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原文: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
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罗城居万山中,盛瘴疠,民犷悍。
方兵后,遍地榛莽,县中居民仅六家,无城郭廨舍。[u]成龙到官,召吏民拊循之,申明保甲。
[/u]盗发即时捕治,请於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尽力耕耘。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
牒上官请宽徭役,建学宫,创设养济院,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总督卢兴祖等荐卓异。
康熙六年,迁四川合州知州。四川大乱后,州中遗民裁百馀,而供役繁重。
成龙请革宿弊,招民垦田,贷以牛种,期月户增至千。迁湖广黄冈同知,驻岐亭,尝微行村堡,周访闾里情伪,遇盗及他疑狱,辄踪迹得之,民惊服。
十三年,署武昌知府。吴三桂犯湖南,师方攻岳州,[u]檄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
十七年,迁福建按察使。有民以通海获罪,株连数千人,狱成,当骈戮。
成龙白康亲王杰书,言所连引多平民,宜省释。王素重成龙,悉从其请。
十九年,擢直隶巡抚。宣化旧有水冲沙压地千八百顷,前政金世德请除粮,未行,为民累。
成龙复疏请,从之。又以其地夏秋屡被灾,请治赈。
别疏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墨,论如律。二十年,入觐,召对,上褒为“清官第一”,复谕劾赵履谦甚当,成龙奏:“履谦过而不改,臣不得已劾之。”
上曰:“为政当知大体,小聪小察不足尚。人贵始终一节,尔其勉旃!”旋赐帑金千、亲乘良马一,制诗褒宠,并命户部遣官助成龙赈济宣化等处饥民。
未几,迁江南江西总督。成龙至江南,自奉简陋,日惟以粗粝蔬食自给。
居数月,政化大行。势家惧其不利,构蜚语。
明珠秉政,尤与忤。二十二年,副都御史马世济督造漕船还京,劾成龙年衰,为中军副将田万侯所欺蔽。
命成龙回奏,成龙引咎乞严谴,诏留任,万侯降调。二十三年,命成龙兼摄两巡抚事。
未几,卒於官。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将军、都统及僚吏入视,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
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赐祭葬,谥清端。
内阁学士锡住勘海疆还,上询成龙在官状,锡住奏甚清廉,但因轻信,或为属员欺罔。上曰:“于成龙督江南,或言其变更素行。
及卒后,始知其始终廉洁,为百姓所称。殆因素性鲠直,不肖挟仇谗害,造为此言耳。
居官如成龙,能有几耶?” (节选自《清史稿·于成龙传》) 译文: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被任命为广西罗城知县。
罗城县处在万山之中,流行瘴气瘟疫,民风粗犷凶悍。又正处于战争之后,遗地荒草荆棘,县城中仅有六家居民,县城也没有城墙和官署。
于成龙到任以后召集官吏百姓安抚他们,明确保甲制度。有强盗出现,就立即抓捕治理,向上级请示,审判清楚后就处决,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
于成龙和百姓相亲相爱如同家人和父子一样。他向上级写文书请求放宽徭役制度,又兴建学舍,创立养济院,凡是应当兴办和去除的事情,都按次序一件一件实行,全县治理得很好。
总督卢兴祖等人以政绩“卓异”为理由把他推荐给朝廷。康熙六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
四川在大乱之后,合州剩下的百姓只有一百多人,可是赋税和劳役却很繁重。于成龙请求革除旧弊,招揽百姓开垦荒地,借给百姓耕牛和种子,满一个月后,户口增加到上千。
