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4.本文引用的故事,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考点精练 (一)(2002年眉山)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犹未能也。
②人之立志,教导别人不应当感到厌倦。 C.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和选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都暗含了作者对桃源人终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
D.《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二者都是通过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五)(2003年联考)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候不说。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候又不应。扁鹊出,桓候又不说。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B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不治将益深 桓侯故使人问之 臣是以无请也 使人索扁鹊 2.从文中找出通假字,并说说他的本字和意思 通意思 通意思 3.联系上下文,并说说它的本字和意思 望疾 见病 4.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A. B. 5.蔡桓公屡次拒绝扁鹊善意的劝告,表现了蔡桓公的心理状态。
6.扁鹊最后一次见到蔡桓公,为什么“望桓候而还走?” (六)(2003年上海) 爱莲说 水际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且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作者将莲与牡丹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品行的追求,对世风的厌恶。
(七)(2003年新疆)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的意思。 名:白丁: 丝竹:斯: 2.翻译下列句子。
谈笑的鸿儒 何陋之有? 3.作者为什么认为他的陋室不陋? 答: 4.“南阳诸葛庐”中的“诸葛”是指? 5.有人认为本文反映出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八)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揭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手?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试题一(2003年常德)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性嗜酒嗜: (2)造饮辄尽造: 2.用原文回答。
“赞语”中“,”这两句体现了五柳先生的品德;“传文”中的“,”体现了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体现了五柳先生的生活爱好,“,”体现了五柳先生居室的简陋。 3.“亲旧知其如此”中的“此”指代的是(用原文回答) 4.请联系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和《饮酒》,说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中的“志”是什么。
试题二(2003年湛江)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亦不详其姓字详: (2)既醉而退既: (3)亲旧知其如此旧: (4)以乐其志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亦不详其姓字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B.因以为号焉以乐其志 C.或置酒而招之无怀氏之民欤 D.或置酒而招之既醉而退 3.请把“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和“造饮辄尽,期在必醉”两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本文写了五柳先生哪几方面的爱好?请摘录原文回答。 (九)(2003年恩施) 滥竿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泯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南郭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请为王吹竽”? 2.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3.齐泯王听吹竿,喜欢一个一个独奏,南郭处士为什么要逃走? 4.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 (十)(2003年广东)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
2.求10篇文言文练习题目+解答高中的文言文阅读训练,包括原文、题目及答案,10篇的话一次发不完的,这次只能发7篇了,希望你能够满意。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白孝德为李光弼偏将。
史思明攻河阳,使骁将刘龙仙率骑五千,临城挑战。龙仙捷勇自恃,举足加马鬣上,谩骂光弼。
光弼登城望之,顾诸将曰:“孰可取者?”仆固怀恩请行,光弼曰:“非大将所为,历选其次。”左右曰:“孝德可。”
光弼召孝德前, 问曰:“可乎?”曰:“可。”光弼问所加几何人而可?曰:“独往则可,加人多不可。”
光弼曰:“壮哉!”终问所欲,对曰:“愿备五十骑于军门,候入而继进,及请大众鼓噪以假气,他无用也。”光弼抚其背以遣之。
孝德挟二矛,策马截流而渡。半济,怀恩贺曰:“克矣。”
光弼曰:“未及,何知其克?”怀恩曰:“观其揽跋便僻①,可万全。”龙仙始见其独来,甚易之,足不降鬣。
稍近欲动,孝德摇手止之,若使其不动,龙仙不之测。又止龙仙。
孝德曰:“侍中使予致词,非他也。”龙仙去三十步,与之言,亵骂如初。
孝德伺便,因嗔目曰:“贼识我乎?”龙仙曰:“何也?” 曰:“国之大将白孝德。”龙仙曰:“是猪狗乎?”发声琥然,执矛前突,城上鼓噪,五十骑亦继进。
龙仙矢不及发,环走堤上,孝德逐之,斩首提之归。(选自《谭宾录》) 注:①揽跋便僻:扬鞭策马非常敏捷的样子。
②搋:虎怒吼。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及请大众鼓噪以假气 假:借助B.半济,怀恩贺曰:“克矣。”
