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文言文是不可缺少的,而文言文要注意的就是实词虚词等,下面介绍文言文中实词都有哪些,
1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通“薆”。隐蔽,躲藏)
2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3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陪郑(通“倍”,增加)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说:“凡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即用兵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兵力十倍于敌时就包围它,五倍于敌时就进攻它,两倍于敌时就分化它,以造成绝对优势,然后将其各个击灭。和敌人势均力敌时有战胜敌人的能力,数量少于敌人时有骚挠(“逃”为“挑”之借字,训为“挠”)敌人的能力,力量弱于敌人时有避开敌人的能力。)
4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助词)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5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6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名词)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形容)
3鄙人不知忌讳。(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动词)
2.语文120个文言实词及其句子翻译详解 最好是最新的1.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3鄙人不知忌讳。
(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病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责备、羞辱) 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 3虽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察察 ,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朝cháo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朝北(对、向) 曾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 4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乘chéng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3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5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shèng四) 诚 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 除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6扶辇下除(门屏之间) 辞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3.文言文的重点实词与虚词以及解释按音序排列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
(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
(“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 恶: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m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共(凡三往) 29. 方:1、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30. 分:fēn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分给。
(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fèn,职分,本分。
(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 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 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 33.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J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34.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35. 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36. 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37. 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38.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39. 苟: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40. 固: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5、。
4.文言文的实词有哪些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附录了重点掌握的常见文言词,其中实词150个,为便于学生能够有系统的进行学习, 特将此150个实词的一词多义进行系统的整理,每个词的义项基本上以《辞海》的解释为依据,尽量以本义、引申义的顺序排列,同时也收入课本中出现的解释。
对于个别不常用的解释,为减轻学生的负担,就不予收入。 1、爱 2、安 3、伯 4、被 5、倍 6、本 7、鄙 8、兵 9、病 10、察 11、长 12、朝 13、池 14、曾 15、乘 16、城 17、诚 18、除 19、传 20、辞 21、从 22、达 23、殆 24、迨 25、当 26、道 27、得 28、度 29、短 30、多 31、发 32、方 33、非 34、复 35、负 36、盖 37、鼓 38、故 39、顾 40、固 41、归 42、国 43、过 44、何 45、恨 46、后 47、胡 48、患 49、或 50、疾 51、及 52、即 53、既 54、假 55、间 56、见 57、解 58、进 59、尽 60、就 61、举 62、绝 63、堪 64、克 65、类 66、怜 67、临 68、弥 69、名 70、末 71、莫 72、乃 73、内 74、判 75、期 76、奇 77、迁 78、请 79、穷 80、求 81、去 82、劝 83、却 84、如 85、若 86、善 87、稍 88、少 89、涉 90、胜 91、识 92、使 93、是 94、适 95、书 96、孰 97、属 98、数 99、遂 100、率 101、说 102、私 103、素 104、汤 105、涕 106、通 107、徒 108、图 109、退 110、亡 111、王 112、望 113、恶 114、微 115、闻 116、相 117、谢 118、悉 119、信 120、兴 121、行 122、幸 123、修 124、徐 125、许 126、阳 127、要 128、宜 129、遗 130、贻 131、易 132、阴 133、引 134、右 135、逾 136、狱 137、再 138、造 139、知 140、置 141、致 142、质 143、治 144、诸 145、贼 146、族 147、卒 148、走 149、左 150、坐 1、爱 (1)名词。
恩惠。(古之遗爱也《左传》) (2)动词 ①加惠于人。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过秦论》) ②喜爱,爱护。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③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论》) ④怜惜。 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
(《左传》)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指南录〉后序》) ⑤通"",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躇。(《静女》) (3)形容词。
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 2、安 (1)形容词。 ①舒适,安适。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述而》) 予出官二年,怡然自安。
(《琵琶行》)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安全。 谢庄遂安。
(《冯婉贞》) ④安定。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 (2)动词。 ①养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②安置,安放。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失街亭》) ③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3)代词。
哪里,怎麽。 沛公安在。
(《鸿门宴》)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3、被 (1)名词。被子。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杨修之死》) (2)动词。
①覆盖。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②遭受,遇到。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论积贮疏》) ③施加,施及。 去乱而被之以治。
(《荀子•不苟》) (3)介词。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4)pi ,通"披",动词。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将军身披坚执锐。
(《陈涉世家》) ②披散,披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 4、倍 (1)动词。 ①加倍。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五蠹》) 一人予二十金,骨微伤……一人倍之,伤肤。
(《狱中杂记》) ②增加。 焉用亡邻以倍郑。
(《烛之武退秦师》) ③通"背",背向。 管仲反,入,倍屏而立,公不与言。
(《管子•中匡》) 右背山陵。(《淮阴侯列传》) ④通"背",违背。
倍道而行,则天下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 ⑤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2)量词。
照原数加一次。 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
(《治平篇》)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唐雎不辱使命》) (3)副词。
越发,更加,倍加。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本 (1)名词。 ①草木的根。
芙蕖与草木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芙蕖》) ②草木的干茎。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种树郭橐驼传》) ③根本。