又升任湖广黄冈的知州,官署设在岐亭,他曾经到村落中去微行私访,遍访民间隐情,遇到盗贼以及其他可疑案件,就按其踪迹抓到案犯,百姓非常惊叹佩服。康熙十三年,代理武昌知府。
吴三桂进犯湖南,朝廷军队正进攻岳州时,有公文命令于成龙修造浮桥渡过军队,浮桥刚修造好,山洪暴发,浮桥被冲塌了,于成龙获罪被免除了官职。康熙十七年,迁官为福建按察使。
有百姓因为与海外有来往而获罪,株连了几千人,案件审讯完毕,判处统统斩首。于成龙写信告诉康亲王杰,认为所株连的多是平民,应该查清以后释放他们。
康亲王平素很敬重于成龙,就全部答应了他的请求。康熙十九年被提拔为直隶巡抚。
宣化以前有因被洪水冲上泥沙覆盖的田地一千八百顷,前任长官金世德请求免除田赋,没有得到批准,成为百姓的负担。于成龙又上奏章请求,朝廷听从了。
又因为这地方夏秋两季节屡次遭受灾害,请求朝廷赈灾。又另外写奏章弹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污,赵履谦被按律惩治。
康熙二十年,进京朝觐,回答皇帝垂问,皇上褒奖他是“清官第一”。又说他弹劾赵履谦很恰当,于成龙回答说:“赵履谦了过错却不改正,我不得已才弹劾他。”
皇上说“处理政务应该懂得大体,小处明白不值得提倡。做人贵在始终如一,你可一定要自勉呀!”随着赏赐给他国库银一千两,皇帝自己乘坐的骏马一匹,还做诗表达对他的褒扬和恩宠,并命令户部派官员协助于成龙赈济宣化等地的饥民。
不久,升任江南江西总督。于成龙到了江南,自己衣食住行很简陋,每天只吃糙米和蔬菜。
在那里几个月后,政令教化使江南民风大改变。权势之家担心对自己不利,就编造出一些流言蜚语。
明珠在朝廷内当政,尤其与于成龙不和。康熙二十二年,副都御史马世济监督修造漕运船只返回京城,弹劾于成龙年老体衰,被中军副将田万侯欺骗蒙蔽。
皇帝命令于成龙就此事。
2.文言文翻译于成龙传《于成龙传》译文: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
顺治十八年,被任命为广西罗城知县。罗城县处在万山之中,流行瘴气瘟疫,民风粗犷凶悍。
又正处于战争之后,遗地荒草荆棘,县城中仅有六家居民,县城也没有城墙和官署。于成龙到任以后召集官吏百姓安抚他们,明确保甲制度。
有强盗出现,就立即抓捕治理,向上级请示,审判清楚后就处决,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于成龙和百姓相亲相爱如同家人和父子一样。
他向上级写文书请求放宽徭役制度,又兴建学舍,创立养济院,凡是应当兴办和去除的事情,都按次序一件一件实行,全县治理得很好。总督卢兴祖等人以政绩“卓异”为理由把他推荐给朝廷。
康熙六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四川在大乱之后,合州剩下的百姓只有一百多人,可是赋税和劳役却很繁重。
于成龙请求革除旧弊,招揽百姓开垦荒地,借给百姓耕牛和种子,满一个月后,户口增加到上千。又升任湖广黄冈的知州,官署设在岐亭,他曾经到村落中去微行私访,遍访民间隐情,遇到盗贼以及其他可疑案件,就按其踪迹抓到案犯,百姓非常惊叹佩服。
康熙十三年,代理武昌知府。吴三桂进犯湖南,朝廷军队正进攻岳州时,有公文命令于成龙修造浮桥渡过军队,浮桥刚修造好,山洪暴发,浮桥被冲塌了,于成龙获罪被免除了官职。
康熙十七年,迁官为福建按察使。有百姓因为与海外有来往而获罪,株连了几千人,案件审讯完毕,判处统统斩首。
于成龙写信告诉康亲王杰,认为所株连的多是平民,应该查清以后释放他们。康亲王平素很敬重于成龙,就全部答应了他的请求。
康熙十九年被提拔为直隶巡抚。宣化以前有因被洪水冲上泥沙覆盖的田地一千八百顷,前任长官金世德请求免除田赋,没有得到批准,成为百姓的负担。
于成龙又上奏章请求,朝廷听从了。又因为这地方夏秋两季节屡次遭受灾害,请求朝廷赈灾。
康熙二十二年,副都御史马世济监督修造漕运船只返回京城,弹劾于成龙年老体衰,被中军副将田万侯欺骗蒙蔽。皇帝命令于成龙就此事回奏,于成龙引咎请求严厉处罚,皇帝下诏书于成龙继续任职,田万侯降职调离。
康熙二十三年,朝廷命令于成龙兼管两地巡抚的政事。不久,在任上去世。
于成龙历任各种官职从未带过家属,他去世的时候,将军、都统以及幕僚属吏入内检点遗物,竹箱内只有一身丝绸棉袍,床头盐制豆豉和一些日常用具罢了。《于成龙传》原文: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