济:成功C.龙仙始见其独来,甚易之 易:轻视D.执矛前突,城上鼓噪 突:冲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白孝德单独请战,认为多带寸:卒反而不方便,只要求准备五十名骑兵,等他冲过去时跟着冲进去,其他众将士擂鼓呐喊助威就行丁。B.白孝德——人迎战刘龙仙,他跃马扬鞭,靠近刘龙/l¨刘龙仙谩骂挑衅,白孝德沉着应对,突发进攻,砍了敌首,得胜而归。
C.本篇文章叙事精炼,对话描写精彩,人物对话几乎占了全文一半;李光弼、白孝德、刘龙仙等人物语言各肖其身份、性格。D.文章的作者擅长人物形象刻画,白孝德智勇双全、刘龙仙骄横无谋、李光弼统帅风度,这些人物刻画无不栩栩如生,令人叹服。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光弼问所加几何人而可?曰:“独往则可,加人多不可。
(4分) (2)稍近欲动,孝德摇手止之,若使其不动,龙仙不之测。(5分)答案:1.B(渡过)2.A(错在“单独请战”)3.(1)李光弼问需要给你多少人才能成功?(白孝德)回答:“—个人去就行了,给人太多反而不行。”
(2)等稍微靠近一点(刘龙仙)想要行动,白孝德摇摇手制止他,好象叫他不要动,刘龙仙不明白白孝德究竟要干什么。二、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刘敬者,齐人也。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
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赢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
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赢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
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逾句注,二十余万兵已业行。
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械系敬广武。
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高帝至广武,赦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
吾皆已斩前使十辈言可击者矣。”乃封敬二千户,为关内侯,号为建信侯。
高帝罢平城归,韩王信亡入胡。当是时,冒顿为单于,兵强,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
上患之,问刘敬。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
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久远子孙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为。”
上曰:“诚可,何为不能!顾为奈何?”刘敬对曰:“陛下诚能以嫡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嫡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何者?贪汉重币。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
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
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兵可无战以渐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而令宗室及后宫诈称公主,彼亦知,不肯贵近,无益也。”
高帝曰:“善。”欲遣长公主。
吕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上竟不能遣长公主,而取家人了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臣光曰:建信侯谓冒顿残贼,不可以仁义说,而欲与为婚姻,何前后之相违也!夫骨肉之恩,尊卑之叙,唯仁义之人为能知之;奈何欲以此服冒顿哉!盖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未闻与为婚姻也。且冒顿视其父如禽兽而猎之,奚有于妇翁!建信侯之术,固已疏矣;况鲁元已为赵后,又可夺乎!(《资治通鉴》)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时汉兵已逾句注 逾:到达B.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 妻:以••••••为妻C.士卒罢于兵 罢:通“疲”D.建信侯谓冒顿残贼 贼:残忍2.下列各。
3.求10篇文言文练习题目+解答高中的文言文阅读训练,包括原文、题目及答案,10篇的话一次发不完的,这次只能发7篇了,希望你能够满意。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白孝德为李光弼偏将。
史思明攻河阳,使骁将刘龙仙率骑五千,临城挑战。龙仙捷勇自恃,举足加马鬣上,谩骂光弼。
光弼登城望之,顾诸将曰:“孰可取者?”仆固怀恩请行,光弼曰:“非大将所为,历选其次。”左右曰:“孝德可。”
光弼召孝德前, 问曰:“可乎?”曰:“可。”光弼问所加几何人而可?曰:“独往则可,加人多不可。”
光弼曰:“壮哉!”终问所欲,对曰:“愿备五十骑于军门,候入而继进,及请大众鼓噪以假气,他无用也。”光弼抚其背以遣之。
孝德挟二矛,策马截流而渡。半济,怀恩贺曰:“克矣。”
光弼曰:“未及,何知其克?”怀恩曰:“观其揽跋便僻①,可万全。”龙仙始见其独来,甚易之,足不降鬣。
稍近欲动,孝德摇手止之,若使其不动,龙仙不之测。又止龙仙。
孝德曰:“侍中使予致词,非他也。”龙仙去三十步,与之言,亵骂如初。
孝德伺便,因嗔目曰:“贼识我乎?”龙仙曰:“何也?” 曰:“国之大将白孝德。”龙仙曰:“是猪狗乎?”发声琥然,执矛前突,城上鼓噪,五十骑亦继进。
龙仙矢不及发,环走堤上,孝德逐之,斩首提之归。(选自《谭宾录》) 注:①揽跋便僻:扬鞭策马非常敏捷的样子。
②搋:虎怒吼。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及请大众鼓噪以假气 假:借助 B.半济,怀恩贺曰:“克矣。”
济:成功 C.龙仙始见其独来,甚易之 易:轻视 D.执矛前突,城上鼓噪 突:冲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白孝德单独请战,认为多带寸:卒反而不方便,只要求准备五十名骑兵,等他冲过去时跟着冲进去,其他众将士擂鼓呐喊助威就行丁。 B.白孝德——人迎战刘龙仙,他跃马扬鞭,靠近刘龙/l¨刘龙仙谩骂挑衅,白孝德沉着应对,突发进攻,砍了敌首,得胜而归。
C.本篇文章叙事精炼,对话描写精彩,人物对话几乎占了全文一半;李光弼、白孝德、刘龙仙等人物语言各肖其身份、性格。 D.文章的作者擅长人物形象刻画,白孝德智勇双全、刘龙仙骄横无谋、李光弼统帅风度,这些人物刻画无不栩栩如生,令人叹服。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光弼问所加几何人而可?曰:“独往则可,加人多不可。
