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知
晓得,明了:~道。~名(著名)。~觉(有感觉而知道)。良~。~人善任。温故~新。~难而进。~情达理。
使知道:通~。~照。
知 [zhì]
古同“智”,智慧。
详细解释
知 [zhī]
〈动〉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 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同本义 [know]
〈名〉
知识 [knowledge]
又如:求知欲;真知灼见;无知;通过努力学习,可以由无知转化为有知
2.古文中“知”的所有 意思本义为知晓,了解。《论语·学而》:“人不~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引申为1.感觉,知觉。《庄子·养生主》:“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止而神欲行。”2.知识,见解。《列子·汤问》:“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乎?’”
3.交往,交游。《报任安书》:“绝宾客之~,亡室家之业。”交往,交游增进情谊;
4.契合,交好。《汉书·李广苏建传》:“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
5.知己。《咏双燕》:“悲歌辞旧爱,衔旧觅新~。”
6.主持,执掌。《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产其将~政矣。”
7.聪明,智慧。《庄子·逍遥游》:“大~不及小~。”(通假字,同“智”)
3.古文中“知”的解释没有
康熙字典解释
【午集中】【矢字部】 康熙笔划:8 部外笔划:3
【说文】词也。从口从矢。【徐曰】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
又【玉篇】识也,觉也。【增韵】喩也。【易·系辞】百姓日用而不知。【书·臯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
又汉有见知法。【史记·酷吏传】赵禹与张汤论定诸律令,作见知法。【注】吏见知不举劾为故纵。
又相交曰知。【左传·昭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注】相亲知也。
又【昭二十八年】魏子曰:昔叔向适郑,鬷蔑一言而善,执手遂如故知。【楚辞·九歌】乐莫乐兮新相知。
又【尔雅·释诂】匹也。【诗·桧风】乐子之无知。【注】匹也。
又【广韵】欲也。【礼·乐记】好恶无节於内,知诱於外。
又犹记忆也。【论语】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又犹主也。【易·系辞】乾知大始。【左传·襄二十六年】公孙挥曰:子产其将知政矣。【魏了翁·读书杂抄】后世官制上知字始此。
又【扬子·方言】愈也。南楚病愈者,或谓之知。【黄帝素问】二刺则知。【注】上古以小便利腹中和为知。
又药名。【日华志】预知子,取缀衣领上,遇有蛊毒,则闻其有声。
又地名。【左传·昭二十七年】公徒败于且知。
又【集韵】【韵会】知义切。【正韵】知意切。??与智同。【易·临卦】知临大君之宜。【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谓之知。
又姓。【左传】晋有知季,卽荀首也。别食知邑,又为知氏。
又【諡法】官人应实曰知。
4.知字在古文中的意思①知道。《论语-为政》:“~之为~之,不~为不~,是~也。”王充《论衡-知实》:“不学自~,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未之有也:没有这样的事。)【又】知觉,感觉。范缜《神灭论》:“手等有痛痒之~。”
②见解,知识。《商君法-更法》:“有独~之虑者。”(虑:思虑。)【又】知识。《列子-汤问》:“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乎?’”(孰:谁。为:通“谓”,说。)
③了解。《史记-管仲传》:“~我者鲍子也。”【引】交好,相亲。司马迁《报任安书》:“绝宾客之~。”【又】知己,知心的人。鲍照《咏双燕》诗:“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衔泪:噙着泪。觅:找寻。)
④主持。《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产其将~政矣。”(子产:人名。)
⑤zhì(至)。通“智”。聪明,智慧。《商君书-更法》:“~者见于未萌。”(萌:萌芽。)
—— —— 《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