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罗城居万山中,盛瘴疠,民犷悍。
方兵后,遍地榛莽,县中居民仅六家,无城郭廨舍。成龙到官,召吏民拊循之,申明保甲。
盗发即时捕治,请於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尽力耕耘。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
牒上官请宽徭役,建学宫,创设养济院,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总督卢兴祖等荐卓异。
康熙六年,迁四川合州知州。二十年,入觐,召对,上褒为“清官第一”,复谕劾赵履谦甚当,成龙奏:“履谦过而不改,臣不得已劾之。”
上曰:“为政当知大体,小聪小察不足尚。人贵始终一节,尔其勉旃!”旋赐帑金千、亲乘良马一,制诗褒宠,并命户部遣官助成龙赈济宣化等处饥民。
未几,迁江南江西总督。成龙至江南,自奉简陋,日惟以粗粝蔬食自给。
居数月,政化大行。势家惧其不利,构蜚语。
明珠秉政,尤与忤。二十二年,副都御史马世济督造漕船还京,劾成龙年衰,为中军副将田万侯所欺蔽。
命成龙回奏,成龙引咎乞严谴,诏留任,万侯降调。二十三年,命成龙兼摄两巡抚事。
出自清·赵尔巽所写的《清史稿·于成龙传》扩展资料写作背景:《清史稿》是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记载了清朝历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全书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纪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传三百一十六卷,以纪传为中心。
所记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下至1912年清朝灭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清史稿》自1914年设立清史馆起,编修工作历时十四年,先后参加编写的有柯劭忞等一百多人。
至1927年,主编赵尔巽见全稿已初步成形,担心时局多变及自己时日无多,遂决定以《清史稿》之名将各卷刊印出版,以示其为未定本。赵尔巽在《发刊缀言》中指出,本书是“作为史稿披露”的“急救之章”,并非视为成书“。
但因尚无依中国传统正史体例编写的清朝史书,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丰富,其价值仍不可忽视。作者简介:《清史稿》主要撰稿者中的文人和官宦,由赵尔巽主宰而成,文人主要以桐城古文派为主,也有一些旗籍文人。
实际撰稿中桐城派多主文,主写汉传、列传;旗籍文人多主义,主写满传、本纪。昔日虽然满汉官宦间政治上的防范根深蒂固,学术上的门户之见又由来已久,但两派的学术旨趣在编纂清史时渐趋一致。
总之,两派的成员关系较为密切,诸如同出一门,父子相随,兄弟相从,乡邻同呼,师生相望,功名同科,同学相应,可谓人才济济。桐城古文派在清代文坛占有主要位置,“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
清史稿主要。
3.于成龙传文言文翻译试题于成龙传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
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年四十五矣。罗城居万山中,盛瘴疠,瑶、僮犷悍。
方兵后,遍地榛莽,县中居民仅六家,无城郭廨舍。成龙到官,召吏民拊循之。
申明保甲,盗发即时捕治,请于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邻瑶岁来杀掠,成龙集乡兵将捣其巢,瑶惧,誓不敢犯罗山境。
民益得尽力耕耘。居罗山七年,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
迁湖广黄冈同知,驻岐亭。岐亭故多盗,白昼行劫,莫敢谁何。
成龙抚其渠彭百龄,令捕盗自赎。尝察知盗所在,伪为丐者,入其巢,与杂处十馀日,尽得其平时行劫状。
