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阴历每月初一称"朔",十五称"望",十六叫"既望",月末一天称"晦",十四日:几望。
此外,一年中还有一些特定的岁时节日,如夏历一年的第一天,即正月初一为“元日”、“元旦”、“元辰”、“端日”。正月初七为“人日”。正月十五为“上元节”,故又称“上元日”,这天晚上叫“元宵”,也叫“元夜”。清明节前一日为“寒食”。五月初五为“端五”、“端午”、“端阳”。七月初七晚叫“七夕”。七月十五为“中元日”。八月十五为“中秋日”。九月初九为“重阳日”、“重九日”。十月十五为“下元日”。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一年最后一天叫“岁除”,晚上叫“除夕”。
2.14日用古文怎么说夏历(今农历)每月十五称“望”“望日”“月望”,十六日称“既望”。至于十四日,没有类似的说法,在古文中也2113用十六日表示,如:至永平五年,官历署七月十六日月食。(《后汉书·志第二·律历中》)又如:5261六年三月,有司奏:"今月十六日立夏"(《晋书·志第九·礼上》)或用“十六日”加此日的干支纪日,如:今月十六日乙未,大行皇帝4102委弃万国。(《吴书十九·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当然,也有单用干支纪日的。如《左传·肴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肴。”“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后推三天,该年该月1653的十六日应为甲申);苏轼《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此年农历六月九日。
干支纪日是从商朝开始的,每个日子的干支是按天干、地支的配合顺序延续下来的,一版般人必须利用《万年历》书或“两千年中西历速查”之类电子软件才能查到。如需要继续帮助权,请说明所说“十六日”的年份和月份,以及究竟是农历还是阳历。
3.2018年7月1日用古文怎么说古文按天干地支纪年法是:戊戌年 戊午月 甲午日。
干支纪年法大约始于东汉,也称农历纪年法,即用十天干、十二地支相配纪年,共得60个单位。例如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采用的干支纪年法。
古代汉族人民将干支相配的六十个单位,每个单位代表一天,假如某日为甲子日,则甲子以后的日子依次顺推为乙丑、丙寅、丁卯等; 甲子以前的日子依次逆推为癸亥、壬戌、辛酉等。
扩展资料:
干支纪年法的来历:
古书相传,黄帝时代有位大臣,名叫大挠,此人“深五行之情占年纲所建,于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支,干支相配,以成六旬”。
实际上,这只是个传说,它的产生并不能归功于某一个人,也不能划清于某个时代,而是如同“火”的发现一样,是广大劳动者在生产和生活的长期实践中形成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殷墟甲骨片中文字已有干支象形(如右图),殷代帝王也多用天干的名字,作为他的代号,所以殷朝已有干支毫无疑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干支纪年
4.2017年8月26日用以古文怎么说古时人们对月份另有一种说法,它们分别是: 一月——华月 二月——如月 三月——寐月 四月——清和月 五月——皋月 六月——旦月 七月——凉月 八月——桂月 九月——玄月 十月——良月 十一月——葭月 十二月——涂月 农历一月也称元春,元月。
至于年中国一直用天干、地支的搭配来记录历法。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
比如说今年是辛卯年,那接下来依次是壬辰、癸巳这样一直下去,到了癸再翻头从甲午开始,一直依次下去。不知这样说你是否明白和满意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