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20、黄庭坚论书法 1.①章程②停③差④符合 2.①事前从未在胸中有个计划;②幼安弟(你)认为我的话对吗? 3.字写得好。
21.李泰伯改字 1.①做郡太守 ②水浩大的样子 ③停 ④改换 ⑤大 ⑥问 ⑦点头。 2.①写成后,把它给李伯看;②必定将会在世上留下名声;③几乎要跪下拜谢。
3.多次。 4.①○1“风”是平声字,不感局促;②“风”就是流行、传播及“风范”之意。
22.龚遂为渤海太守 1.①同时 ②同“擒”③推荐④符合⑤周济、体谅⑥同“悦”⑦打发(他们)回去⑧撤去⑨能⑩亲自○11小牛○12督促 2.①你想用什么办法平息那里的盗贼,而满足我的心意?②如今想要我战胜他们呢,还是安抚他们?③发信告诫下属各县;④龚遂便打开粮仓将粮食借给贫穷的百姓。 3.指工商业。
23.里社祈晴文 1.①被②希望③将④过分⑤希望⑥如果⑦无⑧体谅 2.①将用它来使家庭富裕;②神为什么不马上向天帝报告而阻止它?③百姓认为他们(昏庸)不值得怪罪,所以不去怪罪他们。④神耳聪目明而且仁慈,为什么要效法昏庸官吏的行为而不想拯救百姓并使他们活下去?⑤不像官吏暂在位置上,不久就有人代替他而不连续做下去。
24.赞刘谐 1.①讥笑②这③改变 2.①偷来三四句孔子的语录;②那人生气地改变了脸色并站起来;③然而怎么知道他说得这么深刻啊! 3.①门生②白白地③只胡④空的 4.羲皇以上的圣人整天生活在黑暗中。 25.邴原戒酒 1.①聚集②了 2.①背着书箱步行;②只怕因此荒废学业。
3.② 4.说明邴在是能喝酒而且喜欢饮酒的人,不喝是强制自己。 26.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 1.①限制②有人③就④送给⑤超过⑥专心⑦泪⑧生活⑨工作、职业 2.①心目中没有接受教育(的念头);②没什么可以用来安慰我的;③你为什么十分的愚笨啊!④受益的是你自己,跟我有什么关系!⑤亲自种田。
3.③ 4.①小孩要有良好的环境;②对孩子不能不讲信用。 27.匡衡凿壁借光 1.①当地②感到奇怪③借、助 2.①匡衡便给他做雇工而不求报酬;②当时的人就是如此敬畏匡衡;③匡衡便去跟他论理并追问。
3.临走时的狼狈相。 28.青文胜为民请命 1.①做官②靠近③准备④同情⑤县⑥祭 2.①(A)②(B) 3.①每年遭遇水灾;②死者接连不断;③便在登闻鼓下上吊自杀;④用公田一百亩来养家糊口。
4.统治阶级横征暴敛,不顾百姓死活。 29.金农与苍头 1.①就②雕刻③只是④因为⑤刻 2.(苍头)所构思的砚台式样很高雅。
30.康德涵救李梦阳 1.①接近②使……摆脱③转达 2.①康德涵不跟他交往;②我屈服于一个刘瑾,而能使好朋友活命,天下与后世的人大概会谅解(同意)我的! 31.陈章侯蔑视显贵者 1.①依靠②讨取③即使④已经⑤给 2.①喜欢跟酒打交道;②周济他们的穷困生活;③一个品质恶劣的显贵的人。 3.字画。
32.李西涯与程篁墩 1.①正当②恰巧③对子④武士的头盔⑤著名 2.李西涯做了宰相而管理国家大事。 3.美丽的花纹 4.丝缕;引申为管理政事。
33.杨万里忧国 1.①好②掌权③托④忿恨⑤心里不快⑥立刻⑦立刻⑧国家⑨字 2.①想搜罗四面八方的知名人士来辅助他;②都是韩※胄掌权的日子;③专权无视皇上。 34.专力则精,杂学则粗 1.①流行、盛行②词学③感到震惊 2.①他追求多种才能,看到人家有一项专长就也想兼而有之;②戴东原把凤喈的话告诉我(见,我)。
3.② 4.专力则精,杂学则粗。 35.余文坼意外遂愿 1.①幼时失父亲②客居③甜④美味⑤商人、买卖⑥藏⑦油⑧到⑨满 2.①正在因为行期被阻而闷闷不乐;②书架上的书全读完并化为腹中经纶。
┱┈『么』~(450581955) 19:22:03 36.黄鲁直敬重苏轼 1.①同“悬”,挂②门生,即学生③罢了 2.①每天早晨起来,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点上香,很尊敬地打躬作揖;②怎么敢搞错师生的次序呢? 3.② 37.苏轼私识范仲淹 1.①京城②山东地方③私下、内心④死⑤已经⑥泪⑦大概⑧同“又” 2.①小孩子何必知道它呢?②那老先生认为苏轼的言论与众不同,所以把全部情况告诉了他;③当时虽然未能全部弄清。 3.② 38.金农为盐商解窘 1.①作客②依次③编造④贴切⑤风景 2.①互相争着邀请(金农)前往;②众人人为金农知识广博;③第二天指导一千两银子赠送给金农。
3.①江南;②因为“夕阳返照”。 39.张明善讥张士德 1.①吉利②结束 2.①抢夺百姓土地,用来扩大(自己的)园林;②大肆挥霍设宴及娱乐;③让歌女弹唱;④最终也不敢(对张明善)怎么样。
3.双关;冻杀万民都地你。 40.蔡邕听琴 1.①命名②屏风后③暗暗地④退⑤惊动的样子⑥微笑的样子 2.①等到(他)去时对方已喝得酒酣耳热了;②蔡邕一向为乡里人所推崇;③蔡邕一一把全部情况告诉对方;④这难道是杀心显露在琴声中吗? 3.蔡邕精通音律,善于辨识琴声。
41.苏东坡北归 1.①跟随②拱手③写 2.①在乡村旅店中稍作休息;②做官的人是谁?③我听说有人千方百计伤害你;④我是老天爷保佑好人。 3.贬官到南方去的人几个活着回来的。