乃出呼役械诸盗,他盗皆远窜。尝微行村堡,周访闾里情伪,遇盗及他疑狱,辄踪迹得之,民惊服。
十三年,署武昌知府。吴三桂犯湖南,师方攻岳州,檄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
三桂散伪劄遍湖北州县,麻城、大冶、黄冈、黄安诸盗,皆倚山结寨应三桂。妖人黄金龙匿兴宁山中,谋内乱。
刘君孚者,尝为成龙役,善捕盗,亦得三桂劄,与金龙等结大盗周铁爪,据曹家河以叛。朝以成龙旧治得民心,檄往招抚。
成龙诇【注】知君孚虽反,众未合,犹豫持两端。兼程趋贼砦,距十里许止宿。
榜示自首者免罪,来者日千计,皆贷之。 先遣乡约谕君孚,降者待以不死。
乃策黑骡往,从者二,张盖鸣钲,迳入贼舍。呼君孚出见,叩头受抚,降其众数千。
金龙走纸棚河,与其渠邹君申往保山砦,成龙擒斩之。朝以闻,请复官,即擢黄州知府。
二十三年,江苏巡抚余国柱入为左都御史,安徽巡抚涂国相迁湖广总督,命成龙兼摄两巡抚事。未几,卒於官。
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将军、都统及僚吏入视,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
是年冬,上南巡至江宁,谕知府曰:"尔务效前总督于成龙正直洁清,乃为不负。"又谕大学士等曰:"朕博采舆评,咸称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
(节选自《清史稿·于成龙传) 【注】诇:xiòng,刺探 10.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益得尽力耕耘 益:更加 B.甫成,山水发 甫:刚刚 C.桥圮,坐夺官 坐:因此 D.成龙兼摄两巡抚事 摄:代理 10.C(坐:犯罪) 11.下列各句分别表现于成龙处事讲究策略和深得民心的一组是( ) A. 瑶惧,誓不敢犯罗山境/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 B. 伪为丐者,入其巢/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 C. 先遣乡约谕君孚,降者待以不死/朝以闻,请复官,即擢黄州知府 D. 成龙擒斩之/咸称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 11.B(A项、D项的前句均不能表现处事策略;C.后句跟得民心无关。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于成龙直到45岁才步入仕途,但通过在罗城为官的政绩展示了自己的才能,深得百姓的拥戴。 B.在处理岐亭盗贼一事的过程中,于成龙的魄力和计谋均得到了很好地表现。
C.于成龙的下属刘君孚因为吴三桂的蛊惑而叛变,于成龙充分利用了心理战,使他归降。 D.康熙皇帝以于成龙为榜样来告诫江宁知府,并给予于成龙"天下廉吏第一"的至高褒奖。
12.D("天下廉吏第一"是舆论对于成龙的评价,不是皇帝对他的褒奖。) 四.(24分) 1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尝微行村堡,周访闾里情伪,遇盗及他疑狱,辄踪迹得之,民惊服。(4分) 译文: (2)榜示自首者免罪,来者日千计,皆贷之。
(3分) 译文: (3)是年冬,上南巡至江宁,谕知府曰:"尔务效前总督于成龙正直洁清,乃为不负。"(3分) 译文: 13.(1)他曾经到村落中去微行私访(暗中查访),遍访民间隐情,遇到盗贼以及其他可疑案件,就按其踪迹(追查其踪迹线索)抓到案犯,百姓非常惊叹佩服。
(得分点:微行、狱、辄、踪迹) (2)贴出文书告知自首的人可以免罪,前来自首的人每天数以千计,都饶恕了他们。(榜示、日、贷) (3)这年冬天,皇帝南巡至江宁,告诉江宁知府说:"你一定要仿效前任总督于成龙正直清廉,才不辜负我。
"(得分点:是、务、乃) 【文言文参考译文】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被任命为广西罗城知县,已经四十五岁了。
罗城县处在万山之中,流行瘴气瘟疫,瑶、僮等少数民风粗犷凶悍。又正处于战争之后,遗地荒草荆棘,县城中仅有六家居民,县城也没有城墙和官署。
