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在文言文中,“又”既可以充当实词,又可以充当虚词,即:
一、当“又”是名词时,它的意思是:
本义:右手。例如:《说文》:又,手也,象形。段玉裁注:“此即今之右字。”
二、当“又”副词时,其主要意思如下:
1) 复,再,再一次。例如:《诗·郑风·缁衣》:敝予又改为兮。又如:《诗·小雅·小宛》:天命不又。再如:《仪礼·燕礼》:又命之。
2) 表示几种情况或性质同时存在。例如:《书·禹贡》:东出于陶邱北,又东至于荷,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
3) 而且,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例如: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未可明诏大号…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
又:
一、“比如”也是文言文,其语义环境不同,意思也不相同,即:
1.譬如。举例说明时的发端语。例如:《史记·游侠列传》:“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埶激也。”又如:元 无名氏《鸳鸯被》第三折:“比如你见我时节,难道好歹也不问一声。”
2.如同,好像。例如:《三国志·魏志·东夷传》:“﹝倭人对应声曰‘噫’,比如‘然、诺。”。
3.比起。宋 刘克庄《念奴娇·壬寅生日》词:“比如去岁前年,今朝差觉门庭静。”。
二、在文言文中,没有“是若”这个词,只是“若是”这个词。“若是”是谓词性指称代词,可译为:这样,那样。例如:
《孟子·滕文公上》: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颜渊说:“舜是什么人呢?我是什么人呢?有作为的人也是这样。”)
本例中谓词性代词“若是”做主谓短语“有为者亦若是”的谓语,并受副词“亦”修饰,表肯定,可译为:这样。
三、“如果”也是文言文,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设。例如:
○《前汉书平话》卷上:“如果不利,截旗营前,以定胜败验之。”
○《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如果文章会做,我提拔他。”
四、在文言文中,没有“也是亦”这词或短语。
2.再在文言文中有什么意思◎ 再 zài
〔数〕
(1) (会意。小篆:从一,冓( gòu)省。“冓”是“构”的初文,甲骨文字形,象两部分材木架起的样子。本义:第二次)
(2) 同本义 [another time]
再,一举而二也。——《说文》。按,冓者,加也。对耦之词曰二,重叠词曰再。
再刺再宥再赦。——《周礼·司刺》
樊缨十有再就。——《周礼·巾车》
酒肉之赐弗再拜。——《礼记·玉藻》
过言不再。——《礼记·儒行》。注:“犹不更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再战而烧夷陵。——《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再迁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
敌枪再击。——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再则曰老大帝国。——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3) 又如:再录一堂(复审一次);再速(再请);再二(第二次,再次);再之(第二次,第三次);再眠(指蚕第二次蜕皮时的不食不动状态)
(4) 两次 [two times;doubly;twice]
女工再税。——《盐铁论·本议》
击赵者再。——宋· 苏洵《六国论》
日再食。——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再夺门。——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至再三。——清· 方苞《狱中杂记》
词性变化
◎ 再 zài
〈副〉
(1) 事情或行为重复,继续 [again;afresh;once again]
她不敢再看一看那大庙。——叶紫《星》
(2) 又如:再试一次;拿来再商量;再议;再思(再度思考);再聘(再度婚娶);再阐(再度显扬)
(3) 重,重新 [anew]
勿复再言。——《汉书·李广苏建传》
再火令药用。——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再眺山下。——《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寰再上疏。——《明史》
(4) 又如:再计(重新谋划);再审(重新审查)
(5) 更,更加 [once more]——表示程度
你会觉得世界末日也不会比这再坏。——茅盾《雷雨前》
(6) 又如:再高点儿;再多点儿
(7) 另,另外 [another]。如:再吃一点菜;再创新纪录;再行(另外进行某项活动)
(8) 与否定词配合使用,强调情况的普遍性
进了门,找周嫂子,再找不着。——《红楼梦》
(9) 用于让步句,常同“也”、“都”配合使用,有“即使多么”、“不管怎样”的意思 [in any case]
水再深脚也能过,山再高手也能攀。——《赶车传》
(10)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也” [but;yet]
你只怨人行动嗔怪你,你再不知道你怄的人难受。——《红楼梦》
(11) 表示两种行为或情状并举、并存、相当于“且…且”、“又…又”
其词旨乃典乃文,再恳再切,实可警策未悟。——《全唐文纪事》
3.文言文中又的意思◎ 又 yòu
〈名〉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右手形,本左右的“右”。从“又”的字多与手的动作有关。本义:右手) 同本义 [right hand]。后作“右”
又,手也,象形。——《说文》。段玉裁注:“此即今之右字。”
词性变化
--------------------------------------------------------------------------------
◎ 又 yòu
〈副〉
(1) 复,再,再一次 [again]
敝予又改为兮。——《诗·郑风·缁衣》
天命不又。——《诗·小雅·小宛》
又命之。——《仪礼·燕礼》
又试之鸡。——《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读了又读;又是他;又问;又起个窖儿(比喻多费了一道手续);又称;又说
(3) 表示几种情况或性质同时存在 [at the same time]
东出于陶邱北,又东至于荷,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书·禹贡》
(4) 又如:又打又闹;又惊又喜;又哭又笑
(5) 而且,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 [and]
未可明诏大号…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6) 又如:路很近,车子又快,一会儿就到
(7) 连词。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and]。如:一年又三个月;二又三分之一
(8) 表示轻微转折 [but]。如:我原来想去,现在又不想去了
(9) 表示一连串事情接连出现 [after]。如: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
(10) 加之 [in addition]。如:除了拖拉机,又添了一台插秧机
(11) 另外 [moreover;besides]
周处…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世说新语·自新》
常
4.在文言文中哪些字表示 又"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动词: a用;使用。