42.郑玄对应劭 1.①同“邀”②集合③争着④依附 2.①于是请(郑玄)登上大堂并上座;②不认为他是知识渊博的人;③都出于问题之外(意为知识渊博);④没有人不感叹佩服。 3.嘲笑应助连儒家的基本规矩都不懂。
。
2.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文言文练习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两方面的要求。
一是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二是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这就是说,文言文的教学,首先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因此,掌握文言文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始终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点。
而朗读、背诵和词义、句式的归纳对比练习以及古文今译练习,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根据必修课教材的整体安排,本单元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
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是阅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概括段意,概括中心,在小学、初中的阅读教学中就训练过。
高中阶段,课文的难度增大了,阅读理解的要求提高了,不仅仅是概括段意或概括中心了。对一句话或几句话、一段话或几段话以及对有关的某部分内容,都要能够根据需要,正确而熟练地进行概括。
概括要点必须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认真阅读,理清思路,是恰当概括的前提;把握住关键语句,对保证概括的准确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对内容要点的概括,离不开一定的分析。要分清事情的梗概和细节,善于把握住相关事物的联系、把握住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文章内容的分析,则离不开对背景知识的掌握,也离不开对表达方式的理解。
3.谁能提供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啊,最好有答案和全文翻译韦思谦名仁约,八岁丧母,以孝闻,累调应城令,及进士第,负殿①,不得进官。
吏部尚书高委辅,曰:”予始得此一人,岂以小疵弃大德邪?“擢监察御史。常曰:”御史出使,不能动摇山岳,震慑州县,为不任职。
‘中书令褚遂良市地不如直,②思谦或吊③之,答曰:“吾狷直④,触机辄发⑤,暇恤身乎?丈夫当敢言地,要须明目张胆以报天子,焉能碌碌保妻子耶?”沛王府长史皇甫公义引为仓曹军,谓曰:“公非池中物,屈公为数旬客⑥,以重吾府。”改侍御史,高宗贤之,每召与语,虽甚倦,徙倚轩槛⑦,犹数刻罢。
疑狱剧事,多与参裁。武侯将军田仁会诬奏御史张仁⑧,帝廷诘,仁懦不能对。
思谦为辩其枉,因言仁罔陷不恻者,词旨详畅,帝善之,仁得不坐。累迁右司郎中,尚书左丞,振纲辖,朝廷甫然,进御史大夫。
性謇谔⑨,颜色庄重,不可犯。见王公。
未尝屈礼。或以为讥,答曰:“耳目明官固当特立,雕,鹗,鹰,⑩,岂众禽之偶?奈何屈狎之?” 注:①负殿:指考核政绩为下等。
②市地不如直:买地不按价付款。直:通值。
③吊:慰问。 ④狷直:耿真,守本分,狷juàn ⑤触机辄发:触动弩机,箭就发出。
意思是办事果断而快。 ⑥委屈您来我家做几十天客人。
⑦徙倚轩槛:移动身子靠着殿前的栏杆。 ⑧:huī古代祭服。
⑨謇谔:jiǎn e忠直的样子。 ⑩,zhān一种猛禽。
结合读注解,初读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擢监察御史 擢:调任 B 或吊之 吊:慰问 C 仁得不坐 坐:判罪 D 耳目官固当特立 固:本来。
答:A“擢”为提升,不是一般的调任。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沛王府长史皇甫公义引为仓曹参军。
屈公为数旬客 见王公,未尝屈礼 奈何屈以狎之。 A 两个“为”字相同,两个“屈”字不同。
B 两个“为”字不同,两个“屈”字也不同。 C 两个“为”字不同,两个“屈”字相同。
D 两个“为”字相同,两个“屈”字也相同。 答:D 为:做。
