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有人向诸葛亮进言希望他能宽宥罪犯,诸葛亮说:“治国应该用大的德行而不是靠小恩小惠,所以名臣匡衡,吴汉都不愿意随意赦免罪犯。先帝刘备也说,我曾经拜访求教于大儒陈纪(字元方),郑玄(自康成),他们告诉我治理乱世之道,没有谈及赦免罪犯。若是像刘表父子那样年年赦免罪犯,于治理国家,有什么好处呢?”等到蜀国第三任丞相费祎当政时,开始实行姑息罪犯的政策,蜀国开始削弱。
(点评:子产告诉子太叔:“我死后一定是你执政,只有具有大德的人才能以宽大使百姓信服,次一等的人不如就用严厉的办法来治理国家。火性猛烈,百姓望见就畏惧它,所以死于火的人很少。水性柔弱,百姓轻视而玩弄它,所以死于水的人很多。因此宽大很难。”太叔执政,不忍严厉而采取宽大。郑国盗贼增多,太叔很后悔。孔子说:施政宽大百姓就怠慢,怠慢就用严厉纠正他们。施政严厉百姓就受害,受害就对他们施行宽大。宽大用来补助严厉,严厉用来补助宽大,政治因此平和。商鞅治理国家刑法都施加于乱倒垃圾的人,是太严酷了,而梁武帝治理国家时看见死刑犯就哭泣而宽宥赦免,是太宽松了。《论语》说小过可以赦免,《春秋》说处理大的过错要严惩,两种说法结合,就是得到了施政的根本道理了(和谐社会?)
【原文】
明者处事,莫尚於中,优哉游哉,与道相从。首阳为拙;柳惠为工。饱食安步,在仕代农。依隐玩世,诡时不逢。是故才尽者身危,好名者得华;有群者累生,孤贵者失和;遗馀者不匮,自尽者无多。圣人之道,一龙一蛇,形见神藏,与物变化,随时之宜,无有常家。
【译文】
明智的人,他的处世态度,没有比合乎中道更可贵的了。看来从容自在,就自然合于中道。所以,像伯夷、叔齐这样的君子虽然清高,却显得固执,拙於处世;而柳下惠正直敬事,不论治世乱世都不改常态,是最高明巧妙的人。衣食饱足,安然自得,以做官治事代替隐退耕作。身在朝廷而恬淡谦退,过隐者般悠然的生活,虽不迎合时势,却也不会遭到祸害。道理何在呢?锋芒毕露,会有危险;有好的名声,便能得到华彩。得到众望的,忙碌一生;自命清高的,失去人和。凡事留有馀地的,不会匮乏;凡事穷尽的,立见衰竭。因此圣人处世的道理,行、藏、动、静因时制宜,有时华彩四射,神明奥妙;有时缄默蛰伏,莫测高深。他能随著万物、时机的变化,用最合宜的处世之道,而不是固定不变,也绝不会拘泥不通。
上御翠微殿,问侍臣曰:“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
诸公各率意①以实言之。”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
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②,无代无之,朕践阼③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皇上驾凌翠微殿,问随侍的大臣道:“自古的帝王虽然可以平定华夏,但不能征服戎狄蛮夷,我的才能不如古人,而所成就的工业却超过他们,我自己不明白其中的缘故。请诸位大臣都随便据实说说。”
群臣都称颂道:陛下您的公德如天地一般,就是用天下万物也不能形容。”皇帝说:“不是这样的,我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功业,只是由于五件事,自古以来帝王们都嫉妒才能超过自己的人,我看见别人的好处,就好像我自己的一样,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不可能什么都擅长,我常常用他的长处而避免他的短处。
做皇帝的往往看见有才能的人,就想把他留在自己的身边,看见那些不肖子孙,就恨不能杀了他们,我却看见贤能的人就敬重他们,看见那些不肖之人,就可怜他们。贤能的人和不肖的人都各得其所。
帝王们多憎恶正直的人,用尽办法杀害他们,历朝历代都是这样。我自登上皇位以来,朝中正直的大臣们比比皆是,没有贬黜责罚一个正直之人。
自古以来都以中华为重,而贱视夷狄,我却对他们一样地爱护,因此他们都依附我如同依附自己的父母一样。以上这五条,才是我能够建立今天这样功业的原因”。
《百度知道》。
