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正 zhēng
名词义:
1、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
正,岁之首月,夏以建寅月为正,殷以建丑月为正,周以建子月为正。——《集韵·清韵》
2、箭靶的中心。
终日射候,不出正兮。——《诗·齐风·猗嗟》
3、引申为目标。
刑(形)名已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迹若正匿。——《马王堆汉墓帛书》
动词义:
1、通“征”,征税。
正其货贿。——《周礼·地官·司门》。郑注:“正,读为征。”
唯加田无国正。——《周礼·夏官·司勋》
谨正盐筴。——《管子·海王》。李哲明云:“正,税也,正、征古字通用。”
2、出兵;征讨。
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书·汤誓》
故诸侯服而无正。——《管子·山至数》
司马弗正。——《礼记·燕义》
正 zhèng
形容词义:
1、指事字。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席不正不坐。——《论语·乡党》
有绳不以正。——《吕氏春秋·君守》。注:“正,直也。”
稍稍正坐。——《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泰山正南。——清·姚鼐《登泰山记》
正则无景。——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2、图形各边、角都相等。
3、正直;正派。
平心持正。——《汉书·李广苏建传》
4、纯正不杂(多指色、味)。
古书之正。——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正赤如丹。(纯红得像朱砂。正:纯。丹:朱砂。)——清·姚鼐《登泰山记》
5、作为主体的,与“副”相对。
而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方苞《狱中杂记》
6、正当;合适。
虽成败事异,而同居正号者,竝列于篇。——《后汉书·皇后纪序》
名不正则言不顺。——《论语·子路》
7、正点。如十二点正、正午。
8、正面;面对观察者或对手的一面。
从搭连中取出个正反两面皆可照人的镜子来。——《红楼梦》
2.”正“在古文中的意思〈动〉 1. 通“整”( zhěng)。
使正;整理;端正 [rectify] 立必正方,不倾听。——《礼记·曲礼上》 正尔容。
正冠而缨绝。——《庄子·让王》 2. 又如:正家(端正家风);正襟(端正衣襟);正德(端正自己的德行);正己(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 3. 整治 [renovate] 居者思正其家,行者乐出其途。
——柳宗元《全义县复北门记》 4. 又如:正世(整治世道);正域(整治封疆);正治(治理;整治) 5. 纠正;改正,匡正 [correct] 以正晋国。——《国语·晋语》 正法则,选贤良。
——《荀子·王制》 政以治民,刑以正邪。——《左传·隐公十一年》 就有道而正焉。
——《论语·学而》 正身以黜恶。——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6. 又如:正历(改订历法);正订(订正;改正著作中的谬误);正俗(匡正风俗);正曲(矫正枉曲);正主(匡正君主) 7. 正法,治罪 [execute] 贼杀其亲,则正之。
——《周礼·夏官·大司马》 8. 决定,考定 [decide] 以土圭正日景。——张昭远《旧唐书》 〈名〉 1. 官长;君长 [officer] 昔先正保衡,作我先王。
——《书·说命下》 2. 又如:正受(编制以内的官员);酒正(酒官之长) 3. 正常情况,正命,正常寿限 [normal age at death] 百岁之命,是其正也。——王充《论衡》 4. 嫡长子,与“庶”相对 [wife's elder son] 诸侯与正而不贤也。
——《谷梁传》 5. 妻,旧时代敬称人妻为“令正” [wife] 不得登用妾媵以为嫡正。——房玄龄《晋书》 6. 又如:正头娘子(正妻;大娘子);正头妻(正式的、合法的妻子);正夫人(嫡妻,正房夫人);正嫡(正室,嫡妻;又指正室之子) 7. 道理,规律 [reason;law] 尽璇机之正。