屈:降低 3、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要须明目张胆以报天子 屈公为数旬的客,以重吾府 高宗贤之,每召与语 疑狱剧事,多与参裁 A 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与”字不同 B 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与”字也不同 C 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与”字相同 D 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与”字也相同。 答案:D 以:(用)来,表目的连词.与:和跟 4、文中“不能动摇山岳,震慑州县,为不任职”这一复句,如果给它的译文用上关联词语,应当是: A 既然……那么…… B 只要……就…… C 如果……那么…… D 虽然……也…… 答:C(说明见译文) 第二部分:译文思考题 译文:韦思谦名仁约,八岁母亲去民,因为孝顺而闻名,科举考中进士,多次调动任应城县令,考核政绩为下等,不能提升官职。
吏部尚书高委辅说:“我才找到这样一个人,难道因小缺点就抛弃好品德吗?“提拔他为监察御史。韦思谦常说:”御史出使,不能用法律的威力动摇山岳,使州县官员震慑,那就是不称职的表现。
“中书令褚遂良买地压低价格,韦思谦弹劾了他。褚遂良因此被罢了官去思做了同州刺史。
等到褚遂良恢复了职位以后,就把韦思谦调出朝廷让他做了清水县令。有人慰问韦思谦,他回答说:“我性情耿直,不随和,就像触弩机就会发箭一样还有时间顾及自己吗?大丈夫处于敢于说话的位置,必须无所畏惧鲜明地表示自己的见解以此来报答天子,怎么能碌碌无为为保全自己的妻子儿女呢?”沛王府长史皇甫公义引荐他做全曹参军,对他说:“您不是一般平庸的人,委屈您做几十天富人,来使我们王府受人区重。”
后改任侍御史,唐高宗认为他很贤能,每次召见与他谈话,高宗即使很疲倦,也移动身子靠着殿前的栏杆,还是谈了很长时间才结束。一些疑案难事,大多和他商议裁决,或侯将军田仁诬告奏告御史张仁,皇帝在朝廷上追究,张仁懦弱不能回答。
韦思谦为他辨白了冤屈,于是说到田仁会谋划法网在难以意料之事上陷害人,言词为详细畅达,皇帝赞许他,张仁因此没判刑罪。韦思谦多次升职为右司郎中,尚书左丞,他整顿法纪朝纲,朝廷风纪严肃端正。
后又提升为御史大夫。他性情正直,面容庄重,不可冒犯。
见到王公,不降低身份施礼。有人用此事指责他,他回答说:“作为朝廷的耳目官,本来应该有独立瓣见解和操守,雕鹗鹰这些猛禽,难道能和一般的鸟在一起吗?我怎么能不庄重地降低身份亲近他们呢?”试题 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韦思谦为官刚正严明的一组是: ①及复相,出思谦清水令。
②焉能碌碌保妻子邪? ③屈公为数旬客。 ④虽甚倦,徙倚轩槛,犹数刻罢。
⑤思谦为辩其枉。 ⑥振明纲辖,朝廷肃然。
A ②⑤⑥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②④ 答:A,①是与超思谦的遭遇 ③和④是写皇甫公义和唐高宗对韦思谦的尊重。 2、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韦思谦因高委辅的推荐而任监察御史,他认为御史出使不能惊扰天下,否则就是失职。
B 韦思谦弹劾了中书令褚遂良有不法行为,并对褚遂良明目张胆地在天子面前说坏话极为愤怒。 。
4.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 求原文 不要翻译1、李邕鉴真迹 萧诚自矜札翰,李邕恒自言别书,二人俱在南中,萧有所书,将谓称意,以呈邕,邕辄不许。
萧疾其掩己,遂假作古帖数幅,朝夕把玩,令其故暗,见者皆以为数百年书也。萧诣邕云:”有右军真迹,宝之已久,欲呈大匠。”
李欣然愿见。萧故迟四旬日,未肯出也。
后因论及,李故请见,曰:”许而不去,得非诳乎”萧于是令家童归见取,不得,惊曰:”前某客来见之,当被窃去。”李诚以为信矣。
萧良久曰:”吾置在某处,遂忘之。”遽令走出。
既至,李寻绎久,不疑其诈,云是真物,平生未见。在坐者咸以为然。
数日,萧默候邕宾客云集,因谓李曰:”公常不许诚书,昨所呈数纸,幼时书,何故呼为真迹鉴将何在 “邕愕然曰:”试更取之。”及见,略开视,置床上,曰:”子细看之,亦未能好。”
《封氏闻见记》 2、范仲淹以工代赈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歳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馀之财,以惠贫者。
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
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歳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一·官政一3、贪官不如盗贼 雷于粤为最远郡。
崇祯初,金陵人某,以部曹出守。舟入江,遇盗。
知其守也,杀之,并歼其从者,独留其妻女。以众中一最黠者为伪守,持牒往,而群诡为仆,人莫能察也。
抵郡逾月,甚廉干,有治状,雷人相庆得贤太守。其寮属暨监司使,咸诵重之。
未几,太守出示禁游客,所隶毋得纳金陵人只履,否者,虽至戚必坐。于是雷人益信服新太守, 乃能严介若此也。
亡何,守之子至。入境,无敢舍者。
问之。知其禁也,心惑之。
诘朝守出,子道视,非父也。讯其籍里名姓,则皆父。
子悟曰:”噫!是盗矣!”然不敢暴语,密以白监司使。监司曰:”止!吾旦日饭守而出子。”
