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其他的词类还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区别词、语气词。
以上的词类中还有些比较不常见的词,比如,名词中还有一种叫做“方位名词”。
总结出来如下:
1、名词:有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等。
2、动词:"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称为判断动词。(这点比较容易的,很容易掌握)
3、代词: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你我他等)
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如"谁"" 什么"" 哪""哪儿""哪里 ")
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如"这"“那 ”)
4、副词:副词总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如 "很""颇""极""十分""就""都""马上""立刻""曾经""居然""重新""不断"等。
副词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如"就来""马上走""十分好""重新开始",只有"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
5、介词:介词总是同其他的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介词短语,做定语、状语和补语。如"把""从""向""朝""为""为了""往""于""比""被""在""对""以""通过""随着""作为"。
6、连词:关联词语(如"因为……所以""不但……而且""虽然……但是"。)和连词(如"和""及""或者""或""又""既"。)
7、助词:分为结构("的""地""得")、动态("着""了""过";)、语气助词("啊""吗""呢")。
8、语气词:分为陈诉("的""了""吧")、疑问("吗""么""呢")、祈使("吧""了""啊";)、感叹语气("啊""呀")。
备注:其中的区别词不是特别常见(区分事物的分类,如"慢性""急性");在初中或高中学习阶段,一般熟悉常见词类和副词,介词等词类就可以了。
建议:此上的词类并不需要特别地去死记硬背(没有效果或效果甚微),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一般需要分析句子的结构,而这些词类就可以在分析中熟记起来,比如说看到“沙沙沙”的拟声词很容易就知道是指声音。
2.文言文的词性活用词类活用 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
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等类;虚词可此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精华藏用作状语、补语,等等。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动词或名词,形容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
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1、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规律:名词连用,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 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动词用 ②规则: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
名词活用做动词 今王鼓乐于此. 鼓乐:击鼓奏乐 ③名词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欲,能)名词活用做动词 云霏霏兮欲雨。 雨:下雨 ④名词前用“而”与动词货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做动词 扣弦而歌之。
歌:唱歌 衣冠而见之。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邻之厚,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厚、薄皆为形容词,在这解释为变雄厚、变薄弱,做动词用 3、数量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例 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②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①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 4、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
例: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4.1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 例如: 不及物动词类: 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孟子犯孀酉隆罚》)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 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满井游记》)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
例如: ①晋侯饮赵盾酒。(《左传沸》) ②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贾谊《过秦论》) 4.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 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4.3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犯孀酉隆罚》)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泊船瓜州》) 5、意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 5.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例如: ①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 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匪的选罚》) 5.2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②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 ③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魏禧《大铁锥传》)。
3.文言文以的词性与意义动词1.(象形。
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
本义:用) 2.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以,用也。
——《说文》以,用也。——《小尔雅》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封疆社稷是以。——《左传·定公十年》纯以形式。
——蔡元培《图画》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 3.又如:以手代足(爬行。表示甘愿认错受罚);以疏间亲(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密的人);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以指测河(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
比喻达不到目的) 4.使,令 向欲以齐事王攻 宋也。——《战国策》5.又如:以彰其慢(公开过失);以介眉寿(祝寿之词);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 6.凭借;仗恃富国以农,距敌恃卒。
——《韩非子》 7.认为,以为 我以日始出。——《列子·汤问》 8.又如:以众暴寡(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迫害人少势弱的一方) 9.做,从事 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
——叶绍钧《倪焕之》名词:1.原因,缘故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邶风》2.无固定职业的人 以闲民。
——《拾雅》候疆候以。——《诗·周颂》3.以色列的简称。
如:阿以战争 介词1.把,拿——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俱以情告。——《世说新语·自新》以刀劈狼。
——《聊斋志异·狼三则》 2.又如:以力服人(用强制的手段使人服从) 3.依,按,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犹言凭、根据 何以谓之文。
——《论语》以残年余力。——《列子·汤问》以我酌油知之。