(4分) (2)稍近欲动,孝德摇手止之,若使其不动,龙仙不之测。(5分) 答案: 1.B(渡过) 2.A(错在“单独请战”) 3.(1)李光弼问需要给你多少人才能成功?(白孝德)回答:“—个人去就行了,给人太多反而不行。”
(2)等稍微靠近一点(刘龙仙)想要行动,白孝德摇摇手制止他,好象叫他不要动,刘龙仙不明白白孝德究竟要干什么。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刘敬者,齐人也。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
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赢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
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赢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
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逾句注,二十余万兵已业行。
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械系敬广武。
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高帝至广武,赦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
吾皆已斩前使十辈言可击者矣。”乃封敬二千户,为关内侯,号为建信侯。
高帝罢平城归,韩王信亡入胡。当是时,冒顿为单于,兵强,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
上患之,问刘敬。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
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久远子孙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为。”
上曰:“诚可,何为不能!顾为奈何?”刘敬对曰:“陛下诚能以嫡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嫡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何者?贪汉重币。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
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
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兵可无战以渐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而令宗室及后宫诈称公主,彼亦知,不肯贵近,无益也。”
高帝曰:“善。”欲遣长公主。
吕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上竟不能遣长公主,而取家人了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臣光曰:建信侯谓冒顿残贼,不可以仁义说,而欲与为婚姻,何前后之相违也!夫骨肉之恩,尊卑之叙,唯仁义之人为能知之;奈何欲以此服冒顿哉!盖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未闻与为婚姻也。且冒顿视其父如禽兽而猎之,奚有于妇翁!建信侯之术,固已疏矣;况鲁元已为赵后,又可夺乎!(《资治通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汉兵已逾句注 逾:到达 B.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 妻:以••••••为妻 C.士卒罢于兵 罢:通“疲” D.建信侯谓冒顿残贼 贼:残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
4.文言文的练习题及答案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一:孟母戒子(《韩诗外传》)
【选文】
孟子少时,诵(1),其母方织。孟子辍然(2)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讠宣 (3)也 ,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4)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讠宣 矣。
【注释】
(1)[诵]背诵。(2)[辍然]突然停止的样子。(3)[讠宣 ]xāun,遗忘。(4)[戒]警告。
【练习】
1、解释各组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① 孟子辍然中止( ) ② 呼而问之:“何为中止?”( )
处士笑而然之( ) 何有于我哉?( )
2、在文中找出同义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失:( ) ②此:( )
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呼而问之 B、以此戒之 C、多作自能见之 D、自是之后
【阅读提示】
孟轲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遗忘,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问题补充:、① 孟子辍然中止( ) 然字加点
② 呼而问之:“何为中止?”( ) 何字加点
3.处士笑而然之( ) 然字加点
4.何有于我哉?( ) 何字加点
① 孟子辍然中止(然:……的样子 )
② 呼而问之:“何为中止?”( 何:什么)*(因为“何为”应是“为何”,翻译成“为什么”,所以我觉得“何”是“什么”的意思)
处士笑而然之(然:同意,赞同。 )
何有于我哉?(什么 )
2、在文中找出同义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失:([讠宣 ]xāun ) ②此:( 是)
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D、自是之后(其余皆为代词)