于是戒吏,以卒环太守舍,而伏甲酒所。旦日,太守入谒,监司饮之酒,出其子质,不辨也。
守窘,拟起为变,而伏甲发,就坐?之。其卒之环守者,亦破署入。
贼数十人卒起格斗,胥逸去,仅获其七。狱具如律,械送金陵杀之。
于是雷人之乃知向之守,非守也,盗云。 东陵生闻而叹日:”异哉!盗乃能守若此乎?今之守非盗也,而其行鲜不盗也,则无宁以盗守矣!其贼守,盗也,其守而贤,即犹逾他守也。”
或曰:”彼非贤也,将间而括其藏与其郡人之资以逸。”曰:”有之。
今之守亦孰有不括其郡之藏若赀而逸者哉!”愚山子曰:”甚哉,东陵生言也!推其意足以砥守。” 4、宰臣善辩文公(晋文公)之时,宰臣上灸而发绕之。
文公召宰人而谯”读音qiao四声,责问)之曰:”女”通‘汝’)欲寡人之哽邪?奚为以发绕灸?”宰人顿首再拜请曰:”臣有死罪三:援砺”读音li四声,磨刀石)砥”读音di三声,磨)刀,利犹干将”读音gan、jiang一声,古代善铸宝剑的人。这里指利剑)也,切肉断而发不断,臣之罪一也;援木而贯脔”读音luan,二声,肉块)而不见发,臣之罪二也;奉炽炉,炭火尽赤红,灸熟而发不烧,臣之三罪也。
堂下得无微”隐匿,暗中)有疾臣者乎?”公曰:”善!”乃召其堂下而谯之,果然,乃诛之。 5、严母教子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
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
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先外祖家素不润,历年饥大凶,益窘乏。
时铨及小奴衣服冠履,皆出于母。母工纂绣组织,凡所为女工,令小奴携于市,人辄争购之;以是铨及小奴无褴褛状。
记母教铨时,组绣纺绩之具,毕置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
儿怠,则少加夏楚,旋复持儿而泣日:”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
诸姨尝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对曰:”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 6、阿留传 阿留者,太仓周元素家僮也。性痴呆无状,而元素终蓄之。
尝试执洒扫,终朝运帚,不能洁一庐。主人怒之,则帚掷地,曰:”汝善是,何烦我为?”元素或他出,使之应门;宾客虽稔熟者,不能举其名。
问之,则曰:”短而肥者,瘦而髯者,美姿容者,龙钟而曳杖者。”后度悉不记,则阖门拒之。
家蓄古尊、彝、鼎、敦数物,客至出陈之。留伺客退,窃叩之曰:”非铜乎?何黯黑若是也?”走取沙石,就水涤磨之。
短榻缺一足,使留断木之歧生者为之;持斧、锯,历园中竟。
5.课外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一、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
旋:转弯。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
犯:碰到。⑤柁:同“舵”。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其始折旋疾徐( ) (2)乃四顾胆落( ) 1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___________ (2)椎鼓径进…… ____________ 1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二、鲁人徙越 读下列这则文言文,回答14~16题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
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赤脚。14.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或谓之曰 (2)以子之长 15.翻译划线句。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16.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三、农夫殴宦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
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才与绢数尺 (2)农夫涕泣 (3)不取直而归 (4)遂殴宦官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刀劈狼首 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4.文中卖柴农夫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四、敝帚自珍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傅毅之于班固①,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里话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注释:①傅毅、班固均为东汉文学家,史学家。②[超]班超。
