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这句话出自《诗经·商颂·殷武》。
原文:
挞彼殷武, 奋伐荆楚。罙入其阻,裒荆之旅。有截其所,汤孙之绪。
维女荆楚,居国南乡。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岁事来辟,勿予祸适,稼穑匪解。
天命降监,下民有严。不僭不滥,不敢怠遑。命于下国,封建厥福。
商邑翼翼,四方之极。赫赫厥声,濯濯厥灵。寿考且宁,以保我后生。
陟彼景山,松伯丸丸。是断是迁,方斫是虔。松桷有梴,旅楹有闲,寝成孔安。
翻译;
殷王武丁神勇英武,是他兴师讨伐荆楚。王师深入敌方险阻,众多楚兵全被俘虏。扫荡荆楚统治领土,成汤子孙功业建树。
你这偏僻之地荆楚,长久居住中国南方。从前成汤建立殷商,那些远方民族氐羌,没人胆敢不来献享,没人胆敢不来朝王。殷王实为天下之长。
上帝命令诸侯注意,建都大禹治水之地。每年按时来朝来祭,不受责备不受鄙夷,好好去把农业管理。
上帝命令殷王监视,下方人民恭谨从事。赏不越级罚不滥施,人人不敢怠慢度日。君王命令下达诸侯,四方封国有福享受。
殷商都城富丽堂皇,它是天下四方榜样。武丁有着赫赫声名,他的威灵光辉鲜明。既享长寿又得康宁,是他保佑我们后人。
登上那座景山山巅,松树柏树挺拔参天。把它砍断把它远搬,削枝刨皮加工完善。长长松木制成方椽,楹柱排列粗壮溜圆。寝庙落成神灵安恬。
以上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带“所”的古文〈名〉 1. (形声。
从斤,户声。斤,斧子。
( hǔ)本义:伐木声) 2. “所”假借为“处”。处所;地方 [place] 有截其所。
——《诗·商颂·殷武》 不可不为择所而后错之。——《荀子·王霸》 必于无人之所。
——《吕氏春秋·达郁》 僻远悠闲之所。——《吕氏春秋·谨听》 不如早为之所。
——《左传·隐公元年》 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聊斋志异·促织》 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余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清· 袁枚《祭妹文》 哨所;寓所;诊所;交易所;看守所;托儿所;招待所; 收容所;诊疗所;观察所;指挥所;各得其所 3. 道理;方法 [reason]。
如:所以然(所以如此。指原因或道理);所诠(佛教语。
所解的义理) 4. 地方 [place] 虽众,无所用之。——《左传·僖公四年》 5. 进行科学研究的机构 [institute]。
如:物理所;农民问题研究所。又指机关或其他机构的名称。
如:派出所;招待所;指挥所 6. 着落;结果 [result]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清· 黄宗羲《原君》 〈助〉 1. 表示结构 [used before a verb or a V-C construction together with 被 or 为 to indicate the passive voice] 2. 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 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矣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又如:闻所未闻;各尽所能 3. 用在作主谓结构的谓词前,相当于“之”、“的” 各因其土地所宜,人民所多少而纳职焉。
——《史记》 4. 用作宾语提前的标志,多与“唯”字配合使用,相当于“是” 臣唯命所试。——《列子》 5. 与“为”呼应,构成“为…所…”句式,表示被动。
其后楚目以削,数十年,竟为 秦所灭。——《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资治通鉴》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宋· 苏洵《六国论》 又如:为好奇心所驱使;为实践所证明 6. 与介词“从”“由”“自”结合,组成所字结构,表示与动作有关的地方、原因、对象等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吕氏春秋·察今》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遗所由使也。——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
——《聊斋志异·促织》 7. 和介词“以”组成“所以”这一短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与具体语言环境,有不同的意思 盏之所以距子者,吾不言。(用什么方法)——《墨子·公输》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
——《吕氏春秋·察今》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诸葛亮《出师表》 〈量〉 1. 用于地点、位置,相当于“处”。
如:有房两所 2. 用于山、岛等物,相当于“座” 百济国西南海中有大岛十五所。——《括地志》 3. 用于建筑物 离宫别馆三十六所。
——班固《西都赋》 〈副〉 1. 尚,还 [yet] 江陵去 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
——《乐府诗集》 2. 大约 [about]。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大概的数目 父去里所,复还。
——《史记·留侯世家》 从弟子女十人所。——《史记·滑稽列传》 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
——《西门豹治邺》 〈代〉 1. 这,此 [this]。如:所事(此事);所以然(指“那个东西”。
因不便明言,用“所以然”隐语代指) 2. 表示疑问,相当于“何”、“什么” [what] 问帝崩所病,立者谁子,年几岁。——《汉书》 <连> 1. 若,如果 [if]。
如:所不(誓词。假使不) 〈形〉 1. 一切,所有 [all]。
如:所事(亦作“所是”。凡事,事事);所有品(所占有的东西);所是(所有) 2. 宜,适宜的,为其所需的 [fit] 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易·系辞下》 3. 许多的,多种的 [various] 收拾得所事儿温柔,妆点得诸余里颗恰。——《南吕·一枝花》 4. 可以的 [permissible] 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史记》 「所以」 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
的方法""是用来。
的"等。
例:①吾知所以人距子矣,吾不言。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⑵表示原因。相当于“。
的原因(缘故)”。
例: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②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所谓」所说的。例:⑴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⑵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⑶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⑷汉高祖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所在」 ⑴到处。
例: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⑵所在之处,处所。
例:①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③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