5.求200个文言文题目,注意只要题目,不要文章.如果给全了,追加10分1、童趣(沈复) 2、《论语》十则 3观沧海(曹操) 4次北固山下(王湾) 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6西江月(辛弃疾) 7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8山市(蒲松龄) 9《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10智子疑邻 11塞翁失马 12、伤仲永(王安石) 13、木兰诗 14、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15、口技(林嗣环) 16夸父逐日 《山海经》 17两小儿辩日 《列子》 18、*狼(蒲松龄) 19、桃花源记(陶渊明) 20陋室铭(刘禹锡) 21爱莲说(周敦颐) 22、核舟记(魏学洢) 23、大道之行也(《礼记》) 24、杜甫诗三首 望岳 25春望 26石壕吏 27、三峡(郦道元) 28、短文两篇 29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30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31、观潮(周密) 32、湖心亭看雪(张岱) 33、归园田居(陶渊明) 34使至塞上(王维) 35渡荆门送别(李白) 36登黄鹤楼 37、与朱元思书(吴均) 38、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39、马说(韩愈) 40、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41、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42赤壁(杜牧) 43过零丁洋(文天祥) 4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45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46、小石潭记(柳宗元) 47、岳阳楼记(范仲淹) 48、醉翁亭记(欧阳修) 49、满井游记(袁宏道) 50、饮酒(其五)(陶渊明) 51行路难(其一)(李白) 5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5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54己亥杂诗(龚自珍) 55、陈涉世家(司马迁) 56、唐雎不辱使命(刘向) 57、隆中对(陈寿) 58、出师表(诸葛亮) 59望江南(温庭筠) 60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61渔家傲(范仲淹) 6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63武陵春(李清照) 64、公输 《墨子》 65、《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6、鱼我所欲也 《孟子》 67、《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68、曹刿论战 《左传》 69、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70、愚公移山 《列子》 71、《诗经》两首 关睢 72蒹葭 73《幼时记趣》 74题破山寺后禅院 75虞美人 76浣溪沙 77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张愈) 78秋词 79十五夜望月 80过故人庄 81一剪梅 82游山西村 83 《梦溪笔谈二则》 84以虫治虫 梵天寺木塔 85迢迢牵牛星 8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87登岳阳楼 (孟浩然) 88《赵普》 89《于园》 90蝉 91孤雁 92鹧鸪 93《人琴俱亡》 94观刈麦 95破阵子 96黄鹤楼 97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98《晏子使楚》 99泊秦淮 100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01夜雨寄北 102登飞来峰 103《治水必躬亲》 104雁门太守行 105别云间 106论诗 107《竹溪记》 108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109《活板》 110无题 111捕蛇者说(柳宗元) 112墨池记 113《烛之武退秦师》 114、《荆轲刺秦王》 115、《卫风?氓》* 116、《离骚》 117、《涉江采芙蓉》 118《短歌行》 119、《兰亭集序》 120《赤壁赋》 121、《游褒禅山记》 122、《孔雀东南飞》 123、《蜀道难》 124、《秋兴八首》 125、《咏怀古迹》 126、《登高》 127、《琵琶行》 128、《寡人之于国也》 129、《劝学》 130、《过秦论》 131、《锦瑟》 132*、《马嵬》 133、《师说》 134、《念奴娇?赤壁怀古》 135、《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136、《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3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38、《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139、《声声慢?寻寻觅觅》 140、《廉颇蔺相如列传》 141、《长亭送别?碧云天》 142、《望海潮?东南形胜》* 143、《雨霖铃?寒蝉凄切》 144、《归去来兮辞》 145、《滕王阁序》 146、《陈情表》 147、《逍遥游》 148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149六国论(苏洵) 150、阿房宫赋(杜牧) 151、指南录后序(文天祥) 152五人墓碑记(张溥) 153谏太宗十思疏(魏徵) 154鸿门宴(司马迁) 155秋水(庄子) 156非攻(墨子) 157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158 秋声赋(欧阳修) 159项脊轩志(归有光) 160报任安书(司马迁) 161渔父《楚辞》 162勾践灭吴(节选) 163触龙说赵太后 164伶官传序 165石钟山记 166登泰山记 167病梅馆记 166秦风?无衣 167邶风?静女 168梦游天姥吟留别 169山居秋暝 170蜀相 171书愤(陆游) 172扬州慢 173祭十二郎文 174促织(蒲松龄) 175柳毅传 176将进酒 177兵车行 178客至 179旅夜书怀 180阁夜 181齐桓晋文之事 182庄暴见孟子 183孟子见梁襄王 184齐人有一妻一妾 185奕秋 186屈原列传 187信陵君窃符救赵 188愚溪诗序 189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190浪陶沙(李煜) 191菩萨蛮(温庭筠) 192过华清宫(杜牧) 193湘夫人(屈原) 194虎丘记(袁宏道) 195哀江南(孔尚任) 196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197 周郑交质 左传 198 石碏谏宠州吁 左传 199 臧僖伯谏观鱼 左传 200 郑庄公戒饬守臣 左传 201 臧哀伯谏纳郜鼎 左传 202 季梁谏追楚师 左传 203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左传 204 宫之奇谏假道 左传 205 齐桓下拜受胙 左传 206 阴饴甥对秦伯 左传 207 子鱼论战 左传 208 寺人披见文公 左传 209 介之推不言禄 左传 210 展喜犒师 左传 211 蹇叔哭师 左传 212 郑子家告赵宣子 左传 213 。