班固之弟,东汉名将。③[自休](冗长松散)自己也止不住。
④[自见]即见自,表现自己的长处。⑤[体]体裁⑥[里语]俗语,民间谚语。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自古而然( ) (2)而固小之( ) (3)鲜能备善( ) (4)斯不自见之患也( ) 2.选出与“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中加点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武仲以能属文 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盖亦以精力自致者 D、策之不以其道 3.文中分析“文人相轻”的原因是什么?五、樊重树木 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
向之笑者,咸来求假焉。引种植之不可已出。
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
注解:樊重:人名。梓漆:梓树和漆树。
1.解释句中的加点词: (1)向之笑者 (2)咸来求假焉 (3)然积以岁月 2.下列句中的“之”与“时人嗤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怅恨久之 B、何陋之有 C、亲戚畔之 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4.“此之谓也”说的是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示?道理:启示: 六、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
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
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带点词。
(1) 入则羞对其家室 (2) 其所以不得之故 (3) 君宜致力于耕作 (4) 于是退而疾耕 2.和“旷日持久而不得兽”的“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于是退而疾耕 B、环而攻之而不胜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3.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4.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七、张良受书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
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
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读诵之。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遂去,无他言 (2)与老人期 (3)喜曰:“当如是” (4)良因异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常习诵读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孤之有孔明 B、寡助之至 C、公将鼓之 D、公将驰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6.谁有高中古诗词和文言文阅读训练60首的答案啊古诗词阅读训练60首参考答案 1.感遇(其七) (1)扰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徒言树桃李 此木岂无阴 2.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1)到 用树藤扎成的门 休息 (2)暮 (3)绿竹人幽径 青萝拂行衣或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3.再经胡城县 (1)曾 (2)生灵血 县宰朱绂 (3)深刻揭 露了封建统治者戕害百姓的罪行。
4.月下独酌(其一) (1)亲近我 理解,懂得 只是 天河 (2) 一 独 无 邀 伴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3)相约在遥远的天上仙境 5.春思 (1)“燕草如碧丝”句。 (2)拟人。
