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干旄》(先秦诗经全集,选自诗经·国风·鄘风)孑孑干旄,在浚之郊……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凯风》(先秦诗经全集,选自诗经·国风·邶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小弁》(诗经全集,选自诗经·小雅·小旻之什)弁彼鸒斯,归飞提提……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听蜀僧浚弹琴》(唐朝李太白作品,选自唐诗三百首全唐诗:卷183_19)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念奴娇 石头城》(清代郑燮全集,选自唐诗三百首全唐诗:卷183_19)悬岩千尺,借欧刀吴斧,削成城郭……数声渔笛,芦花风起作作。
《西塞山怀古》(唐代刘禹锡全集,选自唐诗三百首)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王浚墓下作》(唐朝李贺作品,选自全唐诗)人间无阿童,犹唱水中龙……松柏愁香涩,南原几夜风。
《重赋》(唐代白居易全集,选自全唐诗)厚地植桑麻,所要济生民……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奉和汴州令狐相公二十二韵》(唐朝白居易全集,选自全唐诗卷四百四十七)客有东征者,夷门一落帆……犹嫌客不醉,同赋夜厌厌。
《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唐代李白全集,选自全唐诗:卷171_15)敬亭白云气,秀色连苍梧……今日逢支遁,高谈出有无。《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唐代杜甫作品,选自全唐诗:卷224_44)今日潘怀县,同时陆浚仪……晚酣留客舞,凫舄共差池。
《长安杂题长句六首》(唐代杜牧作品,选自全唐诗:卷224_44)觚棱金碧照山高,万国圭璋捧赭袍……[圣上不受徽号。《郊庙歌辞·祭汾阴乐章·南吕羽》(唐代韩休全集,选自全唐诗:卷12_26)於穆浚哲,维清缉熙……神之听之,用受福厘。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光大舞》(唐朝佚名作品,选自全唐诗:卷13_49全唐诗:卷85_15)肃肃艺祖,滔滔浚源……肇禋九庙,四海来尊。《郊庙歌辞·梁太庙乐舞辞·大合舞》(唐朝佚名作品,选自全唐诗:卷16_14)於穆皇祖,浚哲雍熙……肇兴九庙,乐合来仪。
《郊庙歌辞·梁太庙乐舞辞·昭德舞》(唐代佚名全集,选自全唐诗:卷16_17)肃肃文考,源浚派长……笙镛迭奏,礼物荧煌。《过汉故城》(唐代王绩全集,选自全唐诗:卷37_36全唐诗:卷94_5)大汉昔未定,强秦犹擅场……千秋并万岁,空使咏歌伤。
《夏日游德州赠高四》(唐朝骆观光作品,选自全唐诗:卷77_1)日观邻全赵,星临俯旧吴……傥忆幽岩桂,犹冀折疏麻。《在江南赠宋五之问》(唐代骆宾王作品,选自全唐诗:卷77_2)井络双源浚,浔阳九派长……不惜劳歌尽,谁为听阳春。
《秋日荆南送石首薛明府辞满告别奉寄薛尚书颂》(唐朝杜少陵全集,选自全唐诗:卷232_40)南征为客久,西候别君初……努力输肝胆,休烦独起予。《十二时/忆少年》(宋朝崔敦诗全集,选自全唐诗:卷232_40)勋华并,天胙昌期……万祀巩洪基。
《沁园春》(宋朝陈德武全集,选自全唐诗:卷232_40)冬夜如年,客枕无眠,怎到天明……怎撇下,这两字相思,万里虚名。《答张彻》(唐朝韩愈全集,选自全唐诗:卷337-17)辱赠不知报,我歌尔其聆……勤来得晤语,勿惮宿寒厅。
《东风二章》(唐代欧阳詹全集,选自全唐诗:卷349-1)东风叶时,匪沃匪飘……陇西公来浚都兮。《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唐代柳宗元作品,选自全唐诗:卷352-29)九疑浚倾奔,临源委萦回……归流驶且广,泛舟绝沿洄。
