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子】
①幼小的,小的(例:子畜)
②对人的称呼(例:士子)
③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例:孔子)
④地支的第一位,属鼠(例:子丑寅卯)
⑤你(例:执子之手)
⑥孔子的专称(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⑦儿女(例:孀妻弱子)
⑧系另一人或一个共同世系的后裔;后代(例: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⑨作姓。
⑩ 通“慈“(例:天迪从子保。——《书·召诰》)
⑪结果实(例:。。五岁者始子。——《齐民要术·种李》注)
⑫尽儿女之道;善事父母(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某】
①指一定的不明说的人或事物(例:如古人某。——清· 周容《芋老人传》)
②自称之词,指代“我”或本名。多表谦虚之意(例:某启。——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③虚指代词(例:某人)
***参考资料:
1. /link?url=dFZrmsYFEQb__6zJ-UC0YL1GpdKxIgH_bP0q(百度百科--子)
2. /link?url=--(百度百科--某)
2.某字在古文中的意思是什么基本字义
1. 代替不明确指出的人、地、事、物等:~人。~处。~国。
2. 自称(代替“我”或名字):~姓李。
详细字义
1. (象形。金文字形。像木上结一个果实,本是“梅”的象形。( méi)本义:梅)
2. 指一定的不明说的人或事物 [certain]
如古人某。——清· 周容《芋老人传》
狂生某者。——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太监某守辽东。—— 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某亦守法。
王某。(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又如:某人;某天;某官某(某某官(叫)某某的(人)。某,文言虚指代词。此处前一个代此人官职,后一个代他的姓名);某等(我等,我们);某们(我们,某是代词);某舍(犹某公子)
4. 指不定的不说明的人或事物 [some]
某所,而母立于兹。——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某年月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畿辅某官。——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决斗某所。——明· 魏禧《大铁椎传》
5. 又如:某家(指不确定的一家)
6. 指代失传的或忘记的人名或时、地等 [some]。如:某者(表示姓名失传的人)
7. 自称之词。指代“我”或本名。旧时谦虚的用法 [I]
某启。——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8. 又如:某则以为;某不量敌;某知罪矣;我张某;某以(某矣。自称自己的代词,我);某家(戏曲中自称之词);某乙(自称代称);某甲(自称之代词)
3.文言文赵某者原文
赵某者,吴人也。家富多藏,有子三。三子皆不学无术,恃②父多金,朝夕挥霍,不务正业。有一叟善意相劝,曰:“尔之子,俱游手好闲,一旦尔殁,将何以自食?当戒之从学,而后自立。”赵某勿之听,恣③子放荡。寻赵氏卒,其家财竭。三子者,或乞食于街市,或盗窃于邻人,或饿仆于路侧。人曰:“此乃自食恶果也!” 然岂非其父之计浅也!
译文
有个姓赵的人,是吴国人.家里很富有,有很多收藏品,他有三个儿子。他的儿子们仗着父亲有钱就每日挥霍不务正业。有一位老人好心劝告他说:“你的儿子们都游手好闲,一旦你死去,他们怎么能靠自己的力量生活?应当让他们现在学习本事,以后才能有本事独立生活。”姓赵的人不听劝告,继续放纵儿子们。.不久赵某死去,资产都被挥霍空了。三个儿子有的在街市中乞讨,有的偷邻居的东西,有的饿得趴倒在路边。人们都说:“这是自作自受!”.然而这难道不是他们父亲在计划孩子的未来时没有远见吗?
