车、官服、符信、印绶劳累自己的身体,却不知道这五种物品也会劳累心力吗?”居士说: “不是这样。
我被官场拖累,已经劳苦了,又有很多忧愁;被这些物品所吸引,既很安逸,又庆幸没有祸 患。我将选择哪方面呢?,“于是和客人一同站起来,握着手大笑说:“停止辩论吧,区区小事是不值得比较的。”
过后,居士叹息说:“读书人从年轻时开始做官,到年老时退休,往往是有等不到七十岁就退休的人。我素来羡慕他们,这是我应当离职的第一点理由。
我曾经被当朝任用,但至今没有值得称道的政绩,这是应当离职的第二点理由。强壮时尚且如此,现在既老又多病,凭着难以支撑的身体去贫恋超越的职位俸禄,这将会违背自己平素的志愿,自食其言,这是应当离职的第三点理由。
我有这三点应当离职的理由,即使没有这五种物品,离职也是应当的,还要再说什么呢!” 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传。
这句的意思是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倒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不久。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这句出自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选段;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
野味野菜,杂七杂八的摆放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倒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不久。
扩展资料;
《醉翁亭记》写得格调清丽,富有诗情画意。这篇散文写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是写亭。第二部分,重点是写游。而贯穿全篇的却是一个“乐”字。
文中描写滁州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时景色,以及作者和滁人的游乐,表现出他“乐民之乐”的胸怀,充满了士大夫悠闲自适的情调,并从侧面显示了作者自己治理滁州的政绩。
4.欧阳修在滁洲时以山水为乐,在颍洲以什么为乐答案:在琴棋书酒中自得其乐。
参考资料:
4.在不同时期,欧阳修分别以什么为乐?请根据上面语段内容加以概括。
在滁州时:
在颍州时: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课内课外两篇语段的文意理解以及总结概括能力。这是有一定难度的题。解答这一题,要求考生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而去把握文章主旨,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和人生态度。文章理解透彻了,作者的情感把握准了,解决问题就会从容不迫,胸有成竹。课内文段主旨的把握,靠平时学习时的理解、感悟、积累,那么课外文段主旨的把握,要靠自身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良好发挥。首先要借助平时字词句的积累,读懂这篇文段;然后去思考、揣摩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从而提炼出该文段的主旨来;最后要通过题目、文段的主要内容、结构特点、运用的写作艺术手法来印证自己的思考,切实做到抓“准”。理解是概括的基础。把握了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文章主旨后,同学们就可以从两个文段中概括出欧阳修“以什么为乐”了。在表述时,要注意抓住要点,语言精练,层次清晰,通顺流畅。
这里要指出的是,以往的河南中考语文试题,课外文段仅是课内文段的一个印证资料或辅助资料,不涉及这类理解概括题。以后课外文段的考查有稍增难度的倾向,需要广大考生适当加强课外文言文的阅读。
【答案】①与民同乐;②在琴棋书酒中自得其乐。
5.令狐绹文言文翻译令狐綯,字子直。
太和四年考中进士,始任弘文馆校书郎。开成初年担任左拾遗。
开成二年,父亲去世丁忧离职。服丧结束,授予原来的官职,不久改任左补阙、史馆修撰,累次升迁到库部、户部员外郎。
会昌五年,离京外任湖州刺史。大中二年,受征召担任考功郎中,不久授予知制诰一职。
同年,受召补任翰林学士。大中三年,授予中书舍人一职,继承彭阳男的爵位,食邑三百户,不久授任御史中丞。
大中四年,转任户部侍郎,裁决户部的事务(好像应该由户部尚书管,推测此时户部尚书空缺)。同年,改任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令狐綯以原来的职位兼任尚书省官职,凡事都先询问上级。每月初一同僚在少府监集议。
当时白敏中、崔龟从曾经担任太常博士,现在升到宰相的位置,想要让自己之前的部门显得更荣耀,于是改为在太常礼院举行集议,崔龟从亲笔将这件事记在墙上。令狐綯辅政十年,积功升官到吏部尚书、右仆射、凉国公,食邑二千户。
大中十三年,免去相位,担任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河中尹、河中晋绛等节度使。咸通二年,改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
咸通三年冬天,升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积功加封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司徒,增加食邑到三千户。