6.求六篇文言文+题目+答案 越短越好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②先子度其足:③而置之其坐: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文中的 之 字解释。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归取之( ) ⑤何不试之以足( )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母曰: “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①窃入学舍 窃:( )②辄默记 辄 ( )③儿痴如此 痴( )④恬若不见 恬 ⑤父怒挞之 挞( ) ⑥曷不听其所为 曷( )2.翻译句子①王冕者,诸暨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加点字①席而啖菱 啖( ) ②欲以去热也 去( )2.翻译句字。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 )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解释加点字。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自( )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 )2.翻译句子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 ),最后一句是( )。
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①郑人有欲买履者:②先子度其足:③而置之其坐: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文中的 之 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归取之( ) ⑤何不试之以足( )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 “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1.解释加点字①窃入学舍 窃:( )②辄默记 辄 ( )③儿痴如此 痴( )④恬若不见 恬 ⑤父怒挞之 挞( ) ⑥曷不听其所为 曷( )2.翻译句子①王冕者,诸暨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1.解释加点字①席而啖菱 啖( ) ②欲以去热也 去( )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自( )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 )2.翻译句子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 ),最后一句是( )。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一、1 ①郑国有一个想要买鞋的人。
②先自己测量自己的脚。 ③然后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
3 不要墨守陈规,按教条办事,要知道变通,摆脱腐朽思想的束缚。 4 ①代词,指尺子; ②到……去; ③代词,指尺子; ④代词,指尺子; ⑤代词,指鞋。
二、1 ①窃:偷偷地; ②辄:就; ③痴:形容极度迷恋某种事物; ④恬:坦然; ⑤挞:用鞭子打。 ⑥曷:同“何”,怎么,为什么。
2 ①王冕是诸暨县人。 ②一到夜里,王冕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读书。
3 吃苦耐劳,勤奋学习。三、1 ①啖:吃。
②出:驱除。 2 菱是在水中生长,而他说是在土中生产,这是本来不知道的事情却硬说自己知道。
3 自己不懂的事物,不虚心求教,反而自吹自己知道,结果闹出笑话,充分反映出这个北方人的愚昧。(其它答案合理均可)四、1 ①自:从。
②是:这。 2 船已经前进了,而剑不能前进。
像这样寻找剑,不也太愚蠢了吗? 3 记述; 议论。 5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更加具体地楚。
7.文言文练习题2011届广东高考文言通假字大全必修1《诗经》两首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通 ,含义: ; 通 ,含义: .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通 ,含义: ; 通 ,含义: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通 ,含义: .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通 ,含义: .5.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通 ,含义: .6.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通 ,含义: .7.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通 ,含义: .8.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通 ,含义: .9.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通 ,含义: .离骚10.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通 ,含义: .11.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通 ,含义: .12.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通 ,含义: .13.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通 ,含义: .孔雀东南飞14.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通 ,含义: .15.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通 ,含义: .16.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通 ,含义: .17.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通 ,含义: .18.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通 ,含义: .必修2赤壁赋19.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通 ,含义: .项脊轩志20.某所,而母立于兹 通 ,含义: .21.