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2.哪些字在文言文里的解释是一样的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①天下事有难易乎?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③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④然,胡不己乎?⑤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⑥若毒之乎?⑦君将哀而生之乎?⑧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⑨齐人固盗乎?⑩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11)壮士,能复饮乎?(12)技盖至此乎?(13)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1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⑤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⑥而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⑦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⑧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⑨非仁木乎?⑩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觚乎? ⑶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例:①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乎干城之具也。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③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④忽乎吾将行兮。
⑷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例:①日食饮得无衰乎?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④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⑸同“于”。例:①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③吾尝疑乎是。
(乎:对。)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⑤颓然乎其间。⑥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
⑦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铘。(乎:引进动作的对象。)
⑧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⑨亦无怪乎其私之也。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乎:对。)(11)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
(12)盖进乎技矣。(13)王变乎色曰。
(14)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15)依乎天理,批大 ,导大 。
(16)以吾一日长乎尔。(乎:比。)
(17)摄乎大国之间。(18)异乎三子者之撰。
(19)浴乎沂。(20)幽独处乎山中。
⑹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②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③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⑺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例: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②无以,则王乎? ⑻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例:于是乎书。
3.求类似题材的古文或古诗太多了。
首推就是屈原《离骚》;
东方朔《答客难》;
唐诗宋词比皆是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杜甫:”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闻,白云无尽时。“
刘禹锡:”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江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柳永:”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辛弃疾:”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
4.文言文中,“共”有“一样的”意思吗读音gōng 编辑本段 gōng (1) 供奉 [piously worship;offer respectfully] 不共神祇。
――《国语》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春秋·左丘明《左传》 (2) 恭敬。
通“恭” [respect;venerate] 共武之服。――《诗·小雅·六月》 虔共尔位。
――《诗·大雅·韩奕》 公卑杞,杞不共也。――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共承嘉惠。
――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集解:“敬也。”
(3) 又如:共命(敬从命令);共勤(恭谨勤劳);共承(恭敬地承奉);共奉(敬奉,供奉)。 (4) 供给;供应。
通“供” [supply] 共其羊牲。――《周礼·羊人》 事之共给。
――《国语·周语》 不能共亿。――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十一年》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年》 三辅长无共张繇役之劳。――《汉书·成帝纪》 (5) 又如:共给(供给);共张(供应、置备);共待(备用);共具(用以摆设酒食的器具)。
(6) 供职;奉职 [hold office] 卿等不必言,其各共乃事。――《续资治通鉴》 (7) 姓。
如:共华(春秋时人)。 (8) 共字的甲骨文如右图,其意为:一起承担重担或灾难。
gōng 古国名 [Gong state]。有两个。
一个在今甘肃省泾川北,另一个在今河南省辉县 另见gǒng;gòng。 4 读音gòng 编辑本段 gòng (1) 会意。
从廿。本义:同。
(2) 共享,共用或共有。 [share;commonly possess] 共,同也。