——《后汉书·张衡传》 8. 通“政”。政治,政事[politics;political affairs] 有不贡士谓之不率正者。
——《尚书大传·皋繇谟》 古者文武为正均分。——《墨子·兼爱下》 虽天子三公问正。
——《荀子·大略》 9. 通“证”。凭证,证据[evidence;proof] 必有正焉。
——《仪礼·士昏礼》 指九天以为正兮。——《楚辞·离骚》 指苍天以为正。
——《楚辞·九章·惜诵》 10. 姓 〈副〉 1. 正好,恰好 [just;precisely] 六合正相应。——《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正称下情(正合心意;正中下怀);正没理处(正在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正未有艾(正无穷期);正如你所说的;大小正合适;正要(刚要;正预备) 3. 表示动作、状态的进行,持续,正在 [in process of;in course of] 中儿正织鸡笼。
——宋· 苏轼《浣溪沙》 见王夫人正和 薛姨妈长篇大套的说些家务人情话。——《红楼梦》 4. 又如:正然(正在);正下着雪 5. 仅;只 [only] 乃自吴寻二 陆, 平原不在,正见 清河。
——《世说新语·自新门》 6. 端正地 [regularly;upright;straight]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7. 方,刚刚 [just now; exactly;just] 我思舜,正郁 陶。
——《史记·五帝本纪》 8. 公然;显然 [openly] 正告天下。——《史记·苏秦列传》 9. 总是 [always] 何以正善人少而恶人多。
——《世说新语》 1. 这么;这样 [so;this way] 今年怎正利害?——《老残游记》 2. 又如:怎正大;怎正多。
3.正 在古文中的意思有哪些正 zhēng名词义:1、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
正,岁之首月,夏以建寅月为正,殷以建丑月为正,周以建子月为正。——《集韵·清韵》2、箭靶的中心。
终日射候,不出正兮。——《诗·齐风·猗嗟》3、引申为目标。
刑(形)名已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迹若正匿。——《马王堆汉墓帛书》动词义:1、通“征”,征税。
正其货贿。——《周礼·地官·司门》。
郑注:“正,读为征。”唯加田无国正。
——《周礼·夏官·司勋》谨正盐筴。——《管子·海王》。
李哲明云:“正,税也,正、征古字通用。”2、出兵;征讨。
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书·汤誓》故诸侯服而无正。
——《管子·山至数》司马弗正。——《礼记·燕义》正 zhèng形容词义:1、指事字。
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席不正不坐。——《论语·乡党》有绳不以正。
——《吕氏春秋·君守》。注:“正,直也。”
稍稍正坐。——《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泰山正南。
——清·姚鼐《登泰山记》正则无景。——清·龚自珍《病梅馆记》2、图形各边、角都相等。
3、正直;正派。平心持正。
——《汉书·李广苏建传》4、纯正不杂(多指色、味)。古书之正。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正赤如丹。(纯红得像朱砂。
正:纯。丹:朱砂。)
——清·姚鼐《登泰山记》5、作为主体的,与“副”相对。而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
——方苞《狱中杂记》6、正当;合适。虽成败事异,而同居正号者,竝列于篇。
——《后汉书·皇后纪序》名不正则言不顺。——《论语·子路》7、正点。
如十二点正、正午。8、正面;面对观察者或对手的一面。
从搭连中取出个正反两面皆可照人的镜子来。——《红楼梦》。
4.常同字子正文言文翻译常同(1090—1150)宋邛州临邛(今四川邛崃)人,字子正,号虚闲居士。
常安民子。政和进士。
宋高宗南渡,召为大宗正丞。绍兴三年(1133)除殿侍御史。
论张浚在陕西丧师失地之罪;又因金使入见,言:“先振国威,则的战常在我;若一意议和,则和战常在彼。”四年,除中书舍人、史馆修撰,重修神宗、哲宗实录。
累官礼部侍郎、御史中丞。七年,以显漠阁直学士知湖州,与秦桧不睦,请祠。
