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1. 而枵肠辘辘,饥不可堪。
【解释】:枵:空虚。辘辘:车轮滚动的声音。肚子饿得辘辘叫,形容十分饥饿。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忽僮仆肢体微动,喜而扪之。无何,呕水数斗,醒然顿苏。相与曝衣石上,近午始燥可着。而枵肠辘辘,饥不可堪。”
2. 食不果腹
【释义】果:充实。腹:肚子。食:吃。
【出处】: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意思是:到近郊去的人,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时间舂米准备干粮;到千里外的人,要聚积三个月的粮食。
扩展资料:
文言文中“饥”与“饿”的区别:
现代汉语中“饥”与“饿”是同义词,都表示肚子空要吃东西。二者在词义上只有细微的差别。而文言文中“饥”与“饿”是有区别的,“饥”是一顿或几顿没吃饭有饥饿感;“饿”是几天没吃饭已失去行动能力濒临死亡。“饥”与“饿”存在程度上的差别,“饿”比“饥”严重。
例如:
1、“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家里如果有固定的职业,就是吃不饱也不至于饿死;国家有固定的法律,就是有了危难也不会灭亡)。---战国韩非《韩非子·饰邪》
2、“饿,甚于饥也”(饿比饥还要严重)。--明代张自烈《正字通》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_饥肠辘辘
搜狗百科_食不果腹
古文中用“食”、“啖”、“飨”来表示吃。
食——嗟来之食:嗟表示呼呵的声音(吃饭时的声音)。
啖——日啖荔枝三百颗:每天吃三百颗荔枝。
飨——先祭而后飨:先祭祀再吃。
扩展资料:
“食”出自《礼记·檀弓下》: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白话释义:
齐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做好饭汤等食物摆在大路边,等待把食物给饥饿的人来吃。
有一个饥肠辘辘的人用衣袖遮住脸,拖着鞋子,昏昏沉沉地走了过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对他吆喝道:“喂!来吃吧!”那人瞪大他的眼睛盯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侮辱我的尊严的食物,才饿成这个样子的。”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最终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用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仍然可以去吃。”
“啖”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白话译文: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杨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飨”出自《淮南子·说山》:先祭而后飨。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嗟来之食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惠州一绝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飨
(1)“之子于归”出自《诗经》,它的意思是“这个姑娘嫁过门啊”,之子:这个人,那个人,此指新娘。
于归:指姑娘出嫁。 (2)食不果腹:吃不饱肚子。
“果”是充实的意思。所以食不果腹就是食物不能使肚子充实,也就是吃不饱肚子了。
附: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是一首贺婚诗。 燕燕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 之子于归,远于将之。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这是一位国君送妹妹远嫁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