比去,以手阖门 通 ,含义: .与妻书22.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通 ,含义: .23.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通 ,含义: .逍遥游24.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通 ,含义: .25.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通 ,含义: .26.三餐而反,腹获果然 通 ,含义: .27.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通 ,含义: .28.此小大之辩也 通 ,含义: .29.德合一郡,而征一国者 通 ,含义: .30.旬有五日而后反 通 ,含义: .31.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通 ,含义: .必修3蜀道难32.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通 ,含义: .琵琶行33.家在虾蟆陵下住 通 ,含义: .元曲三首34.蒯通言那里是风魔 通 ,含义: .35.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 通 ,含义: .36.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必修4孔孟两章37.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通 ,含义: .3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 ,含义: .39.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通 ,含义: .劝学40.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通 ,含义: .4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通 ,含义: ; 通 ,含义: .4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 ,含义: .4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通 ,含义: .过秦论44.外连衡而斗诸侯 通 ,含义: .45.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通 ,含义: ; 通 ,含义: .46.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通 ,含义: .47.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通 ,含义: .48.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通 ,含义: .师说4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通 ,含义: .50.句读之不知,或之不解 通 ,含义: .晏子治东阿51.属托行,货贿至 通 ,含义: .52.并曾赋敛,仓库少内 通 ,含义: ; 通 ,含义: .53.(晏子)再拜便辟 通 ,含义: .谏太宗十思疏54.虽董之以严武刑,振之以威怒 通 ,含义: .必修5鸿门宴55.距关,毋内诸侯 通 ,含义: ; 通 ,含义: .56.张良出,要项伯 通 ,含义: .57.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 通 ,含义: .58.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通 ,含义: .59.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通 ,含义: .60.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却 通 ,含义: .6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通 ,含义: .陈情表6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通 ,含义: .63.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通 ,含义: .段太尉逸事状64.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辄奋击 通 ,含义: .65.椎釜鬲瓮盎盈道上 通 ,含义: .66.太尉判状,辞甚巽 通 ,含义: .67.宗元出入岐周邠斄间 通 ,含义: .郑伯克段于鄢68.谓之京城大叔 通 ,含义: .69.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通 ,含义: .70.姜氏欲之,焉辟害 通 ,含义: .71.无庸,将自及 通 ,含义: .72.段不弟,故不言弟 通 ,含义: .73.遂寘姜氏于城颍 通 ,含义: .74.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通 ,含义: .75.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通 ,含义: .报任安书76.古者富贵而名磨灭摩 通 ,含义: .77.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通 ,含义: .78.思垂空文以自见 通 ,含义: .79.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通 ,含义: .80.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通 ,含义: .81.则仆偿前辱之责 通 ,含义: .选修2道山亭记82.自粤之太末,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 通 ,含义: .《张中丞传》后叙83.此矢所以志也 通 ,含义: .84.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 通 ,含义: .六一居士传85.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 通 ,含义: .方山子传86.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 通 ,含义: .寄欧阳舍人书87.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 通 ,含义: .88.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 通 ,含义: .89.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通 ,含义: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90.