――《说文》 惟喜康共。――《书·盘庚》 共帅时。
――《礼记·内则》。注:“犹皆也。”
共其德也。――《庄子·庚桑楚》。
崔注:“壹也。” 臣有所与与。
――《列子·说符》。注:“同也。”
仁义者,与天下共其所有而同其利者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论语·公冶长》 (3) 又如:共名(共有的名称);共少(共享少许东西,谓上下同甘苦);共主(共同崇奉的宗主);共害(共同承受祸患)。 (4) 通“拱”(gǒng) (5) 执持 [take;hold] 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
――《诗·大雅·抑》 (6) 抱拳,拱手 [make an obeisance by cupping one hand in the other before the chest] 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论语·乡党》 (7) 又如:退共(退后并抱拳的礼节);共手(拱手)。
(8) 环绕 [revolve around]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受命而海内顺之,犹众星之共北辰。
――《春秋繁露·观德》 (9) 通“供”(gòng) (10) 奉献 [offer as a tribute;present with all respect]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诗·小雅·小明》 王祭不共,无以缩酒。
――《左传·僖公四年》 (11) 又如:共贡(奉献贡物) (12) 供给 [feed;pass] 布粟之绝则委之,币帛不足则 共之。――《墨子·非攻下》 居处俭节,禄赐以共九族乡党。
――《汉书·循吏传》 (13) 又如:共羊(供给羊只);共费(供给经费)。 (14) 通“恭”(gōng)。
恭敬。有礼貌 [revere;honour] 公卑杞,杞不共也。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共承嘉惠兮,俟罪长沙。――《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5) 又如:共己(自敬) (16旦发测菏爻孤诧酞超喀) 相同,一样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孟子·滕文公上》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南朝梁·吴均《与朱元思书》 共 gòng (1) 一同,一起。
[together] 苏黄共阅一卷。――明·魏学洢《核舟记》 (2) 又如:共车(同乘一车);共权(共同掌权);共饷(共同享受);共奖(共同奖掖扶助)。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乐府诗集·陌上桑》 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3) 总共;共计 [altogether;in all] 对联、题名并篆刻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明·魏学洢《核舟记》 前后共吃了十五碗。――《水浒传》 (4) 又如:合共;拢共;统共;一共。
共 gòng (1) 共产党的简称 [ the Communist Party]。如:国共和谈;中共。
(2) 通“宫”(gōng)。宫刑。
古代破坏生殖机能的酷刑。又称腐刑,为五刑之一 [purishment of castration] 治古无肉刑,而有象刑,墨黥;慅婴;共,艾毕;菲,对屦;杀,赭衣而不纯。
――《荀子·正论》 -------------------------------------------------------------------------------- 通“恭、供、拱” 共、恭、供、拱----共通恭。《左传·昭公七年》:“三命兹益共。”
共作“恭”解,即恭敬义。《汉书·王莽传》:“共酒食,具资用。”
共作“供”义。而“众星共之”。
共作“拱”解,即“拱卫”义。(摘自黄现璠着《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70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共 gòng 表示涉及的对象,相当于“跟”、“同” [with] 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滕王阁序》 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与知闻,共汝筹画也。――清·袁枚《祭妹文》 共 gòng 和,与 [and] 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朝天子·咏喇叭》 另见gōng;gǒng。
5 说文解字 编辑本段 共,同也。
5.“似”的文言文解释基本字义
1. 相类,像:相(xiāng )~。类~。~是而非。
2. 好像,表示不确定:~乎。~应如此。
3. 表示比较,有超过的意思:一个高~一个。
详细字义
〈动〉
1. (形声。从人,以声。本义:像;相像)
2. 同本义 [look like;similar]
似,象也。——《说文》
似,有以相撄,有不相樱也。——《墨子经上》
见似目瞿。——《礼记·杂记》。注:“谓容貌似其父母。”
寡人虽无似也。——《礼记·哀公问》。注:“无似犹言不肖。”
似,类也。——《广雅》
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庄子·大宗师》
夫马似鹿者而题之千金。——《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吕氏春秋·疑似》
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吕氏春秋·察今》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 又如:似起(像,如);似像(相同的样子,模样);似有若无(只当没有这回事。形容不在乎,不在意);似许(如此,如许);似漆如胶(形容情投意合,难舍难分);似类(相类;相似;像);似若(好像)
4. 似乎 [seem;look as if]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倏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聊斋志异·促织》
5. 又如:似不足信;似如(好像);似若(好像);似是而非
6. 给予,送给 [give]
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贾岛《剑客》
7. 继承 [inherit]
是以似之。——《诗·小雅·裳裳者华》
似续妣祖。——《诗·小雅·斯干》
8. 又如:似续(继承;继续);召公是似
〈介〉
1. 用于比较,表示程度更甚 [than]
今年衰似去年些。——宋· 刘克庄《浪淘沙·纸帐素屏遮》
2. 又如:一个高似一个;一天好似一天
3. 放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影响及于他处,相当于“与”、“向” [to]
今朝别有承恩处,鹦鹉飞来说似人。——罗邺《宫中》
4. 另见 s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