于成龙到任以后召集官吏百姓安抚他们。明确保甲制度,有强盗出现,就立即抓捕治理,向上级请示,审判清楚后就处决,百姓安居乐业。
周边的少数民族来侵犯,于成龙召集民兵要捣毁他们的据地,他们害怕了,发誓再不敢侵犯罗城。老百姓更加安心尽力地耕种土地。
在罗城任职七年。于成龙和百姓相亲相爱如同家人和父子一样。
升任湖广黄冈的知州,官署设在岐亭。岐亭原来有很多盗贼,在光天化日之下行窃,没有谁敢过问。
于成龙安抚贼首彭百龄,让盗贼自觉赎罪。他曾经通过调查得知盗贼所在的地方,伪装成乞丐,打入他们内部,跟他们相处十几天,详细的了解了他们平时行窃的情况。
于是召集官兵抓捕这些盗贼,其他盗贼闻风而逃。他曾经到村落中去微行私访,遍访民间隐情,遇到盗贼以及其他可。
4.于成龙智擒盗贼文言文译文原文○翻译
聊斋·于成龙
原文与翻译
●于中丞成龙按部至高邮。
○中丞于成龙巡视到高邮。
●适巨绅家将嫁女,妆奁甚富,夜被穿窬席卷而去。
○恰好有一个富绅家即将嫁女儿,嫁妆非常多,夜里被盗贼穿墙打洞席卷一空。
●刺史无术。
○当地刺史束手无策。
●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严搜装载。
○于成龙命令关闭各个城门,只留一个城门放行人出入,派公差头目把守,严格搜查行人的装载。
●又出示谕阖城户口各归第宅,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
○又出告示告知全城百姓各自回家,等候第二天仔细搜查,务必找到赃物。
●乃阴嘱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
○于成龙暗地里叮嘱公差头目:如果有人从城门出入两次的就把他抓起来。
●过午得二人,一身之外,并无行装。
○过了中午抓获了两个人,全身之外,并无其他随行物品。
●公曰:“此真盗也。”
○于成龙说:“他们是真正的盗贼。”
●二人诡辩不已。
○这两个人不停地诡辩。
●公令解衣搜之,见袍服内着女衣二袭,皆奁中物也。
○于成龙命令脱掉两人的衣服搜查,发现外衣里面套着两身女装,都是富绅家嫁妆的衣物。
●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原来盗贼们担心第二天大搜查,急于转移赃物,物品太多,难以携带,所以秘密地穿在身上,多次带出城去。
5.文言文《于成龙缉盗》的译文巡抚官于成龙到江苏高邮检查公务。途中恰好碰上豪绅家准备嫁女儿,(但在女儿出嫁前夕)丰厚的嫁妆夜里却被盗贼挖穿墙壁给偷光了。刺史无法破案(于是这件案子转由巡抚办理)。于公命令把所有城门都关上,只留一个城门放行人出入,(与此同时)他派公差守门,严格搜查进出的人所携带的行李。又出告示通知全城人都回家去,等候第二天全城大搜查,一定要找到赃物所在的地方。于公暗中嘱咐公差说,看见再三出入城门的人,就抓起来。刚过中午,公差就发现了两个人。他们除了身上的衣服,并未带行李。于公说:“他们就是真强盗。”这两个人诡辩不承认。于公下令解开他们的衣服搜查。只见长袍里面还穿着两套女衣,都是那女子嫁妆中的东西。原来,盗贼害怕第二天全城大搜查,急于转移赃物,但赃物太多难以带出,所以暗中穿着多次出城。
他在当县令时,有一次到邻县去办事。大清早经过城外,看见两个人用床抬着一位病人,病人身上盖着大被子;枕头上露出病人头发,头发上插着一只凤头钗,病人侧卧在床上。有三四个壮汉子夹在两边紧跟着走,不时轮番用手塞被子,压在病人的身子底下,好像怕被风吹了。一会儿,他们放下病人在路边休息,又换两个人抬。于公走过去后,派随从转回去问他们,他们说是妹妹病危,要送她回丈夫家去。于公走了两三里路,又派随从回去,查看他们进了哪个村子。随从暗中跟着他们,到一个村子,有两个男人出来迎接。随从回来告诉了于公。于公到县里,问这县的县令:“贵县城中有没有出盗劫案?”县令说:“没有。”当时对地方官的政绩考查得很严,上下各级官员都忌讳出现盗劫案,即使有被盗贼抢劫甚至杀害的,也隐瞒不报。于公到客馆住下,吩咐家人仔细查访,果然打听到有强盗闯入一富豪家中,并将其烧死。于公把死者的儿子叫来问情况,他却坚持不承认有这事。于公说:“我已经替你们县把大强盗抓来了,并无别的意思。”死者的儿子这才叩头痛哭,请求为他的父亲报仇雪恨。于公于是连夜去见县令,县令派了强健的差役四更天出城,一直到那村中,捉了八个强盗,经过审查都认了罪。盘问那病妇是何人,强盗供认:“作案那夜都在妓院里,所以与妓女合谋,把金银放在床上,叫她抱着,抬到窝藏赃物的地方才瓜分。”大家都佩服于公神明。有人问他怎么识破这案子的,于公说:“这很容易识破,只是人们不留心罢了。哪里有年轻妇女躺在床上,而让别人把手伸进被子里去的道理?而且,他们不断换人抬着走,一定很沉重。床两边的人交手保护,就明白里面一定藏有贵重东西了。如果真的是病妇病重抬回家,一定会有妇女出门迎接,但出来接的却是男人,又没有问一句病情,因此我判断这伙人就是强盗。”