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 通 ,含义: .原毁91.不若是,强者说于言 通 ,含义: .心术92.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 通 ,含义: .鞭贾93.则遫然枯,苍然白 通 ,含义: .兴贤94.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通 ,含义: .选修9项羽本纪95.马童面之 通 ,含义: .苏武传96.女为人臣,不顾恩义 通 ,含义: .97.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 通 ,含义: .98.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 通 ,含义: .99.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通 ,含义: .100.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通 ,含义: .101.空自苦亡人之地 通 ,含义: .102.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通 ,含义: .103.信义安所见 通 ,含义: .104.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通 ,含义: ; 通 ,含义: .105.武闻之,南乡。
8.文言文的题目有哪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
陈希亮字公弼,其先京兆人。初为大理评事,知长沙县。
有僧海印国师,出入章献皇后家,与诸贵人交通,恃势据民地,人莫敢正视,希亮捕治置诸法,一县大耸,郴州竹场有伪为券给输户送官者,事觉,输户当死。察其非辜,出之,已而果得其造伪者。
再迁殿中丞,徙知鄠县。老吏曹腆侮法,以希亮年少,易之。
希亮视事,首得其罪。腆叩头出血,愿自新,希亮戒而舍之,卒为善吏。
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民讹言有绯衣三老人行火。
希亮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及罢去,父老送之出境,泣曰:“公去我,绯衣老人复出矣。”
母终,服除,为开封府司录司事。福胜塔火,官欲更造,度用钱三万,希亮言:“陕西用兵,愿以此馈军。”
诏罢之。青州民赵禹上书,言赵元昊必反,宰相以禹狂言,徙建州,元昊果反。
禹讼所部,不受,亡至京自理,宰相怒,下开封狱。希亮言禹可赏不可罪,争不已。
上释禹,赏为徐州推官,且欲以希亮为御吏。会外戚沈元吉以奸盗杀人,希亮一问得实,自惊仆死,沈氏诉之,诏御史劾希亮及诸掾吏。
希亮曰:“杀此贼者独我耳。”遂引罪生废。
皇祐元年,诏提取河北便籴。都转运使魏瓘劾希亮擅增损物价。
已而瓘除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希亮乞廷辨。即对,仁宗直希亮,夺瓘职知越州,且欲用希亮。
希亮言:“臣与转运使不和,不得为无罪。” 力请还滑。
会河溢鱼池埽,且决,希亮悉召河上使者,发禁兵捍之。庐于所当决,吏民涕泣更谏,坚卧不动,水亦去。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人莫敢正视,希亮捕治置诸法 B.腆叩头出血,愿自新C.都转运使魏瓘劾希亮擅增损物价 D.吏民涕泣更谏,希亮坚卧不动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与诸贵人交通,(诸贵人)恃势据民地。 B.以希亮年少,(希亮)易之。
C.上释禹,赏(禹)为徐州推官。 D.臣与转运使不和,(转运使)不得为无罪。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希亮捕治置诸法——希亮逮捕犯人治理各项法令 B.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向农民勒索财物的巫师有七十多家C.遂引罪坐废——于是把罪过归在自身,因而犯罪被罢官D.庐于所当决——房子就在会决口的地方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陈希亮处事有魄力的一组是( )①察其非辜,出之。 ②希亮戒而舍之。
③民不敢犯,火亦不作。 ④杀此贼者独我耳。
⑤既对,仁宗直希亮。 ⑥坚卧不动,水亦去。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陈希亮主管长沙县政事,严明执法,敢于惩治依仗权贵之势的不法僧人;他能明察案情,释放无辜者,而查捕到真正的罪犯。B.陈希亮主管鄠县政事,禁止巫师敛民财祭鬼的活动,拆毁不合礼制的祠堂。
他的这方面的一系列措施受到当地父老的拥护。C.陈希亮做开封府司录司事,主张把要用来修塔的三万钱馈赠军用。
他敢于为赵禹的冤案争辩,因打死杀人犯外戚沈元吉,他独自承担责任。D.魏瓘弹劾陈希亮在物价上有过失,陈希亮后在朝廷上和他论辩自己正确。
在黄河涨水有决口危险的情况下,他指挥防卫,坚守岗位。(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2题。
(陶)侃性聪敏,勤于吏职,恭而近礼,爱好人伦。终日敛膝危坐,阃外多事,千绪万端,罔有遗漏,远近书疏,莫不手答,笔翰如流,未尝壅滞。
引接疏远,门无停客。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诸参佐或以谈戏废事者,乃命取其酒器、蒱博①之具,悉投之于江,吏将则加鞭扑,曰:“樗蒱者,牧猪奴戏耳!老庄浮华,非先王之法言,不可行也。君子当正其衣冠,摄其咸仪,何有乱头养望②自谓宏达邪!”有奉馈者,皆问其所由。
若力作所致,虽微必喜,慰赐参倍;若非理得之,则切厉何辱,还其所馈。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殖,家给人足。
时造船,木屑及竹头悉令举掌之,咸不解所以。后正会③,积雪始晴,听事前余雪犹湿,于是以屑布地。
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
注:①蒱:即樗蒱,古代一种赌博游戏。②乱头养望:用头发蓬乱来博取名望。
③正会:大年初一聚会致贺。7.下列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爱好人伦 人伦:品评人物。
B.阃外多事 阃,国门。阃外,指统兵在外。
C.慰赐参倍 参倍:指加倍。D.听事前余雪犹湿 听事:听取下级汇报事情。
8.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9.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0.“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一句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A.你没有了田地,就随便偷人家的稻子!B.你既不种田,又随便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