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1.解释画线的词。 ①今者臣来 ②方北面而持其驾 ③我欲之楚 ④吾用多 2.翻译。
①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②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3.概括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给你的启示。(不超过30字) 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
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
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流辈]人们。
[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得句]得到佳句。
[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诟](gòu)责骂。
1.解释画线的词。 ①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②使侄录之 ③侄罔然而止 ④执所书问曰 2.解释句中的代词。
①皆讥笑之 ②诟其侄曰 ③汝胡不早问 ④致余忘之 3.翻译。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4.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 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太祖悦,即施行焉。
注[智意]知识和判断能力。[太祖]指魏武帝曹操。
[校]比较。 1.解释画线的字。
①智意所及 ②时孙权曾致巨象 ③太祖欲知其斤重 ④祖悦,即施行焉 2.翻译。(1)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2)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 席上啖菱 北人生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北人]北方人。 1.解释画线的词。
①仕于南方 ②席上啖菱 ③或曰:“啖菱须去壳。” ④欲以清热 2.翻译。
其人自护所短。 3.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暮 戏 闻 善 2.翻译。 (1)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2)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文中师旷连用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顾左石而言他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注[弃]断绝。[士师]典狱官。
[已]罢免。 1.解释画线的词。
①顾左右而言他 ②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2.翻译。 ①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②比其反也。
3.齐宣王为什么“顾左右而言他”?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地,遂得水。 注:[管仲、隰(xi)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孤竹]古国名。 1.解释画线的词。
①春往而冬反 ②迷惑失道 ③乃掘地 2.翻译。 ①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②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3.文中故事是成语 的来历,现比喻 。
韩娥善歌 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枥,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
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
乃厚赂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遗声。
注:[鬻](yù)歌:卖唱。[假食]糊口。
[枥]屋上中梁。[抃舞] 跳舞,抃biàn。
[逆旅]客店。[曼声]拉长声音。
1.解释画线的词。 ①昔韩娥东之齐 ②既去而余音绕梁枥 ③左右以其人弗去 ④遽而追之 2.翻译。
①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 ②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遗声。
3.文中表现韩娥善歌哭,采用了 的手法。 陈蕃立志 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注:[候]看望。
[事]服侍。[清]整治。
1.解释画线的词。 ①尝闲处一室 ②而庭宇芜秽 ③以待宾客 2.翻译。
①安事一室乎? ②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陈蕃认为,有志之人活在世上,要立志统一天下,怎么顾得上打扫自己的房子呢?你能反驳他的观点吗? 高山流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有没有短一点的文言文原文和翻译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后按一定时间复习,不也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理解你但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译文】有子说:"他的为人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却喜欢犯上的人,这种人很少;不喜欢犯上,却喜欢作乱的人,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做人首先要从根本上做起,根本树立了,“道”就出现了。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就是做人的根本吧!" 3.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论语·为政》)【译文】哀公问:"怎样做百姓才心服?"孔子说:"把正直的人提拔起来,放到不正直的人上面,这样百姓就心服;把不正直的人提拔起来,放到正直的人上面,这样百姓就不心服;" 4.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 【译文】季康子问:"要使百姓严肃认真、尽心竭力和勤勉,应该怎么做?"孔子说:"你对待百姓的事情严肃认真,他们对待你的事情也严肃认真;你孝顺父母,慈爱幼小,他们就会对你尽心竭力和勤劳努力;你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教育能力弱的人,他们就勤勉。
" 5.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同品德高尚的人住在一起,是最好的事。
选住处没有仁德高尚德人,怎么能算聪明呢?" 6.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居于贫穷,不能长久地居于快乐。有仁德的人安于仁,聪明的人利用仁。
" 7.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发财作官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不要接受;贫穷和地位低贱是人人厌恶的,不用正当方法摆脱的,就不要摆脱。
君子扔掉了仁爱之心,怎么能成就君子的名声?君子没有短时间离开仁道,紧急时不离开仁道,颠沛时也不离开仁道。" 8.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我没见过喜欢仁道的人,厌恶不仁道的人。
喜欢仁道的人,那是至高无上的人;厌恶不仁道的人,他施行仁道的目的是不让不仁道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有谁能在某一天使用他的力量施行仁道吗?我没见过没能力的,大概这样的人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读书人立志追求真理,但又以穿粗布衣服,吃粗粮为耻,这种人不值得和他交谈。
" 10.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论语·公冶长》) 【译文】孔子评论公冶长:"可以把女儿嫁给他。
虽然坐过牢,但不是他的错。"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11.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 【译文】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材无法雕琢,粪土似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我能责备他什么呢?"孔子又说:"以前我看人,听到他说什么,我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看人,听到他说什么,却要考察他的行为。