《令狐相公见示赠竹二十韵仍命继和》(唐朝刘禹锡作品,选自全唐诗:卷355-25)高人必爱竹,寄兴良有以……一听清瑶音,峥然长在耳。《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唐朝刘禹锡全集,选自全唐诗:卷356-27)长安旧游四十载,鄂渚一别十四年……功成名遂会归老,请向东山为近邻。
《竞渡》(唐朝元稹作品,选自全唐诗:卷398-2)吾观竞舟子,因测大竞源……舍此皆蚁斗,竞舟何足论。《去杭州》(唐朝元稹全集,选自全唐诗:卷421-7)房杜王魏之子孙,虽及百代为清门……得得为题罗刹石,古来非独伍员冤。
《立秋夕凉风忽至,炎暑稍消,即事咏怀,寄汴》(唐朝白居易作品,选自全唐诗:卷459-1)袅袅檐树动,好风西南来……无因风月下,一举平生杯。《盛山十二诗·上士瓶泉》(唐朝韦处厚作品,选自全唐诗:卷479-18)绠汲岂无井,颠崖贵非浚。
愿洒尘垢馀,一雨根茎润。《到宣武三十韵》(唐代李绅作品,选自全唐诗:卷482-31)七月趋梁苑,三年谢尹京……惟看波海动,天外斩长鲸。
《西山草堂》(唐代许浑作品,选自全唐诗:卷532-3)何处少人事,西山旧草堂……从劳问归路,峰叠绕家乡。《越亭二十韵》(唐朝元晦全集,选自全唐诗:卷547-20)乏才叨八使,徇禄非三顾……何必栖禅关,无言自冥悟。
《上吏部崔相公》(唐代薛逢作品,选自全唐诗:卷548-24)龙门曾共战惊澜,雷电浮云出浚湍……今日垆锤任真宰,暂回风水不应难。《咏史诗·武昌》(唐代胡曾全集,选自全唐诗:卷647-103)王浚戈鋋发上流,武昌鸿业土崩秋。
思量铁锁真儿戏,谁为吴王画此筹。《欧阳太监雨中视决堤因堕水明日见于省中因戏》(唐代。
2.邱濬文言文翻译,字《明史》邱浚传【原文】邱濬,字仲深,琼山人。
幼孤,母李氏教之读书,过目成诵。家贫无书,尝走数百里借书,必得乃已。
举乡试第一,景泰五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
濬既官翰林,见闻益广,尤熟国家典故,以经济自负。古成化成化元年,两广用兵,濬奏记大学士李贤,指陈形势,纚纚数千言。
贤善其计,闻之帝,命录示总兵官赵辅、巡抚都御史韩雍。雍等破贼,虽不尽用其策,而濬以此名重公卿间。
秩满,进侍讲。与修《英宗实录》,进侍讲学士。
《续通鉴纲目》成,擢学士,迁国子祭酒。时经生文尚险怪,濬主南畿乡试,分考会试皆痛抑之。
及是,课国学生尤谆切告诫,返文体于正。寻进礼部右侍郎,掌祭酒事。
主濬以濬以真德秀《大学衍义》于治国平天下条目未具,乃博采群书补之。孝宗嗣位,表上其书,帝称善,赉金币,命所司刊行。
特进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修《宪宗实录》,充副总裁。
弘治四年,书成,加太子太保,寻命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尚书入内阁者自濬始,时年七十一矣。
濬以《衍义补》所载皆可见之行事,请摘其要者奏闻,下内阁议行之。帝报可。
知明年明年,濬上言:“臣见成化时彗星三见,遍扫三垣,地五六百震。迩者彗星见天津,地震天鸣无虚日,异鸟三鸣于禁中。
《春秋》二百四十年,书彗孛者三,地震者五,飞禽者二。今乃屡见于二十年之间,甚可畏也。
愿陛下体上天之仁爱,念祖宗之艰难,正身清心以立本而应务。谨好尚不惑于异端,节财用不至于耗国,公任使不失于偏听。
禁私谒,明义理,慎俭德,勤政务,则承风希宠、左道乱政之徒自不敢肆其奸,而天灾弭矣。”因列时弊二十二事。
帝纳之。六年以目疾免朝参。
主濬在濬在位,尝以宽大启上心,忠厚变士习。顾性褊隘,尝与刘健议事不合,至投冠于地。
言官建白不当意,辄面折之。与王恕不相得,至不交一言。
六年大计群吏,恕所奏罢二千人。濬请未及三载者复任,非贪暴有显迹者勿斥,留九十人。
恕争之不得,求去。太医院判刘文泰尝往来濬家,以失职讦恕,恕疑文泰受濬指,而言者哗然,言疏稿出濬手。
恕竟坐罢,人以是大不直濬。给事中毛珵,御史宋惪、周津等交章劾濬不可居相位,帝不问。
逾年,加少保。八年卒,年七十六。
赠太傅,谥文庄。斋濬廉濬廉介,所居邸第极湫隘,四十年不易。
性嗜学,既老,右目失明,犹披览不辍。议论好矫激,闻者骇愕。
至修《英宗实录》,有言于谦之死当以不轨书者。濬曰:“己巳之变,微于公社稷危矣。
事久论定,诬不可不白。”其持正又如此。
正德中,以巡按御史言赐祠于乡。曰“景贤”。
【译文】丘浚,字仲深,海南琼山人。幼年失去父亲,母亲李氏教他读书,他看一遍就能背诵。