退居海盐十余年卒。著有《虚闲集》、《乌台日记》等,今佚。
常同,字子正,邛州临邛人,绍圣御史安民之子也。登政和八年进士第。
靖康初,除大理司直,以敌难不赴,辟元帅府主管机宜文字,寻除太常博士。高宗南渡,辟浙帅机幕。
建炎四年,诏:“故监察御史常安民、左司谏江公望,抗节刚直,触怒权臣,摈斥至死。今其子孙不能自振,朕甚悯之。”
召同至行在,至则为大宗丞。绍兴元年,乞郡,得柳州。
三年,召还,首论朋党之祸:“自元丰新法之行,始分党与,邪正相攻五十年。章惇唱于绍圣之初,蔡京和于崇宁之后,元祐臣僚,窜逐贬死,上下蔽蒙,豢成夷虏之祸。
今国步艰难,而分朋缔交、背公死党者,固自若也。恩归私门,不知朝廷之尊;重报私怨,宁复公议之顾。
臣以为欲破朋党,先明是非,欲明是非,先辨邪正,则公道开而奸邪息矣。”上曰:“朋党亦难破。”
同对:“朋党之结,盖缘邪正不分,但观其言行之实,察其朋附之私,则邪正分而朋党破矣。”上曰:“君子小人皆有党。”
同又对曰:“君子之党,协心济国;小人之党,挟私害公。为党则同,而所以为党则异。
且如元祐臣僚,中遭谗谤,窜殛流死,而后祸乱成。今在朝之士,犹谓元祐之政不可行,元祐子孙不可用。”
上曰:“闻有此论。”同对以:“祸乱未成,元祐臣僚固不能以自明。
今可谓是非定矣,尚犹如此,盖今日士大夫犹宗京、黼等倾邪不正之论。朋党如此,公论何自而出?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勿为小人所惑。”
又奏:“自古禁旅所寄,必参错相制。汉有南北军,周勃用南军入北军以安刘氏,唐李晟亦用神策军以复京师,是其效也。
今国家所仗,惟刘光世、韩世忠、张俊三将之兵耳。陛下且无心腹禁旅,可备缓急,顷者苗、刘之变,亦可鉴矣。”
除殿中侍御史。时韩世忠屯镇江,刘光世屯建康,以私忿欲交兵。
同奏:“光世等不思待遇之恩,而骄狠尚气,无所忌惮,一旦有急,其能相为唇齿乎?望分是非,正国典。昔汉诸侯王有过,犹责师傅,今两军幕属赞画无状,乞先黜责。”
上以章示两军。吕颐浩再相,同论其十事,且曰:“陛下未欲遽罢颐浩者,岂非以其有复辟之功乎?臣谓功出众人,非一颐浩之力。
纵使有功,宰相代天理物,张九龄所谓不以赏功者也。”颐浩罢相。
论知枢密院宣抚川陕张浚丧师失地,遂诏浚福州居住。同与辛炳在台同好恶,上皆重之。
金使李永寿等入见,同言:“先振国威,则和战常在我;若一意议和,则和战常在彼。”上因语及武备曰:“今养兵已二十万。”
同奏:“未闻二十万兵而畏人者也。” 伪齐宿迁令张泽以二千人自拔来归,泗州守徐宗诚纳之,韩世忠以闻。
朝论令世忠却泽等,而械宗诚赴行在。同奏:“敌虽议和,而两界人往来未尝有禁,伪齐尚能置归受馆,立赏以招吾民,今乃却泽,人心自此离矣。
况宗诚起土豪,不用县官财赋,募兵自养,为国障捍,今因受泽而械之,以沮士气,非策也。”诏处来归者于淮南,释宗诚罪。
四年,除起居郎、中书舍人、史馆修撰。先是,同尝上疏论神、哲二史曰:“章惇、蔡京、蔡卞之徒积恶造谤,痛加诬诋,是非颠倒,循致乱危。
在绍圣时,则章惇取王安石《日录》私书改修《神宗实录》;在崇宁后,则蔡京尽焚毁《时政记》、《日历》,以私意修定《哲宗实录》。其间所载,悉出一时奸人之论,不可信于后世。
恭惟宣仁保佑之德,岂容异辞,而蔡确贪天之功,以为己力,厚诬圣后,收恩私门。陛下即位之初,尝下诏明宣仁安社稷大功,令国史院摭实刊修,又复悠悠。
望精择史官,先修《哲宗实录》,候书成,取《神宗朱墨史》考证修定,庶毁誉是非皆得其实。”上深嘉纳。
至是,命同修撰,且谕之曰:“是除以卿家世传闻多得事实故也。”一日奏事,上愀然曰:“向昭慈尝言,宣仁有保佑大功,哲宗自能言之,正为宫中有不得志于宣仁者,因生诬谤。
欲辨白其事,须重修《实录》,具以保立劳效,昭示来世,此朕选卿意也。”同乞以所得圣语宣付史馆,仍记于《实录》卷末。
张俊乞复其田产税役,令一卒持书瑞昌,而凌悖其令郭彦参,彦参系之狱。后诉于朝,命罢彦参,同并封还二命。
俄除集英殿修撰、知衢州,以疾辞,除徽猷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观。七年秋,以礼部侍郎召还。
未数日,除御史中丞。车驾自建康回临安,同奏:“旋跸之初,去淮益远,宜遣重臣出按两淮,询人情利病,察官吏侵扰,纵民耕垦,勿收租税。
数年之后,田野加辟,百姓足而国亦足矣。”乃遣枢密使王庶视师,同乞以此奏付庶,询究罢行。
又言:“江浙困于月桩钱,民不聊生。”上为减数千缗。
又言:“吴 玠屯师兴、利,而西川人力已困。玠顷年尝讲屯田,愿闻其积谷几何,减馈运几何,赵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