6.于成龙智擒盗贼文言文译文原文○翻译 聊斋·于成龙 原文与翻译 ●于中丞成龙按部至高邮。
○中丞于成龙巡视到高邮。 ●适巨绅家将嫁女,妆奁甚富,夜被穿窬席卷而去。
○恰好有一个富绅家即将嫁女儿,嫁妆非常多,夜里被盗贼穿墙打洞席卷一空。 ●刺史无术。
○当地刺史束手无策。 ●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严搜装载。
○于成龙命令关闭各个城门,只留一个城门放行人出入,派公差头目把守,严格搜查行人的装载。 ●又出示谕阖城户口各归第宅,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
○又出告示告知全城百姓各自回家,等候第二天仔细搜查,务必找到赃物。 ●乃阴嘱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
○于成龙暗地里叮嘱公差头目:如果有人从城门出入两次的就把他抓起来。 ●过午得二人,一身之外,并无行装。
○过了中午抓获了两个人,全身之外,并无其他随行物品。 ●公曰:“此真盗也。”
○于成龙说:“他们是真正的盗贼。” ●二人诡辩不已。
○这两个人不停地诡辩。 ●公令解衣搜之,见袍服内着女衣二袭,皆奁中物也。
○于成龙命令脱掉两人的衣服搜查,发现外衣里面套着两身女装,都是富绅家嫁妆的衣物。 ●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原来盗贼们担心第二天大搜查,急于转移赃物,物品太多,难以携带,所以秘密地穿在身上,多次带出城去。
7.清 史 稿 于成龙 翻译康熙十九年,于成龙被提拔为直隶巡抚,到位后,(便)革除州县官吏私加税金用以馈赠上司(的陋习)。政令发布后,道府(一旦)弹劾州县,州县(便)立即攻击道府是(因为)没得到馈赠而心怀不满,(于成龙)奏请皇上对他们严加处分,要求部下照办。宣化管辖的东西两城和怀安、蔚州两地原有水冲沙地一千八百顷,前任长官金世德曾上疏请求减免粮税,(但)没有成功,反遭连累。于成龙(接任后)又请求减免粮税,皇帝恩准。他又上疏弹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污,应按法律惩处。康熙二十年,于成龙回京觐见皇上,回答皇上问话,皇上赞扬他是“清官第一”。又说他弹劾赵履谦很恰当,于成龙说:“赵履谦有错误而不思悔改,我不得已才弹劾他。”皇上说:“处理政务应当注重大体,小聪小察不值得崇尚。人贵在始终保持节操,你还要努力呀!”这年冬天于成龙因母亲去世请假,皇上特诏恩准。
不久,于成龙调江南任江西总督。他喜欢微服私访,调查了解民间疾苦、属下的好坏。他的生活十分简陋,每天只以粗米蔬菜度日。江南流行奢靡之风,他率先穿布衣。数月过后,政令教化使江南民风得到很大改变。豪门大族害怕于成龙对他们不利,(便)制造谣言。康熙二十二年,副都使马世济督造运粮船回京,乘机在皇上面前说于成龙老了,被中军副将田万侯蒙蔽。康熙令于成龙回奏说明情况,于成龙承担过失请求对自己严加责罚。皇上让他留任,田万侯降职,调任别地。康熙二十三年,令于成龙兼任江苏、安徽两地的巡抚。不久,他死于任上。
于成龙做官从未携带过家属,他死时,将军、都统和属下到他屋里,只见竹箱中仅有一件绨袍,床头边仅有几个装盐、装豆豉作料的器皿罢了。市民不做生意聚丧痛哭,都在家里挂上于成龙画像祭祀他。内阁学士锡住勘查海疆回京,皇上问他于成龙为官的情况,锡住说于成龙十分清廉,只是因为轻信,有时会被属下欺瞒。皇上说:“于成龙在江南做总督,有人说他改变了朴素之风,等他死后,才知他始终是这样的廉洁,被百姓称道。大概是因为他生性鲠直,坏人便挟私诽谤,捏造了这种说法。做官像于成龙的,能有几个呢?”又对大学士等人说:“我广泛听取各方的意见,都说于成龙确实是天下廉吏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