——宋· 欧阳修《归田录》以大中丞抚 吴者。——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以乡人子谒余。
——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以其智力为也。——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4.又如:以膺大统(继承帝位);以天自诿(听天由命);以时(按时;依时) 5.在,于——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 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柳宗元《断刑论》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余以乾隆。
—— 清· 姚鼐《登泰山记》 6.从,自,由——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 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潜夫论》今以长沙, 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史记》 7.又如:以下(下等;下层);以下之人(下等人;奴婢);以繁调简(清代府、州、县缺,有繁有简,分为最要、要、中、简四等。如山东是繁缺,安徽是简缺,从山东到安徽,是以繁调简);以郄视文(从缝隙里看杂色文采。
比喻见识浅陋狭隘) 连词1.为。如: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以为后圆(为以后作打算) 2.因为,由于——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 以贪勤民。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吾以捕蛇独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成以其小,劣之。
——《聊斋志异·促织》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清· 袁枚《祭妹文》以数谏故。
——《史记·陈涉世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3.又如:以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以人废言(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禄而危害身体);以私害公(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旧指官员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废食(由于吃饭打噎,便不敢再进食。
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止应做的事情);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4.和,而——表示并列关系 夷以近。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载以来。——清· 周容《芋老人传》一鸡瞥来,径进以啄。
——《聊斋志异·促织》 5.则,那么——表示条件关系 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战国策》 6.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宋· 苏洵《六国论》以至于寸。(才达到一寸。)
——《后汉书·列女传》 7.表目的或结果等 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助词1.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 日观以西峰。
——清· 姚鼐《登泰山记》 2.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 3.加在句尾,表示肯定语气 夫晴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
——《战国策》 4.加在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如:可以;得以; 能以。
4.文言文字的词性及用法百度知道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百科 帮助 百度知道 > 人文学科 > 中国文学 添加到搜藏 待解决 文言文字的词性及用法 悬赏分:5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2 天 1 小时 指出下列各句中“为”的词性和用法 1.全石以为底 2.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冰,水为之 4.可以为师矣 5.武陵人捕鱼为业 解释括号内的词的词性和用法 1.卷石底(以)出 2.全石(以)为底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4.而吾(以)捕蛇独存 提问者: 浩龙少爷 - 初入江湖 二级 我来回答: 参考资料: 匿名回答 积分规则 回答 共 2 条 1,把……作为 2,是,成为 3,形成 4,作为 5,当作 1,修饰 无意 2,动词,以动用法 3,副词,由于 4,动词,凭借 回答者: 秋月无声花满楼 - 试用期 一级 10-5 23:28 无能为力 回答者: yudaoqingq - 门吏 二级 10-6 19:38。
5.文言文的词类活用类型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词用,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文言的词类活用。
常见的类型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一,名词活用为动词1、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2、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3、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今王鼓乐于此 无所事事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1、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2、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如: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三,名词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相如廷斥之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四,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字。
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2、形容词用为名词时,形容词一般出现在句中宾语的位置上,翻译时应该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如: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 贵以近知远,以所见知所不见五,使动用法1、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成了使动;君将哀而生之乎2、不及物动词未带宾语,但它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直接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其他人或物发出的,这时也可判断为用作使动;如: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3、及物动词如果跟它的宾语之间不是支配和被支配关系,宾语不是动作的承受者,而是动作的实施者时,也可判断为用作使动;如: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 俯身散马蹄。
6.文言文词类和汉语词类的区别是什么,文言文词类有什么首先说,文言文词类也是汉语词类。文言文指古汉语书面语言,与现代汉语一起,都属于“汉语”。
汉语词类,是汉语言中词的句法功能分的类。在分类方法没有区别,无论古汉语还是现代汉语,都分为实词、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区别词、状态词;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此外,还有拟声词和叹词。
文言文的词类与现代汉语最大的差别在于:
1、“类”的变化。现代汉语词的性质相对稳定,而文言文词的性质常常出现变化,即所谓“词类活用”。例如“衣冠”,现代汉语中是名词,指衣服和帽子,在文言文中,基本义也是衣服和帽子,但有时候用作动词,表示穿衣服和带帽子。
2、“义”的不同。文言文一部分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即所谓“古今异义”。例如:名词“河”,现代汉语指河流,文言文特指黄河;动词“走”,现代汉语指行走,文言文指跑。也有一部分词存在程度不同的意义差别。
3、“字”的不同。表示同一个意思的词,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别。例如:现代汉语代词“你”,文言文用“汝”;现代汉语介词“在”,文言文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