3.“上了一课,有所感悟"古文怎么说一、以1.介词,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凭着。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2.介词,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3.介词,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4.介词,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介词,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6.介词,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7.连词。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8.承接连词。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
(《促织》)9.目的连词,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10.连词。
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11.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12.语气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13.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14.动词,译为: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15.动词,译为:用,任用。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16.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二、而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相当于“和”“与”;爱了而乐衷,皆丧心也。②表示顺承,相当于“就”“才”;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③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表示因果,相当于“因为。
所以。”。
⑤表示修饰(方式、状态) ⑥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4、【而后】才,方才。①臣鞠躬尽瘁,而后已。
5、【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6、【既而】不久,一会儿。三、其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①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②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③活用为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④指示代词,表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⑤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四、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例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
4.《陈际泰学有所成》文言文翻译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从外兄①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②,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③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经生④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参考译文
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里贫穷,不能够拜师读书,又没有书籍,有时拿邻居家孩子的书,躲着人偷偷地诵读。从表兄那里得到了一本《书经》,书的四角已经磨灭变得模模糊糊了,而且也没有划分句读,自己根据文意去判断区分(哪个地方该有停顿),于是就通晓了《书经》的大意。十岁,在舅家药笼中见到《诗经》,拿着就快速地跑了。父亲看见了,很生气,督促他到田地里去,陈际泰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于是终身都没有忘记。很久以后,返回临川,同艾南英等人凭借八股文而闻名天下。陈际泰写诗作文,非常勤敏,一天可以写二三十首诗,先后写的诗达到了万首。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没有比得上陈际泰的。
5.文言文中带有所字的句子是原文所 suŏ 1. 处所;地方。
例:《诗 魏风 硕鼠》:「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2. 道理;方法。
例:《礼记 哀公问》:「今之君子……午其众以伐有道,求得当欲,不以其所。」 3. 宜;适宜。
例:《易 系辞下》:「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4. 用作官衙或公家其他办事机构的名称。
例: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六:「所之名见于六朝永昌二年置牺所,又有钱所,天监中有刻漏所。」 5. 元、明、清时驻军和屯田军的一种建制。
例:《元史 兵志二》:「睿宗在潜邸,尝于居庸关立南、北口屯军,徼巡盗贼,各设千户所。」 6. 相当于时。
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连琐》:「隶捉石以投,骤如急雨,中杨腕,不能握刃。方危急所,遥见一人,腰矢野射。
审视之,王生也。」 7. 意。
谓流露的情态。例:《汉书 周亚夫传》:「此非不足君所乎?」 8. 可,可以。
例:《晏子春秋 杂下十》:「圣人非所与熙也。」9. 不定数词,表示大概的数目。
例:《史记 李将军列传》:「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 10. 代词。表示近指。
相当于「此」。例:《吕氏春秋 审应》:「齐亡地而王加膳,所非兼爱之心也。
」 11. 代词。表示疑问。
例:《史记 张丞相列传》:「赵尧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却邪?’」 12. 量词。用于地点、位置。
例:《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刺足阳明脉,左右各三所,病旋已。」 13. 量词。
用于计量建筑物。例:汉班固《西都赋》:「离宫别馆,三十六所。
」 14. 量词。用于其他物件。
例: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岸上并有庙祠,祠前有石碑三所。」 15. 副词。
犹尚,还。例:唐高适《同群公宿开善寺赠陈十六所居》诗:「知君悟此道,所未披袈裟。
」 16. 连词。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若」。
古代常用于盟誓中。例:《书·牧誓》:「尔所弗勖,其于尔躬有戮!」 17. 连词。
表示承接,相当于「而」。例:汉王充《论衡•说日》:「《易》曰:‘日月星辰丽乎天,百果草木丽于土。
’丽者,附也,附天所行。」 18. 助词。
表示结构。与动词相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
例:《诗·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19. 助词。
相当于「之」、「的」。例:《史记•平准书论》:「《禹贡》九州,各因其土地所宜,人民所多少而纳职焉。
」 20. 助词。表示语气。
多与表被动的介词「为」配合使用。例:《汉书•霍光传》:「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 21. 助词。用于前置宾语后。
多与「唯」配合使用,相当于「是」。例:《国语•晋语四》:「除君之恶,唯力所及。
」 22. 助词。用于句中补凑音节。
例:《左传•成公二年》:「能进不能退,君无所辱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