家贫无书,曾经走数百里路借书,必定将书借到才罢休。考取乡试第一名,景泰五年(1454),考中进士。
改任庶吉士,授编修职。丘浚在翰林院任职后,见闻更加广泛,尤其熟悉国家典故,以经国济民自负。
成化元年(1465),两广有战事,丘浚向大学士李贤上书,指明陈述形势,井井有条数千言。李贤对他的谋划很欣赏,向皇帝禀报,宪宗命将丘浚的谋划抄写下来,让总兵官赵辅、巡抚都御史韩雍看。
韩雍等攻破贼军,虽然不完全是用丘浚的计谋,然而丘浚因此在朝臣中颇有威望,任职期满,晋升为侍讲。参与撰写《英宗实录》,升为侍讲学士。
《续通鉴纲目》成书,提升为学士,调任国子祭酒。当时学习经义的书,好尚奇险怪异之文,丘浚在主持南畿的乡试时,在分考和会试中他都痛切地抑制这种文风。
丘浚任职国子监后,他督促国学生时,尤为恳切地告诫他们将文体返归正道。不久晋为礼部右侍郎,掌管祭酒事务。
丘浚认为真德秀著的《大学衍义》对于治国平天下的条目叙述得不完备,丘浚就博采群书补充了这些内容,写成《大学衍义补》。孝宗继位,他向孝宗呈上此书。
孝宗认为该书不错,赏赐黄金纸币奖励丘浚,并命令有关部门刊印发行。特别提升为礼部尚书,掌管詹事府的事务。
充任修撰《宪宗实录》的副总裁。弘治四年(1491),此书完成,加封丘浚为太子太保,不久兼任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要事务。
尚书入内阁任职从丘浚开始,丘浚当时七十一岁。他认为《大学衍义补》所撰述的都可见之行动,请求摘其要点奏报皇帝,并下内阁商议付诸实行。
孝宗批准他的请求。第二年,丘浚上言道:“臣在成化年间见到彗星三次出现,遍扫三垣,方圆五六百里大地发生地震。
近来彗星出现在天河,每天地震天鸣不已,怪鸟在宫中鸣叫三声。《春秋》二百四十年,记载出现彗星三次,地震五次,飞禽两次。
现在却在二十年之间屡次出现,非常令人害怕。希望陛下体会上天的仁爱,想到祖宗创业的艰难,修身清心以立根本,而适应政事的需要,谨慎对待自己所喜好、崇尚的东西,而不被异端所迷惑,节约财物,不至于耗费国家财富,公正地使用人才,不偏听偏信,禁止以私事谒见请托,明确义理,保持节俭的品行,勤于政务,那么,阿谀求宠、邪门旁道的乱政之徒就不敢为非做歹,天灾就可以清除。”
接着列举二十二种时弊,孝宗都接受他的意见。六年(1493)由于眼病免去上朝。
丘浚在位时,曾经用。
3.孟门山文言文要全文的河水南径北屈县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风山。
风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门山,与龙门相对。《山海经》曰:“孟门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黄垩涅石。”
《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
故《穆天子传》曰:“北发孟门九河之磴。”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
实为河之巨厄,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
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
其水尚奔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贔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垒,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4.翻译文言文:"周浚,字开林,汝南安成人也翻译:周浚字开林,汝南安成人。父周裴,任少府卿。周浚性格果敢刚烈,因有才思为人所知。擅长识别人才。同乡人史曜一贯贫贱卑微,众人都不知其人,周浚偏以史曜为友,而把妹妹嫁给他,史曜最终有名于世。周浚当初不接受州郡的征召,后来在魏任尚书郎。多次升迁至御史中丞,授折冲将军、扬州刺史,封为射阳侯。