4.上善若水 原文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大道原无他妙,惟是神气合一,还于无极太极,父母生前一点虚灵之气而已矣。人若不事乎道,则神与气两两分开,铅走汞飞,水火所由隔绝也。孟子曰:民非水火不生活。是言也,浅之则为日用之需;深之则为修炼之要。有时以火温水而真阳现,有时以水济火而甘露生。水火之妙,真有不可胜言者。然水火同宫,言水而火可知矣。水性善下,道贵谦卑。是以上善圣人,心平气和,一腔柔顺之意,任万物之生遂,无一不被其泽者焉。究之,功盖天下而不知功,行满万物而不知行。惟顺天地之自然,极万物之得所,而与世无忤,真若水之利济万物毫无争心。不但此也,万物皆好清而恶浊,好上而恶下;水则处物以清,自处以浊,待物以上,自待以下。水哉水哉,何与道大适哉!圣人之性,一同水之性,善柔不善刚,卑下自奉:众人所不能安者,圣人安之若素;众人所为最厌者,圣人处之如常。所以于己无恶,于人无争。非有道之圣人,不能如斯。故曰:“处众人之所恶,几于道矣。”夫以道之有于己者,素位而行,无往不利。即属穷通得失,患难死生,人所不能堪者,有道之人,总以平等视之。君子论理不论气,言性不言命,惟反身修德焉耳。虽然,德在一起,修不一途,又岂漫无统宗,浩浩荡荡,而无所底极哉!必有至善之地,止其所而不迁,方能潜滋暗长,天真日充,而人欲日灭。《易》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此即圣人之居善地也。居之安,则资之深。内观其心,虚而无物,渊渊乎其渊也。外观所与,择人而交,肫肫乎其仁也。至于发之为言,千金不及一诺,“言善信”也。施之于政,大惠何如大德,“政善治”也。推之一物、一事、一动、一静之间,无不头头是道。任人以事,惟期不负所能。虑善以动,只求动惟其时。圣人之修身治世如此。此由“止于至善”,得其所安,而后发皆中节也。惟其在在处处,无一毫罅漏,无一丝欠缺,又何争之有耶?夫惟不争,而人感恩戴德,刻骨铭心者,方具瞻依不志,又有何怨、又有何尤?虽有恶人,亦相化为善矣。及其至也,无为自然,群相安于不识不知之天,几忘上善之若水,柔顺而利贞,无往不吉焉。
指点上善之心,平平常常,无好无恶,浩浩荡荡,无陂无偏,极其和柔。是以居上不骄,为下不倍;于己无尤,于人无怨。顾其所以能至此者,究非世俗之学所能造其巅,亦非无本之学所能建其极也。故太上处众人所恶之后,旋示一善地。究竟此地何地?寸衷寸地是也。得其地则性命有依,失其地则神气无主。无主则乱,安能事事咸宜,合内外而一致,处人己而无争哉?然,谓其地为有,则多堕于固执;若谓其地竞无,又落于顽空。此殆有无不立,动静不拘者也。欲修至道,请细参其故,予以多积阴功,广敦善行,庶几上格神天,或得师指,或因神悟,予以会通其地,而始不堕旁门左道,得遂生平志愿也。此地了然,道过半矣。以下曰“心”、曰“言”数语,明在在处处,俱将检点至善,使不先得善地而居。以后所云,无一可几于善者,此真头脑学问,本原工夫,如或昧焉,则持己接物,万事皆瓦裂矣。吾故略泄于此,愿世之有志者,勿自恃才智,妄猜妄度,而不修德回天;惟虚心访道可也。
5.翻译《明军奉天讨虏北伐檄文》明朝军队奉天命北伐讨伐敌人的檄文
自古以来都是帝王位居中原统治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在边疆以外侍奉中央王朝,从来没听说过少数民族占据中原统治天下的。自从宋朝以来天赐的福气开始变化,元朝凭借北方蛮夷之人的身份入主中原,四海之内没有不臣服的,这难道仅仅是人力做到的吗?实际上是上天赐予的。那是君主鲜贤明臣子贤良,足以维持天下的纲纪,然而仁人志士尚且“有帽子与鞋穿反”的感叹。从此以后,元朝的臣子不遵从祖先的训导,破坏了伦理纲常,比如大德年间废长子而立幼子为太子,泰定年间臣子弑杀君主,天历年间弟弟毒杀兄长,至于弟弟抢夺兄长的妻子,儿子抢占父亲的妾室,更是地位低者从地位高者那里学习来,一点都不觉得奇怪。他们对于父子君臣夫妻长幼之间的伦理亵渎扰乱得很严重了。君主是人民的宗主,朝廷是天下的根本,礼仪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他们所做的那些事,怎么可以成为天下后世的榜样呢?