咸通九年,徐州戍兵庞勋从桂州擅自回来(看后文的意思,好像是带着兵回来的)。七月到达浙西,沿着江水从白沙河进入浊河,掠夺船只前进。
令狐綯听说庞勋到了,派遣使者安抚,供给他粮草。都押衙李湘对令狐綯说:“徐州兵擅自回来,肯定没安好心。
虽然没有诏命要求讨伐,但是随机应变应当由藩镇来决定。昨天徐州兵的同党前来投降,说他们军队数量不超过二千人,但是虚设船只旗帜,害怕别人看出自己的实际兵力。
自从(他们)进入境内以来,(大家,或者我)心中感到非常忧虑不安。合计他们所走的水路,一定会走出高邮县边境,(那里)河岸陡峭,河水深,河道窄。
如果出动奇兵迎击他们,让载满茅草的船只在前面防火,精兵在后面奋力攻击,他们一定会战败逃走。如果不在此处诛灭除掉他们,等到他们度过淮河、泗水,汇合徐州那些满怀怨恨的乱民,不少于十万人,那么祸乱就不会小了。”
令狐綯性情懦弱迟疑,又因为没有受到诏命,(所以)对李湘说:“在淮河以南,他没有发动暴乱。任凭他们过境离开吧,其他的不关我的事。”
这一年冬天,庞勋杀了崔彦曾,占领了徐州,聚合了六七万人。徐州没有兵粮,于是分别派遣贼兵统帅攻打劫掠淮南各郡,滁州、和州、楚州、寿州相继失陷。
粮食吃完之后,淮南的人民有很多被贼兵吃了。当时两淮的郡县大多陷落,只有杜慆守住泗州,贼兵攻打泗州一年,也不能攻下。
这之前,皇帝下诏任命令狐綯为徐州南面招讨使。贼兵攻打泗州攻势紧急,令狐綯命令李湘率兵五千人救援泗州。
贼兵听说李湘前来支援,派人送信给令狐綯,言辞和感情谦逊顺从,说:“朝廷屡次下诏宽恕赦免(我们),只有三两个人在抵抗,不久之后等我们筹划除掉他们,就归顺听命,希望您为我们担保。」令狐綯随即上奏,请求赐给庞勋节钺(用来安抚),仍然命令李湘只守卫淮口,贼兵已经被招降,不能再有别的行动。
因此李湘的军队脱掉铠甲放心睡觉,撤掉警卫废除防备,每天和贼军面对面,欢笑交谈。有一天,贼军利用机会,步兵骑兵径直进入李湘军的堡垒,淮口兵卒五千人都被生擒送往徐州,被贼兵蒸着食了。
李湘与监军郭厚本被庞勋砍断手脚,在康承训的兵营游行示众。当时浙西杜审权发兵一千人,和李湘约好会师约会兵,军中大将翟行约以勇猛果敢出名。
浙西军没到而李湘军就战败了。贼兵于是分兵,立起淮南兵(李湘的部队)的旗帜,作出互相战斗的样子。
翟行约的军队远远看到了,赶紧跑向他们,一千人一起被贼兵俘获。送到徐州。
令狐綯军队损失掉之后,朝廷派左卫大将军、徐州西南面招讨使马举代替令狐綯担任淮南节度使。咸通十二年八月,授予检校司徒、太子太保,到洛阳任职。
咸通十三年,以原来的官位兼任凤翔尹、凤翔陇节度使,进封赵国公,食邑三千户,而后去世。他的儿子为令狐滈、令狐涣、令狐沨。
1、令狐绹,(795-872)晚唐朝大臣、政治家。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东南)人。
字子直。令狐楚子。
性懦,精文学。唐文宗李昂太和四年(830年)进士,开始从政。
前后担任过弘文馆校书郎、左拾遗、左补阙、户部员外郎、右司郎中。2、唐朝大臣。
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东南)人。字子直。
令狐楚子。性懦,精文学。
文宗李昂太和间进士。武宗时任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刺使宣宗时,累官至宰相。
懿宗时,历任河中、宣武、淮南等节度使。后召入知制诰,辅政十年,拜司空、检校司徒,封凉国公。
3、868年(咸通九年)庞勋起义军攻占徐州(今江苏省徐州市),他受命为徐州南面招讨使,屡为庞勋所败。僖宗时召入任为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节度使,后又召为太子太保,徙封赵。
卒于封地。
6.欧阳修幼敏悟过人文言文翻译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出自宋代欧阳修的《画地学书》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
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及冠,嶷然有声。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古诗文网APP客户端立即打开译文及注释译文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便死了父亲,母亲郑氏决心不改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
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在地上练习写字。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过一遍书就能背诵下来。
等到成年时,更是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欧阳修开始在滁州任职,自号为醉翁,晚年更改为六一居士。
他天性刚直不阿,见义勇为,即使有陷阱在前面,都一往无前即使身受其害都不回头。即使被贬低多次,(他的)志向也一样不变。
注释母郑:母亲郑氏守节自誓:自己下决心不改嫁诲:教导,训导荻:与芦苇同类,这里指荻杆辄(zhé):立即,就冠:指成人嶷(nì)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声:声誉及:到……的时候天资刚劲:生性刚直机阱:设置机弩的陷阱。
这里比喻陷害人的圈套画地学书,书:书法,书写再三:一次又一次;多次;反复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