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1、谋求 [seek]
不务文字奇。——白居易《寄唐生》
白话释义:不注重文字奇。
2、追求 [pursue]
务采色。——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白话释义:追求辞采的华美。
3、事业;事务 [affair;business]
必因此为务。——《史记·货殖列传》
白话释义:一定要因此为己任。
4、职业 [occupation]
以剥削贫民为务。——谭嗣同《仁学》
白话释义:以剥削贫民为目标。
务的组词如下:
职务、义务、任务、业务、警务、务正、党务、常务、要务、港务、财务、杂务、防务、会务、医务、教务、剧务、务虚、勤务、公务、税务、债务、庶务、外务、边务、务农、家务、务工、务实、洋务、
扩展资料
字形演变
字源解说
文言版《说文解字》:务,趣也。从力,敄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务,为使命而奔忙。字形采用“力”作边旁,采用“敄”作声旁。
组词解释:
1、职务:职位规定应该担任的工作。
丁玲 《韦护》第三章六:“他想自动辞脱一切职务,退身出来,离开这里。”
2、义务:与“权利”相对。指政治上、法律上、道义上应尽的责任。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四章:“若夫应兵点籍,则凡有国之世,视为义务。”
3、任务:担负的责任。
巴金 《新生》第一篇:“他又说到年青人在这个时代中的任务。”
4、业务:本行业、本职的事务;专业工作。
浩然 《艳阳天》第七三章:“ 马立本 觉得自己这个老会计,不论是‘政治’上,还是业务上,都是当当响的高手。”
5、警务:指有关警察方面的事务。
老舍 《我这一辈子》十三:“要提起警务,我是地道内行。”
2.务的文言文成语有什么不务正业
适时应务
开物成务
不晓世务
贪多务得
除恶务本
不务空名
不通世务
识时达务
除恶务尽
谈优务劣
毛举细务
敦本务实
陈言务去
舍近务远
不急之务
通时达务
树德务滋
百务具举
当务始终
不知世务
务本抑末
当务之急
不识时务
3.文言文《涉务》的翻译士君子的处世,贵在能够有益於事物,不能光是高谈阔论,左琴右书,君主给他俸禄官位啊!国家使用人材,大体不外六个方面:一是朝廷的臣子,用他能通晓治理国家的体制纲要,经纶博雅;二是文史的臣子,用他能撰写典章,不忘古先;三是军旅的臣子,用他能决斯有谋,强干习事;四是藩屏的臣於,用他能熟悉风俗,廉洁爱民;五是使命的臣子,用他能随机应变,不辱君命;六是兴造的臣子,用他能考核工程节省费用,多出主意:这都是勤奋学习、认真工作的人所能办到的。只是人的秉性各有短长,怎可以强求这六个方面都做好呢?只要对这些都通晓大意,而做好其中的一个方面,也就无所惭愧了。
我见到世上的文学之士,评议古今,好似指掌一般非常熟悉,等有所试用,多数不能胜任。处在累代太平之世,不知道有丧乱之祸;身在朝廷之上,不知道有战阵之急;保有俸禄供给,不知道有耕稼之苦;纵肆吏民头上,不知道有劳役之勤:这样就很难应付时世和处理政务了。晋朝南渡,对士族优待宽容,因此江南冠带中有才干的,就擢开到尚书分,仆以下尚 书郎、中书舍人以上,执掌机要。其馀只懂得点文义 的多数迂诞浮华,不会处理世务,有了点小过错,又舍不得杖责,因而把他们放在清高的位置上,来给他们护短。至於那些台阁令史、主办监帅、诸王签省,都对工作通晓熟练,能按需要完成任务,纵使流露出小人的情态,还可以鞭打监督,所以多被委任使用,这是在用他们的长处。人往往不能自量,世上都在抱怨梁武帝父子喜欢小人而疏远士大夫,这也就像眼睛不能看到眼睫毛了。