6.M岳 (1)大自然 跃上 看 (2)六 景 两 (3)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7.赠卫八处士 (1)哪里 年 高兴地 吩咐 还 张罗,摆设 连续,接连不断 盛满酒的酒杯 (2)共此灯烛光 人生不相见 (3)感子故意长 热情款待 8.送别 (1)去哪里 只 (2)不得意 (3)安慰 羡慕 功名利禄(荣华富贵) 9.青溪 (1)循、沿 同“趋” 安静 (2)喻自身之素愿安闲。 (3)“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或“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分析略) 10.渔家傲 “花底忽闻敲两桨”,“闻”字、“敲”字,不写人而人自现,“桨”字不写舟而舟自在,用“花底”二字映衬出了敲桨之人。第二句“逡巡女伴来寻访”,方 才点明了人和人的性别。
“逡巡”,顷刻,显示水乡女子荡舟技巧的熟练与急欲并船相见的心情,人物出场写得颇有声势。“酒盏”句,是对姑娘们喝酒逗乐的描写。
这个“旋”字,与上面的“忽”字、“逡巡”二字,汇成一连串节奏快速的行动,表现了姑娘们青春活泼、动作麻利的情态,惹人喜爱。 “莲舟”句写荷叶作杯。
据说是把荷叶连茎摘下,用针刺破叶心凹处,一手捧荷叶,注酒凹处以当酒杯,于茎端吸饮之。在荷香万柄、轻舟荡漾中间,几个天真烂漫的姑娘用荷叶作杯,大家争着吮吸荷杯中的醇酒,好一幅生动而富有乡土气息的女儿行乐图!接着轻荡莲舟,碧水微波,而荷杯中的酒,也微微摇动起来,映人了荷花的红脸,也映入了姑娘们腮边的酒红,一似红浪时生。
“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洒面红相向”,是从花、酒与人三方面作交错描述。花的清香和酒的清香相互混和,花的红晕和脸的红晕相互辉映。
花也好,人也好,酒也好,都沉浸在一片“香”与“红”之中了。这就把热闹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醉倚绿阴眠一饷”句,笔锋一转,由热闹转为静谧。又拈出一个“绿阴”的“绿”字来,使人在视觉和听觉上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和音响的对比,从而构成了非凡的美感。
下面两句笔锋又作一层转折,从“眠”到“醒”,由“静”再到“动”,用惊起”二字作为转折的纽带。特别是这个“惊”字,则又是过渡到下文的纽带。
姑娘们喝醉了酒,在荷叶的绿阴中睡着了,而船因无人打桨随风飘 流起来,结果在沙滩上搁浅了。“惊起”是言醒来看到了这个令人尴尬的场面,这样既坐实一个“醉”字,又暗藏一个“醒”字。
11.秋登万山寄张五 (1)时见归村人 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 江畔洲如月 (2)灭 愁 孤寂(孤独) 惆怅 (茫然) (3)与旧友一起共度重阳佳节 12.夏日南亭怀辛大 (1)窗 遗憾 (2)嗅觉 听觉 (3)可选择的诗句有:“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等。(可以从词性、情感、物态、声色等角度赏析) 13.春泛若耶溪 (1)泛 春江 月夜 花路 (2)幽意 (3)爱好幽居独处、放任自适的意趣;愿意做持竿垂钓的隐者,追慕“幽意”的人生。
14.宿王昌龄隐居 (1)孤云 (2)前者:住宿;后者:比喻夜静花影如眠。 (3)可以从对偶的角度一一分析。
15.贼退示官吏 并序 (1)癸卯岁 西原贼 道州、永州、邵 劝诫 官吏不要忍苦征敛 (2)生活之安适,日子之太平 二十 官(臣) (3)“贼”的表现是: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使臣”的表现是:今被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4)于愿弃官,也不愿做所谓的忠臣、贤臣。
宁愿归隐江湖,洁身自好,也不愿坑害人民。 16.夕次盱眙县 (1)驻扎、停驻 城 (2)风起日沉 (3)孤独 (4)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17.溪居 (1)劳累、牵累 流放 (2)久为簪组累 (3)幸 18.渭城曲 (1)湿润 旅馆 老朋友 (2)春天 渭城 朝雨 青青柳色 (3)柳 19.出塞二首(其一) (1)只要 (2)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互文。 (3)希望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20.春夜别友人 (1)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2)从上句的屋内转到屋外,高高的树阴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