《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b做。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c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d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介词: a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b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
《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c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
《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d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3、连词: a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b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c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e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以贻之。”
f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g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
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4、副词: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5.文言文 又 如何说文言文又的说法是:复
复 fù
释义
1、重复:~写。~制。
2、繁复:~姓。~叶。~音词。
3、转过去或转回来:反~。往~。翻来~去。
4、回答;答复:~信。敬~。电~。
5、再;又:~发。~苏。死灰~燃。无以~加。一去不~返。
相关组词:复苏、恢复、重复、报复、复兴
扩展资料
一、字形演变
二、字源解说
文言版《说文解字》:复,重衣皃。从衣,复声。一曰褚衣。
白话版《说文解字》:复,衣服有里外两层的样子。字形采用“衣”作边旁,“复”作声旁。一种说法认为,“复”是在衣服的布层内加塞丝绵。
三、相关词汇解释
1、复线[fù xiàn]
有两组或两组以上轨道的铁道或电车道,相对方向的车辆可以同时通行(区别于“单线”)。
2、复数[fù shù]
某些语言中由词的形态变化等表示的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量。例如英语里book(书,单数)指一本书,books(书,复数)指两本或两本以上的书。
3、复读[fù dú]
中小学毕业生因未能考取高一级的学校而在原一级学校重新学习,以待来年再考:~生。高考~班。
4、复古[fù gǔ]
恢复古代的制度、风尚、观念等:学习古代文化,不是为了~,而是古为今用。
5、复刊[fù kān]
(报刊)停刊后恢复刊行。
6、复员[fù yuán]
武装力量和一切经济、政治、文化等部门从战时状态转入和平状态。
7、复工[fù gōng]
停工或罢工后恢复工作。
8、复本[fù běn]
收藏的同一种书刊不止一部或文件不止一份时,第一部或第一份以外的称为复本。
6.经典文言文.列举10个.要短一些的.但不要太短1、诸葛亮的《诫子书》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注释: 致,使动用法 广、成,使动用法,使。
广,使。
成 淫慢:过度的享乐与怠惰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 励精:奋发向上 险躁:浮躁 冶性:陶冶性情 穷庐:借代,指自家的狭小天地2、《枭将东徙》原文: 枭逢鸠. 鸠曰:「子将安之 」枭曰:「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 」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译文: 猫头鹰遇见了斑鸠,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呀?” 猫头鹰说:“我准备搬到东边去。”
斑鸠问:“为什么呢?” 猫头鹰说:“村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因此我想搬到东边去。” 斑鸠说:“你改变叫声,就可以了。
要是不能改变叫声,即使搬到东边去,东边村里人照样讨厌你。” 。
【说明】 这则寓言故事告诫人们,对待自己的重大缺点和某些重大问题,要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不能像猫头鹰搬家那样,就事论事,回避矛盾,这样问题是解决不了的。3、《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 其一人专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个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4、《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5、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6、拔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7、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8、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9、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10、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11、矛与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①,誉之曰②:“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③。”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④:“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2、纪昌学射 原文: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
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以告飞卫。飞卫曰。
“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
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竿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译文: 甘蝇是古代擅长射箭的人。
拉上满弓还未发射,鸟兽便都趴下了。有个弟子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技艺)又超过其师傅。
纪昌,又向飞卫学习射箭。 飞卫说:“你先学不眨眼睛,然后才能谈及射箭。”
纪昌回到家,仰卧在妻子的织布机下,眼睛注视着梭子(练习不眨眼睛)。二年后,即使用锥尖刺(纪昌的)眼皮,他也不会眨眼。
(他把这件事)告诉飞卫,飞卫说:“功夫还不到家,还要学会看东西才可以——把小的看大,把微小的看出显著,然后再来告诉我。” 纪昌用牦牛毛系着虱子悬挂在窗户上,从南面来练习看。
十天过后,(虱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