从宰予的表现上我改变了以前的方法。" 12.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公冶长》) 【译文】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装傻。
他的聪明可以学得来,他的装傻别人赶不上。" 13. 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 【译文】颜渊、季路侍奉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各人的愿望呢?"子路说:"愿将车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把它们用坏了也不遗憾。
"颜渊说:"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您的愿望呢?"孔子说:"使老人能享受安乐,使朋友能够信任我,使年轻人能够怀念我。
" 14.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论语·雍也》) 【译文】哀公问:"您的学生中谁好学?"孔子答:"有个叫颜回的好学,不拿。
3.短点的文言文以及它的翻译,高中阶段的1、洛阳处天下之中,挟殽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
天下常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 译文:洛阳处于中国的中心,拥有殽山和渑池的险阻,占据秦川和陇山的要冲,并且作了赵、魏边境上的壁垒,可以说是四方必争之地。
中国若是无战事就罢了,一旦发生战争,洛阳必将首先遭受战争的灾害。 2、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强弓)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强度一般的弓)。
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通“弯”)而止,皆曰:“不下九石(强弓、硬弓)。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说之。
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以为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
宣王说其名而丧其实。(《尹文子》) 译文:齐宣王喜爱射箭,喜欢人家夸耀他能够使用强弓,其实他用的弓只要三百多斤的力气就可以拉开。
他在大臣面前显示弓,大臣们都拉着弓试一试,都只拉到一半,便说:“拉开它至少要一千多斤的力气,不是大王,谁能拉得开?”宣王非常高兴。但是,宣王用的不过是三百多斤的弓,但是他一辈子都以为自己拉开了一千多斤的弓。
三百多斤是实,一千多斤是名,宣王喜欢的是名而失了实。 3、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
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
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
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
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选自《资治通鉴》) 译文: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来。但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却是田地开辟,人民丰足,官府无事,东方因而安宁。
(我明白)这是你不巴结我的左右以求他们帮助的缘故。”随即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
齐威王又召见阿(城)大夫,对他说:“自从你镇守阿(城),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城),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
以前赵国攻打鄄地,你不救;卫国夺取薛陵,你不知道。(我知道)这是你用重金来买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替你说好话的缘故!”当天,齐威王下令把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烹了(煮死)。
于是众大臣们吓坏了,不敢掩饰欺骗,一定要全部说出它的真实情况。齐国因此大治,成为天下的强盛国家。
4、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译文:张溥小时侯喜欢学习,所读的书必定亲手抄,抄完了,朗诵一遍,就(把所抄的)烧掉;再抄,象这样六七次才停止。右手握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有了茧。
冬天皮肤因受冻而开裂,每天用热水浸好几次。后来命名读书的书房叫“七录”…… 张溥作诗和写文章非常快。
各方来索取的,(张溥)不用起草,在客人面前挥笔,马上就完成,因为这样所以(张溥)的名声在当时很高。 5、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译文:晋平公问师旷说:“我七十岁了,想学习(音乐),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初升太阳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日中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拥有)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6、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译文:曾子的妻子上街去,他的儿子跟在后面哭着要去。曾子的妻子没有办法,对儿子说:“你回去吧,我从街上回来了杀猪给你吃。”
曾子的妻子刚从街上回来,曾子便准备把猪抓来杀了,他的妻子劝阻他说:“我只是哄小孩才说要杀猪的,不过是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不可以哄他玩的。
小孩子并不懂事,什么知识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学来,需要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如果哄骗他,这就是教导小孩去哄骗他人。
母亲哄骗小孩,小孩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办法。”说完,曾子便杀了猪给孩子吃。
希望采纳。
4.求7篇短一点的文言文及翻译一、《醉翁亭记》 1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至於负者歌於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1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它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的优美。看上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峰之间流出来的,就是酿泉。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就是醉翁亭。
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是谁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称呼这亭子的。太守和宾客们在这里饮酒,喝一点点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心思不在于酒上,而在于山光水色之间。游赏山水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罢了。
2当那太阳出来以后,林间的烟雾逐渐散开,到傍晚云雾凝聚,山谷就昏暗了,这明暗的变化,正是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花盛开,幽香阵阵;林木繁盛,枝叶成荫;天高气爽,秋霜洁白;溪水低落,石出水面。
这是山间四季的景象。早晨出去,傍晚回来,四季的景象各不相同,乐趣也就无穷无尽了。
3至于那些背着东西在路上边走边唱,走累了在树下休息,前面的的呼喊,后面的应答,拉着老人和孩子,来来往往不间断的,是滁州人在出游。到溪水边上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甜,酒水清;野菜野味,随意放在地上。
这就是太守的酒宴。宴会欢畅尽兴,不在乎有没有音乐。
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4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享受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快乐,是太守啊。
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 二、《岳阳楼记》 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5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1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谪为巴陵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原来的规模,把唐代名人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