跟随王浑攻吴,攻破江西的戍军,与孙皓的中军激战,斩了伪丞相张悌等共敷千人的首级,俘虏数以万计,进军驻扎在横辽。当时听说龙骧将军王浚已经攻克上游城镇,别驾坦埋劝说旦堕道:“张搓统率着精锐的部队,都是呈国的部众,在此地被我们消灭了,星国朝野无不震撼慑服。现在王龙骧已经攻克武昌,军威强盛,沿江顺流而下,所向无敌攻无不克,吴已显现出土崩瓦解之势。我私下认为应该迅速渡江,直奔建邺,大军突然而至,夺了吴的胆量气势,可以不战而擒敌。”周浚认为这是条妙计,便派人禀告王浑。何惮说:“王浑不明事理,而想保身免于过失,一定不会同意我们的意见。”显堕仍坚持派人禀告王运,王运果然说:“诏书仅命令我们在江北舆吴军抗衡,没有让我们轻易进军。贵州虽然武力强大,岂能独自平定江东!现在违背了皇命,即便取胜也不足为荣;如若不胜,罪责更重。再说诏令龙骧将军要接受我们的指挥,祇待备齐舟楫,我们与他们同时渡江而已。”包惮说:“龙骧将军攻克了万里敌寇,以已成的战功来接受我们的指挥,这是不曾听说过的事。再说掌握兵权的关键,是时机允许就夺取,造就是所谓接受命令而不接受辞让。现在渡江必定大获全胜,还有什么顾虑呢?如果对成功尚有怀疑,不能叫作智;如果明知能胜而不行,不能叫作忠,实为州中上下众人抱恨不已。”王浑固执己见不肯依从。过了不久王浚军到,王浑召见王坛而王擅不听从召唤,径直进军三山,孙皓于是向王擅投降。王运怀恨在心,想与王坛争功。包埋送书信给旦逡说:“《尚书》中尊崇礼让,《周易》中赞赏谦让,这是古文所吟咏的,道家所崇尚的。前次我们打败张悌,吴人丧失了气势,龙骧将军乘着有利的时机,攻陷了吴的大片土地。若论先后,我们实在是后至之师,行动上既已受损,大事又未能成功。但现在却要争功。对方既不忍气吞声,那么双方将失去和睦,引起恃功相争的鄙习,这是我认为不足取的行为。”且堕收到信后,立即劝谏阻止王浑,王浑不能接受劝告,便进表呈奏。
周浚渡过长江后,与王浑同道巡行吴国的城镇营垒,安抚新近归附的吴国人,因功进封为成武侯,食邑六千户,赐给绢六千匹。太康二年(281年),周浚迁移到秣陆镇守。当时吴国刚刚平定,经常有亡命之徒,周浚多次讨伐平定他们。周浚对老人待以宾客的礼仪,寻求德高望重的贤人,颇有威严恩德,吴国人对他心悦诚服。
当初,吴国尚未平定的时候,周浚在弋阳,南北相互往来贸易,而将领中有不少人以出其不意地夺取财物为功。吴国将领蔡敏驻守在沔中,蔡敏的哥哥蔡珪在秣陵带兵,给蔡敏写信说:“古代双方交战,若处于交界之地,军队和国家本当以崇尚信义为德。我却听说在国界上,常常发生袭取贸易物资的事情,这是很不好的,弟弟要多注意,别为小利而忘记大局。”西晋侦察的士兵获取蔡珪这封信交给周浚,周浚阅后说:“这是个君子。”吴国灭亡,周浚渡过长江后,找到蔡珪,周浚询问蔡珪的籍贯,蔡珪回答说:“汝南人。”周浚戏言道:“我本来怀疑吴国没有君子,而你果然是我们的同乡人。”
周浚后来升任侍中。有一次,晋武帝问周浚:“你们家族中的年轻一辈中,你认为谁可以任用?”周浚回答说:“我叔父的儿子周恢,在我宗族中享有重名;堂叔的儿子周馥,在我宗族中享有清名。”晋武帝于是征召任用他们二位。周浚后再改任少府,并以本官兼任将作大匠,负责改建宗庙之事。改建宗庙完毕后,增加食邑五百户。周浚后来代替王浑担任使持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安东将军,最终在官位上去世。
《晋书》包括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截取自31
5.刘定之文言文翻译刘定之,字主静,是永新县人。自幼聪明异常,父亲教他读书,每日背诵数千言。父亲见他好学,他的父亲禁止他写文章。一天,父亲偶然发现了他写的《祀灶文》,感到非常惊讶。刘定之考中举人后,正统元年又考中会试第一,殿试也拿到了名次,皇帝封他做编修一职。刘定之为人性情耿直,刚正不阿,但又十分谦恭勤勉,尤以文学之名享誉一时。
皇帝曾经命他做《元宵诗》,内使太监却站在一边等候,刘定之据案伸纸,立刻写好百首七言绝句。又有一次,刘定之一天之内,起草了九个文告,笔不停书。有人问宋朝人的名字,他马上排列出世系相成的先后(其实就是家谱),一查族谱果然如此,人们对他的敏捷和博学感到叹服。江西、湖广两地发生旱灾,但地方官员仍然照收百姓的赋税。刘定之上疏向皇帝进言:“现在国家粮库充足,储备厚实,而江西、湖广等地百姓因灾无收,张口待哺,还要照样交纳租赋,这不是皇帝怜爱百姓的本意,请圣主体恤下情”。皇帝被他的言辞所感动,立刻下旨停征课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