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传》) 然墨之道,兼爱为本。
(《中山狼传》) ④本业,指农桑。 强本而节用。
(《天论》)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论积贮疏》) ⑤稿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⑥版本。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板》) ⑦奏本。
别具本章。(《狱中杂记》) (2)量词。
①草木花卉一株称一本。
5.文言文中的实词有哪些重要文言实词练习(50个) 1.克 (1)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2)克终者盖寡( )(3)克己奉公( ) 2.莫 (1)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 ) (2)莫如西归( ) (3)莫能与之争( ) (4)至莫夜月明( ) (5)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3.迁 (1)终继五国迁灭( ) (2)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 (3)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 (4)顷襄王怒而迁之( ) (5)帝素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 4.劝 (1)惩恶而劝善( ) (2)主精明于上,官劝力于下( ) (3)劝学( ) (4)劝君更尽一杯酒。
( ) 5.却 (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 (2)却之而不恭( ) (3)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5)却匈奴七百余里( ) (6)相如因持璧却立( ) 6.是 (1)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 )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3)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 (4)同窗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 7.适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 (2)始适还家门( ) (3)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4)而适类于予( ) (5)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6)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7)疑臣者不适三人 ( )(8)发闾左适戍渔阳( ) 8.书 (1)报任安书( )(2)素不闻诗书之训( )(3)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4)得鱼腹中书( ) (5)昼断狱,夜理书( )(6)黄生借书说( ) 9.孰 (1)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10.属 (1)有宁越、徐尚、苏秦之属为之谋( )(2)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 (3)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 (4)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 )(5)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6)屈平属草稿未定( ) 11.数 (1)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2)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 (3)骑千余,卒数万人( ) (4)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 )(5)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12.率 (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 (2)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
( ) 13.说 (1)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秦伯说,与郑人盟( )(4)触龙说赵太后( )(5)是说也,人常疑之( ) 14.素 (1)且相如素贱人( ) (2)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 ) (3)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 (4)吴广素爱人( ) (5)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 (6)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 15.徒 (1)仲尼之徒无道也( )(2)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 (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以慕君之高义也( ) (6)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 16.亡 (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 (2)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 )(3)河曲智叟亡以应( )(4)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 17.王 (1)王好战,请以战喻(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王久不至。( ) (4)欲王关中。
( ) 18.微 (1)烟涛微茫信难求( )(2)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 (3)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 (4)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 (5)微斯人,吾谁与归( ) (6)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 19.幸 (1)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 (2)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 (3)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 (4)幸可广问讯( ) (5)帝幸乾宁宫( ) 20.阳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 (3)阳为傅其奴( ) 21.宜 (1)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 22.遗(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2)深追先帝遗诏( )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4)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 23.易 (1)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 ) (2)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 (3)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较,或未易量( ) (4)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 (5)以乱易整,不武( ) (6)但以十五城请易璧( ) 24.阴 (1)毅请闻之,女曰:“洞庭之阴。”( ) (2)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 ) (3)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 (4)乃阴使召孙膑( ) 25.右 (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2)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 26.再 (1)三年再会( )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3)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 27.造 (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 (2)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 ) 28.知 (1)君何以知燕王( ) (2)则知明而行无过也( ) (3)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 29.治 (1)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2)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3)治学严谨( ) (4)治民有方( )(5)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6)不效则治臣之罪( ) 30.诸 (1。
6.文言文实词虚词赤壁赋(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 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 )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3.山川相缪 (缪,通“缭”连结、盘绕) 4.杯盘狼籍 (籍,通“藉”,凌乱) 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 (二)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 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 唱)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3.正襟危坐(正,形作动 整理)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 向南)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8.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意动用法 以……为伴、以……为友) (三)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四)一词多义 1.望: 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 眺望,向远处看) 2.歌: 扣舷而歌(唱) 歌曰(歌词) 倚歌而和之(歌声) 3.如: 纵一苇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 4.然: 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 何为其然也(这样) 5.长: 抱明月而长终(永远) 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6.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托遗响于悲风(给) 7.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 扣舷而歌(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表修饰) 正襟危坐而问之(表修饰) 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表转折) 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 8.之: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 9.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五)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 2.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 3.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4.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6.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7.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 9.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三、成语 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