至于他们的后嗣沉沦荒废,君臣无道,再加上宰相专权,宪台(官员)抱有怨气,有司(官员)狠毒,于是他们失去人心,天下纷纷起兵造反,使得我们中原地区的人民,死的人肝脑流到地上,活着的人亲人不能互相保护,虽然是人是所导致的,实际上也是上天厌恶他们的德行,而在那时抛弃他们啊。古人说:“胡地的强盗不会有超过百年的国运,今天得以应验,确实没有错误。
这是上天赐予的福气发生轮回,中原的气势强盛,在亿兆的民众之中应当出现圣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定立纲纪,救济人民 。现在这个时候,没听说有治世安民的人,只是让你们这些人战战兢兢,处于朝秦暮楚的境地,实在是可怜。 他们忘记中华祖宗的姓氏,反而使用胡虏的禽兽一样的名字,认为是美称,假借元朝的旗号来为自己谋取私利,凭借人多势众来要挟君主,欺凌弱小,飞扬跋扈,在外控制朝廷中的权利,这是河洛一带的势力。还有些人兵力较少,派兵把守险要地形,贿赂以求得名声、爵位,意图是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这是关、陕一带的势力的做法。这两种人最初一抓捕妖人为名义,于是得到兵权。妖人平定以后,兵权已经得到了,于是志气骄傲,不再有尊奉君主,庇护人民的意思,互相攻伐,反而成为人民的祸害,都不能成为统治华夏的君主。
我本来是淮南的平民,因为天下大乱,被众人推举,率领部队渡江,占据金陵形式有力的位置,有长江天堑作为屏障,现在已经十三年了。我的势力范围西边到达巴蜀,东边到海边,南边占据闽越,湖湘汉眄,两淮、徐、邳都在我的版图之中,南方地区都是我所拥有的。人民渐渐安定,粮草渐渐充足,部队渐渐精锐,手握着弓箭,目视着我中原的人民,长久以来没有君主深深感到揪心。我恭敬地顺承天命,不敢肚独自安定,正要发兵北伐驱逐胡虏,把生民从水深火热的境地中拯救出来,恢复汉官的威严。考虑到人民可能不了解情况,反而把我当做仇敌,拖家带口向北方奔走,沉沦陷落更加深重,所以先行告知:军队到达时,人民不要躲避。我的号令很严肃,军队对人民秋毫无犯,归顺我的人永远在中华安定生活,背离我的人自己流窜到塞外。凡是我中华的人民,上天一定会让任命中国的人来使他们安定,夷狄之人怎么能统治他们!我害怕中原长期被腥膻污染,生民纷扰不得安定,所以率领众多英雄奋力战斗,志在驱除胡虏,平息暴乱,使人民都得到应得的,洗雪中华的耻辱,你们一定要体察这点。
诸如蒙古、色目等少数民族,虽然不是华夏的民族,然而同生在天地间,如果有明礼义,愿意做我的臣民的人,我像对待华夏人一样对待他。所以在此告知,是你们知道。
6.白居易《养老》全文加翻译养老——在使之寿富贵 臣闻:昔者西伯善养老,而天下归心。
善养者,非家至户见,衣而食之,盖能为其立田里之制, 译文:我听说:从前西伯善于赡养老人,所以天下人心归附与他。善于赡养老人,不仅仅在家庭院落里体现出来,给他们衣服供他们饭吃,而在于能够为他们建立耕地和住房制度。
以安其业;导树畜之产,以厚其生。使生有所养,老有所终,死有所送也。
近代之主,以为老 译文:来让他们安居乐业;引导他们开展种植和养殖业,来使他们生活富裕,活着的时候能过养活自己,老了有归属,死了有人送终。近代的过君认为老 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而特颁其布帛肉粟之赐,则为养老之道,尽于是矣。
臣以为此小惠 译文:了的人,非穿丝绸不叫暖,非吃肉不叫饱,而给他们发放穿的吃的,认为养老之道都在其中了。我以为,这是小恩小惠。
也,非大德也。 译文:不是大恩大德。
何则?赐之以布帛,仁则仁矣,不若劝其桑麻之业,使天下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赐之以肉粟,惠 译文:为什么这么说呢?赐给他们布匹丝绸,确实是仁爱,但是不如鼓励他们从事种植桑麻,使天下一半的人有丝绸穿,赐给他们肉和粮食是恩惠, 则惠矣,不若教其鸡豚之畜,使天下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然后牧以仁贤,慎其刑罚,虽不与之 译文:不如教他们养鸡养猪,让天下百分之七十的人可以吃上肉。然后招募贤能之士慎重适用刑罚,虽然没有给他们年龄。
年,而老者得以寿矣。不夺其力,不扰其时,虽不与之财,而老者得以富矣。
使幼者事长,少者 译文:然而老者可以长寿了,不去抢夺他们的劳力,不打扰他们的农时,虽然没有给与他们财物,然而老人可以富足了。让年幼的人伺候长着,年轻的 敬老,虽不与之爵,而老者得以贵矣。
此三代盛王,所以不遗年而兴孝者,用此道也。 译文:尊敬老人,虽然没有给他们官职,然而老年人可以享受尊贵了。
这就是尧舜禹三代鼎盛的王不停的提倡孝道的原因,他们采用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