注释
1.恃:凭借,倚仗。
2.恣(zì):放任。
3.俱:都。
4.寻:副词,随即;不久。
5.或:有的。
6.仆:向前倒下。
7.乃:是。
8.戒:同“诫”,告诫。
9.叟:老人。
10.殁:去世。
11.当:应当。
12.弗:不。
13.益:更加。
14.然:然而。
15.岂:难道。
16.计:计划、策略。
17.术:学问,也可指技术。
18.竭:竭尽,用尽。
19.殁:死(亦作“没”)。
20.尔:你。
21.或:有(的)人。
22.挥霍:浪费。
23.仆:趴
启发
教育孩子不能太宠爱孩子放纵孩子,是时候就该让他们学会自己做事,学会独立,并养成勤劳节俭的良好习惯。
4.文言文中为何称呼一个人的姓名只称名关于名字如何称呼,这其中有大学问,不是乱叫的。
尤其是在古代,不同的称呼有不同的涵义。 古人会起很多“称呼”,用于不同的场景 古人讲求“礼”,也就是规矩,尊卑上下分得很清,这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条件。
所以,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称呼,以此作为区别。 对于“单名”来说,就是除了姓之外,只有一个字的名字,直呼其名的一般都是长辈对晚辈、尊位对卑位。
比如《论语》当中,孔子叫弟子的时候,直接就是“求”、“点”、“赤”等等,不用加上“姓”。 比较特殊的就像弟子问孔子的时候,称呼其弟子有时候也是直接像孔子一样直呼其名,这是因为所站的角度不同。
而关系比较好的朋友之间是平辈,称呼的往往是“字”,不带姓名。 古时候的“字”取得时间是在成人之后,“名”比较早,婴儿出身三个月就可以取名,但是“字”要在成人礼的那一天来取。
一般都和“名”有关。 比如说诸葛亮,其名是“亮”,他的字就是“孔明”,二者是有关系的。
这种关系在古代很明显,但是因为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些称呼和字词的含义有所变化,所以有些关联已经不能太好地理解了。 比如诗人“屈原”,实际上是名是“平”,“原”是他的字。
“广平曰原”,所以他的字“原”和名“平”是有关联的。 这种称呼一般用于关系较好的朋友之间,也是比较客气的说法,表示亲昵和尊重。
顺带一说,古人有时候称呼一个人会把姓名和字连在一起,顺序是姓、字、名。很多古装剧都犯过错误,因为是顺序是姓、名、字,这是不对的。
如果关系更亲密一点,是不称姓名和字的,直接叫“小名”,比如很多人就称呼曹操为“阿瞒”,就是这个道理。 晚辈称呼长辈的时候,要用尊称,一般也称“字”。
比如称孔子为“仲尼”或者“仲尼父”,一般不会直接称“孔丘”。 但是最尊敬的称呼是既不称名,也不称字,比如称呼孔子直接就是“夫子”,后来也用郡望、官职、别号来代指,比如称杜甫就是“杜工部”,称苏轼为“苏东坡”,称王安石为“王临川”等等。
一般情况下,自称的时候才会只称“名”。 比如孔子自谦的时候会称呼自己为“丘”。
孔子问冉有,冉有自称自己的名就是“求”。 书面语当中的称呼和口语有所不同 文言文中,书面语是用于记录的,它和口语有所差别。
这其中有语法的问题。 比如说,像《史记》、《汉书》等等这样的文献当中,在叙事的时候有时候会用某一个人的名来做主语。
比如班固在《汉书》中就这样写: 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 可以看到,其中的主语就是用了“谊”这一个字来指代贾谊,在书写上更为简单,语意也不受影响。
这样的写法在很多文章当中都是很常见的,完全就是文言文记叙时候的语法,和尊卑、习俗等等都没有关系。 书面语中还有一种情况比较常见,那就是“省略主语”,把人名都省去了,要通过上下文的语意来判断到底说的是谁。
这种方法在现代汉语当中是一种语病,叫做“偷换主语”,但在文言文的书面中是一个常用语法。 比如《桃花源记》当中有这样一段话: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前一句是说桃花源中的人见到渔人很惊讶,但是省略了主语,而紧跟着“具答之”是渔人的行为,但是在之前的主语不是渔人的前提下,依然变换了主语。
所以在文言文的书面语当中,称呼人的方式主要是以单字或者直接省略为多,只要文意畅达,自然是越简越好,语法的约束也主要是通过“虚词”来进行的。 现代汉语中,因为要符合一定的语法规范,毕竟从文言文到现代汉语的过程中,首先建立起来的往往就是使用规则,也就是语法,所以难免有些复杂。
无论是口语还书面语,称呼一个人的时候,古汉语文言文当中因为有更多的选择,所以要视情况而定。 但是对现代汉语来说,一来没有那么多“字”、“号”等需要甄别,二来也没有了古汉语中“礼法”的约束,自然是以符合现代语法为主,力求全面,不引出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