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2我观赏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都在洞庭一湖。
它连接着远处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早晴晚阴,气象万千。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
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江,降职的官史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3象那连绵的阴雨下个不断,连续几个月不放。
5.谁有短一点的古文黔驴技穷 〖原文〗 黔无驴(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2),以为神。
蔽(3)林间窥(4)之,稍出,近之,憗憗然莫相知(5)。他日,驴一鸣,虎大骇(6),远遁(7),以为且噬己也(8),甚恐。
然往来视之(9),觉无异能者(10),益习其声(11)。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12)。
稍近,益狎(13),荡倚冲冒(14),驴不胜怒(15),蹄之。虎因喜,计之曰(16),“技止此耳!”因跳踉大??(17),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柳河东集》 〖注释〗 (1)黔(qián)——黔中道的简称。 (2)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
(3)蔽——躲藏。窥(kuī)——偷看。
(4)窥——偷看. (5)憗憗(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莫相知——不了解它 (6)骇(hài)——害怕。
(7)远遁(dùn)——逃到远处。 (8)——将。
噬(shì)——咬。 (9)往来——来来回回地。
(10)异能——特别的本领。 (11)益习其声——更加习惯它的叫声。
益,更加,进一步。 (12)搏——击,扑 (13)押(xiǎ)——戏弄。
这里有亲热、熟习的意思。 (14)荡——碰撞。
倚——靠近。冲——冲击。
冒——冒犯。 (15)不胜(shēng)——禁不住。
(16)计——心里盘算。 (17)跳踉(liáng)——跳跃。
??(hǎn)—— 吼叫。 (18)稍:渐渐 (19)乃:才 (20)去:离开 (21)船:用船 (22)莫相知: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译文〗 黔中道这个地方原本没有驴子,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
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
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看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十分小心谨慎,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非常恐惧。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像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
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驴子,态度更为随便,碰擦倚靠、冲撞冒犯它。驴非常愤怒,用蹄子踢老虎。
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心想到:“(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后来,大家就把这只驴子在黔地被老虎吃掉的这个故事演变成“黔驴之技”这句成语,比喻人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
也说“黔驴笭攻蒂纪郦慌垫苇叮俩技穷” 〖成语评点〗 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世界上有很多东西貌似强大,样子很可怕,但其实没有什么可怕的。从而说明,革命人民不要被貌似强大的敌人所吓倒,而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力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夺取胜利。
6.谁有文言文1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 周处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4 幼时记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5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豢删镁樱思侵ァ?/p>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7.找几篇内容短点的古文蓼莪 诗 经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之罄矣,维 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牧童与画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一日曝(pù晒)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fǔ拍手)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chù收缩)入两股间,今乃掉(摇摆)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
晏子不死君难襄公二十五年 左 传
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庄公通焉,崔子弑之。
晏子立於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 ,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
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叁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8.求几篇短点儿的文言文,要有题目,翻译画蛇添足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二》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译文】
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便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是足够的。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那壶酒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没有喝到酒。
叶公好龙
刘向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纹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似龙而非龙者也。
【叶公很喜欢龙,衣服上的带钩刻着龙,酒壶、酒杯上刻着龙,房檐屋栋上雕刻着龙的花纹图案。他这样爱龙成癖,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进了大厅。叶公一看是真龙,吓得转身就跑,好像掉了魂似的,脸色骤变,简直不能控制自己 。由此看来,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呀!他所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似龙非龙的东西罢了!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⑴。
孟子
三里之城⑵,七里之郭⑶,环⑷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⑸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⑹也。
城非不高也,池⑺非不深也,兵革⑻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⑼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⑽民不以封疆⒂之界,固⒆国不以山溪⑾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⒃者多助,失道⒄者寡助。寡助之至⑿,亲戚畔⒀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⒁,故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和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和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和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锐利,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