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时刻终于来了。 21.凉州词 (1)黄河 白云 孤城 万仞山 杨柳 (2)略 (3)唐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而见杨柳而生愁,甚至听《折杨柳》歌而生怨。
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听曲更生怨恨:“天寒地冻”、“征战无期”、“归家无望”。然而,“怨”也罢,愁也罢,都是枉然,因而说“何须怨”。
22.闺怨 (1)不知愁 (2)柳树又绿,夫婿未归,时光流逝,青春易。
7.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300篇 第245篇是什么1.齐桓公问管仲2.皮之不存毛将焉附3.千金之裘,非一狐之皮4.明太祖训臣5.弄猴6.狐7.三人之言而成虎8.疴偻承蜩9.艾子行水10.民不畏死11.黄冈竹楼记(节选)12.率由旧章之弊13.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14.窃疾15.知人则哲16.上帝杀龙17.陈蕃礼贤18.白雪纷纷何所似19.画鬼20.良马对21.罴说,22.治水之法23.晏子谏杀烛邹24.求贤令25.习惯说26.羿射九日 27.大鼠28.好古29.永某氏之鼠30.宝剑31.海鱼32.介虫33.黠鼠赋34.鲁人欲徙越35.劝学36.■37.不龟手之药38.逾淮为枳39.林之栋画兰40.观巴黎油画记(节选)41.人饷魏武一梧酪42.苛政猛于虎43.预防风患44.阿留传(节选)45.居室记46.梵天寺木塔47.枯鱼之肆48.身不先行,民不能止49.勤训 50.方九皋相马51.水仙(节选)52.说虎53.腹■以子徇法54.校人烹鱼55.五十步笑百步56.游白水书付过57.祖逖58.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59.背水一战60.周公诫子61.行节俭化天下62.秦王欲见顿弱63.傅奕不信邪64.范仲淹掌府学65.祁奚举贤66.祖莹偷读67.有毅力者成68.苏子谓楚王69.曹绍夔除怪70.理国守法,事须画71.三国攻秦入函谷72.煮盐73.洛阳纸贵74.蒲元识水75.乞不用赃吏76.子产不毁乡校77.前事不远,吾属之师78.老父告诫孙叔敖79.贵人行乐之法80.李离伏剑81.孙权喻吕蒙读书82.皇甫德参直言敢谏83.窗栏第二84.周顺昌大骂魏忠贤85.魏征谢官86.富人行乐之法87.穆公失马88.景公欲诛骇鸟野人89.鹳鸟迁巢90.相剑者91.骥遇伯乐92.恐钟有声93.贫贱行乐之法94.羹烂汝手95.聊欲安众心耳96.景公逐得斩竹者囚之97.赵襄子饮酒98.读孟尝君传99.百发百中100.在德不在险101.徐光戏■102.法之不行,自上犯之103.詹何钓鱼104.是谓大同105.田父得玉106.和氏献璧107.重欲亡身108.悲心更微109.治国犹如栽树110.起之为将111.秦始皇帝游会稽112.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113.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114.先天下之忧而忧115.贾生年少为博士116.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117.楚伐绞118.齐人见田骈119.刑天与帝争神120.定民之居,成民之事121.凡用兵攻战之本122.子治天下123.庄子送葬124.女与回也孰愈125.凡处军、相敌126.齐欲伐魏127.楚庄王欲伐越128.万事莫贵于义129.西湖七月半130.梓庆为镰131.丹之治水132.屈而不能信133.子硕问于子墨子134.昔韩娥东之齐135.齐宣王问136.国子先生诲诸生137.故善战者求之于势138.唐太宗患吏受赇139.齐威王之时喜隐140.三年成一叶141.地震142.百姓有过,在予一人143.齐宣王好射144.项王军壁垓下145.景公出猎146.君子之学也147.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148.信钓于城下149.晏子聘鲁150.天下莫柔弱于水151.越王试焚宫室152.齐大旱逾时153.荆有次非154.晋平公与群臣饮155.鲁国朱家156.传是楼157.杨子之邻人亡羊158.景公之时159.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160.晋中行文子出亡161.令既具,未布162.楚有祠者163.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164.赵括自少时学兵法165.庄子欲刺虎166.邹忌答难167.臣卿信士,必不乖违168.厉王虐169.郑武公欲伐胡170.及楚171.桓公犹下布衣之士172.所谓古之善用兵者173.宋有狙公者174.甲与乙相善175.子墨子自鲁即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