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要用文言文说“改变自己重新开始”,先来看看句子里面的现代汉语词语可以用哪些文言词语来表示。“改变自己”文言词语可以翻译为“自新”。“重新”文言词语可以用“复”。“开始”文言词语可以用“始”。“改变自己重新开始”用文言文可以这样说:自新复始。
2.“忘记过去从新开始”用文言文怎么说“忘记过去从新开始”用文言文说是 忘旧从新始。
关于“忘记过去从新开始”古诗词:
1. 《九日次韵王巩》
[宋 ] 苏轼
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従事到青州。
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
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2. 《元日七言二首》
[宋] 刘克庄
屋角微闻哢晓禽,起煨榾柮旋冠簪。
莱衣儿老长相守,椒酒翁衰且少斟。
浮世事浑忘记了,暮年诗转用功深。
双桃忽放花如锦,勾引先生策杖寻。
3. 《回雁峰》
[宋] 曾丰
雁入穷南失意多,以峰为记誓毋过。
宁无忘记蹉过去,彼自轻生独奈何。
4. 《题乌江亭》
[ 唐 ]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5. 《满江红·怒发冲冠》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6. 《夕次洛阳道中》
[唐夕]崔涂
秋风吹故城,城下独吟行。
高树鸟已息,古原人尚耕。
流年川暗度,往事月空明。
不复叹岐路,马前尘夜生。
7.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8. 《鹦鹉曲 南城赠丹砂道伴》
[元]冯子振
长松苍鹤相依住。骨老健称褐衣父。
坐烧丹忘记春秋,自在溪风山雨。
有人来不问亲疏,淡饭一杯茶去。
要茅檐卧看闲云,梅影转幽窗雅处。
9. 《春景》(蝶恋花)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0. 《己亥八月廿一日除书予拜太平兴国宫祠官呈赵》
[宋]岳珂
世间何物最是闲,司谏拂衣归华山。
倦来忘记省不得,依约此语祥符间。
终南捷径本自错,老子新司紫元钥。
官家雇我作闲人,有酒醉呼端不恶。
岁糜廪粟月俸钱,豢鹤有料芝有田。
人生何必待有用,我老得此宁非天。
君不见当年把臂龙图上,司谏放归元未放。
又不见倦翁山行醉复醒,说著拂衣今亦忘。
3.重文言文什么意思①<;形>;重,与“轻”相对。《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又】<;形意动>;以……为重。《五蠹》:“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
②<;形>;重要;重大。《〈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
【又】<;名>;重要作用。《五人墓碑记》:“匹夫之有无重于社稷也。”
③<;动>;重视;看重。《琵琶行》:“商人重利轻别离。”
④<;形>;贵重。《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⑤<;形>;严重。《狱中杂记》:“情罪重者反出在外。”
⑥<;形>;严格。《原毁》:“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
⑦<;形>;庄重。《论语·学而》:“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⑧<;动>;尊重。《过秦论》:“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⑨<;副>;更加;加重。《苏武传》:“见犯乃死,重辱国。”
chóng
①<;形>;重叠。《三峡》:“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②<;量>;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卷我屋上三重茅。”
③<;副>;重新;再次。《琵琶行》:“添酒回灯重开宴。”
④<;动>;拖累;牵连。《汉书·荆燕吴传赞》:“事发相重,岂不危哉。”
【重民】农民。
【重泉】⒈水极深的地方。⒉黄泉。
【重舌】古代指通晓外族语言并能够口译的人。
【重身】怀孕。
【重阴】⒈浓云密布的阴天。⒉地下。
【重足】迭足而立,不敢前进。形容非常恐惧的样子。
文学网取材
4.再在文言文中有什么意思◎ 再 zài
〔数〕
(1) (会意。小篆:从一,冓( gòu)省。“冓”是“构”的初文,甲骨文字形,象两部分材木架起的样子。本义:第二次)
(2) 同本义 [another time]
再,一举而二也。——《说文》。按,冓者,加也。对耦之词曰二,重叠词曰再。
再刺再宥再赦。——《周礼·司刺》
樊缨十有再就。——《周礼·巾车》
酒肉之赐弗再拜。——《礼记·玉藻》
过言不再。——《礼记·儒行》。注:“犹不更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再战而烧夷陵。——《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再迁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
敌枪再击。——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再则曰老大帝国。——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3) 又如:再录一堂(复审一次);再速(再请);再二(第二次,再次);再之(第二次,第三次);再眠(指蚕第二次蜕皮时的不食不动状态)
(4) 两次 [two times;doubly;twice]
女工再税。——《盐铁论·本议》
击赵者再。——宋· 苏洵《六国论》
日再食。——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再夺门。——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至再三。——清· 方苞《狱中杂记》
词性变化
◎ 再 zài
〈副〉
(1) 事情或行为重复,继续 [again;afresh;once again]
她不敢再看一看那大庙。——叶紫《星》
(2) 又如:再试一次;拿来再商量;再议;再思(再度思考);再聘(再度婚娶);再阐(再度显扬)
(3) 重,重新 [anew]
勿复再言。——《汉书·李广苏建传》
再火令药用。——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再眺山下。——《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寰再上疏。——《明史》
(4) 又如:再计(重新谋划);再审(重新审查)
(5) 更,更加 [once more]——表示程度
你会觉得世界末日也不会比这再坏。——茅盾《雷雨前》
(6) 又如:再高点儿;再多点儿
(7) 另,另外 [another]。如:再吃一点菜;再创新纪录;再行(另外进行某项活动)
(8) 与否定词配合使用,强调情况的普遍性
进了门,找周嫂子,再找不着。——《红楼梦》
(9) 用于让步句,常同“也”、“都”配合使用,有“即使多么”、“不管怎样”的意思 [in any case]
水再深脚也能过,山再高手也能攀。——《赶车传》
(10)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也” [but;yet]
你只怨人行动嗔怪你,你再不知道你怄的人难受。——《红楼梦》
(11) 表示两种行为或情状并举、并存、相当于“且…且”、“又…又”
其词旨乃典乃文,再恳再切,实可警策未悟。——《全唐文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