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本人的看法正好同您相反! 正是汉字和文言文使得咱们的中华文明得以传承至今,文字改革不是一件随便的事情,很容易导致历史被割断和区域文化被割裂。
建国后推行简化字,一方面简化了一些汉字的写法,与原来的汉字不同,另一方面将原来一些不同的字变成相同的字,造成了字义的混淆甚至混乱。比如前后的“后”同皇后的“后”本来不是一个字,前后的“后”在简化前为“后”,不是皇后的“后”,被简化成这个“后”,同皇后的“后”写法一样。
这样一来,阅读古典著作时,就容易产生误解,直接影响了历史文化的传承。而在地区文化上,由于大陆地区推广使用了简化字,而台港澳地区沿用传统汉字即所谓“繁体字”,这就人为地造成地区文化被割裂,甚至可以说对两岸统一的影响都是负面的。
而说到文言文,如果您看不懂,那只是您的个人问题。如果您也是中国人,也只能说您中国人看不懂文言文。
不能因此就说中国人看不懂文言文,您不能代表中国或者中国人,您只能代表您自己。事实上,看得懂文言文的中国人相当多,不但看得懂,而且还写得出,曾经有一篇高考的满分作文就是使用文言文撰写的,这位考生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具有中国国籍,您能说中国人看不懂文言文吗? 看不懂文言文可能有两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是没有学习或者学好看不懂,二是对历史背景不了解,只能读懂字面意思,没法弄清楚是怎么回事。
当然,读不懂文言文的责任不在普通民众身上,而是我们的教育问题,因为我们的系统教育是只教简化字的,语文科目中文言文的比重又在不断降低,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学生的文言文的掌握程度也就越来越低,最终就读不懂文言文了。 因此,我们现在不是要再搞什么文字改革,而是要首先恢复传统汉字的教育,同时增加文言文在语文科目中的比重,能够直接开设文言文教育科目就更好。
汉字和文言文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成份,不能随意改换和废止。
2.为什么要改变古人留下的文言文其实在清末已经有白话的小说也出现很多用白话的非正式文书,究其原因除了楼上所说的以外还是因为西洋文化的冲击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
在古代封建科举制度下,能读书的人只占3%,能识字的人不超过5%,而所有读书人的人都是熟读四书五经的,障碍和歧义倒是不存在,却是不利于知识的推广,到清末有部分留洋人士认识到全民素质提高的重要性,开始办学,在那段时间甚至出现女校,但是因为文言文的特殊性,知识的推广速度并不理想,至民国有远见的文人开始考虑与酝酿文言文的改革,五四的时候在鲁迅等人的推动下白话文终于被推上台面,100后中国80%的人识字,70%的人上过小学,高校的升学率更上达到80%以上。
其实文言文里才有黄金屋和颜如玉,白话文里再见不到了。因为文言文的魅力在于精悍和深邃,往往一个词,一句话里都涵含有延续一千都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