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1、动词:a用;使用。
《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b做。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c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d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介词:a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b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
《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c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
《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d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3、连词:a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b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c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e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以贻之。”
f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g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
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4、副词: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2.《细柳营》文言文翻译【翻译】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驱驰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3.文言文"以"的解释文言文【以】字用法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4.泛舟之役文言文翻译(原文)冬,晋荐饥,使乞籴于秦。秦伯谓子桑:“与诸乎?”对曰:“重施而报,君将何求?重施而不报,其民必携,携而讨焉,无众必败。”谓百里:“与诸乎?”对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丕郑之子豹在秦,请伐晋。秦伯曰:“其君是恶,。
(解译)这年冬天,晋国遇到饥荒,(晋惠公)派使臣到秦国借粮。秦穆公问子桑:“借给他吗?”子桑回答:“(如果他)重视别人的帮助并懂得回报,您还有什么要求呢?(这对您再好不过了)(如果他)只知道让别人施舍,却不知回报,他们的百姓必将一起远离他,远离并且反对(讨伐)他,没有众人的支持必定失败。”再问百里奚:“借给他吗?”回答说:“天灾流行,对于国家来讲是代代都有的事。救助邻国的灾祸,这是正道。按正道行事会得到福报。”丕郑的儿子豹当时在秦国,请命讨伐晋国。秦穆公说:“虽然他们的国君这样可恶,然而晋国的子民又有什么错呢?”秦国于是输送粮食给晋国,从雍到绛船只连接不断。这件事被百姓称为“泛舟之役”。
公元前646年(晋惠公五年),秦国发生饥荒,向晋国请求购买粮食。晋惠公与群臣商量,大夫庆郑说:“靠秦国的力量登上君位,过后便背弃割地的诺言。晋国饥荒时秦国还借粮食给我们,现在秦国饥荒请求买晋国的粮食,给他们就是,有什么可顾虑的?还要商量!”晋惠公的舅舅虢射说:“往年上天把晋国赐给秦国,秦国不知道夺取还借粮食给我们。今天上天把秦国赐给晋国,晋国岂能违逆天意?趁机攻打他们。”晋惠公听取虢射的计谋,不给秦国粮食,反而发兵去攻打秦国。秦穆公大怒,也发兵讨伐晋国。
摘自《百度·》、《百度知道》
5.《呆役》文言文,选自《传家宝》翻译《呆役》
一呆役解罪僧赴府,临行恐忘记事物,细加查点,又自己编成两句曰:“包裹雨伞枷,文书和尚我。”
途中步步熟记此二句。僧知其呆,用酒灌醉,剃其发以枷套之,潜逃而去。
役酒醒曰:“且待我查一查看,包裹雨伞有。”摸颈上曰:“枷,有。”文书,曰:“有。”忽惊曰:“哎呀,和尚不见了!”
顷之,摸自光头曰:“喜得和尚还在,我却不见了。”