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四、其他重点字词 七月既望 (农历每月十六) 白露横江(笼罩) 纵一苇之所如(纵:任,如:往) 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浩浩:广阔,辽远;冯虚:凌空、凭空) 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倚歌而和之(倚:循,依;和:唱和)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 正襟危坐(端正) 方其破荆州(方,当) 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哀吾生之须臾(片刻) 知不可乎骤得(骤:突然;骤得轻易得到)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竟,连……都……;一瞬:一眨眼,比喻时间短暂)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共同享用,也作“适”) 《始得西山宴游记》通假字僇 自余为僇人 戮 (受)刑辱趣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趋 往、赴颢 悠悠乎与颢气俱 浩 浩大古今异义漫漫 漫漫而游 没有目的,随意 今指(时间、地方等)长而无边的样子。
披 到则披草而坐 拨开 盖或搭在肩背上凡是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两个词,凡是这个 所有的然后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这样以后 表承接,接着颓然 颓然就醉 摇摇晃晃的样子 精神萎靡不正于是 游于是乎始 从此 连词,表承接向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先前 介词,朝着土壤 则凡数州之土壤 疆土 泥土天际 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两个词,天空,交会 天边虚词多义其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连词,表假设 如果日与其徒上高山 代词 自己的,我的其高下之势 代词 那些之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结构助词 的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结构助词, 的始指异之 代词 它,指西山穷山之高而止 结构助词 的故为之文以志 代词 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而 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连词,表修饰 ……地觉而起,起而归 连词,表承接 就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连词,表承接 然后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连词,表转折 却穷山之高而止 连词,表承接 才为 不与培塿为类 动词 是故为之文以志 介词,表目的 为了以 醉则更相枕以卧 连词,表修饰 相当于“而”,……着故为之文以志 连词,表目的 相当于“而”,来词类活用N—V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梦 做梦故为之文以志 文 写作文章N—状 箕踞而遨 箕 像簸箕一样Adj—V 入深林,穷回溪 穷 走到……的尽头Adj—N 无远不到 远 远方的山水萦青缭白 青,白 青山、白水苍然暮色,自远而至 远 远处Adj—意V 始指异之 异 以……为异,认为……奇特Adj—使V 倾壶而醉 倾 使……倾尽,全部倒出特殊。
7.高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整理文件解释文言实词的含义 1、爱: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热爱 2、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吝啬 3、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喜爱 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吝惜,舍不得 5、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爱护 2、安: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哪里 2、既来之,则安之 使……安 3、衣食所安 养生 4、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稳 5、君安与项伯有故 怎么 3、被 1、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披散,散开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表被动 3、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被子 4、闻妻言,如被冰雪 覆盖 5、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遭受,遇到 4、倍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倍数 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通“背”,违背,背叛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越发,更加 4、焉用亡邻以倍郑 增加, 5、本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树木的根 2、王欲行之,则何反其本矣 基础,根本 3、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出入于人欤 推究,考察 4、若止印三二本 量词,册 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副词,本来 6、今存其本不忍废 稿本 6、鄙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以……为边界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浅陋 3、孔子鄙其小器 轻视,看不起 4、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自谦之词 5、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 轻贱 7、兵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兵器 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军队 3、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战争 4、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军事,谋略 5、穷兵黩武 战争 8、病 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困苦 2、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疲劳,劳累 3、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知己也 担心,忧虑 4、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缺点,毛病 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疾病 9、察 1、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观察 2、前太守逵察臣孝廉 考察,推举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洁净的样子 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看清楚 5、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精明 10、朝 1、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 2、朝闻道,夕死可也。 早晨 3、两朝开济老臣心 朝代 4、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朝见,朝拜 5、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朝见 11、曾 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曾经 2、曾益其所不能 通“增”,增加 3、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竟然 4、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着两代的长辈与晚辈亲属 12、乘 1、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驾,坐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趁,顺应 3、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顺随 4、自京师乘风雪 冒着 5、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一车四马的合称 13、诚 1、帝感其诚 诚心诚意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确实,的确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 果真,如果 14、除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台阶 2、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出师表》 去掉,除去 3、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修治 4、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陈情表》 拜官授职 5、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流逝,过去 15、辞 