梁朝的士大夫,都崇尚著宽衣,系阔腰带,戴大帽子,穿高跟木屐,出门就乘车代步,进门就有人伺候,城里城外,见不著骑马的士大失。宣城工萧大器很喜欢南朝学者周弘正,送给他一匹果下马,他常骑著这匹马。朝廷上下都认为他放纵旷达,不拘礼俗。如果是尚书郎骑马,就会遭到弹劾。到了侯景之乱的时候,士大夫们一个个都是细皮嫩南的,不能承受步行的辛苦,体质虚弱,又不能经受寒冷或酷热。在变乱中坐著等死的人,往往是由於这个原因。建康令王复,性情温文尔雅,从未骑过马,一看见马嘶鸣跳跃,就惊慌害怕,他对人说道:“这是老虎,为什么叫马呢?”当时的风气竟然颓废到这种程度。
古人深刻体验务农的艰辛,这是为了使人珍惜粮食,重视农业劳动。民以食为天,没有食物,人们就无法生存,三天不吃饭的话,父子之间就没有力气互相问候。粮食要经过耕种、锄草、收割、储存、春打、扬场等好几道工序,才能放存粮仓,怎么可以轻视农业而重视商业呢?江南朝廷里的官员,随著晋朝的复兴,南渡过江,流落他乡,到现在也经历了八九代了。这些官员从来没有人从事农业生产,而是完全依靠俸禄供养。如果他们有田产,也是随意交给年轻的仆役耕种,从没见过别人挖一块泥土,插一次秧,不知何时播种,何时收获,又怎能懂得其他事务呢?因此,他们做官就不识世务,治家就不办产业,这都是养尊处优带来的危害!
4.务想,务念在文言文里面怎么说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 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 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大多数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 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第二个是在没弄明白】给你留个这个希望对你有帮助一代诗人、翻译家卞之琳,走完九十载人生历程终于安详地走了。
从30年代他同郑振铎一起编《新诗》月刊开始,他为了我国新诗运动的发展,以及吸收和研究西方不断变化的文学,可谓殚精竭虑,硕果累累。除了介绍洋诗,他还是我国最早介绍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位开拓者,而所有这些,自然都离不开翻译。
早就听说卞之琳不赞成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这一翻译标准,但未闻其详。1991年我在北京举办“穆旦学术研讨会”,会前我上卞家向卞老汇报开会的事,谈话间少不了要提到有关翻译的事。
他说, 良铮(即穆旦)译诗很有想象力,既有洋味又不洋化,不拘泥对应,但求展现诗人的情感和意境,只有诗人译者才会有这种诗化的手笔。 我唐突地问道:“这么说,译诗可以不遵循信达雅了?”他笑答,搞翻译可不要被“信达雅”这个教条束缚住。
翻译有多种多样,有诗歌、小说、政论、法律、科技等等,能都用信达雅一个标准吗?尤其是诗歌,单从文字来讲,外国诗歌是不可能翻译的。只能凭译者的理解, 去刻意追求形式的近似,而要达到这种近似,就必须使译者有一种能融入原诗意境的那种激情。
接着他以一桩往事为例。80年代初,上海一位资深英语教授,写了一篇批评卞译“莎剧”的文章,指出多处误译,而且用词很严厉。
当我就此文征询卞老看法时,他不但没怒,反而乐呵呵地说,我同他是老相识、老对头了。他教英语,只知道凭字典、对语法来看翻译,要知道莎士比亚的台词是诗,而诗是要用心、用灵感、用激情来表达的。
看了“莎剧”不动情的人就别想去翻译。 他只挑我文字上的不对应,而我讲究的是情通和形似。
有些诗如何押韵,光讲对应行不通。后来我把他的这个观点同诗人毕朔望谈过,毕对我说,人们可以不同意卞之琳的译论,但卞之琳的翻译风格,会在中国译坛永久被人们怀念的。
我在想,卞之琳会被人们永久怀念的,不仅仅是他的翻译风格,还有他的治学精神,他的为人品格,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