一个呆役押解着一个犯了罪的僧人到衙门里去, 一个呆役押解着一个犯了罪的僧人到衙门里去,走之前怕 自己忘记事物,就仔细的清点一番, 自己忘记事物,就仔细的清点一番,并将所有事物编成两句话 包裹雨伞枷,文书和尚我。 说:“包裹雨伞枷,文书和尚我。”一路上每走一步都在熟记 这两句。和尚知道这个人很呆,就用就灌醉他, 这两句。和尚知道这个人很呆,就用就灌醉他,剃光了他的头 发,用枷锁套住他,而自己偷偷逃走了。呆役酒醒之后说: 呆役酒醒之后说: 用枷锁套住他, “姑且等我查查看,包裹雨伞有。”摸摸脖子说:“枷锁, 姑且等我查查看,包裹雨伞有。 摸摸脖子说: 枷锁, 想到文书, 忽然吃惊的说: 哎呀, 有。”想到文书,说:“有。”忽然吃惊的说:“哎呀,和尚 不见了! 过了一会儿,摸摸了自己的光头说: 不见了!”过了一会儿,摸摸了自己的光头说:“幸喜和尚还 我却不见了。 在,我却不见了。”
6.公无事带一书一役的文言文叫什么《陆清献公遗事》
公讳陇其,号稼书,淛之当湖人。以理学名家,配享圣庙。公以进士即用,宰直隶灵寿县,父老相传,遗风善政,有足录者。昔公之任,无幕友官亲,二仆与官,三人而已。早起盥沐后,冠带坐堂上,唤吏役告之曰:“凡莅民,以省事为第一关,我无多事,不须若干人祗候。或农或贾,各就所能,以养尔父母妻子。但已领工食,应为国家办事,不能尽去。每日酌留书吏二人,衙役四名,轮班听事,余各执业,勿远离也。”暖阁之内,左右二几,一具律,一具平码,完粮银者,当堂弹兑,余厘毫,必还之。投呈者,呼至案前,细为评点曰:“某一节,人错待汝;某一节,无此情理,谎词也。”应讯者,即书票钤印过朱,差原告往传被告到案,曲为开导曰:“尔原被非亲即故,非故即邻,平日皆情之至密者,今不过为婚姻田土钱债细事,一时拂意,不能忍耐,致启讼端。殊不知一讼之兴,未见曲直,而吏有纸张之费,役有饮食之需,证佐之亲友,必需酬劳,往往所费多于所争。且守候公门,废时失业,一经官断,须有输赢,从此乡党变为讼仇,薄产亿为乌有,切齿数世,悔之晚矣。即如此案某人故薄待某人。”即检律例以指示之曰:“罪应笞杖,但国法不加有礼之人,某合与某叩首服理,即回去静思三日,倘彼此豁然,来授结可也。”往往感激涕零,情愿当堂具结,和好如初,因此互相劝勉勿讼。半年之后,门庭如水,堂可张罗。
公无事,带一书一役,挨村讲乡约,训以孝弟忠信,节义廉耻,必引经据典,参以时事,民皆乐听,浅直易从,无窒碍难行者。遇孝慈节义之人,立即表扬,且为之咨嗟叹赏曰:“我所不及。”凡获小偷到案,则曰:“汝亦有人心者也,何至为此?”偷曰:“小人为贫所迫耳。”公曰:“是不难。为利之最厚者,莫如纺织,且人人能为之。”随命仆市棉花斤余,使偷在堂右,教以纺花之法。曰:“能,即释汝;不能,即惰也,罪加倍。”偷愿速释,无不留心学习,数日间,即能为矣。公曰:“此赀本不过数百钱耳,今数日内,循环例换,已赢余若干,除汝饭食外,尚剩有数百钱,汝回去执业。倘再犯,不恕汝也。”偷泣而去,改过迁善者多。间有犯,则杖而后教之,在堂上纺花一月。三犯,则曰:“是不能改矣。”使二役挟之急行千步,以热醋灌之,一碗饮至半,使一人突拍其背,则嗽终身不愈,不能作贼矣,仍纺花以没世。
时尚未设养廉。若奉文有摊捐款,必具文申请曰:“职奉银四十五两,仅敷自食,所需捐款,动钱粮耶?抑杂税耶?”道府寿,以挂面十束、筋烛一对,躬亲致祝。上游皆恶其执,甄别已之。后任甫至,即有报案者,系以斧杀人于旷野,不知凶手为谁。后官访于公曰:“老前辈任此数年,囹圄空虚,案无留牍,可见一邑之人,皆在春风化雨中矣。弟甫下车,即有疑难命案,若留疑以有待者,何也?”公曰:“方自愧虚糜,何敢当兄台盛誉?命案有无,偶然耳。案在何处?”曰:“某村。”公思之曰:“必某人所为也。”后官拘其人至,曰:“案无事由,杀无证佐,何所见而执吾?”后官曰:“此前官所教,必无谬误。”其人曰:“前官,圣贤也,岂肯冤人?”后官无词可答,曰:“带汝见前官,谅必有说。”于是押犯诣公。
其人见公,即有惭惧之色。公呼使前,曰:“某人,汝忘余谆戒之苦心耶?余初至汝村讲乡约时,见汝面有凶横气,历历开导,汝色渐和。逾今三载,前色顿变,其为不改凶心,致有此事。可知杀人者死,罪无可逃,与其受尽责扑而后陈,不如直陈无隐,身不受亏,而恩犹可冀。”其人叩首泣曰:“洞见小人肺腑矣!昔年我与被杀之某,共交一嫠妇,后某独占而屏我,是不平。嗣公至以善劝人,人皆革面洗心,其不能者,为众所不齿。皆偕妇出亡,我亦闻公言自悔。今公甫谢事,某与妇仍归旧村,且讪笑村众日;‘汝等不过畏陆青天耳,渠不能自保,今尚有此不近人情官耶?’小人恨其词,触前忿,潜杀之,意谓无人能破此寨,不意公竟先觉也,虽死奚辞!”后官怜其尚有良心,薄其罪而流之。国法,凡甄别官,例引见。公入都面君,见其岸然道貌,奏对从容不苟,圣祖大悦,卿相复保奏之,用为礼部主事,洊升侍御,致仕归。
芗厈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廉耻二字。若忘此,虽圣贤不能化也。故盗贼之三犯者,只好饮之以醋而已。至杀人者,虽因奸也,实缘讪笑公而顿激忿怒,斯人尚有良心。彼甄别公者,直斯人不若矣,当以醋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