1、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阿房宫赋》 告别 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 推辞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借口,托辞 4、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 文词,文学 5、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言辞,文辞 6、大礼不辞小让 计较 16、从 1、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上 《廉颇蔺相如列传》 跟随 2、樊哙从良坐 依傍,紧挨着 3、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听从 ,依顺 4、弟走从军阿姨死 《琵琶行》 参与,参加 5、从余问古事 《项脊轩志》 向,从 6、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通“纵”,合纵的盟约 17、殆 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六国论》 几乎,差不多 2、郦道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石钟山记》大概,恐怕 3、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危险 4、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大概 5、有殆而欲出者 通“怠”,懈怠 18、当 1、有大石当中流 阻,挡 2、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正在,值 3、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担任,做 4、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一定,必定 5、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占据,把守 6、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史记•抵御,抵挡 19、道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道理,规律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论》 途径 3、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 《鸿门宴》 取道 4、于是废先生之道,焚百家之言 《过秦论》思想,主张 5、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天道,自然的规律 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道路 7、道不同,不相为谋 志向 8、道之以政 通“导”、引导 20、得 1、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伶官传序》 得到 2、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通“德”,感恩 3、古人之观于天地、……鸟兽,往往有得 心得,收获 4、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谏太宗十思疏》 获得 5、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鸿门宴》 能够 6、此言得之 《六国论》 对,合适 21、度 1、度长絜大 ,比权量力 计算,衡量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估计 3、度义而后动 考虑 4、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法度 5、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限度 22、非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没有 2、而墨子非之 责怪 3、人非生而知。
8.急救高考文言文的120个实词120个文言实词 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阿房宫赋》 译文:秦统治者爱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译文:(子产执政之道,)正是古人遗留下的恩惠啊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译文:为什么把我放在安全清闲的地方。)《失街亭》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赤壁之战》 译文: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译文: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 7衣食所安(译文: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全、安定、安稳)《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被 1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论积贮疏》 译文:年成有好坏(荒年、丰年),(这是)大自然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遭受过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译文:大雪越过南岭。覆盖了南越之地的几个州郡 7幸被齿发,何敢负德(加)《柳毅传》 译文:承蒙您的大恩大德,我怎敢忘记?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一倍,加倍) 译文: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他们,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设法分散他们 3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4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
基础) 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8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9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3鄙人不知忌讳。(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译文:孔子轻视他器量狭小 5肉食者鄙(庸俗,见识浅,鄙陋)《曹刿论战》 译文: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
6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史记•李将军列传》 译文:我见李将军,朴朴实实象个乡下人,口不善于言辞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 《史记•伯夷列传》 译文:(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6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战争,军事)《论积贮疏》 译文:战争、旱灾相继而来,社会的财富极其缺乏 7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孙子•谋攻》 译文: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打破(敌方的)计谋,其次是挫败(敌方的)外交, 病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译文:假使当初我不做这个差事,早已经困苦不堪了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译文:晋国范宣子执政,诸侯向晋国缴纳的贡品很重,郑国人深为这件事所苦。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史记•货殖列传》 译文:一斗米,卖二十钱损害农人,卖九十钱损害从事工商业的人。 6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责备、羞辱)《训俭示康》 译文:古人把节俭作为美好的品德,现代人却用节俭来互相羞辱。
7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筋疲力尽)《赤壁之战》 译文:用疲惫染病的士兵控制三心二意的军队 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察,审察) 《赤壁之战》 译文:刚才我(鲁肃)察看众人的议论,(是)专门想贻误将军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察察 ,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精明) 《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宫》 译文:水清澈到极点就没有鱼(生活在里面),人精明到极点就没有人跟随。 7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看清楚) 《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稍,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
8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曹刿论战》 译文:轻重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依据实情处理 朝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
9.文言文常用重要实词虚词归纳及其词条用法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而连词%9关系%9例句%9译 %9并列%9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过秦论》%9又 %9递进%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9而且、并且 %9承接%9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指南录〉后序》%9就、接着,或不译 %9转折%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9但是、却 %9假设%9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9如果、假如 %9修饰%9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9连接状语,可不译 %9因果%9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9所以 %9目的%9缦立远视,而望幸焉。%9表目的,来代词,通“尔”%9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9你的通“如”%9军惊如坏都舍。《察今》%9好像,如同复音虚词%9而已%9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9限止语气,罢了 %9而后%9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9才,方才 %9而况%9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9反问语气,进一步意思 %9既而%9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9不久,一会儿 2.何疑问代词%9作宾语%9大王来何操?《鸿门宴》%9前置,哪里、什么 %9作定语%9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9什么 %9作谓语%9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9什么原因、为什么疑问副词%9句首、动词前%9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9为什么、怎么 %9形容词前%9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9怎么、多么、怎么这样复音虚词%9何如/奈何 /若何%9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9怎么样、什么样 %9何以%9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9以何,拿什么,凭什么 %9无何%9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
