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1.《巧诈不如拙成》文言文翻译乐羊为魏将以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县其子示乐羊,乐羊不为衰志,攻之愈急。中山因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食之尽一杯。中山见其诚也,不忍与其战,果下之。遂为文侯开地。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孟孙猎得谟。使秦西巴持归,其母随而鸣,秦西巴不忍,纵而与之。孟孙怒而逐秦西巴。居一年,召以为太子傅。左右曰:“夫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太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以一而不忍,又将能忍吾子乎?”故曰:巧诈不如拙诚。乐羊以有功而见疑,秦西巴以有罪而益信由仁与不仁也。
翻译:
乐羊是魏国大将攻打中山国。乐羊的儿子在中山国,中山国悬挂乐羊儿子给乐羊看,乐羊并没有因此而减弱进攻的意志,攻打更为猛烈。中山国于是将乐羊儿子烹了之后送羹给乐羊,乐羊喝干了一杯。中山国看到了乐羊的决心,不忍心和他对战,终于拿下了中山国。于是成为文侯发迹的地方。文侯欣赏他的战功,但怀疑他的内心。
孟孙打猎捕获一只貘。让秦西巴拿着回家,貘的母亲一边跟一边鸣叫,秦西巴不忍心,放了貘给母貘。孟孙(因此)发怒放逐了秦西巴。一年过后,召回秦西巴做太子的老师。旁边的人说:“秦西巴对君王是有罪的,现在又任命他为太子傅,为什么?”孟孙回答:“他能因为一只貘而不忍心,又怎么能忍心我的儿子啊?”所以说:巧妙的奸诈不如拙朴的诚实。乐羊因为有功而被疑心,秦西巴以有罪而更加得到信任,原因就在于仁与不仁的差别啊。
2.巧诈不如拙诚的文言文翻译乐羊②为魏将以攻中山。【乐羊作为魏国的将军(以:个人认为解作凭借,凭借将军的身份)攻打中山】其子在中山【的、他的儿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③之羹。【中山的君王烹煮了他的儿子并且给他肉汤】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④【乐羊坐在帐幕下喝了它】,尽一杯【喝完了一杯】,文侯谓堵师赞曰【魏文侯对堵师称赞说】:“乐羊以我故而食其子之肉。【乐羊因为我的缘故(而,表因果,可不译)吃了他儿子的肉】”答曰:“其子而食之,且谁不食⑤?【回答说:连他的儿子还都吃掉,还有谁不吃?】“乐羊罢中山⑥【乐羊攻下了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魏文侯奖赏了他的功劳却怀疑他的内心】。
孟孙猎得麑①【孟孙打猎得一只麑】。使秦西巴持归,【让秦西巴拿着回去】其母随而鸣【麑的母亲一边跟着一边哀鸣】,秦西巴不忍【秦西巴不忍心】,纵而与之【放了小麑给它母亲】。孟孙怒而逐秦西巴【孟孙很愤怒于是放逐了秦西巴】。居一年,召以为太子傅⑦。【过了一年,召回他做了太子傅】左右曰:“夫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太子傅,何也?【周围的人说:“那秦西巴对您有罪,现在进让他做太子傅,为什么呢?”】”孟孙曰:“夫以一麑而不忍,又将能忍吾子乎?”【孟孙说:“因为一只麑而不忍心,又怎么会对我的孩子残忍呢?”】故曰:巧诈不如拙诚⑧【所以说,机巧的权诈不如朴拙的诚实】。乐羊以有功而见疑,秦西巴以有罪而益信【乐羊因为有功却被怀疑,秦西巴因有罪却更加得到信任】.
3.郑人逃暑文言文拙在哪不会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来确定自己的举措。“郑人”的“拙“就在于不知变通,过于死板。
原文编辑
郑人有逃暑[1]于孤林[2]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3]衽[4]以[5]从阴。及[6]至[7]暮[8],反席[9]于[10]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11]阴,而患露[12]之濡[13]于身。其阴逾[14]去[15],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太平御览·人事部》[1]
译文编辑
郑国有个人在一棵独立的树下乘凉,太阳在空中移动,树的影子也在地上移动,他也随着树的影子挪动自己的卧席。到了黄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动,树的影子也在地上移动,他又随着树影挪动自己的卧席,而苦于露水沾湿了全身。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这个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当笨拙了。
注释编辑
1.逃暑:避暑,乘凉。
2.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3.徙(xǐ):迁移,移动。
4.衽(rèn):卧席。
5.以:(用)来。
6.及:等到。
7.至:到了。
8.暮:黄昏。
9.席:睡。
10.于:在。
11.从:跟从。
12.露:露水。
13.濡(rú):沾湿。
14.逾:(通假字,通:“愈”),更加。
15.去:离开。
短文简介编辑
短文寓意 《郑人逃暑》讲述了郑人白天将席子移动到树阴下避暑,晚上由于月光下树的影子拉长了,郑人不是将席子铺在树下,而是和白天一样还移动到树阴里,离树干远了,其实已经毫无遮拦了,所以被露水湿身了。
这则故事主要细节就是晚上睡在树阴下,不但不能避暑,反而湿身。二是找好讽刺角度,分析因果关系。
这则寓言还告诉我们,外界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一定要随机应变,不要墨守成规,太死板了。要懂得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