《促织》%9不久、没多久 %9何乃%9阿母谓府史: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9怎能 %9何异(于)%9何异以孤羊投群狼?%9有什么不同 %9何则%9百仞之山,任负载登焉。
何则,陵迟故也。%9为什么(用于自问自答) %9如…何%9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本纪》%9将…怎么办呢? %9何…为%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9还(做某件事)干什么? 3.乎语气助词%9疑问语气%9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9吗、呢 %9测度语气%9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9吧 %9感叹语气%9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9啊、呀词尾%9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逍遥游》%9……的样子介词%9相当于“于”%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9对、对于、比、向、跟 4.乃副词%9顺承紧接%9刿曰:“……未能远谋。”乃入见。
《曹刿论战》%9就、这才 %9逆转相背%9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9却、竟、反而、才 %9范围限制%9项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9才、仅 %9确认判断%9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9是、就是代词%9第二人称%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9你的 %9指示代词%9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9这样复音虚词%9无乃%9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9表猜测,译为“恐怕…” %9乃尔%9府史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9就这样 5.其代词%9第三人称%9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9他(们) %9第一人称%9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9我,自己 %9远指代词%9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9那 %9近指代词%9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9这,这个,这些 %9指示代词%9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9其中的副词%9推测语气%9其皆出于此乎?《师说》%9或许,可能,大概 %9反诘%9其孰能讥之乎?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9难道,怎么 %9婉商%9吾其还也。
《肴之战》 汝其勿悲。《与妻书》%9还是 %9期望%9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9可要连词%9表选择%9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9是……还是…… %9假设关系%9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9如果复音虚词%9何其%9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9多么 6.且连词%9并列%9河水清且浅。
《迢迢牵牛星》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9又、并 %9递进%9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9而且、况且 %9让步%9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9尚且 %9转折%9固不如也,且如之奈何?《鸿门宴》%9然而、可副词%9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9将、将要 %9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9暂且、姑且复音虚词%9且夫%9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地,自若也。
%9况且,再说 %9且如%9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9就像 7. .若代词%9第二人称%9若毒之乎?《捕蛇者说》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9你、你们、你的 %9指示代词%9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9这、这样、如此。
10.高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有实词、虚词啊 一、【而】 1、连词:可连结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 “和”或“及”或“又”。
如: 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墨子?尚同》)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
(《韩非子?说林》) 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承接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译作 “就”“才”“接着”。如: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4)表转折关系。可译作“但是”“却”。
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5)表假设关系,可译作“如果”、“假如”。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6)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有时译作“地”。如: 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译作“因而”“所以”如: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赤壁之战》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一般译作“来”,或不译。
如: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9)为下文提出更甚的事情作衬托,译作“还” “尚且”常与“何况”“而况”相呼应,表递进。如: 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淮南子?人间》) 夫禽兽之愚,而不可妄致也,而况于火食之民乎?(尸子《明堂》)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通“尔”,一般作定语,译作“你的”,也可作主语,译作“你”。
如: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若欲死而父, 即前斗。
《书博鸡者事》③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④余知而无罪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 3、通“如”:好像,如同。如: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 [而已]罢了。复音虚词,表示“限止”,语气助词。
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 尺而已。
(《口技》) [而后]才,方才。例:①三月而后成。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 二、【何】 1、疑问代词 (1)单独用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 “哉”“也”。
译作“为什么” “什么原因”。如: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2)用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如: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用作定语。
译作“什么”“哪”。如: 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 (4)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
译作“为什么”“怎么”。如: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副词: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
译作“怎么”“多么”“怎么这样”。如: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3、构成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1)“何如”即“如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译作“怎么样”“什么样”。
如: 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2)“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译作“拿什么”“凭什么”。
如: 何以哉?(《曹刿论战》)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3)“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译作“怎么办”“为什么”。
如: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三、【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译作“吗”“呢”。
如: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呢”。
如: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猜度语气。译作“吧”。
如: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4)表感叹语气。译作“啊”“呀”。
